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造园观念的影响_第1页
禅宗思想对造园观念的影响_第2页
禅宗思想对造园观念的影响_第3页
禅宗思想对造园观念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宗思想对造园观念的影响

1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中国佛教的禅宗在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最初被称为禅宗或禅宗。它重视冥想、冥想、停止、冥想和其他实践,追求自由、无欲、自由的领域。此后,这种禅学吸收了其他佛学派别的一些思想并且融汇了一些中国本土的儒道玄思想。到了唐代的初、中叶时期,彻底中国化的完整佛教体系———禅宗形成了。禅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南宗”、“北宗”之分,在禅宗六祖慧能门下,主张“顿悟论”的“南宗”慧能一系逐渐取代主张“渐悟论”的“北宗”神秀一系,从而以正宗的姿态兴盛起来。禅宗的思想体系包括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纯净、不染万物的内涵)、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执着以重现清静、澄明本心的方法途径)、境界论(揭示明见心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禅宗不同于其他佛教派别,它不太注重外在的宗教形式,而是宣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注:禅宗的“佛”泛指觉者、悟者,即已经觉悟了的人)。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寻觅清净自在的本性,不要受到外在因素所制,以超然的态度去直觉体验、思悟宇宙万物,成为觉者。禅宗认为重要的不是对纯净的偏执要求,而是沉思的品质。禅宗的核心观念是“悟”,就是一种心灵的启悟,通过对诸如自然、时间、生命、生活的“悟”而达到一种“空”的境界,这种“空”的境界就是离妄归真、万境不染、明净自在。2禅宗对文人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影响2.1“衡的妙道,即求异心”,这是现实意义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直觉体悟禅境的思维方式,不离世间又超然物外的自我解脱方式很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欢迎。对他们而言,以禅宗的精神来对待宦海沉浮,对待生命生活,是保持内心平衡的妙道。悟山水、生活之趣,清净自由,无拘无束,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正像学者任晓红说的那样,“禅把儒家入世兼济的精神和道家逍遥超脱的精神协调成一体了;无论入世兼济还是超然独善,都不妨碍有自在无碍的心境”。因而,禅宗引起了很多文人士大夫的心灵共鸣,对于他们而言,禅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闲暇时表示高雅淡泊的一种手段,失意时使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我安慰”(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通过文人士大夫的悟禅以及对禅文化的传播,禅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而与儒家、道家并存,相互交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体系。2.2表现美学特征的文艺作品审美是人对于自然、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产生的一种无功利的情感的过程、状态。对于个体的审美来说,审美取向、审美体验、审美感受都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自身思想、心理、修养、文化、生活经历的高级直觉。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古代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唐朝中期以后诗、画等艺术领域审美情趣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上述观点。自唐以来,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人士大夫很多,如王维、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董其昌、王士祯、郑板桥等都与禅结缘,从而引发了审美观念、文艺作品创作观念的变化。其中,王维是受禅宗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也开启了艺术审美不同于以往的价值取向。王维生在一个虔诚礼佛的家庭里,自幼受到禅文化的熏陶,他多才多艺,工于诗、画,精通音律,他的青、中年时期仕途较为坦荡,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被贬官处分。他在晚年时期退隐山林,与禅师往来,更加醉心于悟禅。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诗、画作品“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总带着一种无比清幽、恬静、淡远的意境,非常具有禅意,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超然物外的、空灵的、虚静的心境,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如《山居秋暝》、《鸟鸣涧》,这些诗篇的意境已超出一般的山水自然美意趣之外,而进入了一种纯净的宗教境界,这正是王维内在的禅学修养的外在显现,是他审美追求的外化。3古代造园艺术分析园林可居、可行、可游、可憩,它既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场所,同时又是休闲消遣的精神空间,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心理、意识的变化。而在古代,各园林的主人或者造园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他们,自然在造园上寄托了他们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及大众审美。综合来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心造其境—促成了城市私家宅园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崇尚自然山水,其中那些追求自然逸趣的文人士大夫多选择在自然山川之中筑造宅园,如谢灵运的山居别墅、石崇的金谷园,以自然山体、峻岭、泉涧、溪流、林木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为园林的外部环境。然而,大多文人士大夫不能接受这种在幽寂的山川中深居简出、较为清苦的生活方式。这种山居别墅虽然能享自然之趣,但是远离都市,他们更渴求既能享自然景色之美,又不脱离市井的生活。随着禅宗思想的盛行以及影响,文人士大夫更倾向于“心造其境”,从以前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转向了注重由自然山水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和感悟,从而产生了“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中隐隐于市”的思想。