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删除PAGE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网上作业题大学语文试题1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C)中。A.《淮南子
》B.《楚辞》C.《山海经》D.《庄子》2.盘古开天的神话属于(B)。A.始祖神话B.创世神话C.英雄神话D.战争神话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C)。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4.家喻户晓的励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出自屈原的(A)。A.《离骚》B.《九歌》C.《天问》D.《招魂》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李白的(D)A.《蜀道难》B.《将进酒》C.《梁甫吟》D.《峨眉山月歌》6.下面诗歌属于李白绝句的是(B)A.《蜀道难》B.《静夜思》C.《梦游天姥吟留别》D.《丁都护歌》7.下面哪一句不是陶渊明的诗?C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
A
)的心态。A.失意落寞B.旷达超脱C.无所适从D.渴求汲引9.贾府“四春”中,哪位小姐被下人戏称为“二木头”?(B)A.探春
B.迎春C.惜春D.元春10.刘备三顾茅庐,求取贤相(C)。
A.贾诩B.鲁肃C.诸葛亮D.徐庶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中的燕飨诗所描述的燕飨并不都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要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2.《九歌》、《天问》都是屈原的作品。(√)3.诗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出自高适《少年行》。(×)4.《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伏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具神话学价值的一部文献.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居秋瞑》。5.宝玉19年的人生经历与归宿:石—人—石,体现了道家的循环思想。赏析题:分析《卫风•氓》中氓的形象。(20分)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答:一,诗经开始描绘了陷入热恋中不可自拔的女生,日日期盼情郎上门提亲,甚至主动思嫁。
二,接着讲述了深深迷恋新婚的女子。
三,接下来讲述了繁重的生活负担下的婚姻不顺的女子在夫妻争执中饱受情伤。
四,最后这位普通而不幸的女子希望脱离苦海平凡生活,即离婚。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用人之道(20分)答:一、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大学语文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盘古开天的神话属于(B)。A.始祖神话B.创世神话C.英雄神话D.战争神话2.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由来与诗人(C)有关。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3.下面哪一句不是陶渊明的诗?(C)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下面哪一项不是苏轼词的特色?(D)A.以诗为词B.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C.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D.强化词体对音乐的依附性5.《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A)A.乐府B.歌行C.五绝D.七绝王维是盛唐(C)的代表作家。A.山水诗B.田园诗C.山水田园诗D.边塞诗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C)最有神话学价值。A.《淮南子》B.《吕氏春秋》C.《山海经》D.《楚辞》8.一些《红楼梦》的抄本富有脂砚斋的评语,被称为(B).A.程高本B.脂评本C.原初本D.早期本9.刘备三顾茅庐,求取贤相(C)。
A.贾诩B.鲁肃C.诸葛亮D.徐庶10.《红楼梦》开篇借用了我国古代神话(C)A.盘古开天B.夸父逐日C.女娲补天D.始祖伏羲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中的祭祖颂歌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2.《九歌》、《天问》都是屈原的作品。(√)在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中,《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王维的评价。(√)5.《三国演义》中曹操“慧眼识关羽”,体现了曹操用人不论资考的特点。(×)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2.《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3.柳永是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宋人笔记所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是柳永词作受欢迎程度的证明。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5.《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
赵云
。四、赏析题:赏析《秦风•蒹葭》 (20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答:《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所说“风”,可以理解为“调”,“秦风”即秦腔秦调。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认为是怀友访旧而不得见,诗人主旨是抒发惆怅之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五、简述题:你怎样理解《红楼梦》在结构方面的深化框架中的现实世界?(20分)答:《红楼梦》利用了神话的背景和浪漫的情调,却没有因此丝毫减弱对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的猛烈批判。在作者的笔下,男性世界心智低下、道德败坏、政治黑暗、司法不公、生活糜烂、猥琐无能、奸诈虚伪、贪婪暴虐、无可救药。与丑恶的男性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短暂存在于大观园中的小小“女儿国”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美好品质。然而如斯之美的世界最后也难逃彻底毁灭的命运。这就是《红楼梦》所描绘的最大、最令人痛心的悲剧,是早于艾略特200年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种中国式的“荒原意识”。从思想意义上来看,《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中所提出的“不失赤子之心”,显然承继了晚明李贽的“童心说”;而其对于现实的彻底否定,显然又与后世龚自珍的“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心意相通。《红楼梦》的作者显然有着一脉贯通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一个绵长的人文传统:以个体生命反抗历史进程中的暴政、强权和谎言。从政治意义上来看,《红楼梦》的出现仿佛世尊树一指而降魔,将所谓“盛世”的假相打得粉碎。要而言之,《红楼梦》与现实的关联是多方面的,她不但以精湛的叙事艺术给后人以启迪,而且以深刻锐利的现实批判精神,以及用血泪做诚实见证的文学立场拷问现代作家和诗人的灵魂。大学语文试题3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盘古开天的神话属于(B)。A.始祖神话B.创世神话C.英雄神话D.战争神话2.屈原《离骚》中家喻户晓的励志名句是(A)。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C.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D)通史。A.国别体B.纪事本末体C.编年体D.纪传体4.(A)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A.田园诗B.咏史诗C.赠答诗D.咏怀诗李白的少年时代,受到(D)的深刻影响A.道教B.佛教C.儒家D.法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D)对李白的评价。A.王国维B.白居易C.苏轼D.杜甫7.苏东坡个性丰富,以下哪种不属其特性?(D)
A.乐观豁达B.豪放洒脱C.仁爱宽厚D.处事圆滑8.《三国演义》第14回,身边“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人物是(C)。A.孙权B.刘备C.曹操D.孙坚9.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C)。A.张昭B.鲁肃C.周瑜D.诸葛瑾1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A)。A.《短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出自《论语》。(√)2.《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柳永最喜欢用的一个古人的名字是宋玉。(×)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红楼梦》第十三回,尤二姐临死托梦,念念不忘家业兴衰。(×)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风雅颂的划分主要是按
