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穷点的新闻与社会的探索帮扶穷乡 温暖民心《钱江晚报》宋村乡基层联系点的十年探索_第1页
十年穷点的新闻与社会的探索帮扶穷乡 温暖民心《钱江晚报》宋村乡基层联系点的十年探索_第2页
十年穷点的新闻与社会的探索帮扶穷乡 温暖民心《钱江晚报》宋村乡基层联系点的十年探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年穷点的新闻与社会的探索帮扶穷乡温暖民心《钱江晚报》宋村乡基层联系点的十年探索

深入基地,长期跟踪和报道,一直是媒体的美好传统。在跟踪报道常态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如何加以丰富和创新,又如何发挥图片报道优势,达成帮扶穷乡、温暖穷乡、改变穷乡的结果,《钱江晚报》在这方面进行了十年的探索。2004年9月,我们将浙江省省级贫困乡——淳安县宋村乡列为《钱江晚报》摄影部的基层联系点。十年间,我们通过深蹲下乡、深度采访、深情助贫,使报道写出影响力,基层走出亲和力,用图片记录宋村乡十年变化,记者从目击者变身参与者,由记录者成为实践者,依靠持续呼唤、长期帮扶,助推穷乡逐渐甩掉“穷帽”,跟上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小波,深充体验,让更多的“项目”有别于以往平直式的单一跟踪,我们一开始就将宋村乡确定为立体式跟踪对象。既有图片记录,又有蹲点亲历,再配以深度调研,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通过立体采访,使报道始终保持丰富内涵和旺盛激情。以点带面,万余照片记录贫困农村变迁。在对宋村乡的十年采访中,我们首先选定宋村乡相对落后的中心小学、硖石村和村民洪爱女等有代表性的三个“穷点”进行重点跟踪采访。采访拍摄田里村等5所贫穷学校历经撤并、修缮、重建的嬗变脉络;采访拍摄硖石村从泥墙灰瓦一统天下,到农居新楼占据半壁江山的“蝶变”历程;采访拍摄带着一对孤女的寡母洪爱女摘掉“穷帽”的经历。十年间,我们在宋村乡拍摄的照片达一万多幅,为宋村乡留下了宝贵的图片档案。勤接地气,深蹲体验基层联系点村情民意。宋村乡下辖8个村,散落在千岛湖群山之中,十年间,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这里的山山水水。我们采访的胡家畈村小学,地处海拔300米高的山上,全校只有17名学生和1位老师,我们多次上山,体验山里师生的学习生活。十年坚守、常年下乡的长效机制,为我们不断提供层出不穷的新闻素材,让我们用脑去感受,用心去倾听。在硖石村,通邮、装路灯等“大事”我们都是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哪个学生考上大学,哪家儿子娶回媳妇,无不进入我们的视线。时间久了,村民都乐意把他们家里事告诉我们,真正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朋友。长年累月的深蹲体验,让我们一直呼吸着基层的新鲜空气,跟踪内容也因此丰富多彩。专题调研,深度采写思考性报道。在对宋村乡的长期跟踪中,我们不满足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报道,而是带着题目和思考去发现新闻,着力采写出一批深度调查类专题,比如《亟待填补的山村“文化空白”》《学校家当穷老师教学难》等,为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提供参考。自首篇《点亮穷乡的蜡烛》摄影报道在2004年9月10日的《钱江晚报》刊出后,就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向我们表达了教育扶贫的意愿,为了让他们捐得情愿,捐得放心,我们建立了捐助双方见面机制,前后完成的十多次捐款捐物、结对结亲,我们均邀请爱心企业和个人一同前往,让他们目睹孩子真实状况后再捐赠结对。透明捐赠之举,通过报道和口耳相传,使前往宋村乡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在下乡跟踪中,随时还会碰上新情况,2013年9月4日,我们走进宋村乡中心小学时发现,虽该校下辖八个村,却只招到七名新生。通过调查,得知孩子大多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到城里上学去了。此现象表面看是寻求亲人相聚,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城乡师资的巨大差异。