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40张)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40张)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40张)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40张)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4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小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反作用决定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小结一、本课知识结构课标要求核心素养目标1.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认识来源干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干实践。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

标1认识与实践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看到了人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是一种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理念世界”,认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

这三种观点有什么不同?

认识的内涵与分类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

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主体:人(而非动物)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①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②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系: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生动的直观”“抽象的思维”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形成方式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内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地位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1)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知识拓展◆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等。◆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关于苹果的知觉,就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你对某名胜古迹旅游后的印象。◆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物质、认识等。◆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张三是优秀团员;太阳不是绕着地球转。◆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如:①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含义与类型实践是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主体人类特有方式≠认识对象≠主观思维自然界、人类社会性质≠主观思维≠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含义和形式即学即练√√√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1、蜜蜂筑巢。2、资产阶级革命。3、学生认真思考。4、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5、科学家研究新冠疫苗。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港珠澳大桥英文名:HongKong-Zhuhai-MacaoBridge全长:55公里设计寿命:120年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开工时间:2009年12月15日通车时间:2018年10月24日中国建设史上历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问题1: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问题2:

建设港珠澳大桥与蜜蜂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问题3:(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3.实践的特点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修建桥梁还有受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蜜蜂筑巢是本能的活动,建设港珠澳大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表现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问题3:(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

识实

践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感性认识(初级阶段)感觉、知觉和表象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理性认识(高级阶段)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知识总结一特点区别所在解读关键词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计划”“方案”“规划”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联系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知识总结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1.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从无到有”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获得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归根结底通过实践获得——直接通过实践获得都是实践的产物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注意:认识的来源和途径有什么区别?

启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判断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20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③吃一堑,长一智。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者。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⑩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⑪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⑫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⑬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知识拓展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侧重于“认识由浅入深”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不强调认识本身的变化、提高。反对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后者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提是已经有了认识,强调原有认识基础上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说成“重要标准或主要标准)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①客观事物②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桥梁)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知识拓展体现“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名言、俗语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认识实践唯一来源最终目的【注意】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表现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何而来?)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为何发展?)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由何检验?)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终归何用?)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知识总结三(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实践认识基础(决定)反作用(双重性)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理:3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视调查研究,必须(

)①扎根社会生活,把它作为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②坚持实践第一,推动人们进行新探索和新研究③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发展和深化为理论指导④联系客观实际,要实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有两条途径:亲身实践和学习知识,①错误。②④: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视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推动人们进行新探索和新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③: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但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③错误。故本题选D。当

测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C.感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理性认识和实践无关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极阶段【详解】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A正确。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错误。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C错误。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而非终极阶段,D错误。故本题选A。A3.影片《流浪地球2》自上映以来,在国内取得了超30亿的票房。该影片火爆的原因,一是科幻的装备,比如太空电梯、智能量子计算机、外骨骼系统等都是根据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出来的;二是传达了“灾难面前,唯有团结”的“中式价值观”,表明了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态度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该影片的成功表明(

)①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推动社会发展④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详解】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①错误。②:该影片火爆的原因,一是科幻的装备,比如太空电梯、智能量子计算机、外骨骼系统等都是根据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出来的;二是传达了“灾难面前,唯有团结”的“中式价值观”,在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客观现实面前,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态度与理念头,这些表明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符合题意。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③错误。④:太空电梯、智能量子计算机、外骨骼系统等都是根据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出来的;表明了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态度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当得起“中国骄傲”的称号。这座在中国交通建设史上被称为“技术最复杂”的“世纪工程”,一次次挑战着工程师的智慧和建设者的勇气。在挑战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收获“中国标准”,填补世界空白,成为中国迈入桥梁强国的里程碑。这一挑战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A.积极发挥意识对于有效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和作用B.要敢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突破规律对人们的制约作用C.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D.物质技术条件是影响工程师们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详解】A: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意识对人们实践的指导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故A表述错误。B: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规律,不能突破规律,故B表述错误。C:“在挑战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收获“中国标准”,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故C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工程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物质技术条件不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C5.2023年2月1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费俊龙、张陆首先进行的是天舱扩展泵组的安装工作,随后,费俊龙通过大小机械臂组合臂开始进行转移,张陆借助舱外扶手进行自主转移。整个过程,程序执行正确,操作到位,表现出很强的操作和协同配合能力。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佐证了(

)①只要尊重航天规律,航天出舱活动就能够取得成功②事物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实现事物发展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④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直接现实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①: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还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说法错误。②: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②说法错误。③:费俊龙、张陆首先进行的是天舱扩展泵组的安装工作,随后,费俊龙通过大小机械臂组合臂开始进行转移,张陆借助舱外扶手进行自主转移,佐证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③符合题意。④:整个过程,程序执行正确,操作到位,表现出很强的操作和协同配合能力,佐证了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直接现实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D6.漫画“人人都夸天好大,见了青天又害怕。跳出井口担风险,不如仍坐井底下。”(华君武作)主要讽刺了一些人(

)【详解】①③:“人人都夸天好大,见了青天又害怕。跳出井口担风险,不如仍坐井底下。”讽刺一些人没有看到风险中蕴藏着机遇,缺乏辩证思维。也讽刺了一些人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不敢创新的行为,①③符合题意。②:漫画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困难和挫折,讽刺了因害怕困难挫折而不敢实践,②不符合题意。④:漫画中没有反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①缺乏辩证思维,没看到风险中蕴藏着机遇②不懂得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着困难和挫折③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不敢创新的行为④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太空出差”创造历史,“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中国建造遍布大地,核心技术加快攻关,生态文明引领潮流,走过万水千山,我们增强志气、骨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