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克里斯塔纳乔治娜洛塞蒂(1830-1894)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她是莎拉之前的一位重要诗人,她的才华和影响力可以与威廉布朗(williambrown)一起竞争。她一生共出版了四部诗集,死后由哥哥威廉·迈克尔·罗塞蒂(WilliamMichelRossetti)编辑出版了她的第五部诗歌集。她的诗歌大都以爱情、宗教为题材,脍炙人口,风格清新脱俗,真挚感人,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成为英诗中的经典之作。20世纪以来,随着对克里斯蒂娜诗歌研究的深入,她的声誉逐渐提高。著名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高度评价说“在英国女诗人中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名列第一位”(飞白,1994:498),称她为“英国诗坛第一才女”,“差不多是萨福以后所造出来的最好的女诗人”。(弗吉尼亚·伍尔夫,2000)福特·麦克多斯对她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她是“十九世纪贡献给我们的最伟大的语言大师——至少是英语语言的大师”。(唐根金,1998)克里斯蒂娜在英国诗歌史上享受极高的赞誉,应该说,她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完全无愧于这样的赞美。克里斯蒂娜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国外学者已有较为充分的认识。而在我国,克里斯蒂娜以及拉斐尔前派始终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我国文坛曾出现过一股短暂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热潮,与“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拉斐尔前派也在此时悄然进入中国文艺界。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朱维基、吴宓等人都曾翻译过克里斯蒂娜和其兄长但丁·罗塞蒂(DantleRossetti)的诗歌,写了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在创作中也受到了其诗歌的影响。[详见解志熙《唯美主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外国文学评论,1998,(1):121-122]。40年代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小,到解放后,甚至一度中断。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国内对克里斯蒂娜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作家其人其文的常识性介绍,如屠岸《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其人》、李伟民《夜莺的歌唱——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魏恩文《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四首挽歌语言风格赏析》等。换言之,目前国内对克里斯蒂娜诗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样一位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享有如此之高声誉的诗人,研究她还是非常之必要。笔者阅读《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集》(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出版,1990,收录诗歌300多首)之后深感其诗歌语言明净清丽,纯朴自然,感情细腻,哀婉动人,形式完美,音节和谐,优美纤巧,同时带有浓厚的中世纪、宗教和精神性色彩,以及唯美主义特征。在此,笔者将不揣笔陋,试图联系诗人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爱情经历等以总结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中世纪、宗教和精神性色彩,其余就不一一赘述。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来者。1.中世纪文学的重要人物是克里斯蒂现行的文学并没有其所统领的克里斯蒂娜对中世纪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意大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迷恋。中世纪文学的早期意大利文学中,宗教文学占有重要位置。宗教文学最初是用拉丁文写的圣徒传、祈祷文、宗教故事和宗教仪式中演唱的圣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曙光最先在意大利出现。