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陵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钾钙酸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1中酸性及其岩石学特征铜铜铜是中国重要的铜铜矿之一。它有着数百年的开采历史,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矿山已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部分矿山面临闭坑。本文对铜陵地区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中酸性的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总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埃达克岩的特征。已有的研究表明,沿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张旗等,2001a,b,2003;王强等,2001,2002,2003;王元龙等,2001,2003;许继锋等,2001;Xuetal.,2002),它们的形成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无关,而可能是加厚的下地壳底部中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本文的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具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侵入岩与铜、金等成矿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为铜陵地区的找矿工作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培养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是我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铜陵位于该区的中部,前人对该区侵入岩进行过详细的研究(Chenetal.,1985,1998;杨学明等,1988;毛建仁等,1990;常印佛等,1991;邓晋福等,1992,2002;周珣若等,1994;马昌前等,1994;邢凤鸣等,1996,1998,1999;吴才来等,1996,2003;杜杨松等,1997;唐永成等,1998;吴言昌等,1999;Wuetal.,2000;Chenetal,2001;张德全等,2002;狄永军等,2003;王强等,2003)。毛建仁等(1990)将其划分为长江系列和江南系列,分属沿江岩浆岩带和江南岩浆岩带,从西向东、由北向南划分为十个岩段。铜陵位于沿江岩浆岩带的中段,地处长江中下游中生代隆起区,出露地层有志留系-二叠系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等,总厚达3~4km。总体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岩体长轴方向一般为北东-南西向,整体排列也指向北东(图1)。岩体规模一般较小,多在0.5~2km2之间,主要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同位素测年时代大多在120~140Ma之间(Chenetal.,1985,2001;吴才来等,1996),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的。铜、金等不同类型矿床主要集中在135~120Ma时段(吴言昌等,1999),为早白垩世成矿。3次分区—地球化学特征对铜陵地区代表性的中酸性侵入岩体分别采样,并进行系统的主量、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测试。样品采用常规方法在玛瑙研钵中研磨至小于200目,主量元素用XRF法、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用ICP-MS法,测试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开放实验室完成,粉末样品用HF和HNO3混酸在Teflon容器中溶解。部分样品在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实验室进行了对比实验,对USGS岩石标样BCR-2,BIR-1,AGV-1和BCR-2重复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度优于10%。Rb-Sr和Sm-Nd同位素质谱分析在本所Nd-Sr同位素实验室完成。样品用HF+HClO4在Teflon密闭容器中低温熔解一星期,采用AG50W×8(H+)阳离子交换柱分离出纯净的Rb和Sr,用AG50W×8(H+)阳离子交换柱和P507萃淋树脂分离出纯净的Sm和Nd。同位素测量在VG354固体同位素质谱计上进行。质谱分析方法参见文献:乔广生等、多接收钕同位素比值与含量一次性质谱分析方法,中国专利申请99125079.6。Sr同位素质量分馏用87Sr/86Sr=0.1194校正,Rb-Si全流程空白本底约为2~5×10-10g,年龄计算采用York回归分析法计算。Nd同位素质量分馏用146Nd/144Nd=0.7219校正,Sm-Nd全流程空白本底约为5×10-11g,年龄计算采用York回归分析法计算。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Nd和Sr同位素结果见表2。全部样品的SiO2含量≥56%,具有相对均一的岩石化学组成,SiO2变化在56%~68%之间,在SiO2-K2O图中主要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个别落入橄榄玄粗岩范围(图2)。岩石总体上显示富Al、Na的特点,Al2O3含量均大于15%(15.6%~17.11%)。TiO2含量较低(0.36%~0.70%),除一件样品(CJ-21)外,样品的Na2O/K2O比值都大于1(1.0~1.9),属于钠质火成岩。铜陵中酸性侵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均为LREE富集型(图3a),稀土元素总量中等(108~211μg/g),有弱的负Eu异常(Eu*/Eu=0.71~0.9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Sm/Nd=0.18~0.20,(La/Yb)N=12~20。