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_第1页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_第2页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_第3页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_第4页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248分类号:密级:UDC:编号:金融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科、专业:金融学论文主审人:黑龙江省委党校年4月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学位级别:经济学硕士学科、专业:金融学所在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

ClassifiedIndex:U.D.C: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EcoStudiesontheInteractionRelationshipbetweenMarketStructureofBankingIndustryandFinancialStabilityofChinaCandidate:Supervisor: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EconomicsSpecialty:FinanceDateofSubmission:Apr,2012DateofOralExamination:Jun,2012University:Heilongjiangshengweidangxiao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摘要银行业系统的稳定问题是金融稳定的核心问题,这是从上个世纪末金融业研究中所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从国际经验及金融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并不是发生在银行系统内部,而是在货币,外汇或股票市场等领域,但就危机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银行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损害往往要比其他情况更加严重。我国的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银行业的稳定更是金融业稳定的关键所在。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美国的金融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甚至影响了世界金融体系的结构变化,同时也使美国式的金融模式受到了质疑。金融稳定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金融当局开始及时发布金融稳定的相关数据和政策解读以及不稳定因素的预警等。目前,关于金融稳定的基本理论问题已经成为金融学的前沿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目前,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降,其垄断地位有所减弱,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逐渐由垄断走向竞争,市场结构得以优化。分析历史我们发现,我国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保持了较强的抵抗冲击的能力,保证了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内部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汇率和利率受政府管制影响严重,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金融业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将发生进一步变化,其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加复杂多变。如何调整银行业市场结构以维护金融业体系的内在稳定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继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变革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下一步的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市场结构;银行业结构;金融稳定;实证研究ABSTRACTFinancialstabilityliesinthestabilityofthebankingindustry,whichisafundamentalconclusiondrawnfromtheresearchoffinanceinthe20thcentury.Inspectionoffinancehistoryrevealsthatalthoughthebankingindustryisnotthebreak-outoffinancialcrisesbutthemonetarymarket,theforeignexchangemarket,orthestockmarket,thedamagebythebankingcrisisisthemostsevere.China’sfinancialsystemistypicalofbank-based,sothestabilityofthebankingindustryismoreimportanttosustainfinancialstabilityinChina.TheglobalfinancialcrisistriggeredbySub-PrimecrisisintheUnitedStatesin2007,whichchangedAmerican’sfinancialstructuredrastically,andmayevenwillaffectthechangesoftheworldfinancialarchitecture.Atthesametime,Americanstylefinancialmodelwasoppugned.Thefinancialstabilityhasbeenthefocusoftheworld.Almostnationalfinancialauthoritieshavebeguntoissuefinancialstability-relateddataandpolicyinterpretation,andearlywarningofinstabilitytimely,involvedtheUSgovernment.Currently,thetheoreticalproblemofthefinancialstabilityisofthecutting-edgeissuesinfinance.Withthereformoffinancialsystemandestablishmentofthejoint-stockcommercialbanks,thefourmajorstate-ownedcommercialbanksmarketsharecontinuetodecline,themonopolypositionhasweakened.ThestructureofChinesebankingindustryhasbecomingfrommonopolytocompetition.Inthepreviousfinancialcrisis,ourcountrymaintainedastrongshockresistanceability,whichmakesthedevelopmentofoureconomycontinuous.Butatthesametime,weshouldalsobeawareofthedefaultofourfinancialsystem.Nowadays,China'sfinancialindustryopeningdegreeisverylow,interestrateandexchangerateareregulatedbygovernment,and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marketisnotperfect.Howtoadjustthestructureofbankingindustrytomaintainthestabilityoftheeconomydevelopmentisofgreatsignificance.Thispaperanalysesthemarketstructureofbankingindustryandfinancialstabilit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nordertoprovideacertainreferenceforthenextstepreformofourfinancialsystem.Keywords:marketstructure;bankingstructure;financialstability;empiricalresearch目录第1章绪论 11.1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1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国外研究现状 31.2.2国内研究现状 51.3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61.3.1论文的主要内容 61.3.2论文的研究方法 7第2章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衡量 82.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 82.2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衡量 112.2.1结构主义的衡量方法 112.2.2非结构主义衡量方法 152.3金融稳定的衡量 172.3.1衡量方法 172.3.2指标的选取 172.3.3我国金融稳定状况的测度 182.4本章小结 22第3章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分析 243.1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间接路径 243.1.1银行业结构、实体经济与金融稳定 243.1.2银行业结构、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253.2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直接路径 263.2.1经济绩效 263.2.2风险控制 273.2.3信用增强 283.3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监管与金融稳定 283.3.1银行业监管的动因 293.3.2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监管 303.4本章小结 32第4章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研究 464.1描述性分析 464.2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74.2.