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同光体:晚期宋诗派自称“同光体”活跃于光绪初至宣统年间,是嘉道年间出现的近代宋诗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同光体诗人的生活道路、情感世界、师承学养、艺术宗尚各自不同,他们主要通过交游唱和、声气应接的方式结盟。有闽派、赣派、浙派三个分支,代表诗人郑孝胥、陈衍、陈宝琛,陈三立,沈曾植、袁昶等。同光体把“不墨守盛唐”,“不专宗盛唐”作为自己的诗学旗帜。有着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诗学价值取向。三元说:同光体代表诗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一书中提出。“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也”。唐朝开元年间,李、杜、王、孟、高、岑诸大家并起,开启了唐诗的规模传统,史称盛唐;唐元和年间,元、白继往开来,形成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史谓中唐。宋元祐年间,苏轼、黄庭坚推尚杜甫、韩愈,用以文为诗、脱胎换骨的努力,创造了宋诗的辉煌。诗界革命:诗界革命是20世纪初年兴起的一场由梁启超发起、由维新派和革命派诗人共同参与、依托国内外近代报刊、接受域外思想影响、服务于新民救国的主旋律、在古典诗歌基本形式范围内革新诗歌内容性质、转换诗歌发展方向、寻求语言和某些形式解放的进步的文学思潮;是一场有理论、有阵地、有队伍、有实绩、有声势且影响深远的诗歌近代化革新运动。“诗界革命”是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要素及其和谐融合,构成了梁启超诗界革命主张的核心。诗界革命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为主要阵地。小说界革命:1902年11月,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正式提出“小说界革命”这与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先后兴起精神气脉相通的小说界革命极力强调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把小说作为发展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和价值,引起了广大社会阶层对小说的重视和兴趣。一时之间,《绣像小说》、《小说林》、《新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先后创办。在改变小说的社会与文学地位,推动小说理论的发展及小说文体改革,促进新小说、翻译小说的繁荣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这场“小说界革命”运动促使晚清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空前的繁荣兴旺景象。鸳鸯蝴蝶派:所谓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的题材,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中较著名的作者张恨水、严独鹤、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包天笑的《空谷兰》等。或多或少的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谴责小说:1902年以后,与晚清政治小说崛起几乎同步,文坛上涌现出了一股揭露黑暗政治、抨击社会时弊的小说潮流。这一类型的小说在艺术上仿效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结构和笔法,但是,它们不像《儒林外史》含蓄蕴藉,人物和故事往往“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鲁迅给它们起了一个有别于讽刺小说的名称,谓之“谴责小说”。主要阵地《世界繁华报》、《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代表作家作品,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刘鹗:《老残游记》域外小说集:1909年,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的问世,《域外小说集》所选择的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俄国和北欧作家的作品,旨在体现欧洲“近世文潮”,即西方浪漫主义之后的现代文学思潮,显示出将“异域文术新宗”输入中国的显著用意。周氏兄弟的翻译文笔受林译小说的影响,采用古雅朴讷的文言,但却比林译善于传达原作韵味,这得益于他们采用的直译方式。这是晚清小说翻译界的大事。无论在作为一代翻译大家和文学大师的周氏兄弟的个人成长道路上,抑或是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域外小说集》的问世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域外小说集》是指向未来的,它的问世标志着新一代翻译家和新一代小说家的出现,虽然周氏兄弟的这一身份要到许多年之后才被认可。《域外小说集》在当时未能实现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和超前的文学观,在十年后鲁迅小说创作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建树和白话文学翻译中得以实现,并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发挥了巨大历史作用。新文体:“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又称“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乙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对偶,打破骈文散文、古文时文、文言白话、中语西语等文体与语言的界限,梁启超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南社: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1923年解体。南社的文学创作,主要以旧体诗词和古文为主,发表阵地主要是《南社丛刊》。简答谴责小说类型社会(谴责)小说,揭露时弊,抨击政府,谴责社会黑暗,包括批判维新党人借维新以营私,以及种种恶风劣俗。