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灸法和护理_第1页
文档灸法和护理_第2页
文档灸法和护理_第3页
文档灸法和护理_第4页
文档灸法和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灸法和护理1、灸法——是用艾绒加药末做成艾条或艾炷,在穴位上熏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目的: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3、适用范围: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失眠、晕厥、经闭、脱肛、子宫脱垂、泄泻、呕吐等症。4、灸法的种类:(1)艾条灸:将艾绒搓揉用纸卷成,又分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a、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2—4厘米处熏灸,使局部皮肤又热感,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稍停再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b、雀啄灸:艾条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于一定的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也可向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2)艾炷灸:艾炷是将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状,大如枣核。艾炷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a、直接灸:(a)无瘢痕灸。(b)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b、间接灸:(a)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适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等。(b)隔蒜灸:可清热、解毒、杀虫,适用于疖肿疮疡、毒虫咬伤,对哮喘、脐风、肺痨、瘰疬等,也有一定的疗效。(c)隔盐灸:适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虚脱、产后血晕等。(d)附子饼灸:可温肾壮阳,适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遗精、阳痿、早泄等。(3)温针灸:这是针与灸相结合的疗法,适用于关节疼痛等症。5、灸法的护理:(1)施灸部位一般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项胸背,后灸下腹、四肢,特殊情况也可例外。(2)颜面五官和大血管处不宜施瘢痕灸: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禁灸。(3)施灸时体位要平正,防止艾炷倾倒或艾烬落下烫伤皮肤,烧坏衣被。艾条用后注意熄灭,放入玻璃瓶内,防止复燃引起火灾。(4)采用间接灸时,应注意守护,防止烫伤皮肤。如发生烫伤,可外敷生肌玉红膏或黄连膏。(5)灸后如发现灸处起泡,小的水泡可不必处理,会自行吸收:大的水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水液后,涂上龙胆紫或黄连膏,以防感染。(6)采用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应适当休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拔罐疗法和护理1、拔罐——它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作用来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迅速吸附于施术部位,引起皮肤充血或淤血,从而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2、目的:(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酸背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3、适用范围:临床上常用于风湿痹症、外感风寒、头痛头重、咳嗽哮喘、虚寒胃痛、腹痛腹泻、肌肉劳损、疮疡初期、毒蛇咬伤等症。通过拔罐,可活血行气、温经通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4、火罐的种类:(1)竹罐(2)陶罐(3)玻璃罐(4)其他代用品:茶杯、搪瓷杯、药瓶、罐头瓶等,只要罐口平滑,均可作代用品。5、拔罐方法:(1)投火方法:(a)投火法(b)闪火法(c)贴棉法(2)拔罐方法:(a)定罐法:将罐吸住后不动,直至皮肤呈淤血现象为止。适用于镇痛治疗。(b)推罐法:先在施术部位涂一层油脂,火罐吸住后,用力在患部上下左右慢慢推动,来回6—8次,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淤血即可。适用于腰背部或四肢肌肉丰满处,可治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c)闪罐法:火罐吸住后立即取下又拔,每次将火罐上下移动少许,反复操作,直至局部充血为止。适用于肌肤麻木、体质虚弱的病人。(d)留针拔罐法:先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再在针刺部位拔罐。适用于风湿痹痛。(e)刺血拔罐法:患处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击出血,再行拔罐。适用于急慢性扭伤、皮肤瘙痒、风湿腰腿痛、疮疡初期、毒蛇咬伤等。(3)留罐和起罐:留罐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夏天宜短,以免过久皮肤起泡;冬天时间可稍长些。6、护理和注意事项:(1)拔罐前应向病人做好宣传工作,取得病人密切配合,拔罐时不要变换体位。(2)火罐大小应根据病情轻重、患部大小、肌肉丰满与否而定,汗毛过多者,拔罐前应剃去汗毛。(3)认真检查火罐是否漏气,罐口是否平滑,以免刺伤皮肤。投火动作要迅速利落。(4)凡皮肤有溃疡和水肿、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女性乳房、高烧抽搐病人以及凝血机能障碍的病人,均不宜拔罐。(5)如发现烫伤,小水泡可自行吸收,较大水泡可用针刺破,涂以龙胆紫,注意保护创口,防止感染。(6)一般隔日1次或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处理:治疗气胸,采取半卧位休息,防止感染,镇咳,胸腔穿刺排气等。敷药1、敷药——又称围药。将药物研成细粉,用水、茶、酒、醋、面、饭、蜜、饴糖、麻油、药汁等调匀围敷于患处。2、目的:(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2)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3、适用于:未化脓的肿疡,可促使其消散或控制其发展。热证宜敷凉药,可清热消肿、止痛、散瘀化结、舒筋活络,治疗红肿热痛之阳证;寒证宜敷温药,可温经、活血、散寒,治疗痈疽漫肿无头、皮色不红不热的阴证。另有药性平和的药物,可行气疏风、活血止痛、散瘀消肿,治疗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热微红的半阴半阳证。4、方法:用时将药调匀,涂敷于患处约0.6—1厘米(2—3分)厚,用油纸、纱布覆盖,再用绷带包扎,或用胶布固定。5、注意事项:使用敷药时,应注意了解所含药物的性质,按时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如患部出现红疹或糜烂,应停止用药。酒、醋、茶等调制的敷药容易干燥,应随时保持一定温度。如敷药应用于消散肿疡,则涂敷的范围宜较大些;如用于控制病变向四周扩散,则涂敷于病变部位四周,将中央空出。一般每日涂敷一次,换药时应将皮肤清洗干净,再行涂敷。按摩疗法一、按摩——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肌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按摩长于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所以最常有于伤科疾病和各种痛证。