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84.2.2向量自回归模型滞后期的确定 494.2.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04.3协整分析 524.3.1协整检验 524.3.2误差修正模型 544.4本章小结 55第5章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促进金融稳定的对策建议 565.1优化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思路和目标 565.1.1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思路 565.1.2优化银行市场结构的目标 565.2银行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575.2.1提高银行微观效率 575.2.2加强银行业风险控制 585.3金融监管方面 595.4本章小结 60结论 62参考文献 63致谢 66第1章绪论PAGE21第1章绪论1.1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论文研究的背景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又服务于实体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进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一股经济力量,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的稳定与否对实体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金融业的发展不单单指金融资本流量和存量以及金融规模等指标的增长,还主要体现在金融的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的统一上,衡量金融业是否有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考察金融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否得到加强等方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有90多个国家先后爆发了多余百次的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发展成果遭到破坏,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矛盾激化。2007年所爆发的“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致使全球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下滑甚至出现部分区域负增长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由于金融不稳定造成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次数在增多,频率在加快,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和转型国家金融危机带来的成本都会非常的高。Hoggarth和Saporta(2001)的研究发现世界各国为解决银行问题的平均财政成本支出高达GDP的16%之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支出是17.5%,发达国家是12%,甚至仅仅为控制银行风险的支出就达到GDP的4.5%(易传和,安庆卫,2005)。这些成本虽然是巨大的,但相对于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同时爆发时GDP高达23%的平均损失水平来说仍然要小的多。因此,我们发现维持金融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各国政府及世界性金融组织都开始高度重视金融的稳定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金融改革成果亦十分显著。但与此同时,金融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也令人堪忧。上世纪90年代的多次区域性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危机,我国虽安然度过,但这也并不意味我国的金融体系己经具备了良好的稳定性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需要重点提出的是,目前虽然我国金融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金融深化程度也日渐加深,但这些成就多表现在“数量上”,重数量轻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金融规模的急速扩大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结构调整的滞后明显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金融结构角度入手,考察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互动机制,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金融格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或许会有很大调整。这一演进的历史现实告诉我们,金融业结构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我国今后的金融改革过程中,应调整好金融结构,以保证金融稳定。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稳定对于实现金融业的稳定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是我国融资的最主要的形式。银行在配置金融资源以及分散金融风险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开展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其垄断地位也有所弱化,银行业逐渐由垄断走向竞争,其市场结构得以优化。与此同时,在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业都保持了良好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我国金融体系自身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利率和汇率不同程度的受到政府的管制,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依旧不完善。未来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国金融业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其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加复杂化。如何调整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继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1.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金融稳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学家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金融稳定问题的文献并不多。本文从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出发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期能为人们理解金融稳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本文基于相关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学理论,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银行业市场结构主要通过银行效率、风险控制和信用机制这三个直接因素以及其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间接影响来影响金融的稳定性。分析这一机理的内在机制和传导方式,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来改善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以促进金融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有效控制和避免不同市场结构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合理市场结构的其积极作用,进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实证研究,有利于中央银行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在出台和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经验数据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已有理论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集中——稳定”论“集中——稳定”论主要认为垄断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的稳定性。Keely(1990)认为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垄断性租金,致使美国银行业失败事件增加。在存在大量同质银行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单个银行的边际利润会减少,单个银行为了增加其利润有可能会采取更加冒险的行为。由于更多资信较低的贷款申请者获得了金融资源,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加,进而增加了银行的脆弱性。