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北稻田与边疆的开发_第1页
清代西北稻田与边疆的开发_第2页
清代西北稻田与边疆的开发_第3页
清代西北稻田与边疆的开发_第4页
清代西北稻田与边疆的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西北稻田与边疆的开发

中国古代对西北的开发与中国早期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军事开发的目的是在当地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为解决粮食补给,历代都在西北屯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廷拟派大军征讨策妄阿拉布坦。为解决粮饷问题,驻守清军就地兴屯拉开了西北屯田的序幕。在喀尔喀蒙古兴办北路兵屯的同时,清廷在嘉峪关以西兴办了西路兵屯。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西征准噶尔。为解决军需补给,继康熙朝大规模屯田。雍正十年,西路清军将屯田区域东扩到河西走廊。乾隆二十一年,清军在新疆东部开设屯田。“康熙五十四年以前,平准清军的粮草依靠转输供给;康熙五十四年开始,则以屯田和转输并行供给。”(P16)由于西北屯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裕军需,省转输”,本文以1715—1759年的平准战争为研究时段,就西北屯田在西路军需补给中的作用作一浅论。一、1715-1750年以来,西路沙田的管理(一)屯区主要产业发展情况康熙五十四年,清廷在嘉峪关以西兴办西路兵屯。但是,西路兵屯的粮食产量有限,且极不稳定。清军回撤以后,西路兵屯逐渐废弃。雍正七年,西路清军出征之前,计划了两套进军方案。为使粮糈有余,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等地屯田被纳入军需补给体系。但两套方案都是在清军节节胜利的前提下,屯田才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战事的变化使得清军迅速凯旋的计划落空。雍正九年,清军准备在巴里坤、乌鲁木齐等处修城屯田打持久战。除哈密等地外,从前议定屯田之地乌鲁木齐、波罗他拉均处在准噶尔兵锋之内,不适合屯种。岳钟琪、查郎阿提出在土地饶沃又有河水灌溉的吐鲁番、乌鲁木齐山南各城堡屯种。从雍正七年开始,吐鲁番维吾尔人在额敏和卓的组织下为清军屯田纳粮。雍正八年,哈密回民屯种收获小麦2300石,除搭放官兵口粮外,查郎阿将存贮的2000石小麦充作兵食。雍正八年,额敏派人赴塔尔纳沁等处耕种,收获青稞4000石。雍正九年,额敏派拨回民在塔尔纳沁地方播种500石。雍正十二年,清军在蔡把什湖开垦田地1万亩,“每年收获麦、谷、糜三色粮八千石上下不等”。雍正十三年,蔡把什湖屯田3万亩,内播种麦田6000亩,共下籽种600石,收获小麦7008石。所种青稞、糜子24000亩。共播种谷田13015亩,共下籽种208.4石,收获谷子8455.9石;屯种糜子10975亩,共下籽种219.5石,收获糜子3545.4石。(第30册,第530件,P894—896)雍正七年,清军再次进驻巴里坤筑城兴屯。雍正八年,收获青稞11600石。雍正九年,清军在巴里坤地方自鄂什西以东至奎素共播籽种3000石,在土古鲁地方播种300石,共播种3800石。雍正十年,岳钟琪计划驻兵穆垒,吐鲁番回民在鲁骨庆屯种糜子400京石,麦子200京石,收获京石糜子2962.37石,收获京石麦子638石。巴里坤军营及土古鲁等处共屯种青稞3300京石,“因移师穆垒,屯田兵丁前后更换,浇灌失时。又因七月降霜太早,颗粒冻伤,是以歉收等情。”(第24册,第268件,P329-330)共收获京石青稞12675.98石。