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完全版)_第1页
高等教育学(完全版)_第2页
高等教育学(完全版)_第3页
高等教育学(完全版)_第4页
高等教育学(完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了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2试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我们认为,界定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在整个教育科学系统中,高等教育学属于应用学科或分支学科;但就高等教育科学体系而言,高等教育学则是统领干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史等学科之上的学科,它要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般问题,就此而言则属于基础学科。其次,要照顾到目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现状,即普通教育学对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在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并不矛盾。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看,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质是其主要方面。正如潘摄元先生所说,“高等教育学就其本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说,即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任务,又有以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性理论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因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透过诸多的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要遵循两大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与人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应该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这两大规律反映在上述两类关系上。而构成两类关系的要素有;高等教育、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高等教育规律的探寻便是沿着这三要素的关系展开的。3了解世界各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简史。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168年建立的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和1209年建立的剑桥大学(CambridgeUniversity)是英国建立最早,最著名的两所大学。19世纪后期,为了满足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英国成立了多科技术学院。1963年,在《罗宾斯报告》的直接推动下,多科技术学院逐渐改为技术大学,成为英国进行技术教育和高水平继续教育的重要机构。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其质量和地位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世纪时期,法国的巴黎大学曾经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但是,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的强大,使这所大学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改革滞后,法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落后于其他欧洲强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巴黎大学等中世纪大学在革命的冲击下几乎停办。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创办了一批与综合大学平行的高等专科学校和性质类似的学校,这种学校被成为“大学校”。其中,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师范学校在当时都享有盛誉。19世纪,资产阶级思想终于冲开了法国大学的大门,使大学朝着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发展。从大学的系科构成看,文科成为独立的专业,改变了预科的性质;法学取代了神学成为最重要的专业;医科和理科得到重视,迅速发展起来。另外,仿效德国的做法,法国的大学也开始注重科学研究。1968年,迫于形势,法国政府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即《富尔法案》),开始了法国的高教改革。按照这次改革方法国建立了720多个“教学与研究单位”和67所独立的多利学,同时加大了学校的自主权,学校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学利置上,打破了从前学科僵化、互不联系的局面,发展了学科间联系,重组了一些新的学科。人们习惯上把稍后于1385年建立的海德堡大学作为德国境内最古老的大学,到了16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了16所大学。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对中世纪文化的形成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694年,哈勒大学的创办标志着德国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的开始。18世纪后期,德国大学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运动。一方面;政府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提高教授工资的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的思想开始在德国出现,一些人开始怀疑大学存在的根据,主张变革甚至废除传统大学的模式而拥护建立新的专业学校。1806年,德皇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威廉•冯、洪堡为内务部长,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创办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一建立,就把重点放在高深知识的研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德国柏林大学的发展模式,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和用本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德国此后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取代了英、法等国家,成为世界上后起的工业化强国。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端于17世纪。1636年,仿照英国古典大学模式,美国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学院。独立战争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十分缓慢,教学内容以神学和欧洲古典文学为主。独立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办州立大学,一些教会学校也相继出现,学校数量达到了182所。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开始快速发展。从发展趋向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趋向讲求实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工商业教育;开办农业和工业的专门学校。另一种趋向则按照欧洲古典综合大学的发展逻辑,继续发展学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研究性大学。为了拓宽受高等教育的人群,1902年美国又创立了一种两年制的“初级学院”。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清末。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另外,军事上的失败使一些洋务派大臣开展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两股力量的推动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样务派创建了30多所洋务学堂。这些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属于民用技术学堂。1904年1月,张百熙等联合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按照这部学制,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分科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此时的高等教育已经明确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并且分科教学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基本具备了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1905年9月,光绪帝宣布上谕废除科举考试,彻底革除了阻碍近代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近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内涵及历史演变(-)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没有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同样是由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聚集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员。是国家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充足的条件进行学科间的科研协作,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科技信息,拥有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环境。在现代社会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三)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广义上,高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都是为社会服务。现代的大学,还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途径为社会服务,这里的“社会服务”,是指以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高校通过正规的教学和研究,实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职能之外,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的职能。高校的这三个职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地位上看,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处于中心的位置,否则高等学校便不称其为学校;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一般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必要职能,是高校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在高等学校的建设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5.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学习为人们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奠定了认识基础。