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言:案例分析方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方方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妈妈推门进来,抱起方方。“奶奶呢?奶奶”“奶奶在家呢。”“不要不要,我要奶奶接!”方方哭了。“奶奶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没有,没有,我要奶奶来带我!!”边哭闹边推妈妈。妈妈耐心地讲着。方方越哭越厉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放下方方,装着要离开。方方哭得更厉害了。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活动室门口的班教师。分组讨论:1、如果你是方方的老师,你该怎么做?2、教师如何消除幼儿消极的情感,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教师的做法:老师走到方方身边,轻轻地拍着方方,拥抱到怀里,边给方方擦眼泪边说:“方方乖,方方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方方抽抽搭搭地说。“方方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方方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方方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奶奶带我回家。”“噢,老师知道了,方方每天跟着奶奶,最喜欢奶奶,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奶奶,是不是?”这可说道了心坎儿了。“是”“妈妈说,奶奶的脚扭了,不能来带方方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奶奶,好吗?”“不要不要,奶奶脚没扭,早上是奶奶送我来的,我要奶奶来带。”“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奶奶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奶奶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方方在老师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老师带着方方打电话。方方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快回家看奶奶!”妈妈如释重负。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1、转移法二三岁孩子在商店柜台前哭着要买玩具,大人常常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说“等一会儿,我给你找一个好玩的”,孩子会跟着走了。可是有时此法不奏效,往往是由于大人只是为了哄孩子,回家后忘记了自己的许诺,以后孩子就不再“受骗”了。对4岁以后的幼儿,当他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时,可以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例如,孩子哭时,对他说:“看这里这么多的泪水,我们正缺水呢,快来接住吧。”这时爸爸真的拿来一个杯子,孩子就破涕为笑。有个幼儿总是爱哭,大人对他说:“你眼睛里大概有小哭虫吧,他让你总哭,来,咱们一起捉小虫吧!”孩子的情绪也就转移了。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地停止哭喊。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儿了。”当孩子处于激动状态时,成人切忌激动起来!比如,对孩子大声喊叫:“你再哭,我打你”或“你哭什么,不准哭,赶快闭上嘴”之类。这样做会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无异火上加油。有位母亲使用了以下方法:一天,孩子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说“没有糖了,孩子便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冷静地打开录音机,录下孩子的尖叫声,然后放出来。孩子听见声音,停止哭闹,问:“谁哭呢?”妈妈说:“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大哭大闹,吵得别人睡不好觉。他有出息吗?”孩子答:“没出息。”妈妈说:“你愿意和他一样吗?”孩子回答“不愿意。”妈妈又说:“那你就不要大嚷了,睡觉时吃糖,牙齿要痛的。等明天买了糖,给你吃,好不好?”孩子安静地答应了。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比如,有个孩子上床睡觉要母亲陪伴,否则哭闹。母亲只好每晚陪伴,有时长达一个小时。后来父母亲商量好,采用消退法,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整整50分钟,哭累了也就睡着了。第二天只哭了15分钟。以后哭闹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安然入睡了。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教给孩子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比如,儿童在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大发脾气、跺脚,甚至在地上打滚,这是不正确的情绪表现方式。在成人的教育下,儿童逐渐懂得,发脾气并不能达到满足要求的目的,他会放弃这种表现方式。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1.反思法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比如,在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想想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想一想是否错怪了对方?2.自我说服法孩子初入园由于要找妈妈而伤心地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好孩子不哭。”孩子起先是边说边抽泣,以后渐渐地不哭了。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很生气时,可以要求他讲述打架发生的过程,孩子会越讲越平静。3.想象法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等。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孩子能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学会移情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和接受。