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北齐石窟调查简报_第1页
涉县北齐石窟调查简报_第2页
涉县北齐石窟调查简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涉县北齐石窟调查简报

一、北周时期破解“家庭地区”的寺院分布该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处。它是太行山八谷之一的第四个古峡谷的腹地。自古以来,它就是“秦晋之城、燕赵之名”。北齐时,这里是邺都与晋阳两都之间的必经之地。从十六国到南北朝时代,佛教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空前发展。北齐佛教最盛时境内佛寺4万所,僧尼200万人,仅邺都就有佛寺4千所,僧尼8万人。这些佛寺除集中在邺、晋阳两都及大城邑外,在两都之间的滏口陉道路两侧也很集中。仅邯郸市内遗留的除南、北响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之外,还有林旺石窟、艾叶峧石窟和娲皇宫石窟。现就涉县三个北齐石窟介绍如下:二、物保管所的调查林旺石窟,1988年11月和1992年9月河北省石建调查队和县文物保管所分别进行初步调查,1995年11月13~18日,县文物保管所对此进行彻底清理及全面测绘、拓片、拍照等资料整理工作。1997年5~7月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古建测绘队进行测绘时发现艾叶峧石窟。1.梁州府临水州正子良木棺林旺石窟(图一、图二)位于涉县固新镇林旺村东南约500米悬崖之麓,坐东北面西南。始建于北齐,完成于隋,占地面积18.57平方米,建筑面积13.12平方米,由石塔和窟门组成,通高1.75米,石塔高4.80米,窟门高2.35米,窟门两侧有凿壁记事碑两通,金刚石雕两尊;窟外石雕13尊。窟内进深3.40米,宽3.14米,高3.00米,共有130尊佛像雕刻分布于东北、东南、西南三壁上。(1)窟外壁面:窟门(图三)呈圆角长方形,高1.07米,宽1.05米。门边饰束莲宝珠顶圆柱,门顶雕尖拱状楣额,额内填饰火焰宝珠、穿壁龙等。门两侧各雕力士一尊,高1.10米,圆形头光,头手残失,上身袒帔帛于胸前交叉,下着裙,赤足立于须弥山形台座上。两力士外侧各雕摩崖大碑一通(图四)。古碑龙首高2.70米,宽1.20米。碑身隶书,兼有楷篆24行,行32字。据碑载,该窟为北齐杨王府户曹参军临水县正李子良出资凿建,至隋开皇七年续营而成。碑身左侧有明万历三十一年改修题记。左碑方首高2.30米,宽1.20米;碑身刻供养人姓名。窟门上方雕单层覆钵塔一座,高4.80米。塔身方形,中部凿尖拱额龛一个,内雕一佛二菩萨三尊,残损严重。叠涩塔檐,两端饰风铎。檐上雕覆钵,山花蕉叶。覆钵上方中央为相轮和宝珠顶塔刹,两侧各雕宝珠顶柱一根,柱身盘龙,现左侧柱上半部残失,刹杆部雕饰四个龙头。现存窟外造像除3尊佛像保存完好外,其余大部分残缺。(2)窟内结构:窟平面方形,穹隆顶。面宽3.00米,进深3.00米,高3.05米。正、南、北三壁各置一坛,坛高0.38米,坛面各雕三个壸门。坛上造像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正壁(图五)本尊坐佛高1.34米,桃尖顶圆形头光,束腰仰覆莲座。头身全部毁失。两弟子和两菩萨造像头身全毁,仅存轮廓及覆莲座。壁面上方造千佛像三排,计36尊。北壁(图六)本尊坐佛通高1.35米,圆形卷草纹头光,方形须弥座,头身全毁。右侧胁侍像全毁;左侧弟子像头失,身着袈裟,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菩萨像全毁。壁面上方造千佛像三排,计38尊。南壁(图七)本尊坐佛像通高1.35米,圆形卷草纹头光,方形须弥座,头身全毁。