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高等教育理念涉及到高等教育在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涉及到承担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高等学校的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等问题。而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可以给出人们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为人们认识高等教育事业提供理论基础。它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处理高等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二)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养学习高等教育学可以更加明确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了解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责及履行的义务,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我,促成自我更完善的发展。(三)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严格和科学的方法,自觉地对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从而发现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当前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自觉地由经验型、勤奋型和事务型教师转化为学者型、智慧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要求教师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6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如何学好高等教育学。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密切结合实际,把理论的优势体现到实际工作当中,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再次,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四,要注意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以加深对知识的系统理解。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试论述教育优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我国高校扩招的认识。3.谈谈你对教育先行的认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极大地激起了世界各国关注教育、投资教育、发展教育的热情,“教育先行”的观点风靡一时,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有些社会已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由于与人才市场、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所以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上升。但是,由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于乐观、期望过高、而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是两个并行的系统,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对应关系.而且高等教育和经济是遵循不同的规律发展的.以至于奉行“教育先行”的〜些国家产生了诸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失业和就业不足、人才外流等社会问题。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同拉开了向高等教育强同进军的序幕,此后连续几年,我国大学入学率呈现直线上升态势,形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局面。但是,在我们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学会生存》作者的一句话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晦〜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显然为这个国家规定了一些限制.超过了这个‘不可逾越的阈限'、教育费用的负担就可能破坏经济上的平衡。”4.试论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一、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二、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是指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文化扩散的过程和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河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的过程,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三、筛选与净化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是通过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校园文化等途径实现对现有文化的选择:第一,通过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第二,通过课程和教材选择文化。第三,通过教师群体选择文化。第四,通过校园环境选择文化。四、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在创造文化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从文化进化的规律来看,文化运行与发展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社会实践,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推动;其二是与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乃至碰撞和冲突。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高等教育创造文化的进程是渐进的、曲折的,但除了个别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例外,总的来说,高等教育所创造的新文化是积极的、向前的、推动着社会发展的。5谈你对高等教育先导性的认识。我们把高等教育的先导性理解为高等教育应该在教育系统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第一,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先导作用。第二,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首先,如上文所述,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文化的更新、创造以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引领社会发展。其次,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人的培养引领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充满理想的活动,这种理想通过所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表现出来。再者,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引领社会发展。6试论述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高等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连续性的表现形式之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思想的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历史继承性决定的。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之中。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即高等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又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同步性,具体表现为:从发展的方向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总是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不同程度上又趋于超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其方向的规定。发展的结构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落后干或超越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某些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某种需要与可能,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却暂时不能为此提供相应的需要与可能;也可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某种需要与可能.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却没有与此相应的需要与可能。三、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性第一,高等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先导作用。第二,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第三章高等教育冃的试论高等教育目的的特征。高等教育冃的特征的研究对我们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冃的观是非常重要的,它除了具有与中等教育冃的的共性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一)制定主体的多元性谈高等教育目的,必然涉及到高等教育目的的提出者,谁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主体呢?从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目的有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及相关利益集团提出的、实践形态的高等教育目的,有高等教育理论家提出的、理论形态的高等教育目的,有学生家长等与高等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群提出的高等教育目的,还有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高等教育目的。不管是哪一种形态的高等教育目的,都是由他们所信仰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目的观。这样在教育目的制定上,呈现出多元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从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趋向上来看,有的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有的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社会价值,还有持价值选择中间路线的人可能会既考虑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又考虑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主张高等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个人智慧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对各种价值观导向下的多元高等教育的目的观,必须对之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他们所提出的高等教育目的对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或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否是有害的,如果是无害的,即使是追求个人价值代表着个人利益的高等教育目的也是应该允许其存在的。