在交往时要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觉察他人的情感,感受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产生他人相同的心理感受。如有一个小朋友喜欢欺负他人,可以让他在游戏中扮演弱者,体验被人攻击,从而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学会分享与合作让幼儿能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提高交往能力,需要学会分享物品与角色,恰当表达自己的愿望,考虑别人的要求,教会幼儿集体使用玩具,能与同伴共同分享,能等待等。学会尊重与互助教育幼儿尊重他人,不取笑他人,不歧视他人。恰当自我评价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幼儿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对他的评价。我国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如3岁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妈妈说我是好孩子。”然后,儿童开始根据某一个方面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如4岁儿童从个别方面或局部评价自己,说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不打人”或“我帮老师收积木”,5岁儿童说“星期天我帮妈妈扫地、抹桌子、刷碗”,6岁儿童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多面性,如“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好,我上课发言好,帮老师„„”等。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只有6岁组中的少数儿童处于过渡状态,涉及一些内在品质,但不属于真正的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如一个6岁幼儿说自己是好孩子,因为“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我不欺负小朋友”。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4岁组72%的儿童开始能够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到了5~6岁,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当然,这时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因此,要逐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直到自己的优缺点,初步形成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的进行评价。四、对学前儿童进行初步性教育引子: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接回来,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站着,我却要蹲着呢?我偷偷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啊?讨论: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从临床资料表明,青少年由于性发育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成人期由于缺乏性知识导致的性生活不和谐,以及与性问题有关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疾病,大多数起源于儿童期例如:有1个男青年,儿童时期母亲常常说,“小鸡鸡是见不得人的东西”这种错误的性观念一直使他害羞,总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生殖器,不敢到浴室洗澡,严重时甚至不敢与人面对面站立,尤其是异性,经医生针对,换上神经性精神症。从现在的报道来看,很多孩子被性侵犯很久,家长没有发现,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案例:2010年的7月7日,放暑假在家的小江与继母的儿子一起被老乡带着来广州看望父亲。小江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强奸事件的报道,发现那个女孩被“强奸”的过程竟然与自己被自己父亲侵犯的过程一样,此时才知道之前父亲对她的行为是强奸。7月20日,在妻子带着儿子回老家后,江某当晚便将女儿强奸了,从此,每隔两日就与女儿发生一次性关系。江某曾多次强奸女儿,甚至已记不得次数。据其交代,第一次与女儿发生性关系是在2007年下半年,那时他从广州回老家过年。一天中午,见到女儿小江在房内,于是生了歹意,他立即关上门,将小江的衣服全部脱掉,并按在床上强奸。江某还供认自己每次与女儿发生性关系的时候均没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小江也向警方讲述了这段惨痛的经历。她表示,父亲侵犯自己的时候,她奋力地推自己的父亲,但因力气不够未果。小江虽然每次都会觉得疼痛,但因相信父亲所讲的,这属于正常的行为,所以一直都与他保持着这种关系,而且从来不敢喊叫,也不敢告诉其他任何人当日,丹江口市公安局大坝所接到居民蔡某称7岁女儿李某在10月6日被强奸的报案后,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案件组民警研讨案情,并制定周密的侦查措施,经秘密侦查,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刘某(男、42岁,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人,1999年、2008年二次因强奸幼女被判刑15年,现保外就医)。10月9日19时,办案民警通过蹲点守候将其抓获,经审讯,刘某对所犯事实供认不讳。现查明:2012年9月23日和10月6日,犯罪嫌疑人刘某以“做游戏”和“看见偷课本”等形式,诱骗和威胁在附近玩耍的李某,将其骗至自家柴棚和卧室进行强奸。如何教的四个问题:有谁来教?父母是第一选择,幼儿园是第二选择?教育谁?儿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选择教什么?首先让儿童进入正常的性别角色,要让幼儿明白性器官如同眼睛、鼻子嘴巴一样是身体的一部分,并无差别。但是,又要让孩子明白,性器官只能自己和父母在洗澡时可以触碰,如果外人碰了就要告诉父母。粗瓷之外,要让父母明白,再给孩子洗澡、穿衣教育时都要考虑其性别特征进行引导,否则错位的教育有可能使孩子成年后出现性别认识错位。案例:蒙蒙的父母都是繁忙的生意人,他从小只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喜欢女孩,总在蒙蒙面前说女孩文静、漂亮、招人喜爱,让他穿粉色的衣服,戴小首饰,还给他留长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蒙蒙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女孩子,不止穿衣打扮,连说话的语气神态也像足了女生,别人都偷偷叫他“娘娘腔”。