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作业设计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作业设计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作业设计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作业设计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作业设计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五单元第15课2毛泽东开辟井冈山路第五单元第16课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五单元第17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标题是“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或2022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识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历史事件的基本知识点。分析黄埔军校的创建及其所起作用。分析北伐战争取胜原因,构建北伐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在关联。把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掌握它的建立和性质,认识它形式上的统一全国。识记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关知识点。八七会议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理解井冈山会师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掌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全面掌握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原因。掌握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识记红军长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路线和胜利。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和掌握长征胜利的原因。记忆遵义会议,多角度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理解和理顺红军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的内涵。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以后,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学影响。课程标准建议观看《井冈山道路》、《长征之路》、《建军大业》等影片,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二)教材分析共产党以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北洋北洋军阀统治残酷孙中领多次命运动多以失败告终国共国共合作苏俄苏俄共产国际工人运工人运动受挫阶1923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四次围剿均失败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四渡赤水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名义上统一全国失败教民党右派叛变南昌起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强渡大运河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的框架是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中国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立。本单元内容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本单元内容。本单元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第15课讲述的是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自中共诞生后,在领导中国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国内外敌人力量的强大。于是在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可是,帝国主义破坏,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大革命失败,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第16课讲述的是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中共汲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开始醒悟,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但是,在攻打长沙等实践中,中共认识到中国国情的复杂,为中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探索出中国革命的出路。第17课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根据地进行围剿。由于主观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两年后,胜利结束了长征,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打开了。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2022版)》中的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对面的敌人异常强大,于是国共第一次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但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独立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力量,在创建武装力量进行起义中,共产党人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加紧围剿红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国革命迎来新的局面,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学情分析这两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出来,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单元与单元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但是,由于影视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线索繁杂,学生不容易把握这些历史知识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有关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这一段历史的史实,影片作品中几乎没有一部有关这个时间段的完整作品。这就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合作后的国共两党为何又会走上对立。中共创建了革命队伍后,为什么从城市转入农村,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要结合材料、视频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思想的内涵。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进程,理解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命根据地建立、遵义会议等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影响。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形成的长征精神的内涵,认识长征结束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6.通过学习贺龙、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的斗争精导下才能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们的国家。本单元作业设计,切中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满足。五、课时作业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作业时间: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越飞于5月1日给广州转来了“苏联政府致孙中山电”。其文谓:“我们准备向您的组织提供200万金卢布的款项,作为筹备统一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工作之用……遗憾的是,我们的物质援助数额很小,最多只能有8000支日本步枪,15挺机枪,4门‘奥里萨卡’炮和两辆装甲车……希望能建立一个包括各种兵种的内部军校”。由此可以看出()A、国民党力量非常衰弱B、黄埔军校不仅获得中共的支持,还有来自苏联的帮助C、中国共产党势力增强D、国共合作【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A项错误,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之前,国民党是当时实力最强的政党,也是比较革命的政党,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此项设置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项正确,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起来的,有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从题干中“苏联政府致孙中山电”、“我们准备向您的组织提供200万金卢布的款项”、“最多只能有8000支日本步枪,15挺机枪,4门‘奥里萨卡’炮和两辆装甲车”得知黄埔军校建立时得到苏联政府的帮助,正好与题干提供的信息吻合,此项设置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势力增强”和题干给出的信息不符,此项设置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错误,黄埔军校建立时正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但是,与题干中所给信息没有逻辑关系,此项设置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黄埔军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之一,革命事业成功离不开革命力量。黄埔军校为中国民族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打下了基础。