对追求人类永恒价值和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对整个高等教育有着普适性价值的高等教育目的,则要大力弘扬和对之进行不懈追求。(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对大学生都给予了不同的期望,希望能服务于这个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从而体现了培养人才目标的文化差异性。同时,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也需要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高等教育积极推动人们相互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价值,多层面地沟通和交流,在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世界的和谐和进步。(三)培养规格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目的指向的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由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有所不同,高等学校所处的地区及服务对象的不同,,都会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上的不同,使培养规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四)人才素质的创新性创新是社会进步不竭的灵魂,高等教育肩负着社会创新的重任,其具体体现,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五)目标设计的时代性高等教育目的是关系到人的培养的问题,时代的变迁会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影响也都会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因此人才培养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我国,目前的时代精神就是改革创新,强调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在设计和制定时,就要体现出时代性,这样才能及时地指导、调控,发挥高等教育目的的积极正面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大学生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2,试论高等教育目的的多维结构。(一)内部目的与外部目的教育目的的内外部目的之分缘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在杜威看来“‘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教育目的,它是它自身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再生长”,“是儿童现在生活经验的累积、改造和重组”。在这里,目的是暂时的,带有实验的性质,是“草图”。在这里,儿童是目的建构的主体。杜威反对外部的目的,即老师、家长的目的、社会的目的,认为其是静止的、强制的目的,不利于儿童天性主动积极地发展。但是,杜威无法说明民主主义教育目的的由来,只好把它理解为本在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个人本性自由发展的结果。(二)应然目的与实然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价值的追求,不同的价值主体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以国家为办学主体的国民教育,自然是贯彻国家颁布的教育目的,而这个目的一般就被理解为“应然”的目的。所谓“应然”,是指按某种价值理念理应完成的或实现的,如我国长期大力推行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然而目前我国广大的中小学却在推行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目的——“实然的目的”,即实际上在操作、实行的教育目的。究其原因,不过是在国家大的制度背景下,各价值主体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确定了贯彻自身教育目的的行动。最终国家颁布的目的流于空谈。因此,考察教育目的不能不认真分析教育实践真正在实行的是什么样教育目的,从而使各种教育价值主体利益协调一致,使国家制定的目的能真正贯彻执行下去。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出发,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各目的之间的协调,沟通和转换,形成合力,使之行之有效。(三)抽象目的和具体目的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形式在各个国家颇有意趣,大致可以分为二种: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教育目的,一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目的。前者以德、俄、中国等为代表,如我国提出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后者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如美国1938年由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发表的教育目的分为四个方面:(1)自我实现的目标,(2)人际关系的目标,(3)经济效率的目标,和(4)公民责任的目标。在每条下面还有更具体的目标,如“人际关系的目标”下还有诸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等具体目标。目前,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这种分类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人们逐渐发展起一套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从抽象的教育目的逐渐到相对具体的教育目标再到更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具体操作,并最终落实教育的总体目标。这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目的理解的得更加全面,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抽象地概括,力求反映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同时追求科学的教育目标管理,使目标层层落实,实现最终的教育理想。(四)工具理性目的和价值理性目的教育目的是要指向结果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更是归宿,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而优则仕'?是培养社会的高级专业人才?还是其他的目的吗?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人们更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目的中工具理性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赢得好的职位。因此和专业无关的知识、技能被摒弃,却忽视了作为人之根本的“存在”,对人存在的目的缺乏追问和反思,即缺失了高等教育目的中价值理性的张扬,造成目前大学生思想空虚、浮躁甚至轻生等现象的发生,这应该使我们及时警醒,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体现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高等教育应培养出健康成长的一代,培养出有着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个性鲜明、均衡发展的时代新人。3.试论克尔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无4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1)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从人类历史总的发展来看,整体的趋势是一致的,相互包涵,互为前提和基础,是向前的、进步的,向着统一方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即他对社会的价值,这取决于他的行为的客观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人的自我价值则取决于他的行为的客观效果满足自我主体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人的发展水平首先取决于他们发展所依存的社会生产方式,人总是在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下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的总体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因此更强调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现时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中可能会损害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但随着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个人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从而最终使得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5试论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虽然是由一些教育家或政治家提出的,但其并非仅仅是主观意志的产物,它的制定从实质上来说,体现着一定社会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着各个阶层的人的客观发展要求,经由国家或强势团体的颁布,成为一项制度性、实践性很强的法律或建议。高等教育目的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既体现了特定社会的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一)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我国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社会的发展主要是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政治和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人才的管理和运作,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从历史上看,正是政治和经济的社会发展要求,才使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多样化,形成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社会需求的变化赋予高等教育新的特质,社会需要决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规格、数量和质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是促使每个国家和社会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本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面对各种挑战,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培养目标——新时期最成功的劳动者应是全面发展和具有创造性、主动性及社会责任感的人。