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项复习-春秋 战国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项复习-春秋 战国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项复习-春秋 战国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项复习-春秋 战国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项复习-春秋 战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

作家作品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2、熟记作家代表作春秋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春秋》为我国第一步编年体史书。

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去世早,母亲又年迈虚弱。孔子从小就领悟到了贫穷和困苦的滋味,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勤奋学习,虚心向老师请教,不断积累知识。渐渐地,孔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他的智慧和见识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孔子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位学者,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他开始担任教师的职务,开办了一所私塾,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求学。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才能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然而,孔子并没有停留在教书育人的层面,他对政治和社会状况也非常关心。他曾经历过春秋时期的战乱和动荡,目睹了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因此,他积极投身于政治改革,尽力为国家和社会谋福利。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等理念,倡导君主应以仁德来治理国家,以道德原则来统治社会。他坚信通过道德教育和政治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然而,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他多次辗转于各国之间,希望能够找到一位明君来实施他的改革方案,但很遗憾,他并未成功。孔子的思想受到了一些统治者的排斥和压制,他遭受了许多迫害和困苦。然而,孔子从未放弃他的信念,他坚定地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培养他的学生。他的坚持和奋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孔子的思想在他去世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后来的儒家学派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化,并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面》《为政》等。《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此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属于诸子哲理,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四书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2、《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3、《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4、《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五经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4、《周易》,《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5、《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左丘明】(约前502一约前422),鲁国史官,(姓丘,名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官。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主要作品为《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属于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

公元前5世纪,墨子出生在以木工为生活手段的家庭。墨子从小就学习了家里的木工制作技术,由于聪明又善于思考,他成为杰出的木匠工程师,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墨子可能是察觉到了人性薄弱的地方,他的著作《天志》《明鬼》宣扬要敬重天道和鬼神,用来威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皇帝,逐渐的形成了墨家宗教观。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收门徒,将自己的学说宣传出去;二是积极地反对兼并战争。

前376年,墨子卒,墨家弟子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狐骀山下中。他的陪葬品很是简单,最有价值的是《墨子》这部手稿。

【老子】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知思想直接影响了战国的左周学派和秦汉之际的黄老学派。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目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孙子】(约前545—前470),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著名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出生于齐国乐安,出身将门家庭,生卒年月不详。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由于内乱陈完出奔齐国,以食邑改姓田氏。孙武的祖父孙田书,因伐营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封地乐安,并封其为齐国大夫。后因孙武家族人谋反作乱,不得不逃往吴国。公元前512年,孙武因文武兼备得到伍子胥引荐,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并以自著兵法13篇献于吴王阖间,阖间得知孙武能用兵,封其为大将。

战国时期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宇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属于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宣扬“性善”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他便跟着母亲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孟子常看到人家送葬,便也模仿那些孝子的样子,哭哭啼啼。孟母看了很生气,为了让儿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就把家搬到城里。没想到他家的周围有打铁的,有杀猪的,孟子每天听到那叮当的打铁声和猪的嚎叫声,仍然不能安心读书。一天,孟母把孟子叫到面前,考问他所学的功课,孟子一点也答不来。孟母急了,拿起剪刀,一下就把织布机上刚织成的一匹麻布剪断了。孟母指着那匹布对儿子说:“你如果再不用心读书,将会同这剪断了的麻布一样不能成材!"为了儿子的学习,孟母又一次迁居。这一次她带着孟子住在城东一家学堂的对面。果然,孟子在这里受到学生们好学上进的影响,开始用心读书了。后来,他也进入了这个学堂。孟子自幼信仰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说。子思的著作《中庸》对孟子影响很大。

孟子虽然没有和子思见过面,但是曾经在子思的学生那里读过书,因此自认为是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了孔门的"仁义"之学,有济世安民之志。为了实现自己的兴"王道",行"仁政"的主张,他先后游历了齐、宋、鲁、滕、魏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一次,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想要称霸诸侯。听说过去齐恒公、晋文公就是用霸道治天下的,你能给我说说他们的做法吗?"孟子说:"我是孔子的门生,孔子的门生当中没有人称颂齐恒、晋文的霸道。"齐宣王又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四海统一呢?"孟子说:"不热衷于用杀人的办法来维持其统治的人,能够统一天下。也就是说要用仁爱的办法去对待百姓。

齐宣王问孟子自己能不能施仁政。孟子说:“这主要看大王肯不肯。比如说有个人,叫他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说不能,这是真不能。但叫他给年长的人折根树枝当拐杖,他说不能,这不是不能,而是他不肯干。君王施仁政,不是挟泰山跳北海,而是为长者折根树枝,只要肯干就干得了。大王要是肯用王道治理国家,用仁爱之心感召百姓,百姓就会拥护你,国家就会繁荣富强。"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国君能用仁爱的办法对待百姓吗?”

