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所载《系年要录》补遗_第1页
《四库全书》所载《系年要录》补遗_第2页
《四库全书》所载《系年要录》补遗_第3页
《四库全书》所载《系年要录》补遗_第4页
《四库全书》所载《系年要录》补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库全书》所载《系年要录》补遗

南宋四川的历史学家众多,尤其是李龙。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与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都是史学名著,也是后人研究宋史的基本史料。遗憾的是,《长编》和《要录》经过四库馆臣的窜改,已非本来面目。最近我写了一篇《四库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发覆》(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本文是前者的续编。但《要录》的状况不如《长编》。《长编》还有宋刻五朝本及《永乐大典》残本可供对勘,而《要录》到目前为止,只有原本→知《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通行本(广雅刻本和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这样一个系统,没有其他版本,所以,《要录》的发覆更为困难。关于《永层》的名义《要录》的原名,究竟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还是《高宗系年要录》,自清代以来就有争论。我过去断定原名为《高宗系年要录》,理由是:一、《宋史》本传作《高宗系年录》。二、《要录》只有高宗一朝记事。现在,我更找到了支持这一论断的新证据。关于木书书名,四库馆臣在提要中是这样说的:“至此书命名,《文献通考》作《系年要记》,《宋史》本传作《高宗要录》,标名互有不同。今据心传《朝野杂记》自跋及王应麟《玉海》定为《系年要录》。”这段文字有一大漏洞。《永乐大典》所收内容,那怕只有一句话,必著录出处,更何况《要录》这样一部两百卷的巨著。为什么馆臣竟没有提《永乐大典》题作何名?而且,关于本书书名,有关记载的分歧主要是《高宗系年要录》还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而提要语气,强调的却是《系年要录》与《系年要记》的分别。但由此可以知道,《永乐大典》的题名只是《系年要录》,而未明确是“高宗”还是“建炎以来”。为什么会这样?同《永乐大典》收录《要录》的情况有关。《永乐大典》收录编年体史书,一般是将各帝纪分别收入该帝的事目中。例如《长编》的太祖纪、仁宗纪、神宗纪,就分别收入“宋”字韵的“太祖”、“仁宗”、“神宗”三事目中,这从《永乐大典》残本卷12306—308,12399—400,12428—429,12506—507可以看到。而《要录》只记高宗一朝史事,可以推断《永乐大典》将它全书收入卷12759—930“宋”字韵“高宗”事目中。正因为它原名《高宗系年要录》,而又收在“高宗”事目中,《永乐大典》编者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题为《系年要录》。如果原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就不可能省去“建炎以来”四字。将来《要录》如有点校本,是否恢复原名,可以再讨论。但读者应该知道它的原名是《高宗系年要录》,今名为四库馆臣所改。《要录》是作者李心传一部计划中的、包括高孝光宁四朝的大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一部分。它同心传的另一部大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是姊妹篇,一为编年体,一为纪事本末体,互为表里。