工作以后,蒙蒙越来越痛恨自己的男性身份,觉得老天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几经考虑,他终于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执意做了变性手术。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但幼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认知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些幼时便产生性别角色紊乱的人,内心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冲突,形成内外不平衡的压力。这样的人喜欢穿异性的衣服,认同身边的异性;有些还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最后发展到选择变性。男女两性生理机能上的差异是先天性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则是后天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从儿童期开始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性别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教?1家长和教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2对孩子提出的和性有关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到和指导帮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生活。第二节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暴怒发作(一)表现:儿童暴怒发作表现:是指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扯自己的头发或衣服,以及其他发泄不愉快情绪的过火行为。儿童在暴怒发作时,他人常无法劝止他的这些行为。除非其要求得以满足,或无人给予理睬才停止下来。暴怒发作在学前儿童中比较常见,有部分儿童表现程度比较严重,发作过于频繁,成为一种情绪障碍。(二)原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儿童的暴怒发作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即暴怒发作最初可能由于遭受挫折而引起,其后,可能由于受到环境中其他人对此事的态度、问题的结局等因素的影响而得以维持。例如,在小儿发生暴怒发作时,母亲作了让步以中止儿童的发作,但是母亲的行为却起到了助长儿童暴怒发作的作用,而其他儿童则又可通过学习模仿获得这种行为。(三)矫治:(1)预防儿童的暴怒发作,应从小培养他们讲道理、懂道理的品质,不要过于溺爱和迁就儿童。在第一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坚持讲道理,绝不迁就儿童不合理的要求。(2)从小培养儿童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懂得一些疏泄心理紧张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也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行为(3)对于少数暴怒发作行为较为严重的儿童,应该给予行为治疗(阳性强化法又称“犒赏法”,是以训练和建立良好适应行为作目标,通过奖励方法予以正性强化。奖励方法可以为表扬赞许等精神鼓励,也可为实物、奖品等投其所好的物品、代币券等。消退法、惩罚法)例如,当儿童完成某一项要求时即给予口头赞许或物质奖励(阳性强化法);未完成某项要求时或出现不良行为时即取消奖励(惩罚法)或者不予理睬(消退法)。例如,当儿童发作时,将其暂时安置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给予短暂的隔离,使他的暴怒发作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使发作的频率逐步降低。儿童多动症多动症是多动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类以注意障碍为最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故也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该症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在儿童行为问题中颇为常见。多动症一般在幼儿3岁左右就会起病,通常男孩多于女孩。表现:判断儿童是否有多动症要特别慎重。可参照康纳多动症评分量表(国际上使用最普遍的一种量表,它专门为教师和家长判别多动症儿童而设计)。多动症儿童活动的主要特征(1)过度活动: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度。在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困难,难于养成定时大小便规律,气质难养育类型居多。自幼手脚不停乱动,显得格外活泼,睡眠偏少。行走以跑代步,好喧闹、玩无坚持性、好翻物、破坏等。入学后,课堂上小动作多(敲桌子,摇椅子,咬铅笔,切橡皮,撕纸头),坐不稳、好喧闹打扰周围同学;室外活动好奔跑攀爬、冒险、大喊大叫、撩别人、不知疲倦,睡眠缺乏安静;作业时无法静心、东张西望、好走动;平时做事唐突冒失、过分做恶作剧和富有破坏性;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慌、偷窃、斗殴、逃学、玩火等。(2)注意集中困难。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其结果是不能有效地学习。表现为在课堂上注意不集中、愿意注意涣散、选择性注意短暂,易被无关刺激吸收或好做“白日梦”,答非所问、丢三落四、遗漏作业,胡乱应付,学绩不良,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表现;在游戏中了显得不专心,与他人交谈时眼神游离等。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3)冲动行为:适应新情景困难,由于自控力差,易过度兴奋、情绪易波动、喜怒无常;做事欠考虑,不顾及后果,甚至伤害他人;突然大叫大喊、不守纪律、来回走动、做事急不可待、冒险行为多、容易产生过激反应、吵闹和破坏性强。(4)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有些牌临界状态,可能与测验时注意不集中有关。注意缺陷和多动的直接后果是不能有效输入信息,从而导致学习失败。具体表现是视听辨别能力低下、手眼协调困难、适时记忆困难;可能出现写字凌乱歪扭,时间方位判断不良,辨别立体图困难,不能把握整体,精细动作如写字绘画笨拙,缺乏表象。