但丁以其代表作《神曲》成为意大利和欧洲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最杰出诗人。克里斯蒂娜的长兄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的领袖,诗人兼画家,他领导的拉斐尔前派推崇文艺复兴早期及中世纪的文艺精神,反对当时流行的学院式的形式主义艺术。后来,拉斐尔前派将其艺术主张移植到文学领域,使得该派的作品都刻有中世纪的色彩。但丁·罗塞蒂一生崇拜但丁,甚至改名“但丁”,作品深受但丁的影响,其代表作《神佑的女郎》同但丁《神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克里斯蒂娜作为拉斐尔前派的重要诗人,自然深受中世纪文学的影响,加上其兄的影响,使得她的不少作品都是以中世纪文学为题材。代表作品《一首圣诞颂歌》(AChristmasCarol)、《圣灰星期三》(AshWednesday)、《天堂:在象征里》(Paradise:inaSymbol)、《尘世与天堂》(EarthandHeaven)、(天堂)《Heaven》等等,都是抒写圣徒传、祈祷文、宗教故事和宗教仪式中演唱的圣歌。第二,克里斯蒂娜兄妹深受中世纪文学尤其是意大利文学的影响,跟他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亲加百利·罗塞蒂(GabrielRossetti)是意大利爱国者和诗人,由于政治原因,1824年逃亡英国定居,在伦敦大学的国王学院中任拉丁语及意大利语教授,对但丁的诗歌有着非常精深的研究。他常常给孩子们朗诵但丁以及其他意大利诗人的作品。罗塞蒂兄妹那样喜爱但丁以及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但丁的深刻影响,无疑和早年的熏陶分不开。克里斯蒂娜对中世纪文学的特殊兴趣与迷恋大大影响了她的作品。她偏爱中世纪题材的骑士与美女的浪漫传说,如代表诗作《王子的历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悲剧。在森林的白色木屋中,美丽的公主被巫婆的咒语锁住了不能动弹,等待英俊的王子前来帮她解除咒语。王子优柔寡断,在行程中不断受到诱惑,绿眼睛的牛奶女郎、炼金术士的国度、无数谜一样的女孩等。虽然王子的耳边不时传来一声声的呼唤,然而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延误,等他到达公主身边,白罂粟已经堆满了公主的床,一切为时太晚,纯洁的公主爱无着落,在无尽的期待和孤寂中死去……这首长诗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主题上,都直接受到了中世纪文学的影响,充满了中世纪的色彩。2.克里斯蒂现行诗歌的宗教特色由于克里斯蒂娜受到中世纪文学的影响,喜欢选择中世纪的题材,导致她的诗歌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克里斯蒂娜是一位虔诚的英国国教徒,宗教与爱情是贯穿克里斯蒂娜一生的两条精神主线,而她的诗歌创作则是攀附在这两棵大树上的蓬麻。加上家庭的影响,母亲、姑妈和姐姐笃信英国国教,更是给了克里斯蒂娜终身不悔的宗教信仰,她的一生因此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她协助母亲办学、照看慈善屋里弱势群体、积极参加护士远征队。姐姐玛利亚本是一个出色的但丁研究专家,但最后却献身宗教进了修道院。对姐姐的勇气和决心,克里斯蒂娜敬佩羡慕不已。尽管没有步姐姐的后尘,但宗教信仰却已成为她的生活和诗歌的坚实内核,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十七岁前写的一首诗里,她便已敏锐地意识到“欢悦带来的最终是悲哀”。伴随着丰富的阅历,尤其是她把宗教情怀寓意进她的诗歌,使得她的大部分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这些诗歌基本上有三个共同的特点:1.诗歌以宗教和死亡故事为主题,表达了虔信耶稣和上帝,仰望天国,希望死后可以升天的内涵;2.大量地使用宗教词汇;3.常常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唱“天堂”,寄期望于死后能进入天堂和见到上帝,这是她释放内心宗教情怀的一种途径。克里斯蒂娜在诗歌创作中,喜欢选择宗教和死亡故事的题材,使得她的诗歌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长诗《小妖精的集市》是她成功运用民歌格律写出的一首叙事童话诗,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诗。在基督教传统和维多利亚社会风俗影响下,该诗有意无意地讽喻了情欲的诱惑,表现了把尘世之乐视作“禁果”的宗教情怀。作为维多利亚文学中的理想女性,丽姬身上既有坚贞清纯的品性,又有危难时挺身而出的热血浓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丽姬同时也是克里斯蒂娜自我操守的代言人。(傅守祥,2004)在实际生活中,克里斯蒂娜也按照宗教律令严格自控,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为了净化自己的“神”不受外界任何不洁事物的玷污,她从十八岁后就开始拒绝到戏院看戏;她喜欢下象棋,但一想到下棋会激起好胜心而且容易上瘾,就又狠心戒棋。