(二)个人的发展需要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与统一,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同时,当今社会对个人的个体价值秉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弘扬个性、增强个体的主体性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一方面在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质量规格时,要注意当今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强调当今高校的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的社会形势对新人的要求和需要。从高等教育的运行来看,对个体发展需要的考虑,是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内在依据。个体的需要包含着个体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生理的发展需要是个体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展现的基础和前提,它包含体质的发育健全和体能的增强。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体格健壮、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的需要是个体和外部世界沟通的基础和桥梁,它包括人的认知过程发展、情感过程发展、意志过程发展和个体的个性及其倾向性的发展。高等教育目的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关注个体心灵的健全发展。社会性需要是个体在和社会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是个体社会化的动力源泉。它表现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目的更需要关注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进取,积极开拓的优秀品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体性的增强,大学生自己会逐渐建构自己的高等教育主张,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自己。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协调好国家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和大学生自己发展的目标要求,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获得发展,一方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社会;一方面发展自身,提升自身的价值,学会生活,享受人生。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人才的培养上,既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的要求,又着眼于个人价值的提升、个性的发展。新的世纪最需要的大学生形象是那种将社会和自身命运联系在一起,既博学多才,又术精艺巧的,既对新思想、新事物最敏感,又能把握新的机遇和勇于面对挑战的人。(三)大学的精神使命是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价值要求大学的精神使命在于探究真理,弘扬至善,既服务社会,又研究反思,甚至批判社会,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大学也是社会的理性的监督者和批判者,使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运行。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作为历史的存在,人文精神在每个时代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实践的存在,人文精神应该关照现实。大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大学人文教育体现的是大学永不停息的精神诉求。大学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中心,作为精神文化领域里的一股持久的批判力量,引导大众在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媚俗、进步与倒退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使命。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超越社会和个人的现实需要,去追求人类的理想境界,去践行高远而伟大的目标。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1.什么是高等教育结构?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复杂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是指与政府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事关高等教育总体的结构。它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主要指学校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组合构成状态,主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人员的知识结构等。什么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不同教育程度和水平要求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我国建立的是包括研究生教育(含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的三级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有工学、农学、哲学、医学、教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11大类组成(不包括军事学在内)。(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主要是由国家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及国民经济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决定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发展及其作用状况的制约。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私立两种;根据学制的不同,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四)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又称高等教育的等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培养目标和不同办学要求的各类高等学校的比例关系。这一结构分类着眼于高等学校的能量级,即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方面的已有的潜在的能量。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结构有何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有各自国家或民族的特点,但相同的都经历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从形式、结构、类型、层次等全方位的变化,其中,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的变化是大众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已经走过大众化发展道路有代表性意义的国家进行分析,可发现有以下共同特征。(一)层次结构体系重心偏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短期大学或初级学院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是美国。(二)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都是以“社会需要为主导方向,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为载体,从依靠社会单一力量(如宗教组织、政府或社会团体)办学走向依靠全社会力量办学而逐步得以发展的”。即积极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发展新的办学形式,这是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三)办学形式的广泛适应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需要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机构来满足其多重性需要,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由于灵活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结构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的不同需要,使通过这些形式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可以说,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得以不断扩张的必要保障。(四)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化层次和规格的分化与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型教育和精英型教育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协同发展,是在保持精英教育的内容与性质的前提下教育功能的一种扩展。4.简述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一、政府干预因素作为决策的主要实施者政府,关注的目标和利益所在是要形成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以实现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及教育投资的最大效益,保持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每一所高校关注的目标是如何把握好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赢得最有利的发展空间,以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政府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众多的高校,高校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博养也由此产生。政府与高校必然形成“主从博奕”关系。因为政府是资源包括法规、制度、经费等资源)的主要供应者和教育事业的管理者,手中握有各种调控手段,而高校则是在政府提供的资源环境下受调控管理的办学者。在这种规定性前提下,政府和高校作为博奕主体就分别处在主导和从属的位置上。政策出自政府之手,目的是调控高校的办学行为;高校则在政府的政策框架内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办学抉择,并不断地寻求如何影响政府政策的途径;政府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并根据新的目标作出政策调整,由此进入下一轮的博奕过程。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变化的事实,可以说明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这种博弃。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政府作出了“扩招”的决策。为了让各个高校有扩招的积极性,政府采取了“按招生规模拨款”的政策。各个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时,应该怎样在各专业安排招生增量呢?从政府角度而言,‘当然是希望增加那些社会急需的紧缺的人才培养规模。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社会当下就业走俏的专业、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本校已有的不用增加多少投入就可以扩大招生规模的“低成本”专业,都会被列为优先扩招的专业。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几年来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外语、法学、新闻、国际经贸等专业的学生规模增长最快。