通过本题的设计,可多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895B、1900年C、1926D、1915年【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的时间,这时中华民国尚未成立,这与题干中的“民国十五年”的信息不相符项错误,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当时的政府是清政府,不是民国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时并没有进攻湖南、湖北等地,此选项设置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年,“民国十五年”正好是1926年,这一年进行的是北伐战争,而北伐战争进军过程和题干中提供的湖南、湖北、武汉、南昌等信息是相吻合的,此项设置考查发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为了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此项设置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北伐是国共合作后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这几大军阀的实力。本题提供北伐的材料,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运用材料联系教材内容的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晰历史事件的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3.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合作,共同指导了北伐战争,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当时国共两党合作组建的战线是()A、革命统一战线B、反法西斯统一战线C、爱国统一战线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A项正确,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此项设置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B项错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广泛联盟,正式建立于1942年1月1日,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C选项的形成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时期建立起来的,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D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是团结全民族进行抗日而组建的,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从深层次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A、苏俄的帮助B、军事装备精良C、国共合作,人民群众支持D、国民革命军思想觉悟高A、双方经济联系密切B、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共合作是一种必然C、苏俄共产党组织深刻影响了孙中山D、军阀割据混战,工人运动受阻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作业时间: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1927年不管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还是对于国民党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不平凡”的体现()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②北伐③八七会议④南昌起义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⑥第一次国共合作A、①②⑤⑥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项错误,因为序号②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序号⑥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这两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题干给出的时间不符合,此项设置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B项错误,这一选项错在序号②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此项设置同样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的斗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战果显著,此项也渗透着“历史解释”素养。C项错误,C项中的序号②和序号⑥和题干中的要求不相符合,用于培养“时空观念”素养。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18日;八七会议发生于1927年8月7日,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性的会议;南昌起义爆发于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1927年4月12日,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本选项设置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同时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192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发生的历史大事并不是在一课中教学的,这就要求学生把课与课之间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因此,这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本题设置的目的是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内容中两课之间的知识构建起联系,并从多维度考查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2.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发言:“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中共对中国革命认识有了重大进步体现在()A、中国共产党拥有对革命的领导权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结成同盟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A项,中共要求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中国共产党五大上提出的,时间是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和题干不符合,不选,此项设置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B项是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也是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这和题干中的“蒋、唐都是拿枪杆子”相吻合,这一选项的设置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刚开始时,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就已经结成了同盟,因此,C项错误,本选项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D项是在三湾改编中确定的这一原则,因此不选,此项设置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性的会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视角的考查学生对八七会议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查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3.南昌不是一座很重要的工业城市,既没能提供无产阶级的基础,也没有太多农民参加。然而,在叶挺、朱德领导下从南昌撤退的这支队伍却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军队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指()A、吃苦耐劳,作战勇猛B、战斗力强,装备精良C、开展政治宣传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D、具有乐观精神,组织纪律性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项错误,作战勇猛,不仅仅是南昌起义的队伍具有的优秀品质,其他军队可能也具备这种品质;吃苦耐劳,一般用于形容劳动人民的,用来形容军队不太贴切,此项设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B项错误,战斗力强,装备精良,这一点很多军队都具备,比如北伐战争时期的北伐军先锋部队,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也一样作战勇猛,这不是南昌起义部队具备的特质,此选项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项正确,南昌起义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注重政治宣传工作,在部队南撤时,不仅仅注重政治宣传,还有关注农民阶级的需求,这是之前的军队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此项用于培养、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错误,乐观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强,很多军队都具备,不是南昌起义队伍的特征,此项设置考查、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南昌起义也是本课教学重点,此题设置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二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在为拯救中国进行不懈的斗争,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同时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4.1934年,中央对第一方面军阶级成分进行调查发现,30%工人,68%以上是农民,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共苏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A、工人运动轰轰烈烈B、革命根据地的建立C、国民党残酷统治D、土地革命【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项错误,工人运动轰轰烈烈和题干中“30%工人,68%以上是农民”不相符合,此项设置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项错误,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开展武装斗争的依托,是战略阵地,这和“68%以上是农民”没有必然联系,此项设置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项错误,国民党残酷统治是当时存在的客观情况,也和题干没有必然联系,此项设置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正确,土地革命是解决了农民阶级的迫切需求,翻身的农民革命积极性高涨,踊跃参军,支持工农红军,这一项的设置,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同时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等是本课的教学重要知识点。