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_第1页
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_第2页
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_第3页
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_第4页
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1道家认为道本身不能用语言来表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知北游》云:“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就是说,那些可见的、可闻的,即以感官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并非“道”这个本体本身。“言不尽意”说道家认为道本身不能用语言来表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2“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于其间。臣不能喻于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之人之糟粕矣夫!”----《庄子‧天道》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3庄子进一步指出“意”与“言”之间不可克服的隔阂:“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进一步指出“意”与“言”之间不可克服的隔阂:4“言不尽意”揭示了什么问题?课堂讨论“言不尽意”揭示了什么问题?课堂讨论5语言是人类不能回避的交流工具,否定它的传达作用,必然会造成论者的自我否定。白居易有一首批评道家所谓“知者不言”的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就是指出他们否定语言的自相矛盾。在《庄子‧外物》中,我们看到了关于“言”对“意”的传达作用的论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意忘言”说语言是人类不能回避的交流工具,否定它的传达作用,必然会造成论6“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7这段话指出:“言”之于它所要传达的“意”,就像荃之于鱼、蹄之于兔,都只是一种获致的工具。使用工具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但因为工具毕竟不是目的本身,人们对于工具必须凭藉之后而又超离它,才能最后达到目的。这段话指出:“言”之于它所要传达的“意”,就像荃之于鱼、蹄之8对于言意关系,佛典中也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舍筏登岸”,一个是“见月忘指”。前者是以渡河者先凭藉船筏后超离船筏来作比,后者以寻月者先凭藉指示者的手指再超越手指来譬喻,其宗旨都与庄子的“得意忘言”同一机杼。对于言意关系,佛典中也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舍筏登岸”,9工具效用的实现是凭借之后的超越,真正的实现是实现在被否定之后。文学作品的物质性媒介——语言,是一种显示着观念,而本身又不等于观念的符号。对于读者来说,语言只是他凭藉的工具,而不是他精神所要寻求的目的地。语言作为路标,它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让人超越的,它的功用,正实现在它被抛弃之后。

工具效用的实现是凭借之后的超越,真正的实现是实现在被否定之后10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对文艺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和影响?课堂讨论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对文艺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启发和影响?课11道家的“得意忘言”的论述阐明了文艺作品中“言”与“意”的关系,指出文艺欣赏过程是对文艺作品的物质性媒介的凭借和超出的过程。对文本的阅读以及对艺术品的欣赏,一方面要凭藉它的语言这一物质外壳,另一方面还要把它在意识中淘汰掉,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忘言”。道家的“得意忘言”的论述阐明了文艺作品中“言”与“意”的关系12如果你看一幅画,只注意纸张和纸上的颜料是怎么涂的,那你就得不到画的内容。所以唐人张彦远说看画:“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只有忘掉眼前的画上的物质材料,才能得到画中的艺术形象。如果你看一幅画,只注意纸张和纸上的颜料是怎么涂的,那你就得不13元人汤垕论赏画:“先观天真,后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趣”。明人徐渭说赏画为“舍形而悦影”,“形”,指画面上实在的笔墨痕迹;“影”,是欣赏者在心中所想象出来的影像,“悦影”是必须以“舍形”为条件的。元人汤垕论赏画:“先观天真,后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14清人邹一桂谓欣赏花鸟画:“观者但见其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这说的是艺术欣赏时对物质外壳的凭藉与超越的问题。清人邹一桂谓欣赏花鸟画:“观者但见其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这15读书时的“得意忘言”,古人的论述也很多,皎然《诗式》论赏诗:“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所谓“诣道”,即直造诗之核心之道,亦即赏诗之道,他认为,赏诗之极致,就是读者完全被诗中所表现的性情所吸引,而忘掉了诗作品的外在的语言词句。读书时的“得意忘言”,古人的论述也很多,皎然《诗式》论赏诗:16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诗歌欣赏:“诗人不只想要被人了解,他的描写不光只要清晰,而且他还能给我们唤起生动的概念,要我们想象,仿佛我们亲身经历了他所描写的事物和情景,同时,还使我们完全忘记他所使用的媒介——文字。”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诗歌欣赏:“诗人不只想要被人了解,他的描17

所谓“虚静”说“虚静”是道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主张“虚静”。所谓“虚静”,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虚”,空也,指内心排除外扰,即“天地万物不入于胸次”。“静”,止也,指心灵停息内动。道家把精神的虚静看成是获致大道的前提。所谓“虚静”说“虚静”是道家理18《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梓庆削鐻”梓庆精于做鐻之术,鲁侯问其道,梓庆说:臣将为鐻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见成鐻鐻,然后加手焉。《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梓庆削鐻”19《庄子》中的“佝偻承蜩”,也是一个虚静的故事,谓一老者(佝偻)以竿粘蝉(承蜩),其术入神,人问其道。《庄子》中的“佝偻承蜩”,也是一个虚静的故事,谓一老者(佝偻20老者曰: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这里所谓的虚静,也是用志不分,排除外扰的意思。老者曰:21“虚静说”对文艺创作理论的影响