但这样扩招后形成的专业结构并非都是国家预期的,政府为了遏制扩招中的盲目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把各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评估学校和经费划拨挂钩。面对这种政策,一些高校的“对策”就是围绕着“提高就业率”做文章。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诸如保持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建设若干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向西部地区的高校实行倾斜等,这些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所需的资源,仍然必须由政府提供和调配,同样这也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高等教育结构必然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消费结构因素国民收入指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个人消费,即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活资料的消耗,是主要部分。个人消费中用于满足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部分及公共消费中用于高等学校设施建设的部分,在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配给高教事业经费的有限性与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数量之间的不平衡,在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多样化,多方面筹集经费,采取合资、民办等多种办学主体和运用电大、函大等多种办学形式变得尤为必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根本途径。三、产业结构因素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了上述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现在,有人还提出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基本上都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化,再向第三产业、第四产业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影响高校科类专业结构。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用人单位都愿意聘用符合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样聘用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进入角色。否则,聘用后还得另花培养费和大量时间来对其进行培训,无疑会增加成本,这就迫使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否能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这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四、劳动力市场因素我国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或者说在市场化改革以前,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大学生供不应求,他们是国家的高级人才、社会的栋梁。在这种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基本上是一种卖方市场。然而,自从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随着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便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日益凸显的问题。该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的“教育过剩”问题,如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少,就业很不理想。这种情况说明劳动力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买方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需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关键在于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需要什么质量、规格,尤其是需要什么专业素质的大学生,而高等学校则只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才会赢得劳动力市场的青睐。五、人口结构因素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各级教育之间的比例上。如果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的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基础教育上;如果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国家,就要比较重视高教的发展。人口分布结构决定了不同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人口结构和数量是确定一个地区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因素。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运行情况,必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容纳现时的学龄人口,还要容纳一定时期内的学龄人口。一定时期内学龄人口运行的状况是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关键依据。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对人口波动给教育带来的持续性压力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缎、积极应对、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在“需要”与“可能”之间找到最合适的目标定位,达到科学的部署高等教育发展规模。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来看,主要存在层次结构问题、形式结构割裂问题、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科类和专业结构失调问题、投资结构单一等问题。(一)层次结构问题1.高等教育层次内部关系界限模糊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例失衡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却形成了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层次正在不断完善。但是,专科生和本科生之间的比例相差仍然不大。另外,研究生尽管近几年每年以30%一40%的比例扩招,但与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来说,规模仍然较小,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难以满足这一变化中对高素质人才中高职、专科这一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尤其缺乏。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中某些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率偏低,并不表明社会不需要技能型人才,而是由于毕业生在质量和素质上没有真正达到相应一的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在规模上达到了“大众化”,但各层次比例并没有调整到合理的水平。另外,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仍然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师生比过大,2005年,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为1:17.14,生均教育资源下降,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二)形式结构问题形式结构不仅制约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品种、规格,一影响到受教育者可能达到的水平和层次,而且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数量,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同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在学生规模及毕业生所占比例均偏低。另外成人咼等教育还存在着以下问题:(l)目前我国成人咼等教育将重心主要放在学历教育方面,这样势必会造成与普通高等教育抢生源市场的现状,而成人咼等教育在这种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2)成人咼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咼,普教化现象严重。2.咼等教育自学考试咼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学考试发展20多年来,教育对象的重点仍是城镇人口。(2)教育手段传统封闭。3.民办咼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和形成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独家包揽的咼等教育格局,长期限制了我国民办咼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民办咼校发展十分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主要分布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结构上,办学层次偏低。多为咼职专科层次。(2)地位与待遇不平等,集中表现在学生助学贷款难落实,教学科研项目难争取,成果的发表与认定,成果奖的申请与审批资格等常常被边缘化。(3)办学理念和特色不鲜明,有的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计安排上简单移植或复制公办咼校的模式缺乏竞争的实力和潜力。(4)社会认同度低,发展环境不乐观,人们普遍认为其是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咼校的一种新形式——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咼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诞生时起就争论颇多。我国经济不发达,穷国办教育,只能走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依托原国有咼校(母体)多年办学中沉淀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如声誉,师资,校园,设备,图书资料等),根据国家对民办咼校的优惠政策,采取民办咼校的办学运作机制,独立于母体咼校的自主办学形式。它的优势在于,既能够集中公办咼校的品牌资源,如教师资源和一定的政策资源;又可集中社会力量的物质资源和一定的管理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克服了公办学校资金不足的缺陷。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投资者要给母体咼校巨额的管理费,一般要交纳总收入的20%〜30%,投资者当然希望能够尽快盈利,于是可能出现许多违规操作,比如私自扩大招生规模,甚至留着指标招没有上线愿意多交钱的学生。致使教育质量没有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又缺乏监管机制。(三)区域结构失衡目前,我国咼等教育的地域分布存在着不合理、不均衡现象。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其一,我国咼等学校呈现出由东部到中部、西部逐步稀少的分布状态,且多数集中于大城市。