Boydetal(2004)认为在相对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中大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本缓冲(capitalbuffers)来应对来自于内部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的冲击,进而使的银行收益增加,从而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较高的特许权价值会使银行破产的机会成本比较高,所以无论是银行的管理者或者是股东都不愿意涉足于会影响它们未来收益的高风险投资项目(Park和Peristiani,2007)。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2000)的研究认为存款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银行的审慎性行为,他们以美国存的贷款危机和日本金融危机为例来解释为什么过度的风险承担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成本。银行的增多,致使存款市场的竞争的加剧,从而减少了银行利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特许权的价值,引发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且特许权价值较低时,银行存在冒险的动机,由于政府安全保护网的存在,如果他们采取冒险行为而损失了全部资产,他们有权选择把资产损失归于存款保险人或政府手里,进而不利于金融稳定。(二)“集中——脆弱”论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竞争的银行市场结构更有利于金融稳定,主张应该提高银行市场的竞争程度。首先,Mishkin(1999)的研究认为规模比较大的银行往往更容易得到政府的公共担保或政府补贴,也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的情况,因此在大银行中存在更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存在政府安全网的保护机制下大规模银行的管理者往往更容易从事风险性投资行为。其次,Boyd和DeNicoló(2005)的研究认为,银行业的市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银行自身的利润从而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争论忽视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潜在影响问题。通过实证分析,他们得出了市场结构的集中度与银行业脆弱性以及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处于垄断性市场结构下的银行将会提供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会诱使借款者从事风险更高的投资活动以偿还这一相对较高的贷款利息(Boyd和DeNicoló,2006)。因此,贷款违约因此也可能会增加,致使银行倒闭的概率增高,从而带来金融的不稳定性。第三,Cetorellietal.(2007)的研究认为,过多的分散风险的努力会降低银行管理效率,内部控制效果较差,经营风险增加,这些都容易导致监管失败。第四,银行规模与组织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Becketal,2006)。银行规模扩大会使银行透明度降低,银行地域的扩大和业务经营范围的增加,要求银行采用先进的金融工具以使它们能建立起复杂的企业组织机构。最后,Caminal和Matutes(2002)指出,较低的竞争会导致较少的信贷配给,如果贷款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贷款数量越大银行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实证研究方面,无论以上哪种观点都有文献对其提供经验支持。Schaeck和Čihák(2007)以及Schaecketal.(2006)分别考察了欧盟10国和瑞士2600多家银行1999-2004年间银行竞争与垄断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没有得出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有必然联系,相反,银行在竞争环境下更容易采取较高的资本缓冲(capitalbuffers),当控制了市场集中度和更多的敏感性分析时,这种结果相关性更高。Becketal.(2006)利用列1980-1997年69个国家的数据实证了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银行规制和系统性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高的市场集中度并不会导致高的银行系统脆弱性。当控制住不同国家银行规制政策、影响市场结构和金融稳定的国家制度时,结果更加显著。AllenN.Berger,LeoraF.Klapper和RimaTurk-Ariss(2008)利用23个工业国家的8235家银行数据,采用勒纳指数和存、贷款赫芬达尔数作为衡量银行市场结构的变量,运用回归方法检验市场结构与银行贷款风险、银行稳定性和银行股权资本的回归关系。为了防止市场结构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把各国对市场行为限制、银行自由度、外资银行和国有银行的百分比作为工具变量。其实证结果表明,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可以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暴露问题。同时,他们的实证研究也部分支持了竞争DeNicolóetal(2004)利用100多个国家的五大企业财务集团公司1993-2000年的数据与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高的银行业的集中度将会导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AndréUhde和UlrichHeimeshoff(2009)对欧盟25国2600家银行1997-2005年的银行的数据对银行市场集中度与金融稳定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前五家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作为解释变量,在控制住宏观经济环境、规制和体制性因素后发现,银行市场集中度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horstenBeck,AsllDemirguc-kunt和VojislavMaksimovic(2004)利用74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每个国家的贷款市场的CR3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解释变量,把规制政策、制度环境、产权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实证分析了不同国家银行竞争强度对大、中、小规模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实际的市场结构,规制政策、制度环境、产权都对二者关系产生不同影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融资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更大一些。但对人均GDP比较高、制度比较健全和外资银行比重较高的国家,这种负面影响却并不显著。而在国有产权比重高、政府干预程度高以及对银行经营活动限制比较多的国家,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显著。国外学者虽然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大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其采用的数据也以发达国家的居多。实证研究虽然也有部分是针对转轨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但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却非常之少。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对于我国银行业系统数据获得比较困难,难以进行定量研究。1.2.2国内研究现状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国内研究始于于良春、鞠源1999年的研究和分析,自此国内学者分别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来研究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相关问题。国内有关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自身效率和竞争程度的影响。李华民(2005)通过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贷款和存款的CR4指标的计算实证分析了对我国银行集中度与银行微观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变迁并没有带动大银行微观效率的提升。并且指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在位寡头银行间的竞争,并不是通过制造或成立更多的银行机构与在位寡头银行开展竞争。