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上,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些历史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此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也渗透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5.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有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斗争。”这个“家”主要指()A、江西、福建中央根据地B、湖南、江西湘赣根据地C、湖南、黑龙江湘鄂赣根据地D、河南、安徽鄂豫皖根据地【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今天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主要面积在江西、福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这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一项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渗透“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项错误,湘赣根据地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建立者李天柱,此项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C项错误,黑龙江位于东北,距离湘鄂赣根据地较远,此项设置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D项错误,鄂豫皖根据地建立者是许继慎,不是毛泽东,但是,鄂豫皖根据地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此项设置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渗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国共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没有对它的建设,就没有办法进行武装斗争,因此,革命根据地的相关知识是本课教学重点。本题根据教材中给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得出答案。本题宗旨考核学生对教材中历史地图的掌握,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6月至7月,共产国际给中国的指示或信中至多也只是说:“必须集中注意去编成和巩固红军,以便在将来依照军事政治的环境,而能够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的行政的中心城市。”就夺取中心城市而言,共产国际和当时李立三的看法并无不同。——[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材料二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政策。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根据材料谈谈上述内容中对于中国革命有哪两种不同观点?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为什么?【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回答材料对于中国革命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革命应该走中心城市的武装斗争,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好,然后回答为什么第二种观点更好。因为:在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外敌人联合,力量强大,国情复杂,中共成立后的实践证明,先取得中心城市再解放农村,在中国行不通。比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些起义都以中心城市为斗争对象,但是,都失败了。敌人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防守薄弱,山区更薄弱,这种国情只能选择走的革命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本题可根据近代中国国情、敌人力量强大、曾经进行的斗争实践、最终选择了正确革命道路等几个方向来判定,要点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本题是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题目,然后做出选择,侧重考核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能力,如:语言组织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归纳能力,也考查学生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的掌握,使“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体系。论证时力求史实正确,表达准确,线索清晰,区分度比较强。【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业时间: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红军长征初期损失惨重,出发时8万多人,在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仅剩下3万多人。敌人早在红军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埋伏着,在这危急时刻,是哪一位领导人及时做出了调整?()A、朱德带领军队反攻B、陈毅主张去往湘西C、刘伯承率军队去往福建D、毛泽东建议改向贵州前进【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项错误,朱德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已经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但军令下达还是用他的名字,长征开始后朱德抵制了“左”倾错误思想,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但是,他不是建议改道贵州的领导人,此项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项错误,红军长征出发后,陈毅与项英等人留下坚守中央革命根据地,没有加入长征队伍,因此,提出建议改道贵州的一定不是他,这一项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C项错误,刘伯承是红军军团负责人,并没有带领军队区福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D项正确,虽然在红军长征开始之前,毛泽东已经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已经失去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但是,红军长征开始后,受到重大挫折,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国民党已经在红军去往江西的途中设下重兵埋伏,毛泽东及时建议改道贵州。故此题的设置是为考查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的掌握,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红军长征过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重视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学习,也是为了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和理解,用于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2.1933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颁发了《封锁匪区办法》和“补充办法”,对苏区施行“物质封锁”、“交通封锁”、“邮电封锁”。国民政府此等行为主要目的()A、发展国民政府经济B、和中共苏区抢占国内市场C、配合军事“围剿”,彻底摧毁苏区消灭红军D、缓解国民政府经济紧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项错误,国民政府封锁苏区并不会有利于国民政府长远经济发展,经济缺乏交流反而是不利的,本选项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B选项错误,封锁苏区显然并不能扩大国民政府国内市场,相反会使其国内市场缩小,本选项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项正确,国民政府此等行为意在造成根据地“经济枯竭”,使根据地军民无法生存,从而有利于彻底摧毁苏区和消灭红军,本选项设置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D项错误封锁区域只会造成经济流动不畅,本选项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这一题设计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意细节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国民党“围剿”红军的背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知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题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重视红军长征相关内容,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3.毛泽东在吴起镇总结长征时说道:“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扩红军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如此成就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红军队伍壮大B、有力打击了外国势力的干扰C、人民群众的支持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作业分析】A项错误,红军队伍在长征过程中确实数量增大,但是题目中的问题是“重要”影响,所以A项错误,本选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B选项错误,红军长征期间主要遇到是国民党军事围追堵截,并未遭遇外国势力打击,本选项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选项错误,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红军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本选项考查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D项正确,红军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打开中国革命新面貌,为以后的胜利打下基础,此项设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红军长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锻炼了红军的品格,铸就了长征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取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动力。