“虚静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理论有很大影响。艺术家在创作构思的时候,要想获致灵感,必须排除外物和杂念的干扰,排除感情的冲动,达到一种平心静气和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虚静说”对文艺创作理论的影响“虚静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理22陆机在《文赋》说作家的构思是“罄澄心以凝思”,所谓“罄澄心”,就是使内心达到虚静状态,“罄”,空也;“澄”,静也。陆机在《文赋》说作家的构思是“罄澄心以凝思”,所谓“罄澄心”23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作家构思,直接提到“虚静”的概念,而且引用了庄子的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作家构思,直接提到“虚静”的概念24在《文心雕龙‧养气》中,刘勰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须养。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刘勰认为虚静是充分发挥心灵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文心雕龙‧养气》中,刘勰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纷哉万象,25皎然《诗式》:“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谓诗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获致“神王(旺)”亦即创造力的旺盛,因此才会出现“佳句纵横”的灵感状态。皎然《诗式》:“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谓诗人只有达到虚静26刘禹锡说做诗:“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谓诗人只有排除情欲的干扰,他的内心才可能“虚”,而只有“虚”的内心才能容纳各种艺术形象。刘禹锡说做诗:“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谓诗人只有27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指出诗人之心唯有静,方能了察群动;唯有空,方能容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28袁枚《静里》诗云:“静里功夫见性灵,井无人汲夜泉生。蛛丝一点分明在,不是闲身看不清。”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29《随园诗话》卷七引唐人诗句云:“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僧入定”三字,道出诗人构思时的感情虚静状态。第三讲庄子文论选读分析课件30黄子云《野鸿诗稿》:“眼不高不能越众,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不能驰骋,心不死不能入木”。黄子云《野鸿诗稿》:“眼不高不能越众,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31情感与构思的关系?课堂讨论情感与构思的关系?课堂讨论32情感与构思的关系艺术要表现作家的情感,但艺术构思活动不能以情感为动力。作家的艺术想象绝不是信情所至、杂乱无章的梦幻,而是对艺术想象的自觉的创造。这种精神活动,是作家对自己头脑重的艺术意念酝酿、捕捉、综合和表现的一个高度精密、极其复杂的生产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就的要求作家始终以冷静的理智为主宰,而决不可听任感情的支配。情感与构思的关系艺术要表现作家的情感,但艺术构思活动不能以情33艺术构思时,需要平息感情,达到“虚静”。狄德罗《谈演员》中说:“你是否趁你朋友和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不,谁趁这个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经过去,当是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和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艺术构思时,需要平息感情,达到“虚静”。狄德罗《谈演员》中说34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也说:“长歌当哭,须在痛定之后”。屠格涅夫说:“我总是抱着出奇的冷静来写作”;契诃夫甚至告诫作者:“要到你觉着自己象冰一样冷的时候才可以坐下来写”。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也说:“长歌当哭,须在痛定之后”。35“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固然要抒发人的情感,但是文学家是表现感情,而不是发泄感情。人逢喜而笑,遇悲而苦,这是他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实质上只是一种自发的宣泄,并没有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别人、用自己的感情影响别人的目的。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将自己的感情灌注于艺术形象之中,通过想象传达给读者,从而让读者也体会到这种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固然要抒发人的情感,但是文学家是36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感情。”今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作文之际,生文之哀乐已失本来,激动转为凝神。始于觉哀乐而动心,继而摹哀乐而观心、用心。”作品中所描写的感情状态,决不等于作家在构思诗的感情状态。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感情。”37《诗话总龟》引《王直方诗话》云:“东坡言,渊明‘但恐多谬误,君当恕罪人’,此未醉时说。若醉,何暇忧误哉?诗人言醉时是醒时。此语最是名言。”契诃夫也说过:“如果作者写一个精神病人,不等于他自己也有病。我写作《黑修士》时,没有任何灰心的思想,而只是根据冷静的思考。”《诗话总龟》引《王直方诗话》云:“东坡言,渊明‘但恐多谬误,38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忧郁的,可是他说:“我写作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忧郁的写,不管怎样,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心绪很好。”。钱钟书《管锥编》中引西人说创作是“运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狄德罗说作家的创作构思是“制造热情,而自己不动热情”。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忧郁的,可是他说:“我写作时并不觉得39我们主张作家在艺术构思中排除感情的干扰,达到“虚静”,并不等于否认作家在构思之际伴有感情活动。事实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