亏损HREE,但是HREE的亏损程度在不同岩体中有差异,根据其Yb含量和(Ho/Yb)N比值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HREE平坦,Yb>1.8μg/g,如天鹅抱蛋、狮子山、白芒山、凤凰山、新桥和鸡冠山岩体等;第二类HREE平坦,Yb<1.8μg/g,但(Ho/Yb)N≈1,如铜官山、沙滩角和鸡冠山岩体等;第三类HREE明显亏损,Yb<1.8μg/g,(Ho/Yb)N>1.2,如老庙基、狮子山、新桥头和沙滩角岩体等。为了区别,在图3中分别以三种不同的符号表示,但应说明的是,这三类岩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图3b),均呈Th、U、Nb、Ta和Ti负异常,第二和第三类具有较明显的正Sr异常,反映了岩浆较低的分异结晶程度。Sr/Y比值较高(一般Sr>750μg/g,Sr/Y=38~141),在Sr/Y-Y图中,上述第二、三类岩体落入埃达克岩区,而第一类则靠近岛弧火山岩的范围(图3c)。在Harker图解上,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主量元素Al2O3、TiO2、MgO、CaO、P2O5的含量呈降低的趋势,Na2O似乎有升高的趋势,但Sr、Zr、La、Y与SiO2的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第一类岩体似乎比第二、三类岩体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图4)。本区中酸性侵入岩的εNd(130Ma)值在-6.9~-11.6之间,ISr值较高,在0.7070~0.7099之间(表2)。接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橄榄玄粗岩的Nd-Sr同位素特征(王元龙等,2001;王强等,2003),说明在岩浆形成过程中,或者源区有地壳物质的加入,或者岩浆上升时受到地壳一定程度的混染(图5)。4讨论4.1德国联邦、热质、地壳和中酸性侵入体铜陵地区与铜金成矿作用有关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从地球化学角度来说,大体相当于埃达克质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SiO2≥56%,Al2O3>15%,Na2O>K2O,富集LREE,负Eu异常不明显,亏损HREE,Sr>75μg/g,Sr/Y比值高。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与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DefantandDrummond,1990)相似。但是这些岩石相对较高的K2O(2.49%~3.74%)含量,低的εNd(t)值和较高的ISr值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埃达克岩,而与中国东部中生代的C型埃达克岩比较类似,暗示铜陵地区的高钾钙碱性岩不是由俯冲板片的MORB部分熔融的,而是加厚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a,b;王元龙等,2001)。基性源岩部分熔融后的残留物含石榴石是形成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前提。只要具有适合的源岩组成(玄武质或安山质)、压力和温度,类似埃达克岩的熔体就能形成。高压实验已经证实,蚀变玄武岩或斜长角闪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1.0~4.0GPa和800~1150℃)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具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岩石(AthertonandPetford,1993;Peacocketal.,1994;Muiretal.,1995;Rappetal.,1995)。辉长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的高温(>1150℃)高压(>2.5GPa)熔融实验也给出类似的结果(王岳军等,1998;傅慧芳,1989)。因此,在适当的温压条件下,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岩浆不仅可以由年轻的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DefantandDrummond,1990),也可能在某些加厚的下地壳底部由于底侵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AthertonandPetford,1993;Martin,1999)。研究表明,埃达克岩主要是由板片直接部分熔融或加厚的下地壳底部基性岩或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Defant,2002;Defantetal.,2002),此外,地壳混染作用也可以产生具埃达克岩特征的岩石(Castilloetal.,2002)。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在HREE(尤其Yb、Y)的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如上所述,本文将其分为三类。严格来讲,只有第三类(HREE亏损,Yb<1.8μg/g,(Ho/Yb)N>1.2)具典型埃达克岩的特征。因此,铜陵地区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体在岩石成因上可能存在某些差异。王强等(2003)在研究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体时,也发现铜陵有一部分中酸性侵入岩存在HREE和Y含量较高的情况,认为可能是埃达克质岩浆经某些微量副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如图4所示,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Sr、Zr、La、Y含量与SiO2含量之间无相关性,说明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基本没有受到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本文作者认为,铜陵地区三类HREE不同的侵入岩可能与埃达克岩形成时角闪石的作用有关:要么与残留物中角闪石的含量有关,要么受角闪石分离结晶的控制。众所周知,Y/Yb比值和HREE的分配型式与残留物的成分有关。