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到3-4年级时,留级的可能相对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课后能抓紧复习、辅导,尚可赶上学习进度。原因: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复杂,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遗传因素。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同患率较高。约40%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同卵双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异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同父异母)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A、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B、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C、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3)神经生化因素。多动症儿童单胺类中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两者之间存在不平衡。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可能导致活动过度。神经递质功能的改变可对心境、警觉、活动度、认知和很多外向行为起作用。有学者认为多动症儿童存在儿茶酚胺水平不足,使脑抑制功能不足,不能对进入的无关刺激起过滤作用,于是,患儿便对各种刺激不加选择地作出反应,从而影响注意集中并引起过多的活动。(4)铅中毒或食品添加剂:儿童经常接塑料玩具、油漆、汽油等物品致使低铅量摄入可能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另外,多种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防腐剂、某些调味品及一些饮料、糖果、香肠中的成分等,也被怀疑可导致多动症。(5)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和社会诸因素对该症的发展和结局产生影响。有资料表明,儿童发生多动症与其父母责任角色不当和养育方式失误有关。早期母爱剥夺和育婴院养育的小儿后来出现坐立不安、注意易分散和遭受他人排斥者较多见。早期情感剥夺的儿童出现活动过度和注意不集中,但若为家庭所领养,症状会有所改善。儿童的控制行为主要从父母的交互中模仿习得,若父母自身有精神或行为问题将影响儿童的行为控制。研究还发现,有关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多动症的影响不一,但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缺乏理解,甚至经常采取粗暴处置,将会严重影响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导致注意集中困难和多动的发生。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矫治:对于学前儿童,治疗多动症一般不宜使用药物。(1)调整家庭环境,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恰当的教育,可减轻患儿的精神压力,是重要措施之一。对患儿苛刻要求会加重其行为问题的产生。把儿童活动控制在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要多鼓励、多表扬,不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千万不能歧视他们。对患儿进行教育,要改善方式,循循善诱,切忌粗暴批评、讽刺打骂等损害儿童自尊心的不良做法。(2)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帮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小组或集体的活动,引导他们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其动作的练习。(3)行为治疗和饮食治疗:行为治疗主要是训练儿童采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是通过特定训练程序,减少儿童过多活动并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饮食治疗是在食物中尽量免用某些人工色素、调味品、防腐剂和水杨酸盐等。酌加咖啡因,配合兴奋剂的治疗,可增加疗效。多动症儿童与活泼好动儿童的区别:(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是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或动画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2)行动的目的性方面的差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儿童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儿童无此能力,不能根据环境和场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多动症儿童有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儿童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或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是学前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品行障碍,到学龄期后则日渐减少。(一)表现: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侵犯他人身体,踢、打、抓、咬他人;二是毁坏物品。撕、扔、踩东西。三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有的小儿还可表现为“人来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攻击性行为男孩多于女孩。(二)原因:(1)疏泄情绪,保护自己。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的行为来疏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2)观察模仿的结果。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得以维持。儿童好模仿,如果在他生活的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或所看的电视中常有暴力行为镜头,他就会去模仿、学习。(3)家教不当。a.