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门典故_第1页
苏州城门典故_第2页
苏州城门典故_第3页
苏州城门典故_第4页
苏州城门典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古城地名典故观前街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想来古代道观前必是终日善男信女不绝,所以道观所在之处自然成为商业的中心。这个观名为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伦敦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路亦以此得名。苏州人读的是‘伦敦路',而且并非西凤东渐后崇洋才改读,以前就这样读,据专家考证是古音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滚绣坊,西侧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与阖闾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处有吴王乌鹊馆,桥因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扬备《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留下“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意境。此桥虽历经兴衰,至清末民初犹规模宏伟为城内石拱桥之冠。据称,桥拱之顶几与玄妙观三清殿等高。桥纯用武康石构成,至为壮观。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乐桥跨第二横河,贯通人民路中段,与干将路立交。位于苏城中心,历来作为分界区划标志。明清时期其东为长洲县、其西为吴县,今则其北为平江区,南属沧浪区。古时是城内闹市之最,亦曾为戮人刑场,故亦名戮桥。桥上原建汉肖王庙,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场祀之。后民讳其名,去凶化吉,改作乐桥。人民路宋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盛家带盛家是住在那条路上的大户人家,而门前的路按照河流势蜿蜒如带,故名盛家带了。善家巷西出凤凰街,东接东小桥下塘。善家当指行善之家,非“善”姓。巷西段南侧有陆姓大宅(南墙抵孔副司巷,大门为凤凰街66号),据称“乐善好施”。巷由此得名。百口桥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百花洲介于胥门至盘门的城墙和第一直河之间,为一狭长地带。南于新市路西端连幸福村,北与学士街南口直线相连。沿用南宋时旧名。本为接待外国使臣与高官显宦的姑苏驿的精致花园,享有盛名。元代仍保持豪华面貌,明代湮没,诗人高启有“歌吹无闻洲寂寞”之句。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创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时室宇人称“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则为一年一度庙会,香火鼎盛。十全街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也有一说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来过这里,遂易名为“十全”十梓街梓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诗”太守署前树十梓”街北有子城遗址明代之前即为苏州府署。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桥至干将东路。元末张士诚兵败,建筑尽毁,土丘乱岗,俗称“王废基”。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万元,在体育场东侧决筑“五卅路”以志纪念。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时举行奠基典礼,立两方石质路碑,直行刻“苏州各界联合会-五卅路-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卅竖立”五龙潭五龙堂建于唐贞元间,宋淳熙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弄名即以此命名三香路东以姑胥桥为界与道前街相接,西至狮山大桥为界通新区,是苏州市东西向主要干道之一。三香之名,源于三乡庙。按《吴门表隐》:“孝子顾凤山墓在胥门外三乡庙侧,”相传,其庙系三乡土地庙,解放前香火极盛,庙旁有三乡村,后衍“乡”为“香”。三山街起大石头巷,北边至憩桥巷,1995年延伸至干将西路。古称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绅富户在营宅园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南宋时称黛眉桥巷,清人称峨眉桥巷,桥原在巷北口。1989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长100米,宽3米。二郎巷北起十全街,东傍内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内原有二郎庙,故名。音近,群众亦呼宜兰巷。东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桥名西馆桥),北至大石头巷(巷口原有马禅寺桥)。