韩玲慧(2001)、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李一鸣,薛峰(2008)、齐树天(2008)等分别利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为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和竞争程度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第二个方面,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于良春,王会宗(2007)通过利用我国银行业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是银行业市场结构转变的原因,相反银行业市场结构却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林毅夫,孙希芳(2008)利用中国28个省区1985-2002年间的银行业面板数据,以及除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本地区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值来描述银行业规模结构指标,考察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中小型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其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林毅夫,章奇,刘明兴等(2003)、王红(2005)、谈儒勇、叶海景、范坤祥等(2006)、林毅夫,姜烨(2006)、贾春新,夏武勇,黄张凯(2008)等都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稳定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1.3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3.1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基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分析国际环境及我国的经济现实出发,提出研究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必要性及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性描述。第二部分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金融稳定进行初步测度。在回顾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历程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方法中的产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非结构主意方法中的PR方法测度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的变化情况。在选取了金融稳定的三个合理指标后,利用金融稳定指数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情况进行了初步衡量。第三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首先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间接路径进行分析。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通过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来间接影响金融稳定,其次就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直接路径进行分析,分别从经济绩效,风险控制和信用增强三个方面来探讨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最后,又强调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监管的影响,进而影响金融稳定。第四部分是在前边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际上表现出什么样的效果。第五部是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促进金融稳定的对策建议。论文从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机制出发,分别从宏观层面和银行微观层面提出促进金融稳定的对策建议。1.3.2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以金融学、产业组织理论为依托,以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进行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金融稳定测度中分别利用了结构主义和非结构主义的测量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很好的结合到一起。2、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分析中不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还做了大量的实证检验。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了增强理论的解释能力,理论分析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历史沿革中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的表现为剖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支持。论文按照图1-1所示的技术路线具体展开。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衡量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分析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促进金融稳定的政策建议结论图1-1技术路线图第2章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衡量第2章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衡量在探讨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进行简单回顾,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以及金融稳定状况进行衡量,并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2.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一)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我国第一次完整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应该是在解放初期形成的。通过对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不同的整改策略,接受、取缔和改造原有的旧中国金融业,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制度。但不久后,国家对金融业实行垄断性的国有制度安排,基本上限制了其他非国有金融产权形式的出现,市场结构基本处于完全集中的状态。截止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对所有金融业的控制,私有银行及金融机构已消失殆尽。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其集发行货币与办理具体金融业务于一身,这标志着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的建立。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适应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模式需要的银行体制。其在产权结构上表现为单一的国有产权,在竞争结构上表现为完全的国有垄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其既履行着中央银行的职能,又作为商业银行发挥其一般业务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货币政策以及资金配置等完全是根据国家计划来执行的。银行部门只不过是国家按照经济发展计划来配置资源的一种工具,而很难履行作为独立商业银行的一些列职能。在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除了垄断性的国有银行之外,整个国民经济中并不存在其他任何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垄断银行的银行存款是金融资产存在的唯一形式。在197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着国家总金融资产的93%以上,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中绝大多数的金融交易。金融市场的完全缺失和银行市场结构的高度集中化,使得改革开放前的传统金融体系在扩大银行储蓄、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转换以及支撑经济发展方面难以发挥其作用,金融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二)二元银行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不断深入,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日益表现出其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一方面。金融体制的落后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银行业市场体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1978年开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的要求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年3月,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外汇业务的经营活动,同时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的提议,并改称为中国建设银行。同年9月,国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从而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职责。1984年1月国家正式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对工商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服务业务。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中央银行地位的确定,以及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成立,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基本上实现了由垄断银行结构向双层银行结构的演变,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商业职能得以彻底区分开来。