家长过分溺爱,造成儿童任性、霸道;家长怕孩子吃亏,告诫幼儿“别人要是打你,你就打他”,这种错误的引导会使幼儿从“以牙还牙”,逐渐发展到欺负弱小;b.家长经常用体罚的方法对待儿童,为小儿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三)防治:(1)改变不当的家教方式。对小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能简单和粗暴地对待孩子,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远离暴力和不良诱因(2)园所要调整好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待挫折等。(3)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给予惩罚,绝不能姑息迁就。可取消他的某些权力,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直到行为正常为止。(4)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示范法——可以将儿童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或者让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消退法——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而对合作性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也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暂时隔离法——将儿童暂时关禁闭,消除强化物。无论如何,不可采取体罚的方法。因为体罚本身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到了示范作用。儿童说谎小儿到了三四岁以后,一般都有说谎的行为。说谎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类。(一)原因:无意说谎——学前儿童由于认知发展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而造成了说谎。比如,他们常常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现实存在的事实;把渴望得到的玩具当成已经得到了,去告诉别的小朋友。于是就出现了“牛皮吹破天”“睁着眼睛说瞎话”的现象。这种“谎言”不是儿童有意编造的,而是由于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产生的。这些儿童还判别不了事实的真伪虚实,即使说了谎,自己还分不清真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意说谎会逐渐减少。有意说谎——有些儿童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故意编造谎言,这就是有意说谎。(1)逃避责备或惩罚。有些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训斥、打骂,于是编造谎言,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这时说谎成了幼儿免遭惩罚的自卫手段。成人对幼儿过分严厉,不问清事由就加以恐吓、责骂甚至施以体罚,常使幼儿产生这种问题。(2)由于自卑想对别人进行报复,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时也会说谎。例如,为了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报复而谎报情由,等等。如果幼儿通过说谎达到了目的,则无形中起了强化作用,久而久之,说谎就会成为一种顽习,即使在没有必要说谎的时候也会编造谎言,从而构成严重的品行问题。(二)防治:(1)教育儿童诚实做人。预防和纠正说谎行为关键在于教育。教师和家长要让幼儿懂得从小就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用诚实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让他们懂得不说谎的人才能心里平静,精神愉快。还要让他们明白说谎的严重后果。(2)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气氛。要让儿童从小就生活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之中,家庭和幼儿园集体成员之间应彼此相互信任,即使在幼儿犯了错误的情况下,也要尽量避免给予训斥、责骂,要多给予热情的帮助,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在这种和睦、协调、充满信任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就会自然地吐露真情,无须掩饰、隐瞒和欺骗。(3)成人言传身教。在儿童面前,成人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要真诚地对待孩子。这对幼儿诚实行为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4)帮助减轻和消除其心理紧张。(5)及时揭穿儿童的谎言,不让其得逞。发现儿童有意说谎,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用事实真相来点穿谎言,让孩子懂得说谎是要受批评的,从一开始就堵住孩子说谎的企图。儿童偷窃偷窃是指用不正当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财、物品等。案例:“老师,雷鸣把我的玩具汽车拿走了!”鲁嘉向老师告状。“真的是这样吗?”当老师询问雷鸣时,他把双手深深地插在口袋里否认道:“没有!”“那么让我来看看你的口袋里有什么,好不好?”“不行!”当老师把他的双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时,雷鸣哭了起来。一辆崭新的蓝色小汽车被掏了出来。“对,这就是我的那辆小汽车!”鲁嘉肯定地说。“不!不!是我的!”雷鸣边哭边喊。当老师把小汽车还给鲁嘉时,雷鸣还在泪水横流地说汽车是他的。几乎每天都有这种情况发生。雷鸣拿了别人的玩具或其他东西,还要辩解说东西是他的。有时幼儿园里的一些小玩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虽然没有人亲眼看见被雷鸣拿走了,但老师敢肯定是雷鸣所为,因为雷鸣常常否认他干的事情,即使证据在握,他也会赖账。(一)表现儿童在l-2岁时,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父母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2-3岁后,儿童能逐步形成控制能力,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否则,上小学前后,儿童可能出现偷窃行为。偷窃对象常是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或小伙伴的物品。儿童偷拿别人的东西,往往由于一种强烈的欲望与控制欲望的能力较差,以及一时的冲动所引起的。孩子平时就有随心所欲行动的毛病,就要培养他经过考虑以后再行动的习惯。