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文学思想初探_第1页
苏舜钦文学思想初探_第2页
苏舜钦文学思想初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舜钦文学思想初探

苏顺勤(1008-1048),北宋中期诗歌革命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对宋诗的发展和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当时诗文革新的领袖欧阳修在为苏舜钦编订文集时曾坦言:“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可见,苏舜钦作古歌诗杂文比欧阳修要早,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先锋人物。清代宋荦在其《苏子美文集序》中就说:“子美独崛兴于举世不为之时,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探讨其文学思想,无论对研究苏舜钦还是诗文革新运动乃至整个北宋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来的研究者大多以《石曼卿诗集序》作为探讨苏舜钦文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该序确实是一篇颇有见地的理论文章,但此序亦见于石介的《徂徕集》中。近年来,已有论者证实此文为石介所作:如陈植锷的《〈石曼卿诗集序〉的作者问题》和莫道才的《石介与苏舜钦:谁是〈石曼卿诗集序〉之作者》等,傅平骧、胡问涛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前言中也陈述了这一观点。概言之,其理由如下:第一,就全文整体而言,《徂徕集》中的《石曼卿诗集序》更流畅完整,而《苏舜钦集》中的《石曼卿诗集序》颇多不通达之处。第二,《苏舜钦集》编于其去世之后,而《徂徕集》编于石介去世前两年,所收文章由作者本人审定,可信性比身后编撰者要大。第三,此序中记石曼卿称所对话的对象具有“子能(或作贤)于文而又知诗”的特点,在石介和苏舜钦两人中,石介主要以文名并兼擅于诗,而苏舜钦主要以诗名而兼擅于文,这正说明该文应属于石介。第四,宋人大都以此序为石介所作,如魏齐贤、叶编《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零七和无名氏编《圣宋文选》卷十七均收有此序,且皆题石守道(石介字)作;刘克庄亦称此序为石介所作:“晚得其(石曼卿)集,石徂徕作序,称其与穆参军以古文自任,而曼卿尤豪于诗。”鉴于此,我们探讨苏舜钦的文学思想,只能从其别集中的其他作品中来寻绎其文学见解和主张。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实质上是在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基础上的文学演进过程。一方面,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内忧外患如黑云压城,官僚集团腐败不堪,朝政危于累卵;另一方面,当时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刻剥故事、专事藻饰的西昆体诗和骈文。因而,如何振兴业已衰微的儒学古道、革除颓靡侈丽的文风、恢复文学的功利传统,就成了摆在士子文人面前的首要任务。苏舜钦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呼唤改革、士风激昂的时代。他热衷于政治革新,多次上疏批评朝廷时政,倡议改革措施。在文学上,他提出了“文必归于道义”的主张。他在《上三司副使段公书》中说:“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至是则斯为不朽矣。”1他的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在创作中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社会功用,使文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回到传统功利主义道路上来。苏舜钦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早在景三年左右,他就曾经“缮写杂文共八十有五篇”,呈交右谏议大夫孙冲,并自称呈交这些文章目的在于“求为佐佑”。苏舜钦与穆修交好,他的文学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穆修的影响。穆修长苏舜钦29岁,在文学创作上宗经明道、崇尚古文。据《宋史》载:“自五代文弊,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苏舜钦于景二年为穆修写的祭文《哀穆先生文并序》中称:“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穆修为文“根柢于道”的思想是苏舜钦所称道的。西昆体诗人在创作上大多取材于馆阁文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雅趣,内容不外写宫廷宴游、咏史怀古或流连光景等,缺乏时代气息。他们又往往同题一咏、更迭唱和,具有一定的消遣娱乐倾向,这是和诗文革新中所提倡的道统文学观相抵触的。苏舜钦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抵制这种诗风文风,并以诗为武器指责时弊,抒写抱负,其作品中反映现实、表达政治愿望的诗文占了很大比重。天圣七年(1029),京师地震,苏舜钦与其兄苏舜元作《地动联句》,结尾处说明作诗的目的是为了向皇帝规谏:“愿进小臣语,兼为丹规。伟哉聪明主,勿遗地动诗。”