(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出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银行之间的竞争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银行业准入门槛开始降低了,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8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1987年和1988年两年间又先后成立了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兴业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和组织形式相对灵活,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显示出良好的市场竞争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对于打破我国原有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市场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截至2009年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达117849.8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4.96%,税后营业利润达到92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税后营业利润的13.84%。表2-1我国股份制银行成立时间表名称成立时间名称成立时间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1986.071987.041987.041987.121987.121988.08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1988.091992.081992.101993.011996.012004.08(四)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并能够使得国有四大专业银行尽快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3月至11月期间,四大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被完全剥离,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负责剥离和接收国家四大专业银行原来负责的所有政策性业务,实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的完全分离。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并实施,国家从法律上确立了专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地位,国有四大银行的职能发生了转变,法规明确规定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其基本的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机制。从此,国有四大银行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业务上都开始向着现代商业银行的模式转变,并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银行业竞争格局。(五)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入世后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了大量机遇的同事也带了严峻的挑战。我们承诺在入世后5年的过渡期结束后,将逐步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设立的经营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性的限制,我国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将成为必然。2002年,国家明确指出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首要问题,并确定采用股份制改革的措施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市场改革。2003年底,国家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并采用一系列的支援措施。2005年,在完成了银行股份制基本改造后,交通银行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并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境内银行。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也都相继在境内外上市。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7家银行在境内外上市。银行业改革的另一重要事件就是2003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分离。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其目标在于促进银行业的合法性和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实现银行业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我国银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基本打破了原有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得到不断扩大,银行业利润继续攀升,抵抗风险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已经基本形成了竞争有序、门类齐全、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3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城市信用社,43家农村商业银行,196家农村合作银行,3056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37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58家信托公司,91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3家货币经纪公司,10家汽车金融公司,148家村镇银行,8家贷款公司以及1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57家,营业网点多达19.3万个,从业人员超过284.5万人。2.2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衡量市场结构是指企业所处市场的特征和形式,反映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和垄断的情况。市场结构不同,反映市场所处的竞争或垄断程度也不不同,传统的市场结构划分是根据张伯伦、逻宾逊夫人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来划分的,他们大体上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这四种类型。在此之后,贝恩、植草益等在对产业市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生产集中度分析的基础上,将不同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具有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银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研究银行业市场竞争以及其市场垄断程度就要对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合理测度。目前测度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方法主要有结构主义衡量方法和非结构主义衡量方法。下边我们就分别利用这两种衡量方法来测度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根据测量的结果对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竞争程度和变化做出初步判断。2.2.1结构主义的衡量方法结构主义衡量方法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利用不同的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来衡量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情况。通常采用的指标有,行业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以及赫芬达尔指数等。其中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是被经常使用的两种衡量市场结构的结构主义方法,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两种方法来初步测量我国银行业1986-2008年间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情况。(一)行业集中度(CRn)行业集中度CRn指的是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相关关数值X,例如产值、产量以及销售额等数据占整个市场或整个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CRn——用来表示某一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份额情况,可以用来衡量这一产业的产业集度水平;Xi——表示这一产业中处于第i位的企业的基本经济指标数值,例如产值、产量以及销售额等数据;n——表示要考察的产业内的前n家企业;N——表示这一产业中的企业总数情况。公式中n的取值根据历史经验及计算的需要通常取4或者8。贝恩是最早利用产业集中度指标来衡量产业竞争水平的学者,其并且通过对这一指标的分析将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其依据CR4和CR8的计算结果对市场结构的分类见表2-2。