石榴石和角闪石的REE分配型式不同(图6),石榴石强烈富集HREE,而角闪石相对更富集MREE(Green,1994)。因此,当残留物主要为石榴石时,熔体表现为HREE的强烈亏损,这时Y/Yb>10,(Ho/Yb)N>1.2;而当HREE平坦(Y/Yb≈10、(Ho/Yb))N≈1),则表明角闪石可能是主要的残留相(吴福元等,2002;葛小月等,2002)。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考虑副矿物的影响),铜陵中酸性侵入体的HREE特征可能暗示:第一类岩石的残留相主要为角闪石(±石榴石),第三类的残留物主要为石榴石(±角闪石),第二类为上述两类的过渡系列。这种残留物组分的变化不大可能由基性岩部分熔融时的深度不同引起,因为,上述三种不同特征的岩石往往同时发育在同一个岩体中,如狮子山岩体同时发育第一、三类,沙滩角岩体中发育第二、三类,鸡冠山岩体中发育第一、二类等。因此,这三类具不同HREE特征的岩石可能反映了源区残留物组成存在某些差异,至于为什么会引起这种差异我们目前还不清楚。此外,由于角闪石的HREE,尤其是MREE分配系数大于LREE,如果发生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对HREE和MREE的影响将远远大于LREE,如图3所示,铜陵三类岩石的LREE变化不大,而HREE部分明显分开,也可能反映了角闪石分离作用的影响。4.2埃达克岩浆的形成时代及岩浆起源对于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和源区特征有不同的见解。许多人认为,在铜陵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过程中,古老的地壳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Chenal.,1985,1998,2001;杨学明等,1988;杜杨松等,1997;王强等,2003),认为岩浆起源于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强调岩石形成过程中壳幔岩浆混合或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AFC)过程的意义(毛建仁等,1990;Chenetal.,1998;周王旬若等,1994;邢凤鸣等,1996,1999;唐永成等,1998;周涛发等,1999,2001;Wuetal.,2000;邓晋福等,1992,2002;狄永军等,2003)。杜杨松等(1997)认为铜陵地区的侵入岩是下地壳深变质岩大规模部分熔融形成的。最近,张旗等(2001a,b,c)、王元龙等(2001,2003)和王强等(2003)提出,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为加厚的古老的扬子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并指出底侵玄武岩熔融对于岩浆成因的作用。王强等(2003)还强调了埃达克质岩浆形成过程中岩浆混合作用的意义。新近获得的资料表明,铜陵埃达克岩可能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源区:古老的陆壳基底和中生代底侵的玄武质岩石。(1)古老的陆壳基底。长江中下游位于扬子板块,最新的研究表明,该区下地壳可能存在3.2~3.3Ga的太古宙基底(相当于崆岭群,高山等,2001;张旗等,2003)。崆岭群长英质片麻岩具有很低的εNd(t)(图5)和很高的ISr(据凌文黎等,1998;Maetal.,2000),崆岭群斜长角闪岩的数据很少,其εNd(t)较高(但低于铜陵钙碱性侵入岩),而ISr较低(图5)。铜陵埃达克岩的εNd(t)=-6.9~-11.6,ISr=0.7070~0.7099,TDM=1.3~1.7Ga,显然不可能唯一来自古老下地壳(崆岭群)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图5)。(2)底侵的玄武质岩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基性火山岩大多具橄榄玄粗岩(钾玄岩,shoshonite)的特征(如宁芜、溧水、溧阳和庐枞盆地的火山岩),虽然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于学元,1986;王德滋等,1996;邢凤鸣等,1998;徐志刚等,1999;吴才来等,1999;刘洪等,2002;王元龙等,2001;刘洪等,2002;王强等,2003)。橄榄玄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很可能是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受陆壳混染的影响很小(图5中位于地幔排列范围内,据王元龙等,2001;王强等,2003)。长江中下游地区橄榄玄粗岩的Ar-Ar和SHRIMP定年研究表明,它们与高钾钙碱性的中酸性侵入岩一道,都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的(刘洪等,2002;张旗等,2003),而且,它们的Nd-Sr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图5),暗示二者可能存在时空和成因上的联系。其形成模式可能如图7所示:该区为一加厚的地壳,下地壳底部可能由两部分岩石组成:一为古老的结晶基底(最老达3.2~3.3Ga),二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底侵的橄榄玄粗岩。来自富集地幔的橄榄玄粗岩底侵到下地壳底部(部分喷出地表),不仅使地壳加厚,而且由其带来的热也可烘烤下地壳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即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因此,铜陵埃达克岩可能主要是古老下地壳(的基性岩)和底侵玄武岩不同比例混合经部分熔融形成的,在埃达克质岩形成后的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还受到了分离结晶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王强等,2003)。有一种见解认为,该区埃达克岩是岩石圈和下地壳拆沉进入上地幔后被加热熔融形成的。这里有一个拆沉与岩浆的关系问题,即:是拆沉在先,还是埃达克岩形成在先?我们知道,下地壳加厚(例如>40km)有可能使下地壳底部从角闪岩相转变为榴辉岩相,但是,不一定会诱发拆沉作用。拆沉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下地壳密度是否超过其下伏的上地幔,如果有来自地幔的相当的热的供给,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所产生的长英质组分迅速向上运移,从而使下地壳的基性度和密度增加,才有可能最终诱发拆沉作用。