古称馆娃坊,吴王离宫别馆所在。宋代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称果子巷。明代始称东米巷,是与西米巷对称。清代转音称东美巷,以古为馆娃坊,义亦可通。12号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说系木业同业组织),内设义塾授童启蒙,每冬设施粥场。12号北部系菜馆业同业组织,内供关帝,西美巷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阊区)。东侧本有河,与东美巷-牛车弄夹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桥,南口原有西馆桥,河于抗战时填没。宋代名和丰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称西米巷,清代转音讹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南石皮弄一长一短两条平行,皆北出十全街,东弄南至西烧香桥,西弄,南端不通。50年代毛巾厂扩建,将横向一段划入厂区,遂成现状。原巷内多为小手工业及小贩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称“石皮弄”。1980年调整重名,此处冠以“南”字。东弄长639米,宽3-5米,西弄长34米,宽约1米,东弄于1980年拓宽改弹石路面为枕石和沥青路面,西弄仍为弹石路面。府东巷南在旧道署东侧出道前街,北口在东支家巷,中段东向一折接织里弄。历代称施巷,吴音施、舒不分,民国后遂讹为舒巷。1980年定为今名。司前街南以三多桥为界与东大街相连,北以吉利桥为界,过桥出道前街与养育巷相对。宋前名织里桥南街,明清两代在此设司狱司衙,遂称司前街。此地成传统性的监狱、看守所所在地。解放后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苏州俚语“司前街”成监狱的代词。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迁至陆墓。东善长巷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与西善长巷隔街相对。古时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精初尚称船场巷,后演变成今名。天线弄东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旧时亦称西采莲巷。据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线弄。光绪末年有人在此设家庵,以弄名谐音称天仙庵。中军弄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出东大街,东端不通。古代有中军衙门在此,按清制,督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之首领官统称中军。因地近书院巷,是巡抚所属的中军。申衙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明代显宦申时行有宅于此,故名。1966年曾改称铁局二弄。弄长40米,宽2-4米,弹石路面。铁局弄东出学士街,西至印铁制罐厂。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设铁匠局于此,故名。财帛司弄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财帛司庙故址在此,故名。财帛司庙古为东汉高士梁鸿祠。招财弄在小太平弄北侧,东出学士街,西至苏州锁厂。其旁有财帛司庙,庙之主神旁有小财神“招财”、“利市”,故名。醋库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侧,东起凤凰街,西至平桥直街。宋时在此设监酒厅,筑醋库,为储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库另设别处,巷名保留。牛车弄南起大石头巷,北至干将西路。宋时为出售牛拉水车之处,故名。养育巷南起道前街,对吉利桥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桥,北至景德路与中街路相对。太平桥以南属沧浪区所辖,桥北为金阊区。宋以前称永安巷。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时发现砖刻铭文,记载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桥至板寮巷(今瓣莲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载,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国初订路牌时书作养育巷。安利桥路同桥名。路以桥为中心,西向止于葑门桥与十全街相连,东向接葑门路,折南止于徐公桥与葑门西街相连。自古为葑门内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关隘段,安里桥(路)名始称于宋代前。现误为称“安利桥”(路)。瓣莲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明代称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变成今名。4号系清代名医曹沦洲祠。玉巷清乾隆时称钩玉巷,俗讹狗肉巷。清再讹作今名,原巷名来历有二说:一为张士诚葬宫妃于此,古时宫女葬地称玉钩斜,故名;另一说为巷形斜若玉钩。