当时把小说作为舆论监督工具,主要体现在社会(谴责)小说上。它是晚清数量最大的小说类型,新小说能够形成浩大声势,主要靠这类小说。谴责小说之始作俑者:《官场现形记》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刘鹗《老残游记》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晚清政治小说的特征(1) 情节框架的虚幻性、寓言性与情节背景、某些内容的现实性、时事性的结合。(民族国家的想象)(2) 人物设置的影射性和形象的概念化。正面人物大多理想化,有些反面人物较生动。(3) 叙事语言中掺入大量宣讲语言(亦是泛政治化、泛文章化之表现)。(4) 采用传统章回体小说形式,又吸收了一些域外小说技法。吴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 尚醇厚而黜闳肆。2、 义理考据,皆于古文文体有妨。3、 重建辞约旨博、清正雅洁之义法。学邃者,其文常醇以厚,而学掩才;学未至,其文常闳以肆,而才掩学。以中体西用为思想基调的吴汝纶,以曾经沧海的眼光看待康梁维新之说,认为振兴国运,重在培养人才,信奉教育救国之途。而培养人才,西学当学,中学也万不可废。中学书籍浩如烟海,惟有姚选古文融会了中学的精华,以此为学堂必用之书,当与六艺并传不朽也。在湘乡派文陷入穷途末路之时,吴汝纶在反思中自觉肩负起对湘乡派文的纠偏责任。林译小说文学史意义以显赫的翻译实绩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初步扭转了中国士人对外国文学的偏见,开了翻译域外小说的风气,丰富和健全了中国近代小说的文体与类型。以古朴畅达的拟古文体译著小说,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地位。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还使许多学他的人也用古文译了许多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成绩。使用较为自由活泼的文言翻译小说,客观上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重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旁观的叙述人♦男主角亚猛♦女主角茶花女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周氏兄弟,胡适,郭沫若,朱自清等.龚自珍的文学思想,以尊心、尊情、尊自然为三大基石,可合称之为“三尊说”。1、 尊心说:强调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力、判断力。“尊心说”真实反映出嘉道之际士人阶层自作主宰、激情四溢的精神风貌。龚自珍等人热切呼唤士人能忧能愤,能思虑作为,能有廉耻无渣滓之心力的复甦,呼唤士人进取、担当精神和心审、心察思想力的复甦。尊心说作为文学主张,其倡导诗文之作,应看重心灵与思想之光,注重自我,张扬个性,以歌哭无端、剑态箫心的狂放,表达一代士人拯衰救敝之志和幽光狂慧之想。2、 “尊情说”: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情无往无寄、无境而有境、无指而有指、无哀乐而有哀乐的存在方式,使之为尊。情以声音,作用于人。情畅于声音,给人以如此美妙的享受,这是作者宥之不已,而反尊之的原因所在。3、 “尊自然说”追求心力、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发挥、自由表达。尊心、尊情、尊自然构成了龚自珍文学思想的基本框架。三尊说的核心是自作主宰。在对自然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判断中提倡“尊心”,尊重个人的思想力、判断力,唤醒士阶层的担当精神;在情欲纠缠,阴气沉沉而来袭心时提倡“尊情”,感情为人类所独有,因而弥足珍贵。将感情酝酿升华,形诸文字,畅于声音,是最美妙而最让人陶醉的事情;在“形诸文字,畅于声音”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提倡“尊自然”解除束缚,信腕信口,文如其人,诗与人一。“三尊说”所体现出的自作主宰的精神气象,以嘉道之际士气高涨、士风复甦为底蕴,充满着对能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的渴望,它呼唤以作家为主体,在重视个人独特的思想判断、独特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自然天成、自由书写的传统。龚自珍的“三尊说”,是对“一人为刚,万夫为柔”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反叛,在鸦片战争前夕的思想界,树起一面冲破束缚,振刷士风的大旗,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三尊说”与明末公安派贵我尊己的文学性灵论遥相呼应,其不拘规矩格套,崇尚心灵纯真,得自然之趣,成天籁之美的文学主张,在复古拟古,陈陈相因之风甚为浓厚的文坛,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作用;而其奇诡瑰丽,亦狂亦怨,“触之峥嵘,忆之缠绵”的诗文作品,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感发奋起。曾国藩对桐城派古文两大改造意象:一、 补救桐城派文内容空疏之病,将其引导到关心经世要务,摭谈当代掌故,虚实相济,体用兼顾的路径上来。二、 针对桐城派文规模狭小、气势孱弱的缺点,提出广开门径,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气象光明之文。桐城派文谨守义法之说,追求言简有序、清正雅洁的文章风格,故而渐渐走向禁忌繁多、画地为牢、深美有余而浩瀚不足的狭窄表现领域。这种规模狭小而又禁忌繁多、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文章,难以表现重大题材和复杂思想。对此,曾国藩提出广开门径,扩大取范路径,主张熟读杨雄、韩愈之文,参以汉赋和魏晋文章,打破骈散界限,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之文。曾国藩对桐城派古文表现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着意改造,有助于古文从规模狭小、气势柔弱的窄小尺幅中走出。但他对桐城派文的改造意向中,也确实透露出与桐城派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识度和风格追求。曾国藩为文欲得桐城派文平实惬适之风韵,而去其迂腐头巾之气;追求汉魏辞赋瑰玮俊迈之境,而避其繁声僻字之弊。