音乐的不同,也考虑到地区。2.柳永的词可以分为雅词和
俗词两类。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遣柳条青。4.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5.《三国演义》中,庞统庞士元又被称为
凤雏
。四、赏析题:(20分)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此词是中秋*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六、简述题:简述《诗经》艺术成就(20分)答:《诗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其三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大学语文试题4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怨刺诗的是(D)A.《氓》 B.《七月》 C.《鹿鸣》 D.《硕鼠》2.《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D)A.先秦
B.西周
C.春秋
D.战国3.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D)通史。A.国别体B.纪事本末体C.编年体D.纪传体4.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由来与诗人(C)有关。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B)的心态。A.失意落寞B.旷达超脱C.无所适从D.渴求汲引6.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为“山不厌高,(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A.水不厌深B.江不厌深C.海不厌深D.海不辞深7.下面这首诗是陶渊明的(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饮酒》其二B.《归园田居》其一C.《饮酒》其五D.《归园田居》其二
8.下面诗歌属于李白绝句的是(B)A.《蜀道难》B.《静夜思》C.《梦游天姥吟留别》D.《丁都护歌》9.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C)。A.张昭B.鲁肃C.周瑜D.诸葛瑾10.《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谁?(C)A.小红B.司棋C.平儿D.袭人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中的燕飨诗所描述的燕飨并不都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要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2.屈原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3.柳永既是词人,又是当时著名政治家。(×)4.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长于七绝,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卫风氓》是一首唱给新娘的赞歌。诗中以桃花起兴,描写了新娘貌美如桃花和婚嫁场面的热闹欢快。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3.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5.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四、赏析题:(20分)李白《将进酒》赏析。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答:《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五、简述题:(20分)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答:用诸葛亮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见刘备能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这样就使得才子聚集在其麾下,为其效力。作为一代英雄,刘备这样做很值得人尊敬。大学语文试题5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诗经•七月》是( C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2.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C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3.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C)最有神话学价值。A.《淮南子》B.《吕氏春秋》C.《山海经》D.《楚辞》4.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D)通史。A.国别体B.纪事本末体C.编年体D.纪传体5.陶渊明的辞赋(B)是其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A.《归园田居》B.《归去来兮辞》C.《桃花源记》D.《五柳先生传》6.下面哪一个是柳永的词?(D)A.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7.“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李白的(D)A.《蜀道难》B.《将进酒》C.《梁甫吟》D.《峨眉山月歌》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A)。A.《望岳》B.《春望》C.《羌村三首》D.《北征》9.《红楼梦》开篇借用了我国古代神话(C).A.盘古开天B.夸父逐日C.女娲补天D.始祖伏羲10.刘备三顾茅庐,求取贤相(C)。
A.贾诩B.鲁肃C.诸葛亮D.徐庶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女娲补天》故事最为著名。(×)2.屈原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3.在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中,《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4.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5.《三国演义》中的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是指:荆州之战,猇亭之战,赤壁之战。(×)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具神话学价值的一部文献。
3.《史记》被鲁迅高度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5.《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的思想。四、赏析题:杜甫《登高》赏析(20分)《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答: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简述题:上古神话的文化精神。(20分)答: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华夏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人们能了解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其次,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反映了这种思想。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大学语文试题6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诗经》风、雅、颂的划分是根据(C)的不同。A.地域B.思想内容C.音乐D.功用2.《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出自(A )。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3.(B)的《文心雕龙》中称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A.屈原B.刘勰C.苏轼D.陆游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出自(A)A.《报任安书》B.《尚书》C.《左传》D.《国语》5.建安文学的领袖是(C )。 A. 曹植 B. 曹丕 C. 曹操D. 嵇康6.曹操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A)。A.《蒿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D)对李白的评价。A.王国维B.白居易C.苏轼D.杜甫8.汉代传《诗经》者共四家,现在流传的是(D)。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9.辞去(C),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A.尚书令B.江州刺史C.彭泽县令D.太守10.贾府“四春”中,哪位小姐被下人戏称为“二木头”?(B)A.探春