锦帆路原为河,即古子城城壕,吴王为讨好西施,以五彩的锦缎制成船帆荡漾河上,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杨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后来锦帆泾的河道被填,锦帆泾即易名为锦帆路了剪金桥巷相传是因吴王与西施出游,见桥头有一卖花女叫卖鲜花,吴王从头上取下一只价值连城的金簪,命宫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鲜花统统买了下来,供西施晓妆之用。此处即曰剪金桥。专诸巷于阊门旁的一条小巷。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当时壮士专诸就住在这条小巷中,“专诸巷”的声名也由此而流传千古。南园北路位于竹辉路中段南侧,据《吴郡志》载:“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圃也。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参差其间。王禹偁为长洲县令,尝携客醉饮,有诗曰:‘天子优贤是有唐,镜湖恩赐贺知章。他年我若功成后,乞与南园作醉乡。'”又云:“府学,在南园之隅。”据此说,南园之地约在今文庙、文化宫之南一带,后因兵火而毁。明清以来,南园河之南部城内地区,皆称南园。憩桥巷乐桥南堍西侧,东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处连幽兰巷。古时东口有桥,春秋时吴王率军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桥”,巷以桥名。金圣叹宅在巷内,5号门前原有“乐善好施”额石牌坊,1972年第二横河西段筑防空洞时移用。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三国时孙权乳母陈夫人在东侧建有“燕国夫人庙”,故名。南宋时庙尚存。幽兰巷东口北接鹰扬巷,南接三山街,东出憩桥巷,西口北接双成巷,南接牛车弄,西通花街巷。宋时称勾栏巷(勾栏为*院之别称),清同治时改称今名。与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旧时官绅权势人物冶游之区。4号为已故旧律师叶正甲宅。5号为著名西医内科、解放初任卫生局局长余志华寓。大石头巷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正对柳巷。宋代巷东口立有坊,称平权坊。明代平权巷、大石头巷并称。清代忌谈“平权”,单称大石头巷。所谓大石头,即陨石,在巷东段北侧市公安局院内。类似花岗石质,黄褐色,作方台体,高0.3米,径0.5米,刻“古坠陨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桢□□地主□□□□”.24号秦宅系古建筑。35、36、37号一统大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后门在仓米巷,相传乾隆时沈三白故居,后归吴氏,现较完整。36号有砖刻门楼两座;39号大宅后两进各有井一口。莲花巷东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狮河沿。相传晋代高僧支遁饮马于桥(今饮马桥)下,至本巷口马溲,溲处忽生莲花,故巷名称莲花巷。甲辰巷南出市桥头,北至干将东路。宋代名夹城巷,后讹为“甲辰”。旧时手工纺织业集中,故有“机房祖师殿”建筑。巷底有古砖幢一座。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桥头起相门外城河沿,西抵巷门里。巷东有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0)的东禅明觉寺,为苏城四大禅寺之一。其西有桥称寺桥,巷遂以寺桥头名之,抗战前后讹“寺”为“市”。市桥头见于宋《平江图》,自古西连唐家巷迳直抵官太尉桥堍。70年代苏州棉织厂于巷西圈地建厂,阻断通路,由是西出需绕经巷门里。巷南侧原有河,东通内城河,三十年代初开辟相门,此河更与外城河通。70年代河填没。巷长325米,宽4米,本为弹石路面,1984年改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市桥南北起市桥堍,垂直于桥北的市桥头,南抵张公桥折西约百米与读书湾相连。因在市桥南堍,故名。旧称张公桥。原东侧有“朱公祠堂”与修船场。80年代改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长约200米,宽2-3米。叶家弄南起十梓街望星桥西堍,北以吴王桥西堍为界。古称叶家巷,宋翰林学士叶梦得居此,故名。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绍圣四年进士,南宋初任户部尚书。弄东傍河岸,垂柳依依,石桥比比(东沿原有望星,百狮子、寿星、吴王四桥,南北所跨原有王母、胭脂二桥),书院巷东出人民路与十全街相对,西于金狮河沿南口与三多巷相连。因月湖书院而得名。月湖书院,原为常平义田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后废,康熙二十五年(1686),太守李煦重建大门、中门、讲堂、敞楼、书舍,名月湖书院。该地宋有能仁观音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8)设广盈仓、常平义仓等。清时有书院弄。唐、宋时称南宫坊,有坊立于巷东口。后以宋代鹤山书院在此,改称今名。相传书院为魏了翁(人称鹤山先生)所创。书院址于明永乐年间改为巡抚大臣行馆,清代巡抚成为地方常设长官后,在此设江苏巡抚衙门,是驻苏州品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官署。巡抚衙门建筑仅存大门、仪门和后堂、后楼,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有古木盘槐、朴树等。金狮河沿南起书院巷、三多巷相连处,通小木桥弄,北在金狮桥堍东接金狮巷、西接东善长巷,过桥出道前街。