雍正十一年,大营附近各处共下籽种4750京石。四大屯区屯种植的主要是青稞、小麦、糜子。雍正十年,维吾尔人东迁瓜州后,清军停止在吐鲁番屯种。其它屯区的产量也很不稳定。雍正十一年,四大屯区产粮50600石。雍正十二年,屯田总产量总共只有5900石1。雍正十三年,清军回撤之时,清军原计划将哈密和巴里坤所开屯地留给当地民人耕种,但开垦屯地在官地之内,雍正帝担心会引起当地民人互相争夺,命照原来的亩数在蔡把什湖换给回民2530亩(第27册,第535件,P660)。蔡把什湖地亩租与回民耕种,回民利用屯兵旧有牲畜耕种。清军借给籽种、口粮,秋收后扣还。“下剩粮石,照安西之例,官四民六分收。”(卷165,乾隆七年四月戊申)乾隆二十一年,清军再次西征,屯田再次被提上日程。屯田的区域转向了新疆东部。对于清军来说,屯田愈多愈善。清军计划在巴里坤至济尔玛台、济木萨、乌鲁木齐、玛纳斯、伊犁、吐鲁番、辟展、哈喇沙尔、伊拉里克、吐鲁番等地屯种。(卷520,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己巳)但是,耕牛、人力不足等因素制约着屯田规模扩大。直到乾隆二十二年,甘、凉、肃三镇的兵丁才在哈密、巴里坤试垦。由于乌鲁木齐牲畜缺乏,乾隆帝传谕管理屯田大臣,“令其不必拘泥,即以人力犁锄,亦无不可”(卷552,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乾隆也谕令黄廷桂、雅尔哈善“尽心筹画办理,务期广为屯种,以资积储”(卷553,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己丑)。由于西路清军人数有限2,清廷不得不在屯田与战争之间做平衡。乾隆帝命传谕黄廷桂、雅尔哈善:“所派屯田兵丁,务与地亩相称。既使可耕之土,不致荒闲,亦于进剿有益。”(卷552,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丙寅)。乾隆二十三年,辟展等五处兵屯,“屯田三万三千五百四十亩,每亩收获一石九斗至一石四斗不等,共收豆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余石,较去年多收六千七十余石”,除扣留籽种一千五百二十石外,“余谷三万五千八百二十六石,碾米一万七千九百十三石,共敷官兵跟役九千一百九十人七月口粮”(卷573,乾隆二十三年十月辛巳)。(二)肃民民户和民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路大军进驻巴里坤,吏部尚书富宁安奉命在关西勘垦,获得成功。除布隆吉尔、达里图、西吉木等三处已经垦种外,“自嘉峪关至达里图可开垦耕种之地甚多,肃州以北口外金塔寺地方,亦可耕种”(第2825条,P1120)。次年,西吉木、达里图、布隆吉尔三处共收粮14000余石。粮食收获之后,富宁安亲率巡抚绰奇前往勘阅,“金塔寺地方可种二百石籽种,自嘉峪关至西吉木地方可种一百三十石籽种,达里图地方可种一千一百余石籽种,方城子等处地方可种五百余石籽种。”(卷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丁酉)绰奇请求动正项钱粮,招民在西吉木、达里图及金塔寺等处地方耕种。康煕五十六年,甘肃巡抚绰奇奉命召募无业贫民960户官费送赴安西,安插在西吉木、达里安图、锡拉谷尔三地。雍正四年(1726年),川陕总督岳钟琪计划招甘肃无业穷民2400户赴安西开垦屯种。(卷1,《沙州卫》)直到雍正七年,安西、沙州等处2405户民户才到齐。所种小麦、青稞、粟、谷、糜子等物每种一斗约收三、四斗,共收获粮12余万石。(第18册,第429件,P576)从雍正六年边民到齐之日计算至雍正九年,安西、沙州等处屯垦民例当纳租。雍正八年,雍正帝命缓至雍正十一年缴纳(卷20,雍正八年春二月戊辰)。沙州移民之后,当地逐渐兴旺起来,“民户丰足,屯种繁多”。雍正九年七月,署陕西总督查郎阿奏明采买粮20200京石。