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咼等教育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办学经费严重短缺(2)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3)学科发展水平不咼(4)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能力不强,其三,人力资源在地域配置上的马太效应。我国的人才流向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能够吸引大量的毕业生和咼层次人才,出现了人才过剩现象。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出现人才短缺现象。(四)科类和专业结构失调一据对历届招生和毕业生分配情况分析,我国咼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与产业结构不一致。(2)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专业大量重复设置,造成咼等教育投资使用效益极低,使本来很紧张的咼等教育经费更加紧张。(五)投资结构相对单一从投资办学主体来看,多数国家都是公立、私立并存的格局。这种多主体的投资办学格局对促进咼等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咼等教育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减轻政府压力,实现咼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等是有利的。我国的咼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统么包办,市场经济的体制和大众化咼等教育的发展,使这种办学生体由国家统包的局面不可能继续维持下去,民办咼等教育的兴起成为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由之路。我国咼等教育投资结构中,公办咼等教育规模占绝对优势,民办咼等教育的发展缓慢且规模偏小,社会力量办学明显不足。虽然我国私立咼等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但大多数仅限于专科层次。同时,由于目前民办咼校的产权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产权不明、归属不清、权利义务不对称等问题严重,这些制约我国咼校投资结构单一的“瓶颈”问题,使民间捐资办学的热情降低,难以调动社会力量和产业集团办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咼等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潜力。6请谈谈你对我国咼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或区域结构优化的见解。(-)完善层次结构体系层次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咼等教育结构调整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咼等教育应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我国层次结构失重的弊病,从层次结构发展方向角度看,要完善咼等教育结构体系,变“橄揽球”型为“金字塔”型,即向两头延伸,扩大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为未来经济的发展配置合理的人才结构。具体地说,要根据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两个维度来配备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的规模。所谓的对外适应性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在数量、素质上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内部衔接性主要指存在一定衔接性的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调整结构的同时,重新确立各层次教育的目标,特别是摆正专科层次的位置,使各层次教育办出特色,并通过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估、评价体系,全面提咼各层次教育的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定位于培养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要注重技术型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咼等教育的最咼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扩大了的基础上,要提咼其教育质量。本科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拓宽基础。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大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能解决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由于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适应人才的就业需要,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定位干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宽基础的专业教育。(二)调整区域结构,加强西部地区咼等学校的发展针对我国咼等教育区域结构存在的东、西部分布不合理、不均衡现象,加强西部地区咼等学校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具体的措施有:(1)政府应明确目标导向,实行政策倾斜,大幅度提咼中西部地区人才经济待遇,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针对西部咼校所在地区环境差、地区经济薄弱、无力出台强有力政策的现状,以及西部许多大学享受不到地方出台的优惠待遇等特殊情况,国家应通过财政津贴、转移支付、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保障西部地区咼等学校教师工资待遇要明显咼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其工资待遇应远远咼于东部地区,以便留住人才。(2)立足地方,办出特色。要利用地方性自身的资源发展地方性教育,来提咼自身“造血”的能力,是中西部区域及广大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要鼓励地方财政和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好本地区不同层次的咼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和短期教育,促使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区教育可作为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咼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生长点,这一点我们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借鉴和证明。因为社区教育可根据社区的人口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办学方向,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职业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它会更加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本地区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县乡级农村都可把举办地方初级社区学院作为发展规划,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也有利于咼等教育在整体上的层次梯级结构的布局衔接,协调我国咼等教育的区域性结构失衡。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了解咼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及分类。咼等教育管理是人们依照咼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主要是指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二是微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也称高等学校管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即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高等教育的目的,有计划协调高等教育系统的诸多关系和资源,确保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目标实现的过程。它解决的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具有全局性的组织制度,具体包括机构设置、权责划分、领导关系以及管理方式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规划、经费、教师队伍建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招生、就业,高校科技发展等方面。高等学校管理即微观高等教育管理,是指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高等学校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学校内外关系和资源,有效地达到既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目的的过程。它主要包括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方面。2.简述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和主要方法。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有高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质的直接和具体体现。它要求以较少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力和效率(二)整体性原则。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运转。这个目标使得高等教育系统的各项工作融为一体,高等教育从这个整体出发协调各环节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三)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要求在管理中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执行情况的民主化、决策执行结果的民主化,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四)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系统,与外部环境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中。二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组织结构、技术和人员都处于变化和动态中。(五)导向性原则。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凡是成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移植过程都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把高等教育普遍规律演变成现实、有效的管理思想、.组织模式过程中都起到了导向性作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有多种,但主要方法有4种: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一)经费配置经费配置是指资金分配给各具体部门或活动的过程。高等教育经费的配置分为宏观配置经费和微观配置经费两个层次。前者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国家总的教育经费分配到高等教育的份额,表现为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支出的百分比;高等教育分配到各种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的数额。后者(微观配置经费)是指各高等学校用于教学、人员、科研、设备、图书等方面的经费数。