景元年,环庆路都监、内殿承制齐宗矩丧师辱国,宋军狼狈惨败,苏舜钦愤慨地写下《庆州败》一诗,揭露西夏侵略者的残暴野蛮,鞭挞宋王朝的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即使是在遭谗被祸之后,他仍不改初衷,其《淮亭小饮》中认为自己“埋剑犹有气,蠖屈尚能伸”,并告诫自己“休使壮心摧”。在诗文革新背景下,这种强调取鉴古代政治和文化传统、复兴儒道、加强文学创作的功利性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主张,对纠正宋初浮华文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文必归于道义”的主张相适应,苏舜钦在创作上追慕“风雅”、“正声”,倡导古文歌诗。他面对“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文风,慨叹“正声今遁矣,古道此焉存”(《怀月来求听琴诗因作六韵》),叹息“风雅久零落,江山应寂寥”(《诗僧则晖求诗》)。他在创作中追求的是“笔下驱古风,直趋圣所存”(《夏热昼寝感咏》)。古诗文既便于抒写时事政治,也便于描摹世态人情。苏舜钦志在恢复儒家道统文统,以文学寄托政治关怀和人生思考,古体诗文自然就成了他在体裁上的自觉选择。在散文创作上,他打破骈四俪六的形式束缚,所作文章皆为语言晓畅的古文;在诗歌创作上,与时人多采用近体律绝不同,他有意识地多采用五、七古体形式反映现实和表达豪情。他还有意识地打通诗文表现技巧,在诗中大量使用古文句法,采用奇句单行的形式、直叙铺陈的手法,酣畅淋漓地表达其豪迈奔放的感情,甚至如“之”“乎”“而”等虚字也被他拿来用到了诗中。如“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对酒》);“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庆州败》);“古人但以才术喻富贵,自馀之外胡足思?公初之道既如此,宜乎穷约而不悲”(《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等。这种以散文入诗的写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诗的韵味,但却为宋诗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在《苏子美文集序》中曾称道苏舜钦这种变革精神:“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但是,这种以“道”为出发点的论文主张也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或者说艺术形式不够重视。他在《上孙冲谏议书》中论述了道、德、文、词、辩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古时道德兴盛,故而文风健康,近世道德衰微,故而“华言丽口”“诡辩放淫”的文风泛滥;“文”为“道”之表,不以“道”作为根本的“文”会损害“道”的纯正,有碍文学功利性的发挥。为此,他又提出了“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的口号。这是对西昆派浮华诗风的有力进击。西昆体诗是在宫廷内院的狭窄环境中形成的,作者多为馆阁文人。他们感慨于李商隐“措辞”“寓意”的深妙,而特别重视“挹其芳润”“雕章丽句”,故而其作品大多风格雕琢繁缛,富丽精工;其末流则形成了徒事藻饰与模拟剽窃的弊病。针对这种雕章丽句、更迭唱和的特点,苏舜钦在创作上追求的是“会将趋古淡,先可去浮嚣”(《诗僧则晖求诗》)。他赞美好友释秘演:“不肯低心事镌凿,直欲淡泊趋杳冥。”(《赠释秘演》)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创作原则。他的作品大都是肆口而出、较少用典的。过分追求“藻丽”的唯美倾向自不可取,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教使命过甚亦会导致文学作品失去其艺术魅力,其结果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正是他的部分诗篇语言上出现粗糙、生硬等弊病的原因。在诗歌风格方面,苏舜钦主张“豪迈哀顿”“宏放”“劲峭”。在唐代的诗人中,他最推崇杜甫,曾编订《老杜别集》,并称慕杜诗“皆豪迈哀顿,非昔之攻诗者所能依倚,以知一出于斯人之胸中。”南宋周必大甚至说:“其爱杜至矣。俱字子美,得非司马相如慕蔺之意乎?”同时代诗人中,他赞美宋中道“豪横不可挫,怒奔时旁出”(《答宋太祝见赠》),称道陆经“宏放莫可攀”(《和子履雍家园》),评价杜叔温“其劲峭严密,指事泛情,时时至绝处”(《大理评事杜君墓志》),推许叶清臣“气雄迥出关河外”(《某为世所弃困居于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诗歌创作的好尚是豪迈雄健,排奇绝。苏舜钦以其豪宕的个性大胆实践自己的主张。其作品以进奏院事件为界,前期多为政治性较强的诗篇,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和猛悍新奇的语言来表达慷慨激昂的豪情。后期他“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时复嵘(山)于胸中,一夕三起,茫然天地间无所赴诉”(《与欧阳公书》)。这股不平之气发而为诗,更表现为一种沉郁悲壮的格调。欧阳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中曾形象地评价苏舜钦诗的风格:“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黄庭坚也赞誉苏舜钦:“苏郎如虎豹,孤啸翰墨场。风流映海岱,俊锋不可当。”可以说,“超迈横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