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诂学
段观宋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1.这首诗描绘何时风光?2.《左传·鞍之战》:“不介马而驰之”。何谓“介马”?
3.珥,琀,玦这三种玉器分别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什么是训诂1.孔颖达:“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与此。”“训诂者,注解之别名也。”2.《辞海》:又叫“训故”、“诂训”、“故训”。解释古书中词句意思,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叫“诂”。3.黄侃(季刚):“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4.许威汉: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做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什么是训诂学
1.《辞海》: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也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著作有两类:一类专为解释某部著作而写。一类搜集词语,分类编次,解释其意义。
2.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胡朴安释之为“书本子上的考古学”
概言之,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它属于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在此基础之上探求研究规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今后的训诂实践。
三、训诂学与其它语文类学科的关系
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义、历史语法、修辞等的综合运用。
(一)训诂与音韵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词义要靠语音来表现。因此,“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欲通古义,先通古音。”据古音以求古义,前人叫做“因声求义”。因声求义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破通假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郑玄笺:“小船曰刀。”孔颖达疏:“《说文》作‘舠’,‘舠,小船也。’字异音同。”这是说,这个“刀”是“舠”的通假,二字上古都属端纽豪韵。
判断是否通假字,一是看句意是否通畅,二是看是否合乎情理或历史记载。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杜预的注解是望文生义。1.“寤寐而庄公已生”,是姜氏生庄公很容易,姜氏没有任何痛苦却“惊而恶之”,不合情理;2.《史记·郑世家》:“武公十年,取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杜注与此不合。
由《史记》的记载以及据情理推断,姜氏生庄公必是难产,那么怎样才会造成难产呢?那就是小孩逆着出生。可是“寤”没有逆的意思,由此可判定其为通假字。接下去就是寻找本字。这个本字要符合两个条件:
1.古音与“寤”相同
2.要有“逆”的意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啎”字,于是我们可以断定“寤”通“啎”。2、求词源《论语·颜渊》:“政者,正也。”《说文·衣部》:“禯,衣厚貌。”清段玉裁注:“凡‘农’之字皆训‘厚’。醲,酒厚也;浓,露多也;禯,衣厚也。引申为凡多、厚之称。《召南》曰:‘何彼禯矣,唐棣之华。’”3、通音义(类聚同源词)《广雅·释诂》:“驁,大也。”清王念孫疏証:“《说文》:‘驁,骏马也。’《尔雅》:‘狗四尺为獒。’《楚辞·天问》:‘鳌戴山抃。’王逸注云:‘鳌,大龟。’义并同也。”4、明转语《方言》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晋·郭璞注:“此亦语转耳。今江东人呼‘羊’声如‘蝇’。”——意谓东齐人呼“蝇”声如“羊”,也是由语音转变所引起的。《诗·邶风·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宁、乃一声之转。……宁,犹乃也。”——宁,泥纽耕部;乃,泥纽之部。《广雅·释训》:“徘徊,便旋也。”清王念孙疏证:“此叠韵之变转也。徘徊之正转为盘桓,变之则为便旋。”连绵词字无定写,尤其是连绵词意义发生引申或变化时,用字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徘徊:回旋往返,来回走动。彷徨:游移不定。盘桓:流连不去。便旋:回环往复。用字虽不同,但它们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徘、彷、盘、便古代声母都是“滂”钮,徊、徨、桓、旋古代声母都是“匣”钮。