孟子于是讲述了他所听到的一件事;有一次,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从殿堂下面走过,就上前去询问。原来,这头牛是准备拉去杀掉的,用它的血来涂抹新铸的大钟,以便举行祭礼。齐宣王一听就动了恻隐之心,说:"算了吧,不要杀它了。我可不忍心看到它被杀时那种恐惧的样子。“但祭礼不能不举行,于是就用一只羊代替了这头牛。这件事传来传去,有人说这是齐宣王爱财,以小换大。但孟子不这样看,他从这件事里看到了齐宣王的仁爱之心。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爱惜动物的心是好的。可是,一个君王光知道爱惜动物还不够,还必须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现在的齐国百姓连饭都吃不饱,遇到荒年只好四处逃荒,不少年老体弱的人都饿死在荒野上。大王要行仁政,就要减轻百姓的赋税,让百姓吃饱穿暖,老有所养,幼有所爱。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就安定了。

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讲信义,懂礼貌。百姓知礼、守信,人民安定,国家自然会强盛起来。"齐宣王想了想,说:"先生的王道好是好,就是太慢了,我等不得。我要立即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扩展疆土,使天下诸侯都尊我为霸主。"孟子说:"大王想得不错,但是不能实现。按您的想法去求富强,无异于缘木求鱼。“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当然听不进孟子的这些话。孟子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齐国不能实现,就辞去了齐国的客卿,到各国游历。他先后到过宋国和滕国,这些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奄奄待毙,朝不保夕,无法实现他的主张。后来,孟子听说魏国正招聘人才,就来到了魏国。

魏惠王隆重地接待了他,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会给我国带来不少利益!"孟子严肃地说:“我是孔子的学生,只知道仁义。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只谈利不谈义,就会见利忘义,这样下去,国家就危险了。“魏惠王也是一心要学霸道,与群雄竞争天下,因此不想采纳孟子"仁政"的学说,就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走了。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封建制度已在各国确立,各大诸侯国都正在忙于变法,增强国力,准备称霸天下。因此,孟子"王道"、"仁政"的学说,在这些雄心勃勃的君王眼睛里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尽管孟子周游了许多国家并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的政治主张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实行。最后,七十多岁的孟子不得不怀着孔子晚年时一样的心情,回到老家,开馆讲学,著书立说。他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记述了游说列国的谈话内容,作《孟子》七篇,表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孟子承袭孔子的守旧思想。主张“遵先王”,反对变法,维护世官世禄和“劳心者治人”的等级秩序。但他也看到了新贵的残暴,提出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的“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尚贤“,甚至主张把君位让给”贤人“;呼吁”制民恒产",不误农时,省刑轻赋。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而教育就是要启发良知,形成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孟子对宋儒的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学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列子的故事

《列子》中收录了许多列子的故事,例如列子好游、子列子穷、列子学射等,通过这些事迹体现了列子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心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淡泊名利、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列子,是我们学...榜样,可以使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

列子御风飞行雕像

故事一:列子生活贫困,容貌因为饥饿变了颜色。有人就对郑国子阳说:“列御寇是有思想的道学人士,居住在您的国家里竟会如此穷困,您难道是不喜欢贤达之人吗?”子阳马上让官吏给列子送粮。列子出来接见使者,拜谢后拒绝接受,使者只好离去。列子回屋后,他的妻子捶着胸口说:“我听说做有道有学问的人的妻儿都能得到安逸快乐。如今我们挨饿,君主让人给你送粮食,你却拒绝,难道挨饿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主不是自己知晓我的,只是因为别人的话才给我送粮食的。等到哪天他要施罪于我时,又会因为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趁难杀了子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属于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那时候,各诸侯国相互倾轧,征战不已,天下很难有太平的时候。庄子家原是小贵族,在变幻莫测的混乱年代,家境很快就衰败了,以至不得不时常以打草鞋为生。为了生计,庄子还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可这并不轻松,天还没亮就得起来干活,还要受大官们的气。庄子内心里十分苦闷,常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思考万物的生生死死。时间长了,他倒也琢磨出一些道理来,思想逐渐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战国时期,诸侯们为了争夺天下,也需要一些理论思想来统治天下。他们到处搜寻有才能的人为他们服务。那时候,思想家们坐着马车到处奔波,投靠接受他们思想的国君,以此来谋取功名。庄子觉得自己的思想肯定也会有国君接受,便也驾着马车离开了漆园,到附近的赵国去游说。赵国国君那时一心想打败魏国,可庄子叽哩呱啦说了一大通,全是打仗没什么意思啦,人世间的生死用不着计较啦,荣辱一钱不值啦,气得赵国国君当即就把他赶离赵国。庄子在赵国碰了一鼻子灰后又跑到魏国去游说,可得到的是同样的待遇。

出了魏国,庄子觉得茫然,不知上哪里去好,心灰意冷之余,只好信马由缰。正当庄子没有着落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他的妻子死了。庄子回到家里,只见家里的人都在伤心地哭着。看着妻子的尸体,庄子的表情跟平时一样平静。他走到床边,蹲下身子,用一根棍子敲着瓦盆,一面高声唱起歌来。旁人不禁气愤了,一个叫惠子的老朋友坦率地批评说:"你不但一点不为妻子的死而悲伤,反而鼓盆而歌,这怎么能让我们接受呢?"庄子说:"宇宙间本来无生无死。混沌的世界先有气,气变为有形的万物,这才有生,有生才有死。现在我的妻子正安然回到宇宙这个大房子中去,我又何必为她伤心痛哭呢?我为她高兴还来不及呢。