二、儿童偷窃的原因1.不能抗拒诱惑(强烈的占有欲)。有些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其他小孩经常拿着好东西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时,往往觉得自尊心似乎受到伤害。于是他趁父母不注意,偷钱买东西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以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与自尊心。2.为了自我吹嘘。3.换取感情或引起别人注意。有的孩子由于平时缺乏别人的关注和感情,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便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向其他人炫耀、吹嘘,或送给别人,以换取感情或引起注意。例如,过于注重事业的父母,对孩子投入较少,这样家庭里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偷窃行为。4.感觉不公平(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些幼儿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遇内心挫折时,常常会用偷窃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或用偷窃来表示反抗。例如,有时两个孩子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了争吵,老师却袒护地把玩具给了她所喜欢的孩子,而批评另一个孩子,这就会使受批评的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为了反抗,把这个玩具拿回家去占为已有。5.成人教育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任自流。有些父母把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看作是小孩还不懂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等将来长大了以后自然会好的。二是管教过严。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发生了偷拿东西的行为,就大动肝火,责骂、羞辱、体罚。总之,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都会更加强化孩子的偷窃行为。6.不良伙伴的引诱。7.病态人格或脑损伤、智力发育不全所致。三、偷窃行为的矫治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孩子偷窃行为的教育应着重于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1.了解儿童偷窃的原因,针对问题进行教育。2.要清晰、明确地为幼儿讲解道德准则。讲述必须具体、现实,不要笼统、含糊;讲话更加明确,收效也就更大。3.要摆事实、讲道理。发现儿童有偷窃行为时,家长必须使孩子认识到偷窃是一种坏行为,得不偿失,应努力克服纠正。家长应特别强调偷窃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并使用确切的措词,使孩子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家长的正面教育应首先从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入手,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应该怎样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是因为“别人也偷拿过我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报复地偷别人的东西,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孩子“并没有觉得不好”,家长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虑他自己的行为,进而认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好的和应当受到谴责的。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促使他照着去做。这样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乐意接受。再一点就是诱发孩子的内疚情绪。这种方法就是使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使孩子产生内疚心理与良心发现,从而主动改正错误。4.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恼怒不堪,或作出过分反应。拒绝上幼儿园幼儿初次上幼儿园,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这很正常。有的儿童情绪波动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以至于害怕或者拒绝上幼儿园,或者一提到上幼儿园就说头痛或腹痛。(一)表现总体说来,新入园孩子的分离焦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情绪方面——焦虑、坐立不安、恍忽、低声啜泣、失声哭闹、恋物、暴躁、生气、恐惧、紧张等。有的孩子会一直哭泣,并大喊大叫,异常烦躁,不断询问“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并缠着教师或小朋友说“你妈妈会来的,会来接你的”,这才安心的离开,但过不了两秒钟就又问,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对自己所带物品总是随手拿着,不容别人碰一下,甚至不和别人挨着坐,独自在一边,若别人不小心碰了他,或拿了他的东西,他会非常愤怒,甚至声嘶力竭。还有的孩子似乎非常害怕,蜷缩在角落里,低声哭泣,情绪非常低落,别人碰了他,抢了他的玩具,甚至打了他,他也不敢反抗,就连大声说话也不敢。2、行为方面——胆怯、害羞、缄默(整天不讲一句话)、缠人、孤僻、打人、抢玩具、拒食、拒绝拥抱、扔玩具、拒绝脱衣服、违拗、自虐。有的孩子入园后拒绝做任何事情,不座、不让碰、不吃、不玩,唯一想做的就是趴在窗口等妈妈或者四处游荡,稍不如意,就大哭特哭;也有的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求保护,独坐一边,不说话、不玩玩具,明显表现出胆怯和不知所措。还有的孩子则特别缠人,看到别的家长和教师从门口走过,就会跟过去,希望能把他带走,去找妈妈,或者,要求教师一直抱着他、领着他、看着他,当教师眼神离开或牵着的手放开,她就哭给你看。还有的以扔东西、打人等来进行发泄。3、生理方面——喂食困难、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夜惊、遗尿等。大部分幼儿有不吃饭、尿裤子等现象发生。有的孩子是本身自理能力就差,不会吃饭,不会穿脱裤子,有了需要也不会说,以至不能很好的完成;也有的孩子是由于进入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焦躁不安,对一些生理需要忽略而出现食欲下降、遗尿等现象。