知道了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声音求解连绵词。例如:
东莞木鱼歌《十八丑·美群登轿》:“头毛粗过山岗草,人传貌丑又奥糟。”
由“奥糟”的读音可知其就是“肮脏”、“腌臜(āzā)”。因为“奥”、“腌”、“肮”声母相同,“糟”、“臜”、“脏”声母相同。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他见我风吹的龌龊,是这鼻凹里黑。”
由“龌龊”的读音可知其也是“肮脏”。因为“龌”、“肮”古代声母相同,“龊”、“脏”古声母相近(只有送气不送气的差别)。5、训语词(训释分音词)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郑玄注:“终葵,椎也。”
(二)训诂与文字训诂与文字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字对训诂具有重要作用汉字作为一种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形与语义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用清代语言文字学大师段玉裁的话说,就是:“形在是而音义均在是。”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字形来求义。
据形求义有以下两种情况:(1)据本字以求义
A.据本字求本义因为一方面,与字形联系着的语义,总是反映着造字的意图;另一方面,此的本义总是比较原始的意义,它与反映着造字意图的语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要推求词的本义,就必须借助于字形,因字而见词,即形以求义。如《说文》,整本书都是因本字求本义的。例一:鼓“鼓”在古漢語中有一種動詞的用法,擊鼓義,如《春秋·莊公二十五年》:“鼓,用牲於社。”杜預注:“鼓,伐鼓也。”這種用法的“鼓”,古漢語教材將其確定爲名詞活用作動詞,是否准確呢?另外從文獻來看,早期的“鼓”很多用以表動詞,這樣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將“鼓”的動詞用法看作活用是不對的,至少應當是兼類,甚至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壴”是真正的名詞鼓,而“鼓”就是爲擊鼓義而專造的字。只不過在使用中二者合一。例二:軍《左傳·僖公三十年》:“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古代漢語》注:“軍,用如動詞。屯兵。”
從字形分析,我們認爲“軍”本即可表示駐紮義。大概古代軍隊宿營時,用車圍作一圈在中間住宿。
例三:雨“雨”在古漢語中可用作動詞表降雨,問題是這種用法是活用,還是其本身擁有的意義?
我們可以看一下“雨”的字形從文獻用例來看,“雨”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動詞的用法,不僅表降雨,還可表降其他東西,如:《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例四:沬司馬遷《報任安書》:“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
“沬”字,有異體字作“頮”,這個字對理解其意義就比較簡單了。
B.据本字明借义既然字形与词的本义有紧密联系,那么一个词的意义如果与字形及该词本义没有任何联系,就是假借义。例:何《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有人說“何”是“荷”的借字,今攷其古字形體,正像人負擔的樣子,《說文·人部》:“何,儋也。”其实,“负荷”的“荷”才是假借字。(2)据异体字以求义由于客观事物往往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体,而汉字却必须满足书写简便的要求,不会也不可能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而造出形体复杂的字。因此,“因形以考音义”就必然会受到字形承载信息能力不足的限制。而异体字的存在,表音义的部件相对增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信息承载能力上的不足。这样,我们在训诂中“利用字形探求词义的时候,多一个形体,便可以多一个考音考义的资料,使词义推求更为准确。”