《宋平江城坊考》称原名西包司巷。包司即包使,平江知府兼发运使包恢居此,故名。清末改称金狮河沿,亦称金丝荷堰,以其西古有大荷池,故音义皆通。[三多巷]位于金狮河沿南口西侧,东起书院巷,西至东大街、司前街相连处,并和侍其巷隔街相对。1958年填南侧河道,形成东段南侧支巷。《宋平江城坊考》载,原名莲花池巷(一说唐宋时称义和坊,有坊立于西口)。相传,此处原有一大的莲花池,为春秋时吴王赏莲之处。后在莲花池旁建造民居,形成街巷,遂以莲花池名巷。西端南侧原有杉渎桥,清后遂以之为巷名。后桥名、巷名皆演变成音近似的今名。取多福、多寿、多子祝颂之辞意。东麒麟巷古名骑龙巷。相传附近河中有龙潭,曾有万鲤来潮之异,故命骑龙巷,今讹作东麒麟巷。神道街宋名雍熙寺巷,因直对雍熙寺得名。明初,在雍熙故址改建府城隍庙,遂改巷名为神道街。朱家园北宋末,朱勔为徽宗经办“花石纲”致富,自营园林于此,名“同乐圃”。朱家园即其遗址。学士街位于道前街西端,南起胥门内大街,与百花洲直线相连,北至景德路与吴趋坊直线相连。在第一直河西沿。宋代,此处已有药市,有“吴中药市,天下闻名”之誉。故名药市街。明代大学士王鏊居此,后改今名。街为历史上深宅大院集中地。五申弄北出十全街,南向折东通乌鹊桥路。宋代原为河道,填河成巷,明代称五圣巷,以有五圣庙故名(五圣:亦称五通,邪神名)。清代康熙时江苏巡抚汤斌禁五圣邪神,弄以有申姓宅第,遂改称五申弄。北局明代在此设立专门供奉皇室丝织品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此处为北局。皇废基元末张士诚占领苏州称吴王,将春秋时的子城作为王府。一三六七年,张士诚兵败纵火将王府烧成一片废墟,故有皇废基之称。凤凰街南抵带城桥出十全街,与带城桥路相连,中段在原南仓桥(1958年拆除)与十梓街垂直交叉,北至甫桥出干将东路。以十梓街为界,街南段原称凤凰街;北段原称甫桥西街。1966年合称反修路,1980年定名为凤凰街。南段老凤凰街古名孔圣坊巷,唐宋时有孔圣坊竖立北口。传说:康熙帝南巡行宫在街南端东侧带城桥下塘织造府,“圣上”出入,即逢“孔圣”,于仪礼不符,遂借街南端西侧原金雀弄名,以“金雀对凤凰”为由改称凤凰街。元和路平行于民治路与司长巷之间,东起甫桥下塘,西抵公园路。西段有支巷两截。原名十郎巷。相传元末吴王张士诚据苏州,被朱元璋大军所围,住巷的十位仓夫应募出战,英勇阵亡,为彰忠烈,定作巷名。清雍正年间建元和县衙于此路北,随之先后改称为元和县前、元和路。皇宫后:南起民治路,北两口在元和路,东口在甫桥下塘。主巷为南北走向。主巷南口西侧为南宋杨园、清代万寿宫原址。两条支弄位于皇宫侧后,称皇宫后。主弄原住户都从事木梳篦箕制作,故原称木梳弄。解放后合并定为今名。九如巷:东出五卅路,西向折南通十梓街,北向穿越住宅楼可抵体育场路。泗井巷:平行于十梓街西段南侧,东起平桥直街,西向折南在乐水仓桥东堍与长洲路相连。宋代称四酒务。酒务:官职、官署之名,专管酿酒与酒税事务。原有酒务四,合而为一,故名四酒务,亦即都酒务。四酒务官署在此,巷名随之。清代讹为泗酒巷。民国初再讹为今名。梧村:位于十梓街、公园路西北转角,通道成十形,西出公园路。民国25年由清末显宦汪鸣銮出资兴建,占地五亩。海式石库门清水青砖墙,两层砖木结构,南北两排,每排四个单元,每单元三楼三底,建筑面积1433平方米。北端另有花园洋房及附属建筑。26年竣工,即由汪氏后代卖给洞庭西山人,上海东莱银行出身的资本家凤柱楣。凤柱楣以“良禽择木而栖”、“凤栖于梧”的寓意,名之为“梧村”。泰伯庙桥下塘,与泰伯奔吴的故事有关。公元前十二世纪泰伯奔吴,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结合本土文明,创建了吴国。泰伯庙又名至德庙,为纪念奉祀古吴国始祖泰伯之祠庙。东汉永兴二年(154年)郡守麋豹建于阊门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吴越王为避兵乱徙于今所。南宋、明、清历代重建,民国时期亦曾修缮。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现尚存桥、坊、殿、庑等建筑。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江苏巡抚吴元炳所书。今称阊门内下塘。胥门大街,胥江路:春秋时,伍子胥在苏州建造一座举世无双、名扬天下的水陆古城,又叫“水陆八卦城”。为了纪念伍子胥,后人把其中一座城门取名为胥门,与胥门紧接的街道取名为胥门大街、胥江路等。小邾弄,西周时有一个小国叫邾国,在西周诸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它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它的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因此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它的事迹,只有简单的世系供我们参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东),建立了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被楚宣王所灭。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与邾国一同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吴国,后居阊门(今江苏苏州市),去邑改姓朱氏,号称洪基朱氏。胡厢使巷,厢使为唐肃宗时,在禁军中选择善骑射者,置御前射手,分左右厢。到五代后梁时,京师置四厢,诸军分二厢。厢置使,掌城郭烟火事。闾邱坊,是因宋朝议大夫闾邱孝终的宅第而命名的。闾邱孝终,苏州人。曾任黄州太守。闾邱孝终与苏轼常诗酒唱和,友谊深厚。闾邱孝终辞官后回苏州定居,苏轼途经苏州,必去看望闾邱孝终,曾有“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的话。