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案【学习目标】1.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主要品质,赏析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写作手法。2.用心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作背景】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釆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作者介绍】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章。“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宜传工作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等。穆青所写的作品有:《管得宽》《一厘钱精神》《驯水记》等。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层次结构】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坚定信心,转变思想作风。第二部分:通过调研掌握战胜灾害的资料。第三部分:写兰考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过。第四部分:县委书记焦裕禄团结同志、关心干部、务实清廉的作风。第五部分:写焦裕禄在紧张而艰苦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去世。第六部分:写兰考县的群众和作者对焦裕禄的思念之情。【学习课文】1.第19段是如何刻画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的?明确:本段对焦裕禄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了三种描写方式:①动作描写。如“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②神态描写。如“严肃”。③语言描写。如“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这些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一心为群众着想、思路清晰、行动果断的形象特征。2.第29段是如何刻画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的?明确: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借旁观者的视角写焦裕禄忍着病痛的动作,引用焦裕禄对病痛的理解来写他这样做的原因。对细节的刻画,表现出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全心全意忘我工作的形象特点。3.第31-33段中有哪两处细节描写?这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处,通过与焦裕禄同行的干部张思义的视角,写焦裕禄“痛得骑不动”“推着自行车慢慢走”,说明焦裕禄病情的严重性。第二处,通过公社同志的视角,写焦裕禄病痛时手指发抖,但仍忍着病痛工作,表现了病痛对焦裕禄的折磨和焦裕禄的坚强。这两处细节描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刻画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形象。4.第69段中“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的“文章”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的“文章”有四层含义:①指治理兰考“三害”,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文章;②指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文章;③指激发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文章;④指激励干部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文章。5.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①结构上,照应这一节的小标题,总结全文。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③阅读效果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6.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两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舍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7.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从本文中学习到焦裕禄的哪些可贵精神?明确:①学习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②学习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③学习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④学习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8.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的形象的?明确:本文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了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逗英雄”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去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未场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材料一: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总书记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他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参观过程中,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材料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县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2.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则评论。(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答案:1.(1)共同话题是学习焦裕禄精神。(2)前者为消息,后者为词;前者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后者是文学体裁;前者重记叙,后者重抒情(直抒胸臆)。2.示例一: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就超越时空,为全人类所吸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无疑,焦裕禄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在人民心中巍然屹立起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示例二:习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其发自肺腑,饱含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其意境开阔,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和盘托出。这样的胸襟与心境足以温暖人心、温暖社会,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响。解析:1.按所问内容,依次作答,不要遗漏要点,要注意条理性。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