道德上的谨小慎微甚至影响到她的阅读。她虽然很喜爱意大利文学却从不愿读薄伽丘这类作家的作品;塔所是她非常钟爱的作家,但她从来都没有从头到尾通读过他的书,因为她不愿意读到那些“不太合适”的段落。她长得很美,被哥哥的朋友们奉为拉斐尔前派的皇后,可她却总是穿着一身黑衣服,打扮得像个修女,以至于她哥哥禁不住要在信中埋怨:“哎,克里斯蒂娜,你的心也许像一只歌唱的小鸟,可你却穿得像一个教堂里的引座员。”对尘世的怀疑、否定和抵拒,成了克里斯蒂娜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这在她的诗里可以说是屡唱不绝。3.克里斯蒂现行爱情是对性的救赎。天国时期的爱情克里斯蒂娜两次将爱神拒之门外,一辈子未结婚。第一次是拉斐尔前派的一位画家詹姆士·柯林森(JamesColinson)爱上了她,向她求婚遭到拒绝,据说是他们两人的宗教信仰不同。第二个追求者是查尔斯·凯里(CharlesKlein),他是闯进克里斯蒂娜心中的第二个男人,这人在1847年至1854年间就跟她父亲学过意大利语,早就认识克里斯蒂娜。但是在1860年后,他们才开始频繁见面。尽管克里斯蒂娜很快就发现自己“深深地、永远地”爱上了他,但她还是坚决地拒绝了凯里的求婚。因为他不是一个虔敬的基督徒,而是一个满不在乎的无神论者。她还是不能为了这种世俗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信念:那就是对上帝的精神之爱高于一切,世俗的爱和快乐都只是过眼烟云。细读她的诗句就可以体会到她爱情中的精神性色彩竟是如此浓厚。门关上了,从铁门栅之间望出去,看见我的花园,我的,在苍穹下,被鲜润的花树装点的五彩缤纷。此刻我坐在这儿,无比的孤独泪水模糊了双眼;但我并不悲伤因为残存的一切都不值一顾自从我的乐土消失在远方三十年极其孤寂无助的岁月,对一般的常人来说是根本无法忍受的。失去爱情的克里斯蒂娜,也会感到无比的孤独、难过。但是,她并不悲伤,因为在她看来,对上帝,对耶稣的爱,是圣洁的、永恒的。其余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除了她精神上的“乐土”,也就是她心心念念的“天国”最为重要。她认为,精神之爱高于一切,它就像一只坚定的手或是一朵灿烂的光焰,将牵引她步入天堂。这种爱和诗歌给了她巨大的安慰,使她能够忍受几十年形影孤单的日子。在她还是小姑娘开始诗歌创作时,灵魂和上帝的关系就使她着迷。诗人认为唯有洗刷自己的心灵,熄灭尘世的爱欲之火,才有资格升天,到达她一生憧憬的“天国”。在《修道院的门槛》中,克里斯蒂娜选择修道院的门槛这一象征事物,反复抒写皈依上帝和皈依凡尘的矛盾心理,斩断情缘和永结情缘的内心冲突。抒情主体在修道院门口徘徊梭巡,发出回肠荡气的咏叹和歌唱,最后放弃进入门槛,以上帝所居的天国作为爱侣团圆的场所。这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尽管向往爱情,却拒绝两次求婚,对上帝的爱最终胜过尘世之爱,这正好说明克里斯蒂娜对纯粹精神爱恋所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使她两次在婚姻面前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导致克里斯蒂娜只愿意在诗里反复地倾诉爱情,仅仅止于精神上的恋爱。第二就是克里斯蒂娜受时代的影响。当时维多利亚统治的英国,由于政治、社会和宗教等原因,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性的焦虑情绪。维多利亚女王曾亲自发起一场运动,倡导纯洁无暇的家庭生活,以维护英国家庭的神圣性。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家在性的问题上非常敏感、矜持,对性爱的描写极为节制。作家们虽然意识到了性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却又不敢或不愿直接去表现,躲躲闪闪,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作为一种补偿,他们着力于描写年轻人的纯真爱情,这种爱情主要是精神的、理想的,所以既吸引人,又不失崇高感。另外,家庭的变故是促使克里斯蒂娜诗歌精神性色彩上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1843年克里斯蒂娜的父亲突然病倒,引起家庭巨大变故。父亲生病失业,母亲和姐姐只能做家庭教师维持生计的窘困与贫寒;亲眼目睹父亲曾经精力充沛的身体被病魔折磨的惨状,以及母亲和姐姐虔信英国国教(AngloCatholic)的影响,使16岁的克里斯蒂娜性格开始发生剧变,她逐渐变得阴郁、内向、矜持、缄默。昔日美好的家庭生活、天伦之乐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克里斯蒂娜感觉到世事无常,更加深了对世俗快乐和尘世生活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她的代表诗作《王子的历程》中,克里斯蒂娜用她的理想主义女性观显示了她的精神指向与艺术主调:通过彻底的悲剧结局显示诗人对女性在人世间享受幸福的可能性的彻底否定以及哀婉悲凉的艺术倾向。在诗歌创作中,克里斯蒂娜推崇中世纪文学,融入了拉斐尔前派唯美、忧郁与细腻的艺术风格,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作为虔诚的宗教徒,克里斯蒂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