雍正十年,沙州又获丰收,查郎阿从军需银内动拨银四万两采买小麦16000京石、青稞3000京石、粟米1500京石、黄米1500京石,共22000石。(第22册,第568件,P703)雍正二年,清廷在布隆吉尔设立安西镇,驻兵5000名。为解决布隆吉尔官兵口粮,清廷借给官兵牛具银6000两,借给籽种开地500石,每营派余丁200名,每人给牛只、秄种、口粮屯种。这些地亩作为官兵产业,不论米、麦、青稞收粮三石作为兵丁月粮。(卷17,雍正二年三月丙申条)为解决瓜州新添兵兵丁及大营撤回安西镇标兵丁口粮,雍正十一年,再开地300石。雍正十二年,昌马湖等处屯田下过籽种5685石,及至秋成报收过各色粮34168石,官方实收获平分粮16366.2石,靖逆实收获粮2753.89石,赤金实收获粮4148.9石。雍正十三年秋收后,安西镇属之卜隆吉、柳沟、双塔、赤金、靖逆、惠回等处屯田计划拨给安西镇标兵丁承领屯种,所收粮石供支兵丁口粮。踏实堡籽种地870石被赏给回民,实存籽种地1685.4石应给安西镇兵丁承领屯种。昌马湖田地几乎占了屯田的一半,但昌马湖屯田土地碱薄,天气寒冷,距离较远,“目今军需既停,将来米粮日贱,若再行屯种,恐人夫工价口粮费用甚巨,所入不敷,所出甚属无益”(第28册,第657件,P833—836),故未拨给安西镇营兵丁,停止耕种。瓜州屯籽种地6000石奉旨赏给回民。瓜州回民迁移鲁克察克后,所遗地20450亩,应就近募种,按官四民六徵收存贮厅仓,供支驻防满兵口粮。(卷524,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乙亥)安西镇所属屯田才拨屯兵耕种,秋收后除农具耔种外,粮石平分给作口粮。(卷93,乾隆四年五月乙丑)乾隆四年,川陕总督鄂弥达奏请将安西屯田交请逆通判管理,安西道督率稽查,每年所收粮石,官民四六分成,以备兵粮。(卷105,乾隆四年十一月辛未)安西改设提督后,驻军补给全赖屯田,“查安西兵食,全赖屯田,现额徵粮一万余石,尚不敷七千余人之食。”(卷134,乾隆六年正月甲戌)(三)原保理石型屯种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廷开始用兵西域,河西成为西路军的战略后方和“军需总汇”。雍正七年对西陲用兵,雍正帝不断蠲免甘省钱粮草束,驻军的粮饷只能依靠折价采购,但粮价飞涨,折中定价不敷。“籴买加增粮料草束价值,动费数十万币金。”(第23册,第684件,P841—842)雍正十年,在鄂尔泰、刘於义的主持下,由蒋泂在嘉峪关以东屯田。雍正十年十二月,侍郎蒋泂亲自考察高台、张掖等地方。这些地方交通、灌溉便利,附近居民甚多,适合大规模屯种。其中高台县城南三清湾地段、高台县九坝边外地、张掖县平川堡边外地三处共可种籽种3920石。河东道杨应琚从军需银两内照数动拨,借给籽种、车、牛、农具、口粮等项银29300余两,照议分作五年扣还外,开渠平地实动用银17742两。“现在议试开种三千九百二十石之地,较之口外屯种每千石需银二万两之数,约计减省十分之七。”(第23册,第794件,P971)雍正十一年,平川堡、双树墩、三清湾、九坝等处屯田开渠试种。平川堡试种粟种、糜种、豌豆58.4石;双树墩试种粟种、糜种83.61石;九坝试种粟种、糜种80石。三清湾试种粟种、糜种1448.35石,发芽长成者只有706.29石。当年秋天,平川堡收获粟、糜、豌豆三色粮1060.652石,双树墩收获粟、糜谷1267.7石、九坝收获粟、糜谷270.7石,三清湾收获粟谷、糜谷4352.515石。原发籽种共1667.36石外,统计出苗成实籽种958.65石,收获谷豆6951.769石,扣还籽种后,实存各项粮5284.409石,其中粟米播种照原奏事理平分豆谷2642.204石,连扣还籽种共粮4309.564石。其主仓谷石除留给各屯明春应需籽种外,由于高台县柔远堡镇夷,口外毛目城新经开垦屯地5000石,需要籽种,多余粮石留为该地籽种、口粮,上述屯田当年不能为西路军需提供口粮。雍正十一年,凉州府镇番县的柳林湖成为新的屯种点,蒋泂计划建坝开渠,利用武威、永昌各河余水开地1万亩。