胁侍诸像均毁,仅存轮廓。壁面上方造千佛像三排,计39尊。上排中央9尊已毁。该窟窟内佛像130尊均遭破坏,其余112尊无头,18尊不仅无头,而且严重残缺。2.佛二土画像室加强并制,典型样品艾叶峧石窟位于涉县城西北2.35公里的偏城镇艾叶峧村东南约1000米的海拔567米的象山山腰,左为山坡,右为山崖,山脚一季节性河流环流而过。艾叶峧石窟始凿于北齐,为一方形佛坛窟,坐东面西,占地面积为5.64平方米。窟平面基本呈方形,宽2.30米,深2.45米,三面凿坛。正面坛上原有造像五尊,均为圆雕,仅存像座。窟内北壁(图八)雕一佛二弟子,本尊坐佛高1.03米,头残,桃形头光,头光下有举身背光,身着袈裟,左手放置于左膝上,已残,原似施与愿印;右手上举,已残,原似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座上。二弟子分立左右,头均残,桃形头光,身披袈裟,双手托莲置于胸前,双足赤立于覆盆形台座上。南壁(图九)为一佛二弟子,主佛高1.03米,头残,桃形头光,身着袈裟,左手抚膝,已残;右手上举,原施无畏印,腿下垂,坐于方形台座上,双足各踏圆形覆莲台,南壁二弟子在衣着、纹饰、造型上相同。窟门内两侧各雕供养人一尊,头手均残损。窟顶饰八卦图和祥云。窟门(图一○)呈圆角长方形,高1.46米,宽1.10米;窟门上部有人字形槽,原为安装阁檐所用。窟门左侧为碑文记载,由于风化,字迹已模糊不清;窟门右侧为一尊力士,已残。通往窟门的台阶系后来人工刻凿。3.勒满铁路二型壁画眼光洞与蚕姑洞为刻经窟,位于娲皇阁之北山崖,坐东面西,南北毗邻,为一组双窟,是娲皇宫现存的北齐重要遗存。据清嘉庆四年《涉县志》记:“传载文宣帝高洋,自邺诣晋阳,往来山下,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腰见数百僧行过,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三石室即三座石窟,南洞被始修娲皇阁所毁,现存中洞和北洞即是当时的刻经窟,后由于佛教的衰亡和道教的兴起,这两个洞才逐渐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眼光洞”和“蚕姑洞”。眼光洞(中洞,图一一):窟内平面略呈长方形,敞口,素面纵券顶,顶高4.48米,进深3.16米,面宽3.28米。东、北、南三壁勒满经文,由于雨水长年从顶部及两壁裂缝渗入,故经文遭到破坏。现存仿木建筑的券门和二个直棂窗及一斗三升斗栱等,是宋代加修的,基本保存完好。窟正中原雕有一佛二菩萨,民国7年(1918年)被盗,当即补起。“文化革命”时期又被破坏,现窟内仅存一座佛(图一二),佛高1.80米,是雕刻好之后移进去的。蚕姑洞(北洞,图一三):原窟檐坍塌,形制与眼光洞相同。窟内高4.84米,进深3.43米,面宽3.70米。东、北、南三壁勒满经文,由于雨水长年从窟顶及南北两壁渗入,故经文遭到锈蚀破坏。在窟的外壁上刻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涉县知县任澄清在窟额书勒“天造地设之境”六个楷书大字。窟外两侧力士大龛及六角束莲柱,保存完好,北侧力士站在高0.50米的仰莲台上,高2.35米,肌肉高隆,雄健有力,头后有宝僧飘带,与南、北响堂山力士造型相似。左侧力士龛边上,有加刻的“大朝戊申地动,摇下大石三块,遮合洞门,至己未岁,本村维那杨法果,男潘海”;洞右侧力士龛南束莲柱上刻“天祐十四年二月廿八日,温村李过”,其下有三行正楷题铭:“涉尉滏阳段康成明古同上党李奉先天育戊子三月十九日来游”。在宋代加修的砖砌门南框边划刻行书小字三行:“涉尉武段康成明古戊子三月十九来此”,即前铭中段氏自己同日又单独划刻的。窟内现存一主佛,是雕刻好之后移进去的总之,眼光洞与蚕姑洞两窟,原窟门、前壁、窟檐及檐柱等均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