惠子听了这番充满哲理的话,更加佩服庄子了。但是,庄子的这种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的虚无消极的思想是很难为统治者所接受的,因此他也就不再到各诸侯国去游说了。他整天到处游荡,见什么议论什么,在议论中经常借寓言故事阐发许多深刻的道理。慢慢地,庄子在各诸侯国间也有了一定名声。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不在乎生死荣辱超脱的人。有一天,庄子在去楚国的路上看到一具骷髅,眼看天快黑了,他便在骷髅旁边坐下来休息。他用手杖敲着骷髅的头,问道:"你是饿死的呢,还是冻死的?是贪心而死的,还是因为亡国的时候被人用刀剑砍死的?"当然,骷髅不可能回答。庄子太累了,就用骷髅头作枕头躺下睡了。昏昏糊糊间,庄子听见骷髅对他说:“你白天说的那些话都是累赘,人一死,这些累赘就没有了。"庄子说:“我不相信死后有那么舒服,我要想办法让你复活。"骷髅一听,一下跳起来:“我不要!我不要!"庄子醒了,他感觉到:只要用自然道理去想生死的问题,人也用不着贪生怕死了。

楚威王听了这个故事,对庄子很感兴趣。他还听说,庄子家境贫穷,常常穿着补过的布衣到处借粮食,就派了两个使者去找庄子。这两个使者背着行李干粮,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在濮水边找到了庄子。其时庄子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悠闲地钓鱼,两个使者忙上前去问:"你是庄子先生吗?"庄子说:"是又怎么样?"一个使者说:“我们大王想请你去做客。”另一个使者连忙补充道:“我们大王要给你高官厚禄呢?"庄子头也没回,继续钓着鱼。这两个使者有点着急了,问道:"怎么样啊?"庄子对使者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珍藏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说,就这个龟来说,是愿意死后被人珍视,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中爬呢?"这两个使者齐声回答道:"当然宁愿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庄子笑着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做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龟。”使者见劝说不动庄子,只好回去向楚威王汇报。楚王只好遗憾一番。

庄子拒绝了楚威王的厚聘,虽然自由自在,却仍过着艰辛的日子。然而他的独特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人格和生活态度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他便带着这帮弟子东游西荡,游山玩水。当庄子终于病倒时,他的弟子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为他寻医求药。庄子却说:"死是自然的事。我将要回到大自然中,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啊。“弟子们见老师快要死了,便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厚葬他。庄子听见了,就对他们说:“你们这是何必呢?我死后,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品,还有什么葬仪比这更好的呢。"弟子们伤心地说:"老师,这样做,你会被乌鸦、老鹰吃掉啊!"庄子坦然地笑道:"在地上会被乌鸦、老鹰吃掉。你们把我埋在地下,会被蛤蝼、蚂蚁吃掉。你们为什么要从乌鸦老鹰的嘴里,抢过来给蛤蝼、蚂蚁吃呢?"弟子们回答不上来,庄子又说:“死亡是一种自然肉体的消散、变化,就交给大自然去处理吧。

庄子一生潦倒,但他所著《庄子》在我国学术思想上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文笔十分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善于用寓言故事阐明深刻的道理。尽管书中所反映的顺应自然,无为的消极思想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意识的体现,但也抨击了新贵的残暴和贪婪。庄子一生鄙视利禄,过着隐居生活,便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具体实践。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荀子小时候非常的聪敏,在荀子10岁的时候就有神童的称号,学问很好、长大后游历过许多的国家曾经到过燕国,不过很可惜荀子没有被燕国的君王赏识。到了荀子50岁的时候,齐国的君王张榜要招贤才,许多人都纷纷赶往齐国,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住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受到齐王的尊敬,荀子在齐国当了齐国的顾问。关于荀子大略的观点也在齐国传播开来。由于荀子一直受到齐王的赏识遭到很多人的眼红,还到处说荀子的坏话,谁知道这些话却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因此齐王开始慢慢疏远了荀子。

荀子看到这样的情况便离开了齐国。这时荀子都已经81岁了。荀子听说楚国在招贤才,荀子便决定去楚国。楚国的春申君听说过荀子,便让他在楚国当了兰陵令。但是没想到荀子去到了楚国还是有人在说他的坏话,春申君被这话蛊惑了,后来春申君辞退了荀子。

荀子去到秦国见了秦国的君王。而此时的秦王正想攻打天下,对荀子对他讲的道理一点也听不进去,荀子心灰意冷只好回到了赵国。春申君赶走了荀子便心生悔意,就派人到赵国去请荀子回来。荀子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便又回到了楚国当官。春申君死后,荀子也90多岁了,就辞官退隐了。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鹊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属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赢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服毒。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