从此,隐逸文化不再专情于自然山野,而是与仕途为伴、与市井结合。禅宗思想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自然山水情趣的生存空间,促成了自然山水与市井世界的兼容性,文人士大夫更乐意于在市井之间相地建园,运用“咫尺山林”的手法,在有限的宅园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至此,文人士大夫的造园趣向由山居别墅向城市私家宅园发生了转变,促成了城市私家宅园的兴盛。3.2利用小巧在造园时的观赏效果禅宗宣扬“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人以空灵自在的心境感悟世间万物、自己的生命本性,只要无所束缚,处境不染,便万物皆具佛性,时时都可悟道。在修禅者看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只要片石勺水,丛花数竹,即使园林的物质环境有限,也能获得精神的无限意趣。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主要以游历名山大川,享受在大自然山水中的畅游乐趣完全不一样。苏州的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的面积都不大,但通过造园者巧妙的空间组织却形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是以小巧玲珑取胜,尽管面积小,但却有石有水、有假山有花木,环境清幽无比,意趣万千。特别是一些园林建筑上的楹联匾额更加强了清幽的意趣,沧浪亭上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清风明月”本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被诗人看作是“无价”之物,“近水远山”在普通人的眼中,也只是平常不过的景观而已,却被升华到“皆有情”的高度,这是禅悟升华到一定境界后的有感而发,禅趣与园居之趣的融合,同时也会让赏园者沉浸于对主客体的无限遐思之中。3.3冠云峰石景之价值石无声、无味,似有形却无形。既可独立品鉴,又可三、五成组,或掇叠成假山欣赏。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有“石尤近于禅”的说法。这是指品石与悟禅的趣味相符。石头素淡、自然、宁静、沉稳,悟禅也追求一种宁静超脱、心澄境明的境界。此外,石头历经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大自然的风、雨、雪、露、酷热、严寒中,独自磨炼,具备历史的厚重感,具备超然的品质。在参禅者看来,“素面无华”的石头是一种美,“虚实空静”的石头是一种美,“浑厚沉稳”的石头也是一种美,在禅宗“心物合一”观的影响下,石头成了悟禅者内在心性最理想的外在物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园林的“无园不石”。就单块石头的知名度而言,首推留园的冠云峰。冠云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旁的庭院内,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太湖石中的珍品,玲珑剔透,意象万千。而要论置石掇山的意趣之最,则数狮子林。俗话说“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甲园林”。狮子林与禅宗渊源颇深,初名“狮子林寺”,是惟则禅师的弟子为其所造,此园的名字也很具禅宗渊源,在禅门之中,杰出的僧人常被称为狮子,高僧说法被称为“狮子吼”,高僧的法座也被称为“狮子座”。最有特色的是造园者别具匠心,选用意趣十足的太湖石来作为造园的主要素材,这些太湖石虽然大小各异,但是它们的形态却大都与狮子相像,这些狮状石头,或俯或仰,或卧或立,活灵活现;而由湖石掇叠而形成的假山,平面布置上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处理上力求峰峦起伏,造型上以狮子的各种动态为基础,进行夸张、抽象等处理,再结合亭廊、花木、小桥流水等其他造园要素,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峰峦起伏、变幻无穷、幽静迷离、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综合来看,狮子林最大的文化价值是将禅宗的“静空”、“妙悟”观念与文人的隐逸思想融为一体。3.4作为美学取向的“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其他古典艺术的核心所在,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在意境美学观的形成过程中,禅宗思想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禅宗思想形成之前,老庄的“道法自然”思想、“本无之论”主要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他们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具体对象的逼真刻画,而是追求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道”。为了追求“道”,就要突破具体的“象”,因为“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这就导致形成了造园、文艺作品的“意象”追求。到了唐代的初、中叶时期,禅宗形成了,禅宗将俗世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心的问题,以内在的心性为基底重构世界,回归生命的本然天性(本性清净),以“空”、“净”之心对待人生、世界以及审美。禅宗认为“明心见性”必须通过对客体的观照来实现,即在观照自然中求得净心。也就是以客观欣赏的态度去体察境,又在自然的境中求得内心的感悟、超脱、自由。这种观念对古典的艺术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将“意象”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刘禹锡、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创作见解无疑是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这些观点也被近现代史的学者们认为是“意境”理论诞生的标志。“意境”是“境生于象外”,“意境”论可以说是“意象”论的升华,是老庄思想与禅宗思想合流的产物,在审美的深度上又进行了拓展,追求主客体(心与物)的“空灵”一体,从而使恬淡、虚静、清寂的情调和境界也成为园林艺术“意境”追求的重要取向。这种“意境”在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中最为突出,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意境的营造。一是利用假山、亭台楼阁、花木等要素将整体空间划分为多个尺度精巧、氛围静谧的小空间,同时又借助于借景、障景、漏景、框景等手法将空间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如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等的空间处理无不如是;二是选用如梅、兰、竹、菊、松、柏、荷花等颇具文化内涵的花木;三是前文所述的置石及掇山;四是通过楹联匾额,如“月到风来亭”、“待霜亭”、“与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