开垦地亩,购买牛具,建堤开渠需银6万两,“较之口外屯种,每千石需银二万两之数计算,只需费十分之三,便可垦种成熟。”(第25册,第485件,P642-643)雍正十二年,柳林湖地方开地12万亩,下过各色京石籽种10588.91石。收过各色京石粮66076.4石,除扣收资粮10588.91石外,实收平分粮27743.7石。柳林胡的屯中规模不断扩大,雍正十三年,下过各色京石籽种粮11754.7石,本年除糜子、粟谷尚未收割,小麦约可收京石小麦95247石,除扣收籽种11754.7石外,约可收平分小麦41746.1石。雍正十一年,西路军需的需求量达到了最高峰。作为军需总汇的河西走廊,粮草价格昂贵,凉、肃、安西三镇兵丁生活贫苦。以肃州镇兵丁为例,守兵每名日开饷银三分,每月九钱。雍正十一年,肃州粟米价格最高至十三、四两一石,兵丁每日只可籴买二、三合米,兵丁自给不足,还要赡养家人,“所以肃州之兵有严寒而衣履破烂者,丰岁而面带饥色者”(第23册,第684件,P841—842)。雍正十一年,童华开垦九家窑原报垦籽种地1000石,王全臣开垦瓜州原报垦籽种地2000石,各借籽种、牛具银约6000两。“嗣后每年秋收之时,接济兵食,先及守兵,次及步战,次及马兵。”(第23册,第684件,P841—842)高台属之三清湾、柔远堡、平川堡、毛目城、双树墩并肃州属之九家窑,雍正十二年下过籽种3870石,收过各色京斗粮24156石,实收平分粮12149石。雍正十三年共下过籽种4866石。雍正十三年,口内口外各屯田共下过各色籽种21196石,共实收各色粮74783.01石。三清湾、柔远堡、毛目城因遭受灾害,收成歉薄;柳林湖、三清湾、毛目城等处除平分之外,又扣还籽种粮连平分粮共收90075.41石。(第30册,第137件,P197-198)雍正十三年后,满洲马步兵2600名移驻凉州。河西兵多粮少,凉州府属额征估七粮料只足供凉州镇及各协路绿旗兵丁每岁所需。凉州府所属柳林湖屯田经过几年屯种以后已成规模。柳林湖屯田正好可以供支驻凉满兵的粮料。由凉州府添设通判一员驻剳镇番,专管屯田生产,仍责成凉庄道督率稽查。高台属之三清湾、柔远堡、平川堡、毛目城、双树墩,并肃州属之九家窑,毛目城等处屯田俱系肃、高所属,现今粮石俱运贮肃州后,接济防兵兵粮。高台县添设县丞一员,驻剳镇夷堡,专管毛目城、双树墩屯田事务。再请添设主簿一员,专管三清湾、柔远堡、平川堡屯田事务。再添肃州州判一员,管理九家窑屯务,肃高两处屯田仍责成肃州道督率稽查。为使屯田经久不废,立劝惩条例。各处屯田俱等兵粮充裕后,听任各屯户永远执业起科。九家窑屯田自乾隆元年起,改变雇夫耕种的方式,采用分成收租,收成之后对半平分。乾隆九年,高台县三清湾屯田因所收不敷所用,改归民种升科。其原设主簿并额设屯长、渠长被裁汰。柔远、平川二屯改归高台县典史管理。(卷220,乾隆九年三月己丑)二、屯层居民所需的粮从1715—1759年,西路清军的军需补给屯田与转输并行。由于从康熙五十五年西路清军才开始屯田,西路屯田虽有收获,但屯田在军需补给中所占的数量有限,西路清军的军粮主要依赖转输。康熙五十四年,西路清军就开始从内地设立台站转输军粮。康熙五十七、五十八等年,西路清军还从西、凤等府长运米四万石。(第20册,P273)雍正朝西路清军的军需补给最具有典型性。雍正七年,西路清军进军时,人数为28000名。(第20册,第56件,P93-97)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西路清军人数不断加增,雍正八年以后西路清军人数徒增。雍正十一年,巴里坤清军的官兵人数增加到47971人,最多时达到58870名,所需粮食陡增,例如自雍正十一年三月起至十二年五月底,需粮256570石。(第24册,P296-297)巨大的粮食需求一方面依赖于屯田以外的后方运输。从雍正七年到雍正十三年,仅陕西西、凤、邠、乾等府州运送军粮共动用仓谷67万京石。(第28册,第408件,P608-609)另一方面,巨大的粮食需求刺激了屯田。屯田在军需补给中的作用逐渐显著。