B.迎春C.惜春D.元春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出自《论语》。(√)2.《九歌》、《天问》都是屈原的作品。(√)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柳永既是词人,又是当时著名政治家。(×)5.《三国演义》中的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是指:荆州之战,猇亭之战,赤壁之战。(×)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国风·周南·桃夭》是一首唱给新娘的赞歌。诗中以桃花起兴,描写了新娘貌美如桃花和婚嫁场面的热闹欢快。2.《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3._____安贫乐道_____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4.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5.《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清虚观打醮,神前抽的戏头一本是《白蛇记》,第二本是《满床笏》,第三本是《南柯梦》。四、赏析题:(20分)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七: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柳永《八声甘州》。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答: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五、简述题:试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20分)答:《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杰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成就和艺术成就之高,而《史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叙事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现就《史记》的艺术成就略述如下。一、《史记》的叙事艺术。1、《史记》的叙事方式除“论赞”外,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如《鸿门宴》中对刘邦和项羽在对待告密者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作者只是作了客观的叙述,没有直接的评论。2、《史记》中所传的人物,大多通过叙述大大小小的故事来展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就是由信陵君礼贤下士亲迎侯生、窃符救赵等故事来刻画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的。3、所叙述的故事具有戏剧性的波澜。《鸿门宴》中,从项羽得到曹无伤密告开始,故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旦日击破沛公军”,刘邦集团危在旦夕;项伯夜见张良,并向刘邦献计,“旦日蚤来谢项王”,紧张局势有所好转;宴会上范增举珏、项庄舞剑等情节,又使得刘邦的性命岌岌可危;樊哙闯帐,又使整个形势剑拔弩张;但项羽的赐酒和彘肩,气氛又有所缓解;最后刘邦离席出逃,转危为安。4、《史记》还充分利用了一些生动的传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还独创了“互见法”的叙事模式。(这两点略)二、《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1、司马迁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鸿门宴》就是通过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刘邦的怯懦与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智谋,都在鸿门宴的斗争场景中有充分的展现。2、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亲迎侯生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写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写公子从骑者窃骂侯生;写宾客们的惊讶等。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一个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形象就鲜活在了读者的面前。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鸿门宴》中,当项羽得知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时,项羽即下令“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说项羽不该听信“细说”时,项羽随口说出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些个性化的语言都充分地体现了项羽的自负和少智谋等个性。4、用精彩的议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太史公的赞语中。如《项羽之死》中,项羽在自刎乌江前,曾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司马迁则在赞语中评说“岂不谬哉”,评价十分中肯。大学语文试题7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B )。 A.《尚书》 B.《诗经》 C.《论语》 D.《楚辞》2.《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D)A.先秦
B.西周
C.春秋
D.战国3.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怨刺诗的是(D)A.《氓》 B.《七月》 C.《鹿鸣》 D.《硕鼠》4.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C)A.齐、鲁、韩、马 B.齐、鲁、韩、王 C.齐、鲁、韩、毛 D.齐、鲁、韩、郑5.家喻户晓的励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出自屈原的(A)。A.《离骚》B.《九歌》C.《天问》D.《招魂》6.曹操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A)。A.《蒿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7.王维是盛唐(C)的代表作家。A.山水诗B.田园诗C.山水田园诗D.边塞诗8.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B)幽婉深沉 B.平淡自然 C.缠绵悱恻 D.俊逸秀美9.下面哪一项不是苏轼词的特色?(C)A.以诗为词B.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C.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D.强化词体对音乐的依附性10.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B)。 A.《归园田居》 B.《咏荆轲》 C.《饮酒》 D.《桃花源诗》 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风雅颂的划分是由于地域的不同。(×)2.《史记》被鲁迅高度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咏怀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4.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5.《三国演义》中曹操“慧眼识关羽”,体现了曹操用人不论资考的特点。(√)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句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4.明人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5.《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
赵云