(二)规划高等教育规划是在调查和评价高等教育及其他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部署和安排。高等教育规划分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宏观高等教育规划)和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微观高等教育规划)。宏观高等教育规划是从高等教育全局出发,通过预测和论证等科学方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做出决策,并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实施。微观高等教育规划一般经过以下4个步骤:确定目标及优先顺序、预测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提出与选择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方案的有关措施等。(三)评估“评估是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在高等教育和其他领域的评估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评估作为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评估较早出现于美国,其评估制度是世界上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综观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高等教育评估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家主导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向,把评估作为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作为维持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二是评估活动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四是突出教学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五是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四)调节高等教育的调节大体分为两类:宏观层面的政府干预和微观层面的高等学校自我调节。政府干预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调节,另一类是通过立法、财政手段进行调节。高等学校的内部调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学校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调节。二是高等学校类型的多样化,能满足社会和不同教育需求。三是建立鉴定认可制度,在高等学校内部进行自我控制和评价。四是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高等学校自我调节。3.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谓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教育事业有完全的决策、指挥和监控的权力,地方政府必须根据中央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政策、法令和指示办事。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即是指中央政府掌握全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订权和决策权,各地方高等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作为中央教育部门的下级机构或派出机构,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法令、法规或指示履行高等教育职责。首先,高等教育的行政权集中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一般具有直接管理各地方高等教育事务的权力,各地方教育机构和高等学校只拥有在中央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处理高等教育事务的权利。其次,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般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对各地方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专业设置、毕业标准、教师聘任、经费使用以及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力。第三,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权往往集中于中央政府,各地方没有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权或者权利范围很小。第四,中央政府负责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是全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全部或主要的承担者。相比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能保持全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法令的统一以及行政标准的一致,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殊情况可以作到统筹兼顾,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第二,行政力量集中,政府的管理效能易于发挥,便于对全国高等教育的监督和指挥,政令也易于得到贯彻执行。第三,教育机集中于中央,能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经费由中央政府筹措,有利于保障国家高等教育经费的充足,消除或减轻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顾虑。中央集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例如:教育行政管理机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普遍缺乏适当的教育管理权,很难及时对地方出现的教育问题作出反映,导致教育管理的效率低下;地方和高等学校参与教育管理的程度不足,导致办学积极性不高,对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往往推倭于中央政府解决;中央统一制定的教育政策的容易出现不适应各地方实际情况的问题,在地域辽阔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的国家这种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中央政府必须同时面对不同地区纷杂的教育事务,容易提高教育管理的成本。(二)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谓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地方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于其辖区内的高等教育事务具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权力,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只发挥指导和服务的功能。美国是施行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代表国家。与中央集权制恰恰相反,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中央不设置直接管理全国高等教育的行政部门,或者中央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十分有限,不足以控制各地方高等教育的具体事务和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不存在实际上的领导隶属关系,地方拥有实际控制辖区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权力和能力。其次,中央一般不对各地方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做统一强制规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师聘任、学生入学以及毕业条件等高等教育事务也由地方决定和管理,中央不能直接干涉。第三,各地方有制定地区高等教育基本法律的权利,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权也属各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所有。第四,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校筹措,中央政府负担的比例〜般低于中央集权管理的国家。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可以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通过适当的分权,可以克服过于庞大和集中的中央管理机构所带来的惰性,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防止因中央管理机构权利过于集中所带来的官僚作风。第三,地方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方举办和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按照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另外,地方制定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往往也更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第四,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和高等学校筹措也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地方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同样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首先,国家缺乏对于全国高等教育统筹计划的能力,使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难以统一,调整和优化全国范围高等教育结构十分困难;其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和高校筹措,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难于得到中央的财政支持,从而加剧了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管理分哪些类型,有何特点?(-)法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法国是一个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受政治和行政集权制的深刻影响,法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通过计划、立法、拨款、监督等手段直接调控高等教育活动。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分为国民教育部、学区、高等学校。最高管理和决策权力机构为中央政府的国民教育部。概括起来讲,法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以中央集权为主,但又给地方(学区)和高等学校(教学方面)一定的自治权和灵活性。其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中央、学区、高等学校纵向为三级,行政、监督和咨询部门横向成为三个系统。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由中央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二)英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英国的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地方教育当局共同管理。大学是经是家特许的独立法人,在传统上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力。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直以其强有力的中间层协调国家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而称道于世。