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1、原因:①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②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2、内容:①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之外,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禁书者,诛灭家族。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秦王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②坑儒:坑杀了460多位对自己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下文化人3、实质:文化专制时期地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一,孔子周游列国,其主张未被实施。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汉初遵从黄老之学,儒家思想受到冷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一、汉初无为而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不干预人民生活,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定,政权就会巩固.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老”指老子的学说,“黄”指黄帝的学说。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养生;一是治国。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一、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材料二: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汉书·食货志》一、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①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③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需要(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政策:休养生息(4)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徭役一、汉初无为而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汉书·食货志》(汉武帝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作”。——《汉书》(5)结果和隐患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班固《汉书•主父偃传》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班固《汉书•食货志》一、汉初无为而治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建元六年,闽越王郢攻南越。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班固《汉书•武帝纪》一、汉初无为而治(5)结果:经济恢复,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隐患:①王国问题→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②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③匈奴为患→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说明“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了。一、汉初无为而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1、背景(从“无为”到“有为”)③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威胁,建立强势国家。①可能性:经济恢复,社会繁荣,国力强盛②必要性: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统治2、概念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3、内容主张: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大一统=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既加强了君权,又有利于抑制暴政,带有民本思想②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老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但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既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又在君主之上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对无限的君权加以限制,要求其实行仁政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3、内容主张: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董仲舒《春秋繁露》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三纲五常③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提倡孝道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消极影响,但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3、内容主张:④缓和阶级矛盾:主张限田、薄敛、省赋役限民名田,以澹(dan四声)不足,塞并兼之路。……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董仲舒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3、内容主张:4、评价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内容评价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思想限制君权,防止暴政,爱护百姓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5、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水、木、火、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1)从思想内涵看,糅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2)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3)宣扬君权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4)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维护现实政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C教师: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③教育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a儒家经典为国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b兴办学校,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中央:兴办太学,生员考试合格为官●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2、根本目的:维护专制集权的统治秩序3、影响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三、儒学成为正统3、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②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③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如三纲五常中摒弃其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消极:①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④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探究学习:秦始皇和汉武帝目的和实质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同样的目的和实质秦皇汉武一成一败?探究学习:秦始皇和汉武帝目的和实质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同样的目的和实质秦皇汉武一成一败?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思想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目的实质作用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治国思想的转变1)秦朝:法家思想2)汉初:道家思想3)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启示: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思想学术界互相交叉渗透、吸取改造,以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但凡墨守旧说者,必将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结果。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儒学能够自我调节、趋势更新,满足了时代的要求2新儒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本原因3汉武帝尊儒措施的推动: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2、(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大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全检查服务合同范本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无机盐与植物的生长课件
- 学前教育进入“有专门法可依”新阶段
-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至七单元(内容含课文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全部教案
-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预习《爱莲说》-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古诗文寒假复习预习课
- 消防安全群防群治实施细则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 医疗行业专业劳务派遣方案
- 石油勘探设备校正操作规程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主播试用期合同模板正规范本(通用版)
- 悦纳自我向阳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艾略特的诗 中英
- 天棚抹灰施工方案施工方案
- 《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及休风煤气回收技术要求》
- 专题1.2 绝对值的综合(压轴题专项讲练)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专项讲练系列(人教版)(解析版)
- 桥式起重机培训资料
- 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华南农业大学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安徽中医药大学
- 手动液压叉车安全技术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