大成坊在玄妙观西,本作大云坊,因原有宋代林虙的宅第,林晚号大云翁。此坊后误为大臣坊,更讹转为大成坊了。三元坊:原在人民路南端,即书院巷口至府学处,清乾隆四十六年,百姓为连中“三元”的钱棨建立牌坊,故名“三元坊”,钱棨,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乾隆四十四年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中会试第一名会元,接着中殿试第一名状元,据史籍记载,连中“三元”极不容易,也不多见,我国自隋代开科考试以来,连中“三元”的总共不过14人,在钱连中“三元”之前,是明代正统十年乙丑科商辂连中“三元”,到钱棨连中“三元”已相距336年,也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因此显得特别荣耀,苏州的官员和百姓也感到特别高兴,特地在府学之东用花岗岩筑起雄伟壮丽的牌坊,称“三元坊”,并将乾隆皇帝写的《御制三元诗》镌刻于上,作为殊荣。钱棨连中“三元”之后,曾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兼任太子师傅,在上书房行走,后为云南学政、云南乡考官,由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钱棨忠于职守,办事勤恳,认真负责,嘉庆四年死于云南任上,墓葬在吴县胥口香山。周武状元巷:原在景德路东端南侧,雍熙寺东。巷口有周武状元牌坊。周武状元,即周虎,字叔子,常熟县人,宋宁宗庆元二年考中状元,授殿司步军同正将,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时,周虎誓死守城一个月,激战三十余次,杀死敌将十余名,使金兵败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为抗金名将,受到朝廷褒奖。退官后归居苏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东,为褒扬周虎,苏州郡守在郡庙前建立“武状元坊”,据史籍称,此处原为三国时期周瑜故居,称“周将军巷”,宋咸淳元年,赐额改为“周武状元巷”,巷名由此而来。富郎中巷,宋代刑部郎中富严所居。吴殿直巷,宋朝武官有右班殿直、左班殿直的名称。因宋代官至殿中丞吴感居此而得名,实为吴殿丞巷。丁家巷,宋代丁谓居此。丁谓,字谓之,后改字公言,苏州人。淳化三年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后被贬。为人机敏有智谋。善谈笑,尤喜为诗。图书、博奕、音律无不洞晓。葛百户巷,明代洪武元年在军事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大约每5600人为一卫,长官称指挥使;1120人为一千户所,长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兵员112名,长官称百户。文丞相弄,为纪念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号文山,江西人。南宋进士,历任赣州知州、平江府知府、右丞相。他的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大儒巷,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得名。王敬臣,明代贡生。万历中,以荐征国子监博士,辞不出。他的学说以慎独为先,有门生四百余人。学者称他为“少湖先生”,誉为“大儒”。怡园旁的尚书里,明代礼部尚书吴宽居此而得名。吴宽,苏州人。成化八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他学识渊博,为人敦厚,是弘治皇帝的老师。吴宽是位大书法家,擅长正楷行草,对后辈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洗马巷,古代有“太子洗马”的官职,汉时为太子太傅、少傅的属官。晋太子洗马又加掌管图籍。梁有典经局,置太子洗马八人,掌文翰,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尤为清选。陈同梁。明司经局有洗马二人,掌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缉之事,以备进览,凡天下图册上东宫者皆受而藏之。清代亦有司经局洗马,其职掌略同明制。王枢密巷,中国唐代始置枢密使,以宦者为之,掌承受表奏。后唐庄宗同光初年改崇政院为枢密院,崇政使为枢密使,与宰相分秉朝政,其权愈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同管军事机密、边防等,掌握文武大权,并称二府,即政府和枢府,同为最高国务官署,长官合称宰执,宰即宰相,执即执政;枢密院设十二房,分曹办事,十二房为: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遇有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太祖时,废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平桥直街是古城重要历史地名之一,此街位于苏州古城的主轴线上,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宋代,平桥直街被称为府前直街,用整砖铺就的御道残基仍在目前的街基之下。到了清代,因为街道北有平桥,改名为平桥直街。1972年,此街被并入五卅路,其名称及其历史遂被淹没。不仅如此,这一更改还使五卅路的路名与历史不完全相符了。苏州明代府学兴盛,古代府学有“泮宫”之称,泮环巷、西泮环巷因位于府学附近而得名。西泮环巷在清时被讹称为西半爿巷,泮环巷在“文革”后被误改为潘环巷。现在,标明平桥直街、西泮环巷、泮环巷的崭新立式路牌已悄然竖起了。