表2-2CRn值与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市场结构CR4(%)CR8(%)寡占Ⅰ型85≤CR4—寡占Ⅱ型75≤CR4<85或85≤CR8寡占Ⅲ型50≤CR4<7575≤CR8<85寡占Ⅳ型35≤CR4<5045≤CR8<75寡占Ⅴ型30≤CR4<35或40≤CR8<45竞争型CR4<30或CR8<40下面我们利用我国银行业的基础数据,来测算1986-2008年间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其中X主要考察我国各银行的总存款额、总贷款额、总资产额以及总收入和总利润的情况。表2-31986-2008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CR4指标年份总存款总贷款总资产总收入利润19860.79600.88860.90510.98130.996319870.79940.87320.86540.97140.993019880.79880.86420.86840.95600.982919890.72360.80150.87540.95590.950119900.72130.77060.86780.95430.928119910.79570.80770.86610.95020.927419920.77110.73030.85570.93240.910619930.67000.76110.88680.94930.797319940.65830.65550.84820.96180.634419950.60300.61980.83040.95160.690819960.61880.61050.81500.94450.652519970.63450.60940.76720.94170.449919980.64350.62840.77040.89320.441119990.63730.61320.76270.89340.647720000.63700.59200.74210.87320.703320010.67680.62750.72040.83940.651720020.59610.56440.71750.82390.722920030.58220.43220.66360.80310.797620040.56140.53160.64680.77130.858420050.57380.53940.64680.76540.803120060.56570.50870.63950.75590.790020070.56520.61140.60300.74150.759220080.54970.56720.59540.72630.7549从计算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是比较高的,虽然近些年来一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上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类型,尤其是总收入和利润的CR4下降速度相比于其它指标要慢些。其中多个指标的集中度比率在1994年出现了一个较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总利润的CR4指标出现的变动更要大些,这与我国199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赫芬达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是通过测量某一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衡量产业结构的情况,其用公式表示为:其中式中:X—表示市场的总体规模情况;Xi—表示产业中处于第i位的企业的规模情况;Si—表示产业中处于第i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情况;N—表示产业内的所有企业的数量。通过计算后的HHI值越大,表明该市场的集中度越高。HHI的数值介于0-1之间,其数值为1表示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其数值为0表示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当市场中存在多家同质企业,且规模完全相同时HHI=1/n。HHI指数相比于CRn指标测算的市场场集中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HHI指数计算中包含了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基本规模信息,能够很好的反映出CRn指标无法反映的市场集中度的差异性。二是,由于“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反映特别敏感,因此HHI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距情况。表2-4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市场结构寡占型竞争型高寡占Ⅰ型高寡占Ⅱ型低寡占Ⅰ型低寡占Ⅱ型竞争Ⅰ型竞争Ⅱ型HHI值0/1000HHI≥30003000>HHI≥18001800>HHI≥14001400>HHI≥10001000>HHI≥500500>HHI为了更加准确地衡量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情况,下面我们利用有关数据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赫芬达尔指数进行测度。总体样本来源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和除浙商银行、恒丰银行以外的其余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表2-51986-2008年中国银行的HHI值年份总存款总贷款总资产总收入总利润198639313733250028924108198738593585252630123975198837443450249928444022198935933381247027904396199033913330244826793767199135703023240225813726199231892752241524643526199326942802249226102311199425462718238342261941199524932722240941381608199624502593236242131423199724472565214543041266199824222485210820801009199923312419205321581745200022362256200120921838200119532002191419041515200218951907180118321649200318232097172617372825200416821691166516233821200516671605162516312277200616191491159815591899200715541570153115041632200815371540146914391618注:在原有测算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放大,以方便与表2-4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从分析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银行业赫芬达尔指数的下降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从1986-2008年间大体上经历了高寡占Ⅰ型市场结构、高寡占Ⅱ型市场结构和低寡占Ⅰ型市场结构这三个阶段,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对不同的市场进行考察时,银行业所表现出来的竞争程度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存款和贷款市场上,1986年的市场结构均属于高寡占Ⅰ型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程度较弱,但在之后的各年份HHI指数基本上都呈现出逐年稳步下降的趋势,只是贷款市场在个别年份如1993、2003和2007年出现了小幅震荡。总资产市场HHI指数变化相对比较平衡,在2001年之前属于高寡占Ⅱ型市场结构类型,从2002年开始进入低寡占Ⅰ型市场结构类型,而且HHI指数呈现出较快的下降趋势,到2008年HHI指数已达到1469,接近低寡占Ⅱ型市场结构类型,表明在资产市场上我国银行竞争程度得到显著加强。在总收入和总利润市场上银行业的HHI指数波动较大(如图2-1),尤其是在1994-1998年期间,波动最大。其中总收入的HHI指数由1993年的2610上升到1997年的4304,增加了近40%。总利润的HHI指数由1993年的2311下降到1998年的1099,下降了52.4%,随后在1999年又大幅上升,HHI指数达到1745,另一个波动较大的年份2003年和2004年,总利润由2002年的1649上升到2003年的2825和2004年的3821。图2-1HHI指数的折线图2.2.2非结构主义衡量方法非结构主义衡量方法不考虑市场结构性因素对竞争程度的影响,认为在集中的市场结构中如果放松管制也可能会存在竞争,这也是其与结构主义衡量方法的主要区别。目前使用最多的非结构主义衡量方法主要包括Iwata模型、Bresnahan模型和Panzar-Rosse模型等。前两种模型在度量过程中会遇到变量搜集困难和假设条件不符的问题,所以应用较少,在国内使用更多的是Panzar-Rosse模型。本节将利用PR模型来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部分选取的是1995-2008年间的银行业数据。(一)方法介绍PR模型是Panzar与Rosse(1977)为衡量市场的竞争条件,而发明的一种非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即H统计法,并分别于1982和1987年得到进一步完善。该方法通过计算收入对各项投入要素价格的弹性大小来测度市场的集中度情况,计算出H指数来反映不同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情况。当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时,银行的产量将会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当投入要素价格上升一定比例时,收入将会按同比例发生变化,这时营业收入对各项要素投入价格的弹性为1。如果银行拥有垄断的市场力量,那么当投入要素价格上升时,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有可能降低产量或提高产品价格,会导致收入非但不上升反而下降,这时收入对各项投入要素价格的弹性就会小于0。如果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那么收入对各项投入要素价格的弹性就介于0到1之间。使用PR方法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就是该方法要求市场是均衡的,只有处在均衡市场状态中,运用该方法得出的结论才成立,否则有些结论将不再具有借鉴意义。