本题设计可从多角度考核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也从多维度培养、考核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4.1933年,蒋介石在南昌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从国外购买军火;聘请德国军事专家当顾问等;在苏区周围修筑碉堡和封锁线,此举是为了()A、为第五次军事“围剿”做准备B、训练军队C、抵抗日军侵略D、发动内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A项正确,国民党红军在对红军多次“围剿”失败后,一方面准备新的“围剿”,另一方面就是加紧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二者并用,互相配合,本选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B项错误,设立机构、建立军官训练团等都为了增加军事力量“围剿”红军,本选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C项错误,蒋介石这些行为是为了对付红军,消灭红军,而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本选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错误,发动内战是1946的事情,时间上不对,本选项培养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科素养。【设计意图】红军长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红军长征历时两载,中间经历了国民党的围堵,行走两万五千里,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播下了革命种子。通过本题设计,用来考核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5.1930年至1931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围剿”,毛泽东指出:“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反复,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面对这种形式,红军最好的战斗形式是游击性的运动战,采用此战术的原因()A、敌人战术先进B、红军数量多C、敌人强大且技术装备精良D、山区适合游击性运动战【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C【作业分析】A项错误,国民党的战术是否先进题目里并未得知,战术先进并不一定是中共采取游击性运动战的原因,本选项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选项错误,面对国民党“围剿”红军一直尽全力抵抗,前三次反“围剿”中,红军的人数最多只有3万人左右,而国民党却是20-30万人,对比悬殊,本选项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C项正确,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和技术贫乏,红军的战争必然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作战线,游击性的运动战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此项设置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项错误,红军作战的地方既有山区也有平原,游击性运动战和红军实力有关系,和是不是山区没有关系,本选项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红军长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点理解掌握,同时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2年,蒋介石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为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蒋介石谈到这段历史时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看到共产党在南方七省燃起“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国民党面临“两个战争”。于是,随即在牯岭召开豫鄂皖湘赣五省清剿会议。——蒋介石:《苏俄在中国》材料二政治局扩大会更认为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他的来源是由于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是由于对于客观的困难,特别是持久战堡垒主义的困难。有了错误估计,是由于对自己主观的力量特别是苏区与红军的力量估计不足,是由于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了解。——《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材料一中的“燎原之火”指什么?为了应对燎原之火,国民党发动了哪些行动?这些行动有哪些结果?(2)材料二中的扩大会具体指哪次会议?会议有何重大意义?依据材料二总结中共失利的因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燎原之火”指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均以失败告终。第五次“围剿”因为中共中央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丧失有利战机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毛泽东的建议下攻克贵州遵义,在那里召开遵义会议。(2)会议:遵义会议。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失利因素:对敌人力量估计不足;放弃过去有效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而是打阵地战;无视敌我力量存在极大悬殊不了解革命战争的特点。【作业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判断出燎原之火是指革命根据地发展良好,再依据后面的问题提取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得出国民党五次“围剿”行动,进而进一步解答五次“围剿”的结果。在第一个信息提取理解成功后,下面的两个问题较为简单。此问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第(2)问要提取材料中“政治局扩大会”,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得出此材料涉及的是遵义会议相关知识点,进而可以对第一问进行回答,最后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遵义会议的意义,此问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最后一个问题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并把信息整合,还需要具有一定语言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历史史料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历史史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正确解读历史史料,需要具备过硬的历史基础知识。此项作业设计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作为历史背景,问题设置围绕红军长征背景和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设置了2个问题,实际上包括6个小问题。通过本题作业设置,锻炼了学生读取历史史料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作业时间:3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孙中山在陈炯明叛变和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切感到不能单独依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而当时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组织方法不善。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因此,孙中山有了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指()A、改变现状,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B、寻求国外帮助C、精兵简政D、扩大国民党党员名额【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A项正确,考查国民党改组原因,改组前的国民党成员复杂、组织换撒,改组后国民党主义鲜明,纪律严明,革命积极性高涨,根据题干中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组织方法不善”,得出选项是A项,A项符合新思路,此项设置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项错误,题干中主要分析了国民党内部的情况,这和国外帮助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C项错误,国民党改组时还没有建立政权,不存在精兵简政的问题,此项设置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D项错误,“扩大国民党党员名额”这一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此项设置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事件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所以,国民党一大的相关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本题设置,要求学生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问题,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此次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的不同之一是()A、两者都是国民党领导B、前者国共合作已经破裂,后者双方国共合作C、两者都有外国势力干扰D、两者都成功了【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A项错误,题目中问的是二次北伐和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不同点,A项是两者的相同点,此项设置的目的是考核“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项正确,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二次北伐是1928年开始的,这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是1926年5月到1927年初,北伐战争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B选项符合题意,此项设置考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C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受到帝国主义的破坏,蒋介石建立亲美政权,汪精卫是亲日派代表;二次北伐有日本人的阻挠,因此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此项设置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D项错误,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成功;二次北伐促使东北“改易旗帜”,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也是成功的,D选项也是两者的共同点,设置本题目的是考核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峰,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北伐战争的经过又是教学的重点,二次北伐是教材中“东北易帜”的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能力,也是通过这一问题培养、渗透学科核心素养。