对于研究心传史学,这点颇为重要。《要录》部分改译为内容,增加了读史者的理解空间金代女真上层人物多有二名,一为女真本名,一为汉名。如兀术(宗弼),兀术是本名,是女真语“头”当时的汉语音译,宗弼是汉名。乾隆嫌这些译名不雅驯,在修《四库全书》时,又命馆臣编《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将三史中的译名全部改译。有关各书也照此办理,《要录》当然不例外。于是兀术变成乌珠,粘罕变成尼玛哈,给读史者带来了新的障碍。如《要录》卷一追述宣和五年五月事,有“会(种)师道进兵与西都统林牙耶律达锡遇”句,注文:“《松漠记闻》作大实林牙,案诸书多用此石字,今从之。案耶律达锡今改正,姑存原注。”读者多会被这段文字所迷惑。其实正文的“耶律达锡”,原文是“耶律大石”。注文的前一部分是李心传原注,解释他不从《松漠记闻》作“大实”,而作“大石”的原因。四库馆臣按《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将正文的“大石”改为“达锡”,李心传这段注文就无法理解,于是又加第二个“案”字以下一段注文。为了保存古籍原貌,便利读者,今后《要录》的整理本最好恢复原书译名。《要录》注文为三种四库馆臣为《要录》所作提要又说:“原本所载秦熺、张汇诸论,是非颠倒,是不待再计而删者,而并存以备参稽,究为瑕纇。至于本注之外载有留正《中兴圣政草》、吕中《大事记讲义》、何俌《龟鉴》诸书,似为修《永乐大典》者所附入,然今无别本可校,理贵阙疑,姑仍其旧。其中与《宋史》互异者,则各为辩证,附注下方。”可见今本《要录》的注文实分三种:一为李心传原注,包括所引秦熺史论(如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己丑条所引“史臣秦熺等曰”)、张汇《金虏节要》等。二为《永乐大典》编者所加,如《中兴圣政草》等。三为四库馆臣所加。读者阅读、引用时,应注意这三者的区分。上节所引注文也可作为这方面的例子。又如卷一追述重和元年夏事:“诏武议大夫马政与其子承节郎扩”,注文:“字犯御名,今改,后准此。案广字今俱改从原名扩字,而原注姑存其旧。”马政子名扩,著有《茆斋自叙》。书虽不存,《要录》及《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多次引用。心传因避宁宗讳,改扩为广,并加注说明。四库馆臣已将正文“广”回改为“扩”,又保留原注,因此又加“案”字以下一段注文再作说明。将来整理《要录》时,最好吸取《长编》点校本的教训,用不同标志将上述三种注文明确加以区分。“人不非金也”,也非“人”改译名和增注文,四库馆臣对读者究竟还算作了交代,而他们因忌讳对《要录》进行窜改,是不露痕迹的,后果也最为严重。前已说过,与《长编》不同,《要录》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版本系统。《长编》因有宋刻五朝本,要证实四库馆臣对《长编》的窜改,只要用宋刻本与四库本对校即可;而《要录》无法用对校法,只能用他校法。什么书才能作为揭露四库馆臣窜改《要录》的证据呢?首先当然是《要录》直接引用而现存的书,如《宋会要》、熊克《中兴小历》、《会编》等书。第二是《要录》与现存之书共同引用之书或文。如赵牲之《中兴遗史》,原书已不存,但《要录》及《会编》都多次引用,凡两书同引的,可以取校。第三是《要录》所引臣僚章奏,该人文集尚存的,如宗泽《宗忠简公集》、李纲《梁溪集》、汪藻《浮溪集》、胡铨《澹庵集》等等。第四是《要录》大约同时各书。第五是《宋史全文》和《宋史》。两书虽同成于元代,前者高宗部分几乎就是《要录》的节文,后者依据的主要是宋的国史,也可作证。当然,上述诸书,不能用四库本(包括源于四库本的),因为四库本诸书都曾经过窜改。即使非四库本,除引文外,叙事一般不能作证。因为叙事可用不同方式,不能仅据叙事用语的不同,就证明四库本窜改过。明确上述诸点后,就可以揭露四库馆臣忌讳哪些字眼,以及如何对《要录》加以窜改了。一、忌“虏”。“虏”字为四库馆臣所最忌,遇“虏”必改,在《要录》中比比皆是。四库馆臣因忌讳“虏”字,甚至将书名也改了。《要录》卷二建炎元年二月丁卯条注,引《靖康皇族数》,卷一三四绍兴十年二月末记事注,引《靖康陷敌皇族数》,两者实为一书。