干将路相传,吴国人干将与其妻莫邪善于铸剑,他们曾铸有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一名干将,一名莫邪,都献给了吴王阖闾。后来,干将、莫邪被做为利剑的代称。为了纪念干将,古代苏州人把与干将墓相近的古城正东城门称为“干将门”,后又改为今天的相门。一九八二年,苏州古城进行改造,并命名为“干将路”。干将莫邪铸剑的熊熊烈火早已经灰飞烟灭了,但在这里有一条路名永远记下了这段历史传说。莫邪路有了干将路,却没有“莫邪路”,崇尚历史文化的苏州人一直觉得是一个遗憾,因为在他们心中,干将与莫邪不仅是一对夫妻,而且同是铸剑名家,是聪明、美丽与力量的象征,是苏州辉煌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于是在苏州古城东侧就有了一条莫邪路,弥补这一历史的遗憾。苏州城门典故<<上一篇 >>作者:nanziyang提交日期:2007-4-40:51:00|分类:城市|访问量:824懸确切的说应该是我注意到东周列国志里边关于苏州乃至吴越的2500多年前的史料记载,有感与岁月沧桑巨变,吴越的山水却年年都在.故我把自己在读东周列国志后关于行知方面的历史知识和地理建筑等方面的行知和大家分享分享.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毕竟我们所倡导的行知观念是一旅行来求知,或者旅行是最好的求知方式.你在走过了一个地方后,你不应仅仅是有一种散散心的收获吧,比如获得历史地理人文风俗建筑艺术健身等等的熏陶才算是真的行知.一.关于东周列国志自九七年买了<<东周列国志>>回来,断断续续看过五六遍,都没有看完.一来书的文体都是古文,虽然我懂古文,这个没有问题.但毕竟不是很热心,我是现代青年啊.二来当时没有看史料的心,也就不知书中藏美玉了.昨夜翻来闲读,居然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自然地理风俗人文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等等资料,不啻乃行知修养必须也,兴趣大增乃抱书达旦而终.该书作者冯梦龙明朝人,在前人<<列国志传>>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而成.凡列国大故,一一备载,令始终成败,头绪井如,联络成章,观者无憾.东周,即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始,到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公元前256年)这五百多年,历史上称为东周.这一朝代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关于苏州城的建造来历据<<东周列国志>>,吴王阖闾元年,既周敬王六年.阖闾访国政于良臣伍子胥说:"吾国僻在东南,险阻卑湿,又有海潮之患,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国无守御,民无固志,无以威示邻国,为之奈何?"伍员说:"臣闻治民之道,在安居而理.夫霸王之业,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使内有可守,而外可以应敌."阖闾说:"好,寡人委命于你,子为寡人图之."伍员乃相土形之高卑,尝水味之咸淡,乃与姑苏山东北三十里得善地,造筑大城,既今苏州城址地所在.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象天八水;水八门,法地八聪.八门分别是:南面盘门,蛇门;北面是齐门,平门;东面是娄门匠门;西面是阊门,胥门.现今国人中知道此门者无多,各门之来历怕更少有人知晓.下来且看<<东周列国志>>解释:盘门者,以水之盘曲也;蛇门者,以在巳方,生肖属蛇也.越国在东南,正在巳方.所以蛇门上刻有木蛇,其首向内,示越国臣服于吴也.今天苏州城的南门就是旧日蛇门旧地.齐门者,以齐国在其北也;平门者,水陆地相称也;娄门者,娄江之水所聚也;匠门者,聚匠作于此也;匠门即今相门所在.阊门者,通阊阖之气也.阊阖:神话中传说的天门,宫门.但是吴宫所发事件在阊门者,都不算美事.有吴王葬女阊门外;葬要离于阊门外,这个是借要离之勇,为他守门等等.胥门者,向姑胥山也.南向复筑有小城,周围十里,南北西具有门,惟东门不开,欲以绝越国之光明也•吴地在东为辰方,生肖属龙•故苏州小城南门上为两鲵(音ni)以象龙角.城郭既成,阖闾自梅里徙都于姑苏城.城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仓廪府库,无所不备.大选民卒,教以战阵射御之法.别筑一城于凤凰山之南,以备越寇,名南武坡.现在你是不是对苏州故城的建造来历有所了解呢.咦,有人发现还有个葑门没有说呢,葑门也是有历史的了.且看下篇.葑门的故事周敬王三十六年春,吴王夫差使将攻打齐国.伍子胥谏曰:"越国在,我心腹之病也;齐国,不过疥癞而已.今王兴师百万,行粮千里,以争疥癞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齐国未必能打得赢,而越国已经杀向吴国.夫差听信奸佞伯噽(音pi)谗言,以〃属镂〃剑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谓家人说:〃吾死后,可扶吾之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之入吴境也."夫差割下伍子胥的头悬挂在盘门城楼上,把他的尸体投入江中.土人惧而私自捞取其体,葬于吴山,后世乃称胥山,今山有子胥庙.夫差杀了伍子胥后,任奸佞伯噽为相国,又要加封越国的封地,越王勾践固辞不受.勾践归越后谋吴益急,而夫差却日益骄固,沉溺于酒色,昏患无度.不久,勾践趁吴王夫差到黄池争盟主位而不在国内时,以范蠡,文种为将相,一举发兵攻入吴境.吴兵坚守城池,急难攻下.这一天夜晚,越国将相种,蠡两人坐而假寐,以待天亮.