3.“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诗中描述的是()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D、长征【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作业分析】A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全国革命形势低落的情况下举行的起义,原计划是南下广州,进行二次北伐,但是,队伍在南下途中遇到敌人,队伍分散,部队没有到达原定计划广州,本选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B选项正确,“秋收时节”和“暴动”就暗示这个事件是秋收起义,本选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C选项错误,1928年,秋收起义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湖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本选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D选项错误,1934年,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本选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设计意图】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从这里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根本转折,从“走中心城市”变成扎根农村,由此开启中国式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开始紧密结合,中共开始探索属于中国革命的独特之路。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根据地地建设,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题设置用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石达开率领部队负气出走,在大渡河被清军包围。但是,被誉为天险的大渡河在红军长征途中被征服,请问大渡河在今天的哪个省份里?()A、四川B、安徽C、江西D、湖南【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A【作业分析】A项正确,大渡河自古以来被称为天险,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石达开被大渡河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同样的困难却被红军征服,充分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而大渡河在四川省,因此选择A项,B、C、D错误。这一题的设置可以考查学生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于考核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设计意图】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掀起的,具有阶级局限性,虽然打击了清朝统治,但最终失败了;红军长征是胜利的,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可以克服长征中的困难呢?那就是长征精神。同一个地方,一个被包围,另一个渡过去了,这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本题设置可以培养、考核学生对几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核心素养。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保存下来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按党中央一位领导人的看法,城市斗争和夺取城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分散在偏远山区的游击活动意义更大、更具有决定性。但在游击队领导人看来,保住他们的根据地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毛泽东就已得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道路”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如何处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3)描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情况及得到的启示【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1)“新道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采取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3)两则史料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夺取大城市受挫,进而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启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充分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业分析】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秋收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再结合教材内容可的出结论。本问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以的能力及对于教材内容熟悉程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第(2)问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对于教材熟悉的话就容易从教材里发现突破口。“红旗子”、“统治阶级的破产”就暗示井冈山革命根据,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答题。此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解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项设置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第(3)问比较灵活,理解题意,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设计意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历史人物和历史史料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掌握的程度,具有直观性,很强理解性。本题作业用历史人物和历史史料为情景,共设计了三大问题,考查学生读取历史史料有效信息、分辨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以及“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三、论述题6.1927年至1937年的这段时间是不平凡的十年,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磨难。然而也正是这段时期中共出现了能经受住考验的领导层。他们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强大的能力表明态度、解决危机,并且使中共获得巨大的发展,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请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解决了的哪些危机?取得了哪些巨大的发展?并谈谈你的感受?——[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评价实施主体】教师【评价标准】表述要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并且要具有逻辑性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在表述“解决危机”这一栏时学生可以联系教材内容中关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血腥杀戮,这一危机促使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或者可以论述八七会议,学生可以论述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方针,最好是能提出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也可以论述秋收起义失败,由此表述毛泽东作为领导层所做出的改变革命道路转向山区进军的内容;再比如学生可以论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危机局面,面对危机红军的反应即是长征;最后也可以描述1935年的遵义会议召开,在极其危机的时刻中共力挽狂澜,重新开启征程。巨大的发展:学生可以表述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也可以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原则着手;此外还可以展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以及当时各地纷纷建立了众多革命根据地的这种星火燎原之势;最后一定要表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的这一伟大史实。感受: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发挥,合理即可。但是要充分展示共产党与新中国之间的因果联系,坚持中国国情与中共领导的必然性,强调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本题可综合上述要素、要点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等4个等级进行评价。【作业分析】本题属于历史论述题,不仅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包括审题切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对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并综合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的能力。评价要求较高,有相当程度的区分度。【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探索所付出的心血。通过学生对解决危机和巨大发展内容的表述,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最后一个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以及共情能力。经过前面的表述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中共建党建国的不易,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的超强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之心和自豪感,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三、选做题(情境探究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的历史,曾经的仁人志士们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