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折本/曲折夹袄/夹道欢迎旗靡辙乱/所向披靡B.旷远/粗犷 惆怅/未雨绸缪 雕梁画栋/挑三拣四C.拘泥/泥墙 咀嚼/咬文嚼字 铢两悉称/称心如意D.渲染/喧闹 契合/锲而不舍 心旷神怡/百战不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忌讳拾掇逻缉学身临其境目不忍睹B.遵循洋溢颐和园金碧辉煌小题大做C.盘亘掂量辩证法咬牙跺脚浮光掠影D.侍侯附丽侦缉队无可比拟轻描淡写3.古诗文默写。(8分)(1)无限山河泪,。(夏完淳《别云间》)(2),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4)运用典故,可使诗句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范仲淹用“,”(《渔家傲·秋思》)表现戍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国的矛盾心理;苏轼用“,”(《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期望得到重用以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愿望。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1)“以诗解文”是古典章回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概述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甲】天罡地煞下凡尘,托化生身各有因。落草固缘屠国士,卖刀岂可杀平人?东京已降天蓬帅,北地生成黑煞神。豹子头逢青面兽,同归水浒乱乾坤。【乙】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若得火山无烈焰,必须宝扇有清凉。黄婆矢志扶元老,木母留情扫荡妖。和睦五行归正果,炼魔涤垢上西方。(2)简·爱虽然相貌平平,但她身上有强烈的魅力和美感,你认为是什么?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与众不同是无数人的追求。人们希望因差异而独特,因独特而卓越,因卓越而成功。最容易达到的与众不同,是把自己的外表搞得不同凡响;最难达到的与众不同,是在众人迷茫的时候,你侦测出奋进。在众人退缩的时候,你勇往直前;在众人歇息的时候,你仍在暗夜努力。莎士比亚曾说过,没有什么比希望不平凡而更平凡的了。不要高估了我们的创新。那些真正让人快乐幸福的东西,并不来源于眼花缭乱的比较。请记住,比较让人愚蠢,真正的与众不同是,并付诸实施。(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材料一: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材料二:①超越“机器人三定律”人工智能期待新伦理(2019年3月18日新华社)②人工智能医生“医术”超过年轻医生(2019年3月22日《人民日报》)③智能网联汽车、5G应用3月26日将亮相海南博鳌(2019年3月23日南海网)④别把个人隐私不知不觉“喂”给人工智能(2019年3月25日《科技日报》)材料三:漫画(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探究结果。(30字左右)(2分)(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不识张晓风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极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8.请从不同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9.文章是写自己的父亲,为何第⑦段却有一段《红楼梦》的叙写。从全文结构看这样设置有什么作用?(4分)10.文中写了大量对父亲的回忆,为何以《不识》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的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⑤此外,每一棵树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有删改)11.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3分)1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3.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3分)14.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时名相。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朝: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B.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C.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D.若:门庭若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7.语段(一)中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18.劝谏和教育是一门艺术,邹忌和唐太宗的规劝方式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具体分析。(3分)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9—20题。(共4分)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9.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2分)20.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四、作文(50分)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1)题目:最让我________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折本/曲折夹袄/夹道欢迎旗靡辙乱/所向披靡B.旷远/粗犷 惆怅/未雨绸缪 雕梁画栋/挑三拣四C.拘泥/泥墙 咀嚼/咬文嚼字 铢两悉称/称心如意D.渲染/喧闹 契合/锲而不舍 心旷神怡/百战不殆D(解析:A.shé/zhé,jiá/jiā,mǐ/mǐ;B.kuànɡ/ɡuǎnɡ,chóu/chóu,dònɡ/jiǎn;C.nì/ní,jué/jiáo,chèn/chèn;D.xuàn/xuān,qì/qiè,yí/dà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忌讳拾掇逻缉学身临其境目不忍睹B.遵循洋溢颐和园金碧辉煌小题大做C.盘亘掂量辩证法咬牙跺脚浮光掠影D.侍侯附丽侦缉队无可比拟轻描淡写B(解析:A.“缉”应写作“辑”;C.“亘”应写作“桓”;D.“侯”应写作“候”。)3.古诗文默写。(8分)(1)无限山河泪,。(夏完淳《别云间》)(2),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4)运用典故,可使诗句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范仲淹用“,”(《渔家傲·秋思》)表现戍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国的矛盾心理;苏轼用“,”(《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期望得到重用以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愿望。(1)谁言天地宽(2)八百里分麾下炙(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1)“以诗解文”是古典章回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概述与其相关的故事情节。