同光体史学价值取向1、 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作为宋诗运动的殿军,同光体把“不墨守盛唐”,“不专宗盛唐”作为自己的诗学旗帜。这是一个指向多元、宽泛硕大的诗学旗帜。它鼓励诗派中的每个个体在遵循由苏、黄上溯杜、韩诗学路径的前提下,获得自我发展、力破余地的最大空间。2、 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的时代,当是变风变雅之诗兴作的时代。变风变雅之作由道咸之际而起,至晚清同光之际蔚为风气,延续到宣统、民国年间.同光体之诗即是风雅之旨将废将亡之际一代诗人怨而迫、哀而伤的变风变雅之作。哀乐过人,真挚沉痛,若创巨痛深之在体,忘忧忘食而声出金石.3、 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旧派文学困境表现:20世纪初,在梁启超揭橥文学界革命旗帜的同时,“身丁变风变雅,以迄于将废将亡”时代的传统士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他们已有的文学领域,运用他们最为熟悉的文学样式,抒写世纪变革中封建末代文人复杂的意绪和心态,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束结作凄美而无奈的谢幕。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旧体文学流派主要有同光体、桐城派、常州词派等。1、 同光体:同光体是一个有着大致相同诗学价值取向的诗歌流派。他们在“不墨守盛唐”的诗学旗帜下,继承宋诗派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传统。。宣统民国年间,郑孝胥以支离突兀的诗风,成就清苍幽峭一派,沈曾植、陈三立以古奥雄奇之语,成就生涩奥衍一派。槎材出腹还砭俗”陈三立之诗美境界。同光体之诗即是风雅之旨将废将亡之际一代诗人怨而迫、哀而伤的变风变雅之作。哀乐过人,真挚沉痛,若创巨痛深之在体,忘忧忘食而声出金石。2、 桐城派:承守期的桐城派文人所奉为救世灵丹的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的分崩离析中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其所乐道的文以载道,不过是在圣贤语录中的蹈旧翻新;他们的文章虽也表现了“经世”倾向,但所运用的思想资料仍是修齐治平老一套,不过是书生意气的纸上谈兵;他们虽则认识到文章应因时而变,但同时拘守着桐城家法,限制了散文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桐城派文谨守义法之说,追求言简有序、清正雅洁的文章风格,故而渐渐走向禁忌繁多、画地为牢、深美有余而浩瀚不足的狭窄表现领域。这种规模狭小而又禁忌繁多、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文章,难以表现重大题材和复杂思想。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于桐城派渐行式微之时援之以手,别辟“湘乡派”,被誉为桐城派中兴的“大将”与“明主”。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在湘乡派文陷入穷途末路之时,吴汝纶在反思中自觉肩负起对湘乡派文的纠偏责任。吴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桐城古文面临着西风残照境遇时,为桐城古文开疆辟域,延一线生机的是以译才并世的两位翻译家一一严复和林纾。严复、林纾对桐城古文理论的认同及他们极富有影响的翻译成绩,使得桐城派古文显示出最后的辉煌。3、 常州词派:清末常州词派是指活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以声气相求,切磋唱和,称盛一时的清季四大词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四大词人即王鹏运、况周颐、朱祖谋、郑文焯。论析诗界革命代表诗人:别创诗界的黄遵宪:著作有其生前自定的《人境庐诗草》十一卷,《日本杂事诗》二卷,《日本国志》四十卷公度之诗,诗史也。一一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诗歌最重要内容,是表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反帝斗争,对积极御侮、奋起反抗、效死卫国的爱国将士予以由衷的礼赞,对那些贪生怕死、苟且偷安、临阵脱逃的投降派则给予坚决的批判和犀利的讽刺。黄遵宪“诗史”之作之最集中、最突出者,是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系列作品。他用诗笔全面详尽地记载了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主要事件与整个过程,留下了一部诗体的甲午战争的形象历史。《悲平壤》写中日平壤初战,清军落败;《东沟行》记述中日海军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蒙受的损失;《哀旅顺》、《哭威海》分别叙述旅顺、威海两个战略要地的失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写清政府军队中胆小畏死与虚骄自大的两类将领;《马关纪事》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事;《书愤》写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黄遵宪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腐朽僵化的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予以批判,提出改变以愚民蒙昧为特征的封建专制文化,呼唤政治的开明和法度的变革,倡言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建立富强开明的近代化国家。晚年要求变革现实与希望政治清明的重要诗作:《寒夜独坐卧虹榭》《小饮息亭醉后作》《仰天》《雁》《酬刘子岩同年》《杜鹃》《五禽言》《夜起》历史地位及影响;诗界革命之先导与代表人物。写的是新派诗。就是要能反映近代世界与中国的史实,表现出仁人志士救亡兴国之精神,运用新思想、新材料入诗,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采用土语方言入诗,打破“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的狭小天地。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