。四、赏析题:赏析《秦风•蒹葭》 (20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答:《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所说“风”,可以理解为“调”,“秦风”即秦腔秦调。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认为是怀友访旧而不得见,诗人主旨是抒发惆怅之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五、简述题:试论述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影响。(20分)答: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大学语文试题8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做(A)A.赋诗言志B.群籍引诗C.经生注诗D.臣风民意2.《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C)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 D.献诗说 3.(D)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短歌行》、《度关山》等。A.李白B.杜甫C.屈原D.曹操4.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B )。 A.《尚书》 B.《史记》 C.《左传》 D.《楚春秋》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B)的心态。A.失意落寞B.旷达超脱C.无所适从D.渴求汲引6.下面哪一句不是陶渊明的诗?(C)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D)对李白的评价。A.王国维B.白居易C.苏轼D.杜甫8.《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中的名篇,被后人评为(B)A.古今五律第一 B.古今七律第一C.古今五绝第一 D.古今七绝第一 9.《红楼梦》开篇借用了我国古代神话(C)A.盘古开天B.夸父逐日C.女娲补天D.始祖伏羲10.《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谁?(C)A.周姨娘B.赖大家的C.刘姥姥D.李嬷嬷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角,大都神人同形,形态怪异。(×)2.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3.苏轼,字子由,眉州眉山人。(×)4.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诗佛的是杜甫。(×)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2.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3.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因此更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5.“程甲本”在《红楼梦》小说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完成了抄本到活字印刷的转变.二是补上了后四十回,使小说成为一百二十回的完整面貌.四、赏析题:(20分)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七: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柳永《八声甘州》。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答: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五、简述题: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用人之道(20分)答:一、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大学语文试题9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诗经》风、雅、颂的划分是根据(C)的不同。A.地域B.思想内容C.音乐D.功用2..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做(A)A.赋诗言志B.群籍引诗C.经生注诗D.臣风民意3.家喻户晓的励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出自屈原的(A)。A.《离骚》B.《九歌》C.《天问》D.《招魂》4.钟惺《古诗归》中赞誉曹操的(B)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A.《短歌行》B.《蒿里行》C.《陌上桑》D.《对酒》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出自(A)A.《报任安书》B.《尚书》C.《左传》D.《国语》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D)对李白的评价。A.王国维B.白居易C.苏轼D.杜甫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A)。A.《望岳》B.《春望》C.《羌村三首》D.《北征》8.陶渊明的辞赋(B)是其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A.《归园田居》B.《归去来兮辞》C.《桃花源记》D.《五柳先生传》9、下面哪一个是柳永的词?(D)A.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10.“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B)A.探春B.秦可卿C.小红D.妙玉二、判断题:(15分,每题3分)1.《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龟虽寿》。(√)3.“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4.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的诗歌创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5.《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凤姐出场时“人未到,声先闻”。(√)三、填空题:(15分,每题3分)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2.慷慨悲凉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尤其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3.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使至塞上>。5.宝玉19年的人生经历与归宿:石—人—石,体现了道家的循环思想。四、赏析题:谈一谈你对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的理解。(20分)答:《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篇名作写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国之道不能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愤地走开了,去寻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他在此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作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从苍梧启程了,晚上到达了悬圃。一天的奔波,该是多么地疲劳啊!本想在宫门之外少休息一会,但是不能啊!时间紧迫,天已快黑了。我请求羲和,不要再驱车前进了,崦嵫已在眼前,不要靠近它吧!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对于在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诗,已经成为很多人用以自励的千古名句。有流行解释为:"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此句在原诗中的本来意思了,这是在未看懂全诗时仅对这一句的一种望词生义、自行发挥的理解,虽然豪气,很能启发人的上进之心,但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显得苍白、单调、教条。而且听来会令人感觉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意味。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诗中,与前后文一起贯通理解,不作断章取义、语录式的随意发挥,便可接触到屈原要向后人表达的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从业资格证经济学对证券影响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敏捷实践的考查要点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应试自信心提升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稳步推进方法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考试考核机制试题及答案
- 理财师如何进行资本运作的决策试题及答案
- 公共场地改造方案范本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职业规划试题及答案
- 新建果园施肥方案范本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实战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广东省能源集团西北(甘肃)有限公司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面粉代理合同协议
- 2024年5月26日河南省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
- 基金从业人员资格历年真题答案2024
- 寻甸城乡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笔试信息
- 2025年江苏扬州水利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带答案)
- 2025年中考英语考点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2025年贵州国企: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桩基行业企业宣传
- 2025届名校学术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冲刺政治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