9月9日,《钱江晚报》刊登了视觉调查报告《乡村学校愁米下锅》,提出了统筹教育、缩小差距和城乡师资有序流动的破解之法,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重要性的对比历经多年跟踪采访,我们与不少村民从相知、相识,再到成为朋友。为了零距离融入跟踪对象,我们的身份也像“变色龙”般相应改变。客串“驻村工作指导员”。硖石村是我们在宋村乡去得最多的一个村,101户人家,几乎都上过家门,村委会戏称我们是“驻村工作指导员”。在客串“驻村工作指导员”的经历中,最为村民称道的是帮查地方病。这个村很怪,全村80%村民患有骨关节变形和高血压,给村民造成很大痛苦,村民都把查找病因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2006年1月,我们联系解放军117医院的七位军医来到这里,军医们经过村前屋后反复查看,终于找到病因:硖石村面临千岛湖,潮湿雾气重,骨关节极易发炎变形。因为村里穷,村民烧菜放盐多,直接导致高血压频发。带着军医诊断结论,我们通过村委会告诫每一位村民,懂得防治办法,使这两个困扰穷村多年的顽症明显减少。当起结对穷娃“干爹”。在呼吁社会结对贫穷学生的同时,《钱江晚报》两位记者也各与一位穷娃结对。为近距离了解孩子变化,记者裘志伟索性将小学二年级的夏音认作“干女儿”,不仅承担各种学习费用,每年春节还送上新衣和压岁钱,同吃“年夜饭”。从未走出大山的夏音,很想看西湖,裘志伟于2005年将夏音和16位小伙伴接到杭州,住宾馆、游西湖、看老虎。2012年,夏音考上高中后表示,一定不辜负“干爹”期望,争取考上大学,早日实现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兼任”穷乡宣传员。我们在硖石村采访时,老农夏嫩星反映,他家从未拍过照片,就连女儿出嫁也未留下结婚照。后经了解,发现绝大多数村民都未拍过照片。为了满足村民要求,2006年1月,我们带着流动彩扩车,让随行的10位老摄影家,分赴全村101户家庭拍摄“全家福”,当场冲印大彩照,作为新年礼物送到了每户村民手里。硖石村平日贴的春联都是印刷品,村民希望名家现场书写,我们又联系杭州的国家级书法大师吴身元,现场写春联,让贫穷山村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小社区:成就共同的脱贫户在对宋村乡的跟踪报道中,我们摆脱了以往仅停留于跟踪的“窠臼”,自始至终致力于帮扶帮助,志在摘除戴在这片土地上的“穷帽”。持续呼唤社会援手,穷乡有了全县一流校舍。2004年9月7日在宋村乡中心小学采访归来,通过多方联系和呼吁,我们先后收到浙江省海威集团、大成实验学校等单位以及读者、网友捐款10万余元,加上一对篮球架、13个乒乓球台、30台电脑、370套全新课桌椅等一大批教学设施,到2010年,宋村乡中心小学班班配备了电视机、DVD、投影仪。学校还新建了教学楼、幼儿部、学生宿舍、食堂等4幢新楼,拥有了全县一流的校舍。校长徐一新感慨地说:“每幢楼每块砖,都是大家用爱心垒起来的。”长期牵线结对助贫,最穷农家走出贫困。10年前,我们与硖石村最穷农家洪爱女结对时,其丈夫病逝不久,还要赡养公婆和抚养两个女儿,困境下的洪大嫂,真是一筹莫展。为帮助洪大嫂渡过难关,我们不仅资助学费、赠送寒衣,每年腊月,还要带着一批批企业家送上粮油、寒衣、棉被等日用品,洪爱女用大家的“红包”,办起家庭养猪场,加上种植的茶树采摘。到2008年,她家也盖起了三层新楼房。不断提供脱贫思路,穷乡村民生活逐年改善。尽管对宋村乡伸出援手的爱心企业一直络绎不绝,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重心更多地放在帮助寻找脱贫思路上。从第一次栽种大棚蔬菜、大棚茶起步,到种植高价高效山茶油、山核桃,使硖石村初尝改革创新的甜头,接着开辟紫竹峰原生态漂流旅游项目,为村里增添了一条生财渠道。思路上“脱胎换骨”式变化的结果,是硖石村年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不到2000元,增加到2012年的9000元,一个曾经“穷”名远扬的村庄,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也大步走进了小康生活。对宋村乡的十年跟踪、创新求索,不仅帮助穷乡逐渐甩掉“穷帽”,也使记者获益良多。深入基层,让我们得以洞察民意指向,体会社会呼吸,与贫困群众的关系从俯视变为平视,同情化为真情,并逐渐成为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新闻“代言人”;深入群众,使我们熟谙民情,捕捉到更多生动素材,时时感受穷乡跳动的脉搏,使记者采访的每篇文章、拍摄的每张照片都剔除浮躁、不染矫情,饱含生活激情,散发泥土芳香,见血见肉见真情;长期深入基层联系点,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