二、按摩的手法

1.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

2.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

3.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

4.拿: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盘膜,向上捍起,随后又放下。

5.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旋转活动。

6.搓:用单手或双手搓擦肢体

7.掐:用手指使劲压穴位。

8.点:用单指使劲点按穴位。

9.叩:用掌或拳叩打肢体。

10.颤: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腕部做急剧而细微的撮动。

11.拍: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处微屈曲,用手腕部摆动,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平稳而有节奏地反复拍打。

12.击: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击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

13.啄:手指自然屈曲,以腕屈伸撮动带动指端着力,垂直于施术部位体表。

14.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一定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

15.提:双手对按而向上提或双手按于按摩部位,以寸劲儿向上提或垂手拿起。

16.压:用单手或两手的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按摩部位,压而抑之。

17.抚:手部自然伸直,用手掌或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轻而滑地往返移摩。

18.抹:以单手或双手的掌心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做左右或上下往返移动。

19.捻: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夹住治疗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

20.分:用两手拇指腹或中指腹由一处分别向相反方向推抹。

21.合:两手掌像中合拢。

22.抖:用双手或单手扼住患者肢体远端,微微用力牵拉,以使患者肢体伸直,然后做小幅度快速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

23.扳:用一手压住被按摩者的某部,另一手扳动别的部位,使关节旋转或伸展,达到使错斜部位复正的目的。

24.摇: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远动。

25.振:以掌指于按摩部位做上下震颤动作。

26.擦:用手掌面、大鱼际或小鱼际部分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27.梳:以手指或拳背部于施术部位往返梳动或梳搔。

三、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双手应保持清洁、温暖、指甲应修剪,指上不戴任何装饰品,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的皮肤。

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体位应便于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应充分放松。

3、全身按摩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要顺着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的方向。

4、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

四、适应症

1、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前头后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关节疼痛。

2、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

3、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

4、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五、禁忌症

1、流感、乙脑、脑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它急性传染病的病人。

2、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

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脊椎结核、骨髓炎。

4、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5、恶性肿瘤、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的病人。

7、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炎的病人。刮痧法一、概念。刮痧法是采用边缘光滑的器具如铜钱、硬币、瓷器片、小汤匙等物,蘸植物油或清水在病人体表部位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行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细小的出血斑点,状如砂砾,以促使全身气血流畅,邪气外透于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二、作用。预防保健作用和治疗作用(活血祛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机能平衡、排除毒素、行气活血)。三、方法。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方法有平刮、竖刮、斜刮和角刮。1.拿刮板法: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3.刮拭角度:45-90度。4.补刮泻刮。补刮:顺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拭,力量小、速度慢;泄刮:逆着经络的走行进行刮拭,力量大、速度快;平补平泻为力量、速度适中。5.刮痧时间:用泻刮或平补平泻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补刮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四、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五、刮痧禁忌证。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慎刮;3.皮肤高度过敏,或患皮肤病的人禁刮;4.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5.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6.久病年老、极度虚弱、消瘦者需慎刮;7.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中药的性能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将浮沉等方面。

(一)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叫四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如:黄芪、板蓝根。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有温里散寒、助阳等作用。如:附子、干姜。

(二)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1、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解表药麻黄、薄荷,行气药木香,活血药红花等。

2、甘有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党参、熟地黄、饴糖、甘草等。

3、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

4、苦有泄、燥和坚阴作用。如:大黄能通泄,黄柏能泄火存阴。

5、咸有软坚散结、泄下作用。如:瓦楞子软坚持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三)升将浮沉

具有升提向上、降逆向下、发散向外这四种药物的趋向称升将浮沉。

(四)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对机体脏腑、经络等部分有选着性作用的一种性能。

中药的应用(一)配伍

配伍是有目的地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性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分为如下: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一般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疾病。

2、相须指用两种性能功效相类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