也有的孩子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夜惊,做恶梦等。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孩子一入园就有明显表现,也有的孩子高高兴兴玩上两三天之后才出现,我们戏称为“倒醉”。不管孩子刚入园怎样,我们都应把新入园的孩子列为工作重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孩子尽量减少分离焦虑,顺利入园。(二)原因1.生理上的问题。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的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幼儿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幼儿会因为疼痛、难过而哭泣。2.生活规律的改变。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想玩就玩。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这就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上幼儿园。3.幼儿对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孩子一直在家里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对幼儿园的老师不认识,小朋友也不熟悉,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4.自理能力差也是幼儿对幼儿园生活不适应、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有的幼儿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来到幼儿园就不一样了,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动手,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穿衣穿鞋,对于那些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来说,真是困难极了。5.产生挫折感。幼儿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幼儿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6.个性原因。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幼儿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幼儿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或是不喜欢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二、在幼儿新入园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首先,仔细观察,确定特点,找出症结。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幼儿对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第二、第三、第四、小朋友之间互不熟悉,不会很好相处、不会交往也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在家里,有好吃的一个人吃,好玩的一个人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为此争抢东西,使这些孩子很不愿意上幼儿园。其次,对症下药,既有爱心又有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爱心教育:对孩子充满爱心,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更加细心。只有耐心细致的工作、充满爱心,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要求,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可信赖,才能让孩子喜欢上教师、喜欢幼儿园,消除焦虑、畏难情绪,尽快适应。具体方面主要有:一、语言温和平缓,让幼儿感到老师可亲可爱,清除畏惧心理;二、称呼幼儿小名,创造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氛;三、经常拥抱、亲吻幼儿,用这种身体语言起到安抚作用;四、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回答,不冷落幼儿;五、蹲下与幼儿讲话:使幼儿觉得老师是真诚的、可信赖的;第二、放松教育:首先还是来自教师的信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孩子哭闹是他自己的一种表达、发泄方式,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不知所措,对妈妈把他送出来的愤怒用哭闹的方式发泄出来,心里会得到平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松,轻松的对待孩子的哭闹,轻松的组织活动,让(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请保留此标记。)孩子感觉上幼儿园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很好玩儿,使孩子逐渐接受并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二、就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比如有的幼儿提出不吃饭、不睡觉等,可暂时答应他,让他放松下来,真到吃饭睡觉的时候,他也饿了困了,就自然得跟着吃饭睡觉了;还有的孩子不让关门,这一点非常普遍,因为他们觉得关了门,妈妈就进不来了,就这个理由,却解释不通,我们不妨先把门大敞着,只要注意安全,别让孩子自己走出去就行了;第三、给幼儿以更多的自由:如上课可以自由走动,可带自己喜爱的玩具等来园;第四、多用肯定性语言,少用否定性语言,如:同一句话说成“你很乖,好好玩玩具,妈妈会早来接你。”孩子听了会很高兴,而说成“你不玩玩具,妈妈就不来接你。”孩子就会大哭,因为她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而只注意了后半句,怎能不哭呢?第三、活动吸引: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做有趣的活动,观察昆虫,观察树木、花卉等,创造愉快欣喜的心境;提供新颖、有趣的、适合幼儿年龄的玩具,使幼儿在玩耍中转移不良的情绪;精心布置教室,使幼儿如同来到大森林、动物乐园或产生家的感觉。多组织一些能让孩子动起来的活动,比如,手指游戏,音乐游戏,儿歌表演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二三岁的孩子还是以运动思维为主,动起来,孩子们会乐在其中,从而有效地转移孩子的焦虑情绪。