中国东部高原大范围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出露的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了下地壳的密度。因此,作者认为,是埃达克岩的熔融导致了拆沉作用,而非下地壳拆沉到地幔后受热熔融形才成埃达克岩。4.3成因环境判别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及中国东部(从大兴安岭至华北和华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具I型花岗岩特征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形成环境长期存在争论,多数学者认为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有关,中国东部属于安底斯型活动陆缘环境(吴利仁,1985;Jahnetal.,1990;Lapierreetal.,1997;Chenetal.,1998;Faureetal.,1996;Davisetal.,1996,2001;Menziesetal.,1998;周新民等,2000;邓晋福等,2000),近年来又有人主张俯冲+板内(或弧后)拉张的模式,认为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陆内拉张作用的双重影响或早期与俯冲有关,晚期叠加了伸展作用的影响(邓晋福等,1996,2000;Xuetal.,1999);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东部岩浆作用是陆内拉张作用的产物,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无关(陶奎元等,1988;鲍亦冈等,1995;谢家莹等,1996;陆志刚等,1997;李锦轶,1998;Li,2000;张旗等,2001c)。许多人认为,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关,可以利用其地球化学标志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Pitcher,1983;Pearceetal.,1984;Manianetal.,1989;Barbarin,1999),有人还认为,花岗岩构造环境划分是花岗岩成因分类的基础,是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肖庆辉等,2002,2003),其中Barbarin(1999)是该研究领域之集大成者而被大力推荐。实际上,近年来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Tayloretal.,1985;Robertsetal.,1993;Rapp,1995;Albertoetal.,1995;Forsteretal.,1997)。花岗岩不同于玄武岩,其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受温度、压力、源岩性质及残留物的制约,而与其形成时的构造背景关系不大。那种认为每一种花岗岩类型固定与一种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的见解是不可取的。埃达克质岩的厘定告诉我们,源区深度和残留物组成对花岗岩地球化学性质有明显的的影响(张旗等,2001c)。在各种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中,Pearce等(1984)厘定的Rb-(Yb+Ta)图和Rb-(Y+Nb)图被广泛使用。在Rb-(Yb+Ta)和Rb-(Y+Nb)图中(图8),铜陵的样品落在火山弧区(VAG),但并不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作者认为,铜陵中酸性侵入岩具埃达克质岩的特征,表明源区斜长石不稳定,有石榴石(+辉石+角闪石±金红石)残留,石榴石富集HREE和Y、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石榴石稳定域内熔融形成的花岗质熔体必定亏损Y、Nb、Ta和HREE。如果有金红石残留,由于金红石强烈富集Nb和Ta,使熔浆中的Nb、Ta极度降低。而斜长石全部或大部进入岩浆房将导致Rb/Sr比值的降低,表现在Rb-(Yb+Ta)和Rb-(Y+Nb)图中,将强烈亏损Rb、Yb、Y和Nb,导致埃达克岩的样品点向左下方移动(图8-C),落入火山弧(VAG)区域。因此,铜陵(以及华北、大别)埃达克质岩落入火山弧区,除了与源区组成有关外,还由于该区地壳较厚(>40~50km),残留物(石榴石+辉石+角闪石±金红石)强烈富集HREE、Y、Nb、Ta所致。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和香港,据Li,2000)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I型)与铜陵以及华北埃达克岩相比,HREE丰度较高,具明显或不明显的负铕异常,富Rb贫Sr(谢家莹等,1996;陆志刚等,1997),在Rb-(Yb+Ta)和Rb-(Y+Nb)图中大多落入板内、同碰撞和岛弧的过渡区(谢家莹等,1996;陆志刚等,1997;Li,2000)(图8)。除了源区组成的因素外,可能还指示华南的地壳厚度较小(<40km),花岗岩熔融残留物中无石榴石存在。许多人还探讨了中国东部从沿海向内地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分变化,指出沿海具岛弧特征,向内地逐渐转变为弧后特征,显示岛弧的极性。而图8的浙闽沿海火成岩大多位于板内、同碰撞和岛弧的过渡区(谢家莹等,陆志刚等,;Li,2000),而远离海沟的铜陵却位于岛弧区,与岛弧极性恰恰相反。此外,浙闽沿海以酸性的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铜陵(以及长江中下游)却为中酸性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用岛弧极性也很难解释。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中国东部(包括铜陵在内)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没有关系,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的“大爆发”可能与东亚地幔的活动有关,总体上反映的是岩石圈伸展的机制(Li,2000)。