【甲】天罡地煞下凡尘,托化生身各有因。落草固缘屠国士,卖刀岂可杀平人?东京已降天蓬帅,北地生成黑煞神。豹子头逢青面兽,同归水浒乱乾坤。【乙】道高一尺魔千丈,奇巧心猿用力降。若得火山无烈焰,必须宝扇有清凉。黄婆矢志扶元老,木母留情扫荡妖。和睦五行归正果,炼魔涤垢上西方。【示例一】【甲】林冲投奔梁山,受到王伦刁难,下山取投名状,正好遇到去东京求职的杨志。二人大战不分胜负,最终被王伦劝下。杨志婉言拒绝了王伦的招纳,下山离开。杨志到东京求见高俅被赶出。他走投无路,只得变卖祖传宝刀,又遇泼皮牛二寻衅滋事。杨志怒杀牛二,而后自首。天桥百姓感念他为民除害,替他打点。最终,杨志被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示例二】【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悟空去向铁扇公主借扇,但铁扇公主因红孩儿事件记仇,把他扇到了几万里外的小须弥山;灵吉菩萨送他一粒“定风丹”。悟空第二次去借扇,变成蟭蟟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逼她借扇,但得到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样子骗得真扇,又被牛魔王变的假八戒骗走;悟空与牛魔王大战,经众天神协助,降伏了牛魔王,铁扇公主献出了真扇子。(2)简·爱虽然相貌平平,但她身上有强烈的魅力和美感,你认为是什么?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丰富、明确、坚定的个性,追求平等和尊严等。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与众不同是无数人的追求。人们希望因差异而独特,因独特而卓越,因卓越而成功。最容易达到的与众不同,是把自己的外表搞得不同凡响;最难达到的与众不同,是在众人迷茫的时候,你侦测出奋进。在众人退缩的时候,你勇往直前;在众人歇息的时候,你仍在暗夜努力。莎士比亚曾说过,没有什么比希望不平凡而更平凡的了。不要高估了我们的创新。那些真正让人快乐幸福的东西,并不来源于眼花缭乱的比较。请记住,比较让人愚蠢,真正的与众不同是,并付诸实施。(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成分残缺,在“奋进”后面加“的方向”。(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坚定自己内心的创造力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材料一: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材料二:①超越“机器人三定律”人工智能期待新伦理(2019年3月18日新华社)②人工智能医生“医术”超过年轻医生(2019年3月22日《人民日报》)③智能网联汽车、5G应用3月26日将亮相海南博鳌(2019年3月23日南海网)④别把个人隐私不知不觉“喂”给人工智能(2019年3月25日《科技日报》)材料三:漫画(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探究结果。(30字左右)(2分)人工智能在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风险挑战。(2分)(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6分)【示例】画面内容:漫画的左边是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服务机器人”,孩子舒适地趴在机器人的肩膀上。漫画的右边是孩子的母亲,她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平板电脑,自得其乐。寓意:“服务机器人”虽能服务人类却代替不了亲情。(内容4分,寓意2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不识张晓风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极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①勤奋上进。通过对父亲求学时不走人车杂沓的市内,却绕着古城墙走,大声背书的描写,表现了父亲追求上进的特点。②怀念故土。“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表现出对故土的怀念。③忠于信仰。对孙中山的追随,表现出对信仰的忠诚。④耿直执拗。从侧面听母亲说有人给父亲起个外号叫“杠子手”,可以看出父亲耿直不圆转。⑤心怀慈悲。因小鸟而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表现出慈悲之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8.请从不同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新芽”“嫩芽”是视觉,“呼噜呼噜”是听觉,“香”是嗅觉,运用通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摘香椿到腌制香椿的过程。表达了父亲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9.文章是写自己的父亲,为何第⑦段却有一段《红楼梦》的叙写。从全文结构看这样设置有什么作用?(4分)内容上:以宝玉离开时贾政的感叹,点出家人之间也不能互相解读的共通之处。(2分)结构上:与上文几处“我未真正了解父亲”的感叹相照应,与下文对自己于父亲事实上“无知无识”的抒怀相呼应。(2分)10.文中写了大量对父亲的回忆,为何以《不识》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结构上:“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1分)。内容上:对父亲的回忆由“不识”贯穿,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即使是至亲,我们知道的是事件而不是感觉,无法感同身受,因此是无知无识(2分)。主旨上:“不识”体现的是生命传承中的共性,且是无法突破的隔膜,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的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⑤此外,每一棵树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有删改)11.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3分)①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②形成“甲胄”——木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③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1分)。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2分)。13.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3分)植物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3分)14.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几乎”表限制(1分),说明冰封的大地上并不是完全看不到红花绿叶(1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时名相。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朝: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B.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C.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吾妻之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