第四、规则教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面对这么多哭哭啼啼的孩子,没有一定的规则,就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和生活活动,孩子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会更难适应,那么怎样在孩子适应的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规则呢?第一采用活动法。顺应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动起来,比如,请孩子们坐下来时,用拍手的方法,可以边拍手边说儿歌,还可以边拍手边数数或者变换拍法,有规律的拍手加上各种变化使孩子非常感兴趣;点名时表演一个动作或小动物等。第二采用个别法,我发现刚入园的孩子有的不理解老师对大家说的话也包括他自己,对这些孩子就个别交待,面对面地告诉他,他会很认真地听着,并按要求去做。第三是严格执行法,对一些常规性、原则性的问题要严格执行,才能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讲故事时要求大家必须坐好了安静地听,那就等大家坐好了安静下来再讲,并告诉大家讲或不讲的理由,让大家明白这项规则。第四就是评价法,遇到一件事情先请孩子们说,这件事怎么办,有的小朋友这样做了,对不对?那样做了对不对?应该怎样做?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能监督检查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孩子。第五、能力培养:在家里,孩子的事情家长几乎全部包办,到了幼儿园,孩子难免产生畏惧心理,这样,我们就用各种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穿鞋,起床后我们就教孩子让小脚钻山洞,孩子们非常愿意玩儿,很快学会了穿鞋;还有洗手,我根据洗手的要求儿童口吃是指说话的时候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现象。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口吃并非生理上的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而是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障碍。根据美国的统计数字,在学龄儿童中,口吃的患病率1-2%,男孩比女孩多2-4倍,有一半的口吃起病于5岁前。(一)表现:(1)发音障碍。常在某个字音、单词上表现停顿、重复、拖音现象,说话不流畅。儿童口吃以连发性口吃较多,发音之际,在某个字音上要重复多遍才能继续说下去。也有难发性口吃,说第一个字要很使劲才能发出声音。(2)肌肉紧张。由于呼吸和发音器官肌肉的紧张性痉挛,而妨碍这些器官的正常运动。说话时唇舌不能随意活动。(3)伴随动作。为摆脱发音困难,常有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4)常伴有其他心理异常,如易兴奋、易激惹、胆小、睡眼障碍等。(二)原因:(1)精神创伤。受惊吓是常见的诱因。如见到某种动物、听了可怕的故事、看了可怕的影片等,致使情绪不安,易导致口吃。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长态度粗暴,严厉的体罚、辱骂孩子。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下,易导致口吃。进入陌生环境(转学、迁居、寄养),久久不能适应。(2)模仿。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幼小时学别人口吃所致。小孩对别人口吃觉得好奇,看到口吃者滑稽可笑的样子而加以模仿,模仿口吃变口吃。(3)成人教育上的失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口头语言的阶段,词汇逐渐丰富,说话时可能为了选择词汇,不能迅速组句,因而会表现出重复或延长某一个字或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的现象。这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是一种发育性的口吃(9/10的儿童口吃是因发育迟缓而发生的而不是真正的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如果家长或周围的人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在小孩在学讲话的时候,操之过急,做过多的矫正,或采取恐吓、威逼的手段逼迫儿童学话、矫正发音,使儿童紧张、慌乱、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口吃。(4)躯体疾病,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百日咳、流感、麻疹或脑部受到创伤都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减退而引起口吃。(三)矫治:无论是精神受刺激,模仿、还是初学口头语言时的不流畅现象,最初都不是真正的口吃。真正口吃必须有心理因素掺杂进去,即对自己口吃的高度注意和嫌恶,对说话的恐惧心理。若没有以上心理因素,口吃只是一时性的。随着年龄增长会自行消失。矫治儿童口吃要注意(1)正确对待小儿说话时不流畅的现象。幼儿说话时发生“口吃”,周围的人应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模仿、不讥笑、不指责,不必提醒“你结巴了”。不使幼儿因说话不流畅而感到紧张和不安。(2)消除环境中可致幼儿精神过度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家庭和睦、教育方法合理、生活有规律,都可使幼儿的“口吃”成为一时性的现象。(3)成人用平静、柔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职创业或再就业协议书
- 房租约合同免半年租的例子
- 2.2建筑立面图识读-项目二建筑装饰施工图认02课件讲解
- 《市场秩序法实务》课件
- 《寄语高校辅导员》课件
- 银保期交网沙课件
- 固定资产教学课件
- 《动漫文化对比》课件
- 复分解反应课件
- 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险专题
- (完整word版)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课文翻译基本全了
- 识别自动化思维重塑快乐自我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自测试卷
- 品香的方法课件
- 幼儿教师如何做家访专题培训课件
- 防火涂料施工记录
- 电梯安全日常检查记录表
- 有关姜太公钓鱼的故事6篇
- 2023年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硬笔书法全册教案共20课时
- Word 2016的应用课件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