4.4中下游地区近来的研究发现,埃达克岩与Au、Cu、Ag、Mo、Fe等浅成低温热液及斑岩型矿床有密切的关系(Thiéblemontetal.,1997;Sajona&Maury,1998;Oyarzunetal.,2001;王强等,2001,2003;Defant2002;张旗等,2002;王元龙等,2003)。例如,我国与铜矿有关的斑岩几乎均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张旗等,2002;王元龙等,2003),此外,胶东和小秦岭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铜(金)矿也也与埃达克岩有关,这对我国的找矿工作可能有新的启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Cu(Au)矿床非常发育,著名的如安徽铜陵(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鸡冠山等)、安庆(月山、沙溪)、滁州琅琊山、江苏安基山、江西武山、城门山和鄂东南(铁山、阳新、封三洞)等,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大多为埃达克质岩(王强等,2001,2003;王元龙等,2001,2003)。吴言昌等(1999)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源于地幔的碱性玄武岩浆由于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的AFC作用强度不同,形成了高钾钙碱性岩浆和橄榄安粗岩浆,分别与铜、金成矿亚系统和铁、硫成矿亚系统有关。吴才来等(2003)也将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划分为橄榄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指出前者为幔源碱性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与金矿床关系较密切;而后者是分异的幔源岩浆和壳源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与铜矿床关系较密切。铜陵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铜(金)矿产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铜陵地区找矿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几十处铜(金)矿床,其中,狮子山、铜官山、新桥、凤凰山和冬瓜山已达大型和超大型规模。目前矿山已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部分矿山面临闭坑。因此,在铜陵地区能否找到新的矿产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一部矿床学的研究史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成矿理论或找矿思路的提出,往往会引发新一轮找矿的热潮;而一个先进的找矿技术的发现将会导致新矿床的重大发现(毛景文等,1999;刘亮明等,2001)。“就矿找矿”是我们熟悉的找矿方法,据施俊法等(2000)对1970年以来全球100个大型和特大型矿床的统计,至少有58%的矿床是在已知矿床周围找到的,可见“就矿找矿”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找矿效益,在危急矿山附近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刘亮明等,2001)。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东部仍然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可以作为新一轮找矿勘查的重点地段(翟明国等,2002)。鉴于埃达克岩与铜矿成矿作用的密切关系,鉴于铜陵地区的大多数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均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在铜陵扩大找矿是有希望的。目前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寻找隐伏岩体及与其有关的矿床?根据目前总结出来的铜陵地区岩体与矿床的空间关系:(1)矿体在岩体内部-斑岩型;(2)矿体在岩体边部-夕卡岩型;(3)矿体在岩体外部-层控型(储国正等,1993;夏元法,1999;)。我们建议:(1)将找矿范围扩大到铜陵深部及其外围地区,利用各种有效的物化探方法寻找隐伏岩体。其实,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多功能电动护理床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适配器市场分析报告
- 中国非快充客车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间隙可调式辊筛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棉布棉线花边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火力发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报批稿)(含条文说明)
- 股份投资建房合同范本
- 2024年认证机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中国一次性防护服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新设备专项辨识评估报告
- 可爱的四川精编版课件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 二年级下册科学考点归纳
- 债权法总论课件
- 医院先进科室、先进个人评选办法
-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优秀教学课件(1-12课)
- 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人员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门诊医师出诊申请表(2022版)
- 材料进场检验项目清单
- 开学第一课学生心理调适家长会PPT
- 口腔科四手操作[]通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