梦见了伍子胥乘白马素车而至,衣冠甚伟,俨然生时.开言说:〃我早料到越兵必至,故求置吾头于东门,以观你们入吴.吴王置吾头于南门.我忠心未绝,不忍你们从我头下入城,故为风雨,以退汝军.然越之有吴,此乃天定,我挡也挡不住.你们要进城,更走东门,我当为汝开道,贯城以通道.〃二人带兵将走到蛇匠二门之间时,忽然太湖水发,自胥门汹涌而来,波涛冲击,竟将罗城荡开一大穴."范蠡说:"这是子胥为我开道也!"遂驱兵入城,吴国乃亡.后来,这个缺口因穴为门,因其水多葑草,门名为葑门,其水名葑溪.即今沧浪亭前曲水也,即是葑溪.当然,这个故事很美丽,史料却是来不得含糊.乃因其水多葑草而名.吴地丧葬风俗渊源吴王有个女儿叫胜玉,有次吃饭,厨子进蒸鱼.吴王吃了一半,把剩下的赐给胜玉.胜玉怒而对王:"王以剩鱼辱我,我还用活在人世吗?!"退而自杀,吴王阖闾悲之,厚为殓具,营葬于国西阊门外,凿池积土,所凿之处,遂成太湖,今女坟湖是也.又倾国库几半送女.乃舞白鹤于吴市之中,令万民随而观之,并且叫观者进入隧道送葬.隧道内设伏机,男女既入,遂发其机,门闭,用土把门一堵,男女死者过万人.阖闾说:"使吾女得万人而为殉,也不寂寞啊!"至今吴俗殡事,丧亭上制有白鹤,乃存遗风.杀生送死,阖闾之无道至及!有史诗为证:三良殉葬共非奏,鹤市何当杀万人?不待夫差方暴骨,阖闾今日已无民.更多的风俗有待时日和来人共从考证,以为行知之资本可也.后记<<东周列国志>>当中关于吴越种种,比如虎丘试剑石之迷;西施之出生地;西施馆娃宫,响屟(音xie)廊遗迹;干将,莫邪传说;钱塘江大潮的故事;吴王井以及吴钩考证等.当然中原,西南,西北诸地所述也颇丰,不能一以而举,望有心人择而看之.不必全看其文,因其文非专于古文者不行,繁琐其难,颇费精力.而明朝另一游记作品<,徐霞客游记>>多写游名山大川,对于社会人文城市风俗所述较少,可参考.上面的考证笔记,主要是为到吴越两地旅居的朋友而作,其他再续.参考文献:<<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苏州传说典故:苏州街和泉宗庙传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有一天,来到苏州城外,和一个亲信太监,打扮成香客,到寺庙里去私访。他们来到一座尼姑庵,烧完了香,磕完了头,正在四下里张望的时候,忽见迎面走来一个尼姑,那容貌如花似玉,宛若碧宫仙子。乾隆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她,魂儿都飞了出来。同去的太监只得轻轻拉了下他的衣袖,他才“啊”了一声,象从梦中醒了过来。回到行宫后,乾隆立刻下了道圣旨,宣诏那尼姑进宫伴驾。伤脑筋的是:这个美人已削发为尼,公开选进宫去当嫔妃有违佛门清规。回到北京以后,乾隆左思右想,最后想出了个办法:在昆明湖的南边,清水河西侧的蓝靛厂为她修建了一座半为行宫、半为庙宇的“泉宗庙”。那庙宇雄伟壮观,仅石雕牌坊就有七座。又临近清水河,河岸上桃花争春,风景十分幽美。乾隆每当到西山一带游玩的时候,泉宗庙就成了他的行宫;那个漂亮的尼姑就成了他的宠妃,尽情地讨取他的高兴。有一年春天,乾隆到大觉寺降香归来,銮驾到泉宗庙,不见尼姑前来接驾。只见伴随尼姑的宫女跪奏道:“美人身体不爽,不便接驾,望乞恕罪。”乾隆一惊,赶忙步入后宫寝殿。只见尼姑半躺榻上,泪眼愁容。乾隆俯下身子问道:“卿家所得何病?”尼姑道:“启奏皇上,我乃苏州人士,离乡已有数载。我没有别的病,只是想回家乡看看。”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是思乡病,卿家何不早说?好办,好办。半年之后,我同卿家一同去苏州。”尼姑一听,病立刻就好了许多。半年之后,一天,乾隆来到泉宗庙。尼姑跪接后,乾隆握着她的手:“卿家快点上辇,我这就与你同上苏州。”“真的?”尼姑半信半疑。“君无戏言,我能骗你?”于是,尼姑忙让宫女赶紧打扮,上了辇,和乾隆的御驾一道,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出了蓝靛厂。行了不到半个时辰,突然停了下来。宫女打开帘子,对尼姑道:“启禀美人,苏州已经到了。”尼姑心中疑惑:奇了!从北京到苏州数月的路程,怎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她探出头来往外一瞧,可不是苏州吗?你看:街中心,一条小河,流水潺潺,小船缓缓划过;街两旁是南货和苏州小吃;那来往的人和卖货的人,全是地地道道的苏州口音。一到这里,就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尼姑看了,心中大喜。原来,乾隆为了讨得尼姑的欢心,下了一道圣旨,在从蓝靛厂到南海淀的大路上修起了一条买卖街,从苏杭一带迁来了商贾、店铺,一时间把一个荒凉的地方变成了江南。从此以后,他就可以经常携带那尼姑来此欣赏苏杭风光,以解尼姑思乡之愁。这条街就叫苏州街。直到现在这里仍延用苏州街旧名,泉宗庙早拆了。枫桥的传说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个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在一座庙里,谁作主持好呢?两位高僧都很客气,推来推去,毫无结果。这座庙里只有他两个和尚的时候,还不要紧,等到陆陆续续招了一批小和尚进来,就有问题了。小和尚问:“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经呀,”寒山说:“应该先问拾得师父。”小和尚就去问拾得,拾得说:“还是应当问寒山师父。”他们互相尊重,却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买多少香油,派谁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无所适从,有意见了,就难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话传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两个人又商量起来,推来推去,还是毫无结果。