表2-6H指数值的基本含义均衡条件H=0市场处于均衡状态H<0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市场结构H<0垄断或或者寡头垄断市场结构0<H<1垄断竞争市场结构H=1完全竞争或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自然垄断市场结构(二)模型构建和数据说明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数据可得性以及模型适用性等因素,具体采用下边的计量方程,以获得反映银行业竞争情况的H指数。 回归方程中的i和t分别表示第i家银行和第t个时期,关于变量含义的详细说明说明见表2-7。由于企业的性质sty变量值在考察期内保持不变,所以在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该变量可以不计入到回归方程中。H指数是h1、h2、h3之和。表2-7变量说明变量名称变量含义说明ROA净资产利润率税后净利润比总资产PL人均费用率管理费用比总资产(工资支出比人员数)PK资本费用率折旧费比固定资产(非利息支出/总资产)PF资金成本率利息收入比总存款NPloan不良贷款率对私人部门的真实债权增长率LIQUID流动性贷款余额比存款余额EQ自有资本率所有者权益比总资产sty表示单个银行的类型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取值1,如果是股份制银行取值0。inf通货膨胀率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水平gdp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生产总值年增长率tim表示时间趋势时间因素数据选取1995-2008年的银行业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8所示。通过回归分析H的计算结果为0.435172,结果介于0到1之间,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类型。表2-81995-2008年银行业市场结构的H指数h1h2h3H0.2348380.0749150.1254190.435172 无论采用结构主义还是非结构主义的衡量方法,通过初步计算我们发现,虽然我国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的集中度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的集中度还相对较高,基本处于垄断竞争状态。2.3金融稳定的衡量2.3.1衡量方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目前对金融体系稳定性衡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定性分析的方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定性指标分析法和事件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定量指标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两种。比较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定量分析法所受到的主观影响因素较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一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本情况。本节采用定量分析法,首先确定测度金融稳定性的核心指标体系,再采用加权法将众多指标合成单一指数来测度我国的金融稳定性。2.3.2指标的选取金融稳定的实质是金融的发展,所以衡量金融稳定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层次就是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高低,金融稳定应该是建立在金融发展基础之上的稳定,不考虑金融发展来单纯讨论金融稳定只能是低层次的、暂时的稳定,金融发展的不稳定从长期角度考虑必定会带来整体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根据金融行业自身经营的特点,用来反映其经营脆弱性的指标也应该包括在指标体系中。在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中,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银行业的稳定是我国金融稳定的核心内容,所以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对金融稳定也至关重要,银行稳健性的指标也应该包含在指标体系内。所以本文选取金融发展指标、金融脆弱性指标和银行稳健性指标三个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情况。表2-9衡量金融稳定性的指标指标计算含义金融发展指标M2/GDP值越高,一国金融深化程度越高信贷资产/GDP值越高,一国金融深化程度越高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值越高,一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环境越好金融脆弱性指标通货膨胀率值越高,宏观经济环境越脆弱财政赤字/GDP值越高,宏观经济环境越脆弱,投资者对政府信心越低外债/GDP值越高,银行面临国外经济部门所引发的风险和外汇风险更高实际贷款年增长率值越高,银行系统流动性越充足且效率更高金融稳健性指标对非国有企业贷款比率值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越低。股权资本/总资产值越高,银行资本越充足存款/贷款值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充足2.3.3我国金融稳定状况的测度对于我国金融业稳定状况的测度我们选取的是1986-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计算过程中,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需要把原始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其数值大小与所考察银行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的数据序列。为了满足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将通货膨胀率和年贷款增长率这两个指标的数值在原始数据基础上乘上-1,其他数据保持不变。(一)数据处理为了防止出现某个指标的数值由于其绝对值过大而影响该层次的分稳定指数的有效性,本文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后,再减去这个数据历年的均值,并除以相应的标准差。表2-10金融发展指标处理结果年份信贷资产/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M2/GDP年份信贷资产/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M2/GDP1986-1.549-0.708-1.53319980.280-0.5400.2001987-1.436-0.075-1.42419990.506-1.3250.4931988-1.660-0.725-1.48220000.486-0.8610.5521989-1.267-2.443-1.38820010.678-0.6200.8101990-0.7710.367-1.04320021.082-0.2721.0881991-0.5160.259-0.83820031.5170.6911.3591992-0.4251.718-0.67420041.3400.5931.2421993-0.6042.473-0.54520051.2970.5401.3201994-0.7960.648-0.58520061.2670.3521.2671995-0.7260.411-0.50920070.9410.4331.0301996-0.486-0.460-0.30220080.9440.5311.0161997-0.101-0.986-0.055信贷资产/GDP和M2/GDP这两个指标在整个研究期间基本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1998年之后明显朝着对金融稳定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表2-11金融脆弱性指标处理结果年份外债/GDP财政赤字/GDP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年增长率年份外债/GDP财政赤字/GDP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年增长率1986-2.3480.873-0.1020.46019980.8970.0861.1260.1641987-1.4550.381-0.287-0.68619990.946-1.1231.183-1.0721988-1.2120.346-1.886-1.40120000.204-1.9280.969-1.5771989-1.5370.310-1.7860.95920010.686-1.6210.869-0.67619900.2280.5230.4552.75620020.350-2.0790.940-0.07019910.7800.0920.3410.18920030.305-1.4310.7690.17819920.5730.272-0.0160.26920040.354-0.2190.355-1.05719930.3700.459-1.130-0.1812005-0.145-0.1140.641-0.76819941.672-0.055-2.343-0.3312006-0.2790.2180.612-0.29719950.9060.279-1.3581.5162007-0.6482.0150.212-0.58719960.4920.581-0.1161.4752008-1.7601.5460.088-0.51019970.6220.5900.6411.248外债/GDP在1990-2004年期间都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但在2004年之后开始下降。通货膨胀在1990年之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财政赤字/GDP在1998年之后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并在2002年时达到最高的-2.076。贷款增长率在1998年之后也出现了持续下降,说明金融脆弱性程度有所减缓。