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木偶戏考述_第1页
明清木偶戏考述_第2页
明清木偶戏考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木偶戏考述

张张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张掖本地杖头木偶戏是明、清时期由陕西传入的。清代中期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传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剧目和戏班也逐渐增多。当时,在张掖本地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木偶戏班,就得属位于现在的党寨镇境内邵家木偶戏班了。建国前木偶戏还在张掖的农村、城镇经常演出,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建国后,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1952年,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邵家班子为主,同时吸收了当时位于张掖小满镇扬家皮影戏班和乌江镇魏家木偶戏班的一些演员成立了“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1957年该剧团参加全省戏剧调演时曾荣获一等奖。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前进木偶剧团被解散了。时过境迁,随着长时间的停演,再加上受到现代多媒体的冲击,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曾经成为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党寨镇上寨村木偶戏,现如今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最早的木偶戏,是一种近似杂耍的表演,既没有固定的音乐曲牌作为伴奏,又没有形成一定的声腔(声腔是区分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的戏曲。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以演唱声腔来区分,称“腔”或“调”,如弋阳腔、梆子腔、拉魂腔、徽调、汉调等,谓之戏曲声腔。)。木偶戏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民间话本来装扮人物,表演故事,一般采用民间说唱的形式来作为声腔和伴奏。这种民间说唱形式谓之“歌腔”,是一种口语化的自由板式。随着木偶戏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它不断的吸取民间音乐来丰富演唱形式,但仍没有固定的声腔和伴奏音乐,直到各地方戏曲兴起,梆子、高腔、南北路等各种声腔的形成,流传到各地的木偶戏采用了各地区的声腔,来作为本身固有的声腔和音乐伴奏。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以各地方剧种为主的木偶戏,木偶戏本身没有独特的音乐与声腔,后来为各个地方吸取音乐与声腔所代替。邵家宝的音乐和声腔邵家班木偶戏受地方戏影响,在音乐与声腔上主要以秦腔为基础,有时也唱眉户、陇剧和影子腔。1、表演时的家庭艺术张掖邵家班子木偶戏不但在表演、服装上受秦腔的影响,而且在唱腔、剧目等方面均与秦腔的相同。一般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法。邵家木偶戏班表演时唱腔以秦腔为主。秦腔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按秦腔各类板式唱调以及器乐曲牌在调式上的归类,把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腔”(也叫“花音腔”或“硬音腔”)和“苦音腔”(也叫“哭音腔”或“软音腔”)两大腔系这两类声腔都有“慢板”、“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垫板”,“苦音腔”多了一种“滚板”。2、发育成品浓度丰富而又有力度、善于塑造人物表达演员眉户,即“眉鄂”,或称“迷糊(胡)”、“曲子戏”、“弦子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眉户唱腔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格,曲调甚为丰富,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邵家班木偶戏虽然在唱腔上以秦腔为主,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大胆借鉴眉户的一些唱腔来丰富演唱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既优美又有力度、更善于塑造人物的唱腔。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扩,眉户的唱腔相比较则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3、道情音乐中的依据邵家班木偶戏所采用的道情音乐主要为“陇东道情”。“陇东道情”流行于地处陇东山区的环县一带,是用渔鼓、简板、四胡等乐器伴奏演唱的皮影艺术其音乐以板腔体为主体、民歌为补充、嘛簧为特色的板式、民歌混合变化体。器唱腔分为花音、伤音(即苦音)两大类,常用的板式有善于叙事的慢板、二六、简板等,有善于表现人物起伏迭宕的心绪变化的散板、紧板等,其所采用的民歌小调具有活泼、真切的抒情成分,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道情音乐中的嘛簧(即齐声帮腔)不但对于描写意境烘托气氛,串连剧情起到了很好作用,而且使道情唱腔风格显得明媚婉约,柔中见刚,明快清新。邵家木偶班十分重视道情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如,《旌表记》、《假婿乘龙》等一些保留节目。4、影子戏的兴起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就全国来讲,以西北的牛皮影和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最为著名。影子腔是民间戏班演唱皮影、木偶时所运用的戏曲腔调。甘肃的影子戏流行定西、陇南西和、礼县一带。其音乐结构介于板式体与曲牌连缀体之间,其板路唱腔没有秦腔严谨系统,旋律较接近民间小调,悠扬婉转,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影子腔所用曲调也分为“花音”、“苦音”两种。其最具风格的是被称之为“冒腔”,唱和方式,即在唱词告一段落处,一人唱,满台和,类似于道情音乐中的“嘛簧”。在音乐伴奏上不是由鼓师指挥,而是以锣开头,文乐以三弦为主,四弦包音。传统的影子腔表演手段比较原始,搬上舞台后增加了伴奏乐器,在特技性的表演中显示了艺术感染力,表演效果独特。邵家班音乐与声乐的选择邵家班的音乐与声腔主要有秦腔、眉户、陇剧和影子腔,其中在表演中又以秦腔为主,每场演出中折子戏又是重头戏。1、邵家班的音乐与声乐的比较2、音乐与声腔的选择在平常和一些重大的演出中,邵家班都是以秦腔折子戏为主。眉户和陇剧的表演十分少,只有等到逢年过节时才有眉户和陇剧上演,但这也只是作为加演内容进行的。除此之外,影子腔在表演中是很少用或几乎是不用的。邵家班对秦腔、眉户、陇剧、影子腔在表演时是有不同的选择:(1)在表演中音乐与声腔是以秦腔为主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从历代资料和考古资料证明,自商代、春秋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儿先后有氏羌、月氏、吴孙、匈奴、土蕃,回鹘、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入居或统治。自汉代以来随着中原领土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汉族人不断被迁入河西地区,甘肃与陕西相邻最近,所以人口迁入也最多,自然秦音和秦调也成为后来河西地区人们所喜爱和容易接受的音调。陇剧虽然是甘肃境内独有的戏剧种类,但其形成却较晚,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之前流行与甘肃的音乐与声腔主要就是秦腔了,邵家班从形成到现在已有200年历史,在表演中音乐与声腔是以秦腔为主也是自然的事。(2)关于眉户和陇剧的选用在邵家班的演出中,音乐与声腔是以秦腔为主。在平常的演出中只有观众要求时才会有眉户和陇剧的演出。除此之外,逢年过节时也有眉户和陇剧的演出,这时是以作为观众要求加演节目进行的。平日里,大家都为生活而忙忙碌碌的,只有在过年时也是农闲时,这时候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来娱乐。在一场以秦腔折子戏为主的演出即将结束时,意犹未尽的观众往往要求再加演眉户或陇剧,来调剂演出气氛,满足观众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