异体字在训诂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明本义。利用异体字的字形来推明词的本义,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于合体(由两个以上的偏旁所构成)的异体字常常是采用改换意义相关的形旁而构成,因而我们便可以将一组异体字的字形进行对勘,通过考察其不同形旁的相关性而更准确地推明它们所记录的那个词的本义。
根据段玉裁的注解,“美”的本义是“美色,女子貌美”,“美好”是其引申义。但是我们只要考察一下“好”的异体字,就会发现段玉裁的这一看法是不对的。
请看金文《妇好缻》上“好”的异体字,是从“母”(见下页)从“子”,是母亲捧着小孩:以“母”代“女”,其造字意图显然是“母有子为好”。因此,“好”的本义应该是“美好”,“美色;女子貌美”的意义是其引申义。由此也可知“好”的“女”旁,是指育龄妇女;“子”是指孩子,而不是作词缀的“子”。
第二种情况:由于汉字中合体字的形旁(一般为独体字)往往代表着该形旁字的本义,因而我们还可以根据异体字相替换的形旁之间意义的相关性来推明该形旁字的本义。例如:
《说文》:“止,下基也。像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在这里,许慎认为“止”的本义是“下基”,“足”是它的引申义
许慎的说解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有关的异体字来验证。
《说文·止部》下有一个“从止辟声”(上“辟”下“止”)的字,释为“人不能行也。”而《吕氏春秋·尽数篇》高诱注:“躄,不能行也。”两字音义全同,可见是一组异体字。《说文·足部》:“跟,足踵也。从足,艮声。……跟或从止。”“从足艮声”的字和“从止艮声”的字也是一组异体字。另外据《汉语大字典》及其所附《异体字表》,“踵”和“歱”、“跱”和“歭”、“踧”和“从止叔声(左‘止’右‘叔’)”的字等也都是音义全同的异体字。
这几组异体字,相替换的形旁都是“止”和“足”,由这相替换的两个形旁之间意义的相关性可知,“止”的本义必是足趾。查检甲骨文,其中的“止”就正像脚趾之形,这也证明“足趾”确为“止”的本义,而“下基”乃是其引申义。再看“止”的甲骨文字形:
B.考文字。形声字的异体字,其主要构成方式除了上面所讲的换用意义相关的形旁之外,还可换用读音相近的声旁。而换用什么形旁或声旁,则又往往有其一致性。换用形旁的如前面所举的“踵/歱”、“跱/歭”等等各组异体字,都是形旁“止”、“足”换用;换用声旁的如“跖/蹠”、“坧/墌”、“柘/樜”等几组异体字,都是声旁“石”、“庶”换用。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利用来考证古文献中的用字。例如:
《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绥。”郑玄笺:“‘绥’当为‘緌’……‘緌’谓注旄牛尾于杠首,所谓大麾也。”显然,郑玄认为《礼记·明堂位》句例中的“绥”是“緌”之讹。而其实,“绥”和“緌”原本应是一组异体字,后来才发生了音义上的变化。
《说文·食部》“餧”字下段玉裁注:“考《论语音义》曰:‘馁,……本又作餧,字书同。’《尔雅音义》亦云:‘馁,……字书作餧。”《说文·手部》:“捼,……臣铉等曰:今俗作挼。”《集韵·贿韵》:“娞,或从委。”又《纸韵》“萎”下:“或作‘荽’。”又《脂韵》“桵”下:“或从‘委’。”可见“馁”和“餧”、“捼”和“挼”、“娞”和“婑”、“萎”和“荽”、“桵”和“或从‘委’”的字等原本都是异体字。这几组异体字,都是声旁“委”、“妥”互换,可见二字作声旁惯于通用。
由此可推知,“绥”和“緌”原本也应是一组换用声旁“委”、“妥”的异体字。也正因为“绥”、“緌”原是一组异体字,所以古文献中“緌”常写作“绥”,这正如《说文·糸部》“緌”字下段玉裁注所云:“古字或借‘绥’为之。”只是段玉裁说成“借”,不太合乎实际而已。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十七《乞巧文》:“插竹垂绥,剖瓜犬牙。”注:“(绥)与緌同。”这个注文就明确指出了“绥”与“緌”是一对异体字。
C.破通假。换用声旁的异体字其声旁既然可互换,就不仅说明这两个换用的声旁字古音相同或相近,以及以这两个声旁字作声旁的一系列字古音相同或相近,而且还说明它们可以通用。因此,异体字对于破通假,比起“双声叠韵”来具有更为可靠的作用。例如:
《礼记·缁衣》:“口费而烦,易出难悔。”郑玄注:“费,犹惠也。言口多空言且烦数也。”‘费’没有‘惠’的意思,郑玄的注解错了。其实,“费”是“悖”的通假。
据异体字,“孛/茀”、“綍/绋”、“勃/艴”都是声旁“孛”、“弗”互换,可见古代‘弗’声、‘孛’声之字往往相通,这就证明“费”和“悖”之间可以通假。
D.求词源。求词源的原则依据,就是“音近义通”。由于异体字采用不同的声旁标音,足以证明两个互换的声旁字以及以这两个声旁字作声旁的一系列字古音相同或相近,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异体字来探求词源。
例如:
《说文·示部》:“禄,福也。”“禄”之训“福”,其意义自何而来?我们可以利用异体字来作考察。《说文·水部》“漉”字下谓“漉”或作“渌”,又《竹部》“簏”字下谓“簏”或作“箓”,又《林部》“麓”字下谓“麓”古文作“上‘林’下‘录’”,《正字通·车部》“左‘车’右‘录’”之字下谓“同‘辘’”。
可见“鹿”与“录”作声旁时曾多次互换,证明二字彼此同音,并且古代惯于通用。而在古代“鹿”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说文·鹿部》“丽”下说:“《礼》:‘丽皮纳聘。’盖鹿皮也。”又《心部》“庆”下说:“吉礼,以鹿皮为贽。”由此可知,“禄”之训“福”,其义实来自于“鹿”。
2.不辨俗别字就无以通训诂训诂上有些难题,有时是由于写了俗别字而形成,这就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知识加以解决。例如:《六韬·龙韬》:“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艹’下‘枚’)橹也。”句中“~橹”是什么?因“~”字不识,故前人皆无训释者。其实该字为‘蔽’之讹字。
‘蔽’俗作“‘艹’下左‘米’右‘攵’”(以下用“×”代),见伪周《杨顺墓志》(《碑别字新编》363页)。“×”字省去“米”之两点,就讹为“~”字。“蔽橹”一词又见于《孙子·作战》,是指用来扞(gǎn)蔽的大盾牌。上例是说:马车和牛车,可用作打仗时的营垒、蔽橹,也即可用作打仗时的掩身器材。”(三)训诂与语法一词往往多义,而一旦进入句子,它的意义就是确定的。这说明,词义一定要受到语法的制约。再者,训诂不仅要释词,还要解释疏通句子。这些都决定了训诂与语法的密切关系。例如:
《战国策·赵四》:“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十二)》将句中的“所”看作特殊的指示代词,就是不符合古汉语语法的,因而是错误的:“所”字短语后面不能带宾语,而此句“所使”后面却带了宾语“之”。其实,此句中的“所”不是特殊的指示代词,而是名词,做“君之”的中心语,其义为“意”。古籍中“所”作“意”义用的例子颇多:《汉书·曹参传》:“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颜师诂注:“自从其所,犹言自出己意也。”又《倭幸·董贤传》:“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
《左传·襄公三十年》:“人谓子产就直助强。子产曰:‘岂为我徒?国之祸难,谁知所蔽?或主强直,难乃不生,姑成吾所。”
《楚汉春秋》:“封汝爵为千乘,东南尽日所出,尚未足黥徒群盗所邪?而反何也?”由此可以推知,“恣君之所使之”,其意实为“恣君之意使之(听任您的意思使用他)”。这样,便觉文从字顺、语意畅通了。王力《古代汉语》P384《不龟手之药》:“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注[4]:“实,果实,指结成的葫芦。”
“石(dan4)”是容量单位,而非体量或重量单位。葫芦不可用升斗来量,所以把“实”训释为“果实,指结成的葫芦”,则与“五石”不相搭配。这是不明“实”之古义而望文生义的训释。此“实”当训为“容纳、盛装”。
《周礼·冬官考工记·陶人》:“鬲实五觳(斛),厚半寸,唇寸。”
《说文·鬲部》:“鬲,鼎属,实五觳(斛)。”“实五斛”即容纳五觳(斛),有五觳(斛)的容量。王力《古代汉语》P36《楚归晋知嵤》:“各惩其忿以相宥也。”
P37注[10]:“惩,惩戒。忿,怒气,怨恨。”把“惩”训释为“惩戒”,则与“忿(怒气,怨恨)”不相搭配。这是以今释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情期间德育班会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第五章担保合同标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金担保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进口货物保险代理与货物运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房屋消防安全风险评估及整改服务合同
- 工程规范课件
- 工程结算难点课件
- 票据背书委托业务合同书
- 餐饮设备采购安装合同
- 广州铁一中学数学试卷
- 国际小学入学数学试卷
- 过程质量工程师转正工作总结
- 作业许可管理PTW
- 生产记录培训课件
- 第八章 主生产计划
- 老旧小区屋面改造的施工监理技术措施
- 2025年体检科工作计划一
- 自己的冲刷公式
- 卫星通信教案
- 【MOOC】探秘移动通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数字图像处理课件
-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模板(六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