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_第1页
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_第2页
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_第3页
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_第4页
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本文针对电力系统近中期和远期的低碳发展问题,差异化地构建了电力低碳发展量化分析模型和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方式的全链条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并提出了依靠电力系统自身、电-氢协同、电-氢-碳协同消纳高比例新能源三种远期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路径。经过研究发现:“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将呈“倍增”式发展,电力低碳转型进程提速;“十五五”期间,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远期来看,随着氢能和CCUS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规模效应逐渐显现,电-氢协同、电-氢-碳协同路径将逐步具备经济竞争力,未来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将呈现多种路径融合发展态势。研究背景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对能源电力碳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系统的清洁低碳化转型路径亟待探索。为此,本文立足于能源及电力行业在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电力近中期低碳发展形势,构建考虑碳排放外部成本的规划模型,并开展量化展望分析;针对远期低碳发展情景,提出电-氢协同路径和电-氢-碳协同路径,构建适用于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方式的全链条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对氢气、甲醇等终端产品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估。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及意义本文首先从能源电力领域的碳排放现状出发,明确了能源电力在碳减排中的定位。其次,差异化地构建了适用于近中期的电力低碳发展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模型、适用于远期的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方式全链条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近中期电力低碳化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对远期电力低碳化转型提出了依靠电力系统自身、电-氢协同以及电-氢-碳协同助力新能源消纳3种路径,并展开优劣势分析,为我国电力低碳化转型路径提供重要参考。论文重点内容模型方法为有效开展未来不同阶段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研判,采用差异化的建模思路。对于近中期,采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整体优化规划模型进行分析。以电

力系统总成本净现值最低为目标,以目标函数外部成本内部化和约束性指标方式处理低碳目标,计及电力电量平衡与系统灵活性等各类约束条件,求解满足未来电力需求的各阶段各区域的煤电、气电、核电、水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各种电源与跨区输电通道、需求响应、能效电厂与储能等电力系统各组成元素的优化发展规模。源-网-荷-储务类憨数电力需求、负简特性电源资泅、技绅参数电网通道、技经参数跨区电力流需求响应漕力打成本电力碳排放储愷技经参数丿齐阶段电力规划方案齐区域电源源-网-荷-储务类憨数电力需求、负简特性电源资泅、技绅参数电网通道、技经参数跨区电力流需求响应漕力打成本电力碳排放储愷技经参数丿齐阶段电力规划方案齐区域电源图1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模型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gramofsource-grid-load-

storageplanningmodelforthepowersystem对于远期,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方式将实现技术突破。为了解决多元化利用场景下环节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计及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与安全稳定运行、多能耦合转换、存储运输与终端利用等环节的全链条技术经济评价模型,有助于理清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为中远期电力系统低碳化发展路径的技术经济性评估与比选提供量化分析工具。该模型的重点构成部分是低碳电力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LE(levelizedcostoflow-carbonelectricity)计算模型和P2X终端产品的平准化成本LCOPP(levelizedcostofP2Xproduct)计算模型。

乍化石能源C火电]风能I人阳能I乍化石能源C火电]风能I人阳能I水能I生物质能碳捕用厨电料图2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方式的全链条技术经济评价模型示意图Fig,2Schematicdiagramofthewhole-chaintecheconomicevaluationmodelforthediversifiedutilizationofnewenergy电力近中期低碳发展的量化分析近中期中国新能源呈“倍增”式发展,各类电源之间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规模快速提升,年均增长1.0亿~1.2亿kW。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1亿kW左右,占比35%左右。在“十五五”初期,煤电装机规模达到峰值,为12亿~13亿kW;新能源装机规模进一步提升,2030年装机容量达到17亿kW左右,占比达到约44%。h.2亿k\V”占20.0%4.5IZ,kWT占14.5%Lh.2亿k\V”占20.0%4.5IZ,kWT占14.5%L3.9亿kW、Ji'12,6%12*6亿kW占40.7%IA亿kW*占4.4%0.7心止W.占23%■煤电;■气电;■核电;■水电:■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海上凤电;生物质及艮他;・抽水暮能O.SfckW,0-5fckW.占占3%’0.3亿kW.占0.7%―卜9.9'ZkW;占25.2%12.5fckW,占31.7%2.0■煤电:■气电丫H■核电;■水电*■陆上凤电;■光伏发电1■光热发电;■海上凤.电:牛.物质以其他:■抽水蓄能0.7fckW,0.3亿艸占L0%占24%0.6亿kW,图32025年、2030年中国电源装机结构Fig.3StructureofpowerinstalledcapacityinChinain2025and2030电力系统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从总量来看,有望在2025年或稍后达峰峰值控制在45亿t以内,2035年降至34亿t左右。从碳排放强度来看,未来中国度电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2025年下降至约460g/(kW・h),2035年降至280g/(kW・h)左右。

年份OU5)04O5年份OU5)04O5os-O5O5O5O54433221117=加蛊奉OW7?罗兰.兰圜罡笛"ouBffi图4电力系统礦排放随时间的演变趋势Fig.4ThevariationofCO?emissionofpowersystemswithtime电力远期低碳发展的路径探讨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其出力波动范围和波动速率也将迅速增大,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与安全稳定运行将成为制约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问题,提出以下3种路径探讨未来电力低碳发展情景。常规路径下,新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力进行利用。为了提升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在电源侧激发多元电源的协同调节潜能;在电网侧广泛部署有功、无功补偿装置,提升系统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性,实现更加灵活优化的运行方式;在负荷侧推动需求响应常态化;在储能侧扩大储能装机规模并引导其参与系统调节。在电-氢协同路径下,充分发挥制氢负荷的灵活性,通过离网、并网等方式大规模部署电制氢设施,在源侧和网侧实时跟踪新能源波动性出力,有效解决高比例新能源下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问题。随着电制氢技术的成熟以及规模化生产的实现,“绿氢”的经济性逐步增强,2060年成本下降至约7.2元/kg,预计2030—2040年时期绿氢的热当量成本有望与油气大致相当。电-氢-碳协同路径下,在发挥电制氢灵活调节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在煤电机组加装ecus,—方面为系统保留了转动惯量,另一方面,ecus捕获的二氧化碳可与绿氢反应制取甲烷或甲醇,可以在终端替代进口油气,大幅降低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预计2030年前后中国加装ecus的度电增量成本在0.2元/(kW・h)左右,基本与新能源并网的度电系统成本持平。总体来看,3种路径各有千秋,未来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应当是多种路径融合发展的结果。电力系统不断提升自身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电制氢的调节作用,并积极探索电制甲醇等P2X技术路线,共同支撑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路径对比Table1Comparisonoflow-carbonizationtransitionpathwaysforthepowersystem名称忧势常现踣蒔近职最具可上世昜于统—规划和t弗调运行;卷展面临的不确宦性相对较小灵活性资源挖潜难麼大;妥全梯定运行面希若雅;新能源岌展规傥受隔电-氮协同产出的氢气、氧气可以创适收益;潞低了乘统全链罢消斟成本规模化推广应用依厭于氢气倚运技术和成电电-氢-碳协同煤电的高效零碳利用.埋抑转动惯呈:产出的甲慌、甲酵可以创造收益.隆低了系统全链条消纳威本;替■代进口油气.驿低对外依存度规模化应用于推广萤眼于ecus技术赛破柏甲烷、甲醇的应用场果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电力系统近中期和远期的低碳发展问题,差异化地构建了电力低碳发展量化分析模型和新能源多元化利用方式的全链条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并提出了依靠电力系统自身、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