表2-12金融稳健性的指标处理结果年份对私人部门贷款增长率存款/贷款资产资本比年份对私人部门贷款增长率存款/贷款资产资本比19860.305-1.4502.7691998-0.4580.0100.0261987-0.227-1.3781.7611999-0.3940.214-2.1901988-0.303-1.4331.5132000-1.1350.534-0.4151989-1.517-1.3191.28520010.9300.657-0.5061990-1.213-1.1640.8122002-0.9580.743-0.8871991-0.454-0.9590.49320030.7640.769-0.66419920.684-0.7930.30920041.0950.942-0.84419932.479-0.7640.2212005-1.7631.392-0.81219941.182-0.4180.0572006-0.4311.443-1.0621995-0.162-0.141-0.52820070.2671.440-0.89619961.1100.067-0.7332008-0.5751.622-0.90219970.776-0.013-0.780对于私人部门贷款增长率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波动,而存贷款比率在1998年之后出现稳步增长,说明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比较充足,而资产资本比率在1995年之后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资产质量出现下降,银行稳健性降低。(二)各指数的计算将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标准化以后,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计算出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发展、金融脆弱性和银行稳健性这三个层次的分稳定性指数。表2-13三个层次的指数年份金融发展金融脆弱性金融稳健性年份金融发展金融脆弱性金融稳健性1986-1.264-0.2790.5411998-0.0200.568-0.1411987-0.978-0.5120.0521999-0.109-0.017-0.7901988-1.289-1.038-0.07420000.059-0.583-0.3391989-1.699-0.514-0.51720010.289-0.1850.3601990-0.4820.991-0.52220020.633-0.215-0.3671991-0.3650.350-0.30720031.189-0.0450.29019920.2060.2740.06720041.059-0.1420.39719930.441-0.1210.64520051.052-0.097-0.3941994-0.245-0.2640.27320060.9620.063-0.0171995-0.2750.336-0.27720070.8010.2480.2701996-0.4160.6080.14820080.830-0.1590.0481997-0.3810.775-0.006从计算结果中,可以容易看到我国金融发展稳定指数虽然略有波动,但其整体上的稳定在不断提高。而金融脆弱性指数和金融稳健性指数表现出具有一定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如图2-2)。图2-2各指标的计算结果(三)我国金融体系最终稳定指数的计算按照以上的计算步骤,首先计算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三个层次的分稳定指数的结果,然后再对这些分稳定指数赋予相应的权重,利用综合平均法得到最终的稳定指数。本文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表2-14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指数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稳定指数-0.328-0.483-0.824-0.8700.095-0.0610.1920.278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稳定指数-0.097-0.0310.1630.1940.179-0.276-0.3170.121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稳定指数-0.0060.4260.3800.1590.3090.4210.200稳定指数如果大于0,则说明金融体系处于相对稳定之中;反之,如果稳定指数小于0,则表明金融体系处于相对不稳定之中。对处于不稳定之中的金融体系,还可以将其细分为轻度不稳定(稳定指数在-0.5和0之间)、中度不稳定(稳定指数在-1到-0.5之间)和高度不稳定(稳定指数小于-1)。在1986-2008年的这23年中,中国金融体系有10年处于相对不稳定之中,其中处于轻度不稳定的年份分别是:1986、1987、1991、1994、1995、1999、2000和2002。处于中度不稳定的年份分是1988年和1989年。在整个研究期间我国金融体系没有出现高度不稳定的情况,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图2-31986-2008年的金融稳定指数2.4本章小结本章首先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进行简单回顾,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状况进行衡量,并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第3章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分析3132第3章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分析要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必要先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讨。本节主要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间接和直接影响来分析这一问题。首先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间接路径进行分析。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通过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来间接影响金融稳定。其次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直接路径进行分析,分别从经济绩效,风险控制和信用增强三个方面来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最后,又强调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监管的影响,进而影响金融的稳定。3.1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的间接路径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稳定是内在统一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金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市场结构依照功能和效率的轨迹实现质与量的演进,进而实现结构优化。一个结构优化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反之,结构扭曲的系统必然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反过来,金融稳定对银行结构也有反作用,金融稳定通过提高金融功能的实现和金融效率的提高来促进银行结构的优化。当金融处于稳定状态时,银行的功能和效率会得到提升,这不仅意味着银行结构处于优化状态,同时将有有利于银行结构沿着良好的路径演进下去。从而促使整个金融体系处于“结构优化——功能实现,效率提高——金融稳定性增强”的良性循环中。3.1.1银行业结构、实体经济与金融稳定银行业结构通过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对金融稳定起到一定的影响。首先从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谈起,而二者的关系又可以追溯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戈德史密斯1969年的时候提出了“金融结构变迁即金融发展”的观点,当然这仅仅是量性金融发展观的观点,其并没有考虑到金融发展的质性要求。但这一观点的提出至少表明,金融结构的优化是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两者的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健全而有效的金融体系能够将社会闲散资金有效的利用起来,并引导到社会生产性投资活动中去,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通过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刺激金融的发展,进而进入一种两者相互促进的良胜循环中;反之,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将进入一种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中,形成经济与金融之间相互制约的局面。另一方面,二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对金融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及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上。银行业市场结构是金融结构的重要内容,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以及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经济通过金融结构主要是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或者说银行业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是经济影响金融稳定的外在表现的一方面。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不仅包括量上经济对金融的决定,同时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对金融结构的决定性。不同国家间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导致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改变的,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的缺陷和不足、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等外部因素必然会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实际上是经济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