《会编》作《靖康陷虏皇族记》。四库馆臣一处将“陷虏”两字删去,一处将“虏”改为“敌”。二、忌“金虏”、“狂虏”、“贼虏”、“虏酋”、“虏庭”、“丑虏”、“夷虏”。这些都是从忌“虏”派生出来的。《要录》多次引用张汇《节要》一书,如卷一首条注即有:“张汇《节要》云:阿古达为帝,以本土爱新为国号”等等。“节要,”两字不能成为书名。此书《会编》也多处引用,作《金虏节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下伪史类著录,也作《金虏节要》。可知此书原名实为《金虏节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则作《金国节要》。“金虏”变为“金国”,也是四库馆臣所改。总之,四库馆臣忌讳“虏”字,校《要录》者将“金虏”二字删去,校《书录解题》者将“虏”改为“国”,以致一书在四库本中异名。三、忌“贼”、忌“寇”。如:《要录》卷十五建炎二年五月己丑条,载宗泽疏,有“储金币以为敌资,桩器械以为敌用”。《会编》卷一一六亦载此疏(系于乙酉),知《要录》两“敌”字原文均为“贼”字。《要录》卷二四建炎三年六月乙亥条及《会编》卷一三〇同载高宗诏,“以备寇敌”,四库本《要录》改为“以备大敌”。《要录》卷四二绍兴元年二月癸已条载翰林学士汪藻上驭将三说,中有“何忧乎遏敌”句。《浮溪集》卷一、《会编》卷一四五亦载此书,知原文为“何患乎遏寇”。需要说明的是,四库本《要录》忌“贼”、忌“寇”,只是在指金人时,对农民起义、流寇、军贼等称“贼”称“寇”都不改。四、忌“胡”。:如:前引马伸上张邦昌状,有“伏见逆胡犯顺”句,四库馆臣将“逆胡”改为“金人”。既忌“胡”,又忌“虏”,当然更忌“胡虏”。《会编》卷二二七载和州进士何宋英上书,有“设若胡虏发舟前逐”,“胡虏之所畏服”等语,《要录》卷一九〇绍兴三十一年六月末记事亦载,“胡虏”分别改为“敌人”、“敌国”。五、忌“戎”、忌“犬戎”。如:前引建炎二年正月丁未诏书,有“戎祸及于黎元”句,四库馆臣改“戎”为“兵”。六、忌“番”、忌“番贼”。如:《要录》卷二八建炎三年十二月庚子条,记黄州守臣赵令ue0cb于城陷被俘时骂金人语,《会编》卷一三三亦载,知引自张浚札子。中有“番贼偁甚物类”句,四库本《要录》改“番”为“汝辈”。《要录》卷一九二绍兴三十一年九月戊戌条及《会编》卷二三二均载高宗诏。“岂肯从番”,四库本《要录》改“番”为“蕃”。七、忌“夷”、忌“狄”、忌“夷狄”。如:《要录》卷四六绍兴元年七月乙卯条,载中书舍人林遹转对札子,有“盗贼、四裔,尚为病在四肢”句。据《会编》卷一四七,知“四裔”原文为“四夷”。《要录》卷一九三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庚子条,载高宗亲征诏,有“考澶渊却敌之规”句,据《会编》卷二三二,知“敌”原文为“狄”。八、忌“犬羊”、忌“犬豕”、忌“豺狼”。如:《要录》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辛未条及《会编》卷一八六,同载著作佐郎胡理等上书,中有“彼犬羊苟获济其不逊无稽之谋”,四库馆臣改“犬羊”为“敌人者”。九、忌“腥羶”、忌“穹庐”。如:绍兴三十一年十月高宗亲征诏,“神京犹污于腥羶”,四库馆臣改为“神京犹陷于草莱”。宋人对金的称谓或问:将《要录》中“金人”、“敌”等一概改为“虏人”、“虏”不省事吗,何必费许多功夫去查对四库馆臣的窜改呢?答曰:否!第一,“金人”原文可能是“虏人”,亦可能是“夷狄”等。第二,也有原文就是“金人”的。不查对无法确定。或问:对称谓的窜改何必如此认真?答曰: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宋人对金的不同称谓,反映了宋金关系的变化,是宋金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而经四库馆臣的窜改,抹煞了这些变化,因此很有必要下功夫加以恢复。宋人对金的称谓,大致可分四种:一为尊称,如称金为“大国”、“上国”、“大金”,相对的宋自称为“小国”、“下国”等。在两国交往中,如互称“大宋”、“大金”,则是对等关系。