这时走来一个老农妇,说:“两位师父不要谦让了,我来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你们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当家和尚,这样最公平。”寒山、拾得一听,是个办法,不过,比什么呢,农妇指指庙前一条河,说,这条河上缺座桥,乡里乡亲来来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险,请你们施展法术,变座桥出来,哪个变得出来就是哪个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隐瞒法术,果然拾得先施法术,把身上的僧衣一脱,往河面一抛,变做了一个桥面,可惜,没有桥架支撑,一阵,风吹来,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将手中的禅杖往河边一插,运起法术,禅杖顿时变成一棵树,树朝对岸一铺,一座桥就稳稳当当卧在了河面上。老农妇一笑,说:“还是寒山本事大些。”说着把一块手帕朝脚前一抛,手帕化做一朵莲花,她踩着莲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头一看,原来老农妇是观音变的。寒山只好做当家和尚了,那座庙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禅杖,是用枫树削成的,那座桥自然就被称作“枫桥”了。铁拐李与狮子林在苏州众多的园林中,狮子林的假山最出名,游人到此,一旦进入假山中,往往会迷路、绕不出去,同伴即使就近在咫尺,却无法会合。不要说是凡人,就连仙人铁拐李也曾经为这里的假山所困,并输了一盘棋,至今留下了棋盘在此。传说狮子林里的石狮子是从渐江的天目山飞来的,八仙人铁拐李和李纯阳赴王母娘娘的宴席,骑着一头青狮子路过天目山。山顶传来一溪清泉,铁拐李正感到口渴,见了大喜,忙降落云头,取下自已的宝葫芦,到泉边饮水。那头青狮子也跳进水里嬉耍,过了一刻,狮子爬上岸采抖动身体,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岩石上,顿时变成了一群活活泼可爱的小狮子。青狮与小狮们亲密戏耍,铁拐李见了笑着对吕欲阳说:“瞧,这青狮动了凡心,如今有了这么多子孙,就暂且罚它在此做个狮子王罢。”说罢用铁拐一指,这群狮子翠变回了石头的样子,青狮因不忍离去,也化作于座山峰。到了宋仁宗时候,浙江国师寺的中峰和尚佛法高憎,一天云游至天目山,在此结庐诵经,天天清晨面对青狮所化山峰高诵经文。原来他是有道高憎,早已知道山上于奇百怪的狮子岩和狮子峰的来历。狮子在佛门叫狻猊,是佛国之兽,他有心要点化青狮,使它再恢复本相。天长日久,因为经常聆听高僧的说法,居然通灵成精,又变回了一头青狮。青狮于是成了中峰和尚的坐骑,中峰和尚骑着青狮来到苏州菩提寺看望徒弟天如禅师,菩提寺里本来怪石很多,形状也活脱脱象许多狮子。青狮见了大喜,以为又回到了佛国狮子群中,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狮子蜂,青狮身上散落的狮毛也变成了各式各样形态的小狮子。有的象是在玩绣球,有的象双狮搏斗,有的张牙舞爪威风十足。天如掸师见了双手合什,连说“阿弥陀佛”,赞叹师父法力无边,功德圆满,菩提寺成了佛国狮国。中峰和尚说:“那不妨就称为狮子林吧。”于是“狮子林”的石狮子就叫出名了。青狮呆在狮子林里蛮开心,可急坏了铁拐李。他一时发火,罚青狮呆在天目山顶,回去后想想有点舍不得,再回去找,怎么也不见踪迹,铁拐李于是遍访名山大川,均无下落。一天路过苏州,老远望见狮子林里狮子峰,不就是青狮吗?赶忙找吕纯阳商量,两位神仙决定下凡尘去见识一番。进了狮子林假山群,一拐一拐的铁拐李走得慢,与吕纯阳走失了。远远望见吕纯阳就在前面,可怎么也绕不出假山与他碰头。铁拐李心急慌忙,坐在山洞里发急。吕纯阳乎日下棋一直输给铁拐李,心想这次机会来了,就约铁拐李在假山洞下一盘棋,要是吕纯阳赢了,就驮他出来。铁拐李一口答应,因为往日下棋自己输少赢多,不料这天因为身困假山,心神慌乱,被吕纯阳杀了个片甲不安留。铁拐李只好老者面皮,向吕纯阳讨饶。吕纯阳说:“我看这青狮呆在狮子林里也很快活,就留在这里陪狮子狮孙好了”。铁拐李急于出去,一口答应。吕纯阳这才驮了铁拐李定出假山。现在你到狮子林里的假山去玩,也要当心留意才好,别象铁拐李一样出不去,而当年他输了的一盘棋,至今还留在假山洞里。苏州习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有些民俗即使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令人回味。一方水土果然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正月初五接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说法一: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说法二:"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财神只有一个,加上四员下属也只凑成了一个巴掌之数,想发财的人却有那么多,供不应求是明摆的,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送财神"每逢初五之日,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财神习俗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近年来结伙跳跃的"送财神"景象已经不见,起而代之的是单独行动--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哩。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