英国中间层的主要机构是大学拨款委员会(1919〜1988)、大学基金委员会(1988〜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机构基金委员会(1988〜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英国的中间层机构具有双重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它体现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又是大学自治的维护者,协调着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将国家调节与市场力量结合在一起,是集权与分权的综合体。1919年为加强中央计划和财政监督,英国政府成立了民间性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英国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把大学基金委员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基金委员会合并,成立了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对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管理工作。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学院授予委员会、学校课程和考试委员会等教育和科学部领导的独立性中间机构,对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制、师资等方面进行审查和指导。(三)德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德国是联邦国家,由16个州组成。德国宪法《基本法》规定,国家负责监督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私人办学。联邦政府教育与科学部主管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和企业的职业教育及科研与学生资助,职责有限。各州在教育方面享有充分的决策店主权,教育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主要归属各州。德国政府分人高等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立法。二是经费资助。(四)意大利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意大利有20个大区、103个省。意大利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办学体系,实施国家、大区、省和市四级管理体制。国家设教育、大学与科研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后期,意大利政府简政放权,逐步将办学权下放给大区、省。市,以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在改造已有传统体制基础上,效仿苏联高度计划管理体制而建立起来的。50多年来,经过数次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体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中央集中管理时期(195〜1958)、地方管理时级(1958〜1965)、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时期(1963〜1966)、分散混合管理时期(1966〜1978)、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时期(197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权管理。中央拥有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最大权力,业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所辖大学实行高度统一管理。管理手段采取法律化的指令性计划,并以行政命令方式加以推行。教育资源由政府统一配置,不是独立运行实体.而大学是政府机构的附属部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一是淡化高等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作用。三是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六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1.什么是学制、高校学制?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或学校制度,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学校间横向或纵向承接关系的规定,是伴随着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和现代学校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制度。高校的学制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一)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1.普通高等学校一般为中央部委或地方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还包括一些经国家批准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办高等学校。招生需经统一考试,按照从优录取的原则录取,实施学历教育。按照学习年限及培养层次的差别,分为三种层次;(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职业高等学校。一般由地方举办,也有部分院校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面向具有人学条件、有继续学习深造需要和愿望的成人开办,包括许多形式的学校,比如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农民大学等,附设在普通高等学校内部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也属此类。成人高等学校主要招收在职人员或社会知识青年入学,一般以业余学习为主,也有全日制和半全日制等形式,学习年限依据个人学习条件和专业的需要不同振有较大的灵活性。3.试述我国学位制度的构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一)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照学科门类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农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军事学等12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我国的学位(主要指学术性学位)层次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专业学位以职业背景作为分类依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先后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建筑学专业学位健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兽医专业学位(兽医博士和硕士学位)、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顿土、翻译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涉及16个职业门类的专业学位。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学位管理工作。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二)学位结构存在的问题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我国学位等级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学位等级结构缺乏应有的广泛覆盖性。学位等级多级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的要求,现有的三级学位体制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位类型不全面。学位类型失衡表现为学科结构失衡。现有的博士点、硕士点中,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少,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3.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地区间差异过大。从总体上看,华东地区在学位授予单位数和学位授权点数上遥遥领先,西北和西南地区相对偏少。西部有些省区的高校不仅数量少,且类别木全,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弱。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工作的影响过大。学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权力“不足”和行政权力“过盛”上。(三)解决对策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1)设立副学士学位将使我国学位体系更加完整,有利于抑制高职高专教育盲目追求本科教学模式,合理百!导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2)学位授予权的审核应加强教育评价部门对高职高专学校的监督和指导,唤醒专科教育机构的质量意识。(3)副学士学位体现了求学者对学术的追求和对求学者付出的肯定。2.体察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学位专业设置应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体现分层次的不同要求。首先国家要从宏观上适时增减学位种类和授予数量,控制各级各类学位授予比例的平衡,保持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允许各地区、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置特色专业,发挥自身办学资源和地域优势。3.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学位的地区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调整学位点的布局,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对一些原先不具有学位授予权但进步大的高校开展学位教育的试点活动,为中西部建设输送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4加强学位管理的监督建设,重塑学术权威。要重塑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同时加强评估、社会监督的力度,把学位授予单位推向社会、面向大众,使他们具有竞争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不正之风的蔓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的“自主自律”性,保证学士学位授予的公平和质量。4。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过了哪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或就业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阶段是1950年至1984年,采取从上而下编制计划“统包统分”的指令性分配方式,即国家全部承担大学生的培养费用,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0年,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学校参与制定毕业生分配计划,学校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从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即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学校和地方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学校推荐、毕业生选择、单位择优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