雍正朝西路清军的军需补给主要依靠一些大的军需案来实施。在一些大的军需案中,屯田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屯田在军需补给中的作用需要放在具体的军需案中才能体现。以具体的军需案而言,屯田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渐上升的,下表1是从雍正八年始,屯田在大的军需补给案中所占的份额。雍正十二年九月,兰州巡抚许容预估了雍正十三年九月至乾隆元年八月12个月的口粮,鉴于清廷与准噶尔议和,口外官兵回撤,许容依照办过的成案,预估的数量较前案有所减少,许容预计军营需用粳米4300石,粟米65000石,炒面、白面各800万斤(第27册,第517件,P632-634)。按照许容的军需案,大部分军需粮食在宁夏、巩昌、平凉、临洮、庆阳、西宁、秦州等府州承办,只有不足的炒面632万斤、白面368万斤由口内外屯种及沙州采买粮食磨制,需要青稞60190石、小麦34074石。刘于义等清查点军营官兵人数后,修正了许容的军需案,官兵跟役余丁共需粮168331石,实只应运粮97011.442石,需粳米3832.66石、粟米40795.68、白面6149379斤、炒面289891.8斤。粳米3832.66石在宁夏采买;粟米40795.686石在沙州采买1000石,蒋泂屯田收获粟米1174.64石,童华屯田收获粟米930石,许容约派粟米内拨运37691.82石;白面6149379斤需小麦56938.7石,蒋泂屯田收获小麦32907.394石,孔毓璞屯田收获小麦8300石,沙州采买小麦6000石,再不敷白面在许容约派白面内拨用;炒面289891.8斤由沙州采买青稞内办磨拨供。除过所需粳米需从宁夏采买,所需粟米、白面、炒面,屯田都能够提供。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屯田在各类军需口粮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小麦和青稞是屯田的主要作物,在雍正十三年到乾隆元年的军需补给案中,青稞只是在沙州移民那里采买。屯田小麦在军需小麦中占到了82.9%;由于屯田内所产粟米较少,所占比率仅为5.16%,即使加上沙州采买也仅占7.61%。但屯田加上河西移民屯种所提供的粮食占到了整个采买案所需粮食的49.72%。估拨军粮的原则是由近及远,“自应先侭大营、沙州、口内及口外屯田收获之麦稞拨运,以省脚价”(第27册,第517件,P632-634)。正是由于屯田提供的粮食,使得内地各类粮食的采办数量减少。内地已经采办的口粮作如下处理:将未经办磨的小麦、青稞停止磨制,其已经办运者再于未办运之屯粮内酌量停办。粳米照实需之3832.68石宁夏府属采买运送,其余停止采办。已经起运军需粮食俱运送肃州在屯田粮内减除,临洮等属已起运粟米有63000石,除照前咨大营应需之数运送肃州外,其余25380.918石截留凉州;已经起运白面1728000斤,除大营应需外,其余677019.2斤令变归原项,未运白面内有宁夏府属新、宝两县运交夏朔等州县小麦6000石,由夏、朔等州县收贮(第27册,第517件,P632-634)。大的军需案构成了西路清军军需口粮的主体。除过大的军需案,战时一些数量较小的口粮也在屯田中补给。雍正八年,清军驻歇巴里坤9个月,要求兵丁自备90日口粮赴营,由于沿途抛洒,导致口粮缺少1300石。岳钟琪只好在哈密旧时积贮及雍正七年塔尔纳沁收获之粮中拨用。从雍正八年到雍正十年,额敏屯种的青稞有14000石,再加上军营屯种以及哈密回民屯种收获青稞,都被纳入西路清军的补给体系中。西路屯田除了屯种清军所需的小麦、青稞、粟谷,糜子、豌豆也在屯种之列,这些粮食虽没有列在大军需案中,但毫无疑问也为西路军提供补给。雍正十三年清军回撤后,凉州等三镇兵丁耕种蔡把什湖、塔尔纳沁二处余地各3000亩作为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