一为敌称,如“敌”。一为中称(中性称谓),如“金国”、“金人”。一为蔑称,如“贼”、“寇”以及“虏”、“胡”等。后者虽包含民族歧视,但在当时,更主要的是敌忾。所谓不同场合,大致也可分四种:第一种是国书往来。第二种是高宗的诏书、御札、批答等。第三种是南宋臣僚的奏疏等。第四种是南宋臣民私下的议论。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第三,金朝“臣”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派人与金商议联合攻辽,两年后订“海上之盟”,宋金之间经常有国书往来。开始时国书是对等称呼,双方自称及他称是“大宋”和“大金”,见《会编》及《吊伐录》。直到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宋钦宗向金上降表,称金为“大金”,自称虽仍为“大宋”,但已称“臣桓”。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即位,六月,以“大宋皇帝”名义致书“大金国相元帅”,而金的回书则称“前宋康王阁下”,不承认南宋的建立。三年八月,高宗遣杜时亮为“奉使大金军前使”,致书金左副元帅粘罕(宗翰),无耻乞和,说“今大国之征小邦,譬盂贲之搏僬侥耳”,“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要录》卷二六)自此以后,金一般称宋为“江南”而不名其号,宋对金则称“上国”,而自称“下国”、“敝邑”、“江南”。(参见《会编》卷二〇六、《要录》卷一四二、《金史》卷十七)从国书上鲜明地反映出宋金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臣属关系。二、金是否在兴金。《会编》卷一六四《国金复金诏》第423页靖康二年(1127)四月,高宗未即位,还是兵马大元帅时,对耿南仲等的批、答说“丑虏肆毒”(《会编》卷九〇),对宗室叔近等批答作“金寇猖獗”(同上书卷九四)等。即位以后,建炎二年(1128)诏:“戎祸及于黎元,胡尘暗于京阙”。(《会编》卷一一五,《要录》卷一二改“戎”、“胡”二字)三年四月复位赦书:“夷狄内侵”。(《会编》卷一二八)四年四月除韩世忠少保制:“挤丑虏于长江”。(《会编》卷一三八)绍兴元年(1131)三月赐桑仲奖谕敕:“强虏乱常,中原失驭”。(《会编》卷一四五)三年正月赐范温敕:“耻夷虏服从之丑”,“趋扫腥羶”。(《会编》卷一五五)六年十二月曲赦淮南:“遭夷狄侵陵之患”,“(刘豫)狭虏势来犯”。(《会编》卷一六六,《要录》卷一〇七改“夷狄”为“外侮”、“虏”为“敌”)绍兴七年十一月,金废伪齐,许诺将河南、归还南宋,高宗诏书中对金称谓发生变化。八年八月诏:“日者复遣使人报聘上国”。(《会编》卷一八四,《要录》卷一二一“上国”作“邻国”)同年十一月诏:“大金遣使至境”。(《会编》卷一八五,《要录》卷一三)九年正月并专门发布关于对金称谓的诏令:“大金已遣使通和,割还故地,应官司行移文字,务存两国大体,不得辄加诋斥。布告中外,各令知悉。”(《要录》卷一二五)但不久以后,由于金国发生政变,主战派兀术掌权,发兵南下,高宗又在给岳飞的御札中称金为“金贼”、“虏酋”、“孽酋”等。(《金佗稡编》卷二)绍兴和议之后,称谓又改,十二年八月十三日赦书:“大国行仁,遂子道事亲之孝”。(《会编》卷二一二)至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大举侵宋,高宗在诏书中又称金为“金虏”、“番”、“腥羶”、“戎虏”等等。(《会编》卷二三一、二三二,又见《要录》卷一九二、一九三)三、降金派的“敌也”抗金派如宗泽、岳飞等自不待言。宗泽诸疏,如本文第四节所引,斥金为“狂虏”、“贼虏”、“番贼”等等。岳飞在章奏中也斥金为“北虏”、“金贼”、“番贼”、“虏酋”。(见《金佗编》卷十、十二,《续编》卷十)降金派如秦桧及万俟卨等,在章奏中也称金为“虏”、“寇”等。内部对答用“虏”而对金文件用“大国”,是一个典型例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