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考点突破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丹东市高三二模]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2.[2023·娄底市高三模拟]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职权归于内阁。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从内阁大学士中选拔一个资历和威望最高的阁臣称之为首辅(之前内阁成员一般5~8个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总领内阁。这反映出首辅()A.有效制约皇权B.成为法定官职C.行使宰相之职D.拥有决策大权3.[2023·大同市新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明宣宗时期,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此后,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继而成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督抚职能的演变()A.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D.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4.[2023·洛阳市高三三模]1382年,朱元璋罢谏官而设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据此可知,六科给事中的设立()A.遏制了明朝的吏治腐败B.避免了权臣乱政的出现C.造成六部行政效率低下D.有利于减少政令的失误5.[2023·“云教金榜”N+1联考高三冲刺]“揭帖”原为明仁宗时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C.明代政治运作日益走向僵化D.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6.[2023·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三模]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A.AB.BC.CD.D7.[2023·石家庄市高三三模]下表为明代前期进口货物价格表(1贯=1000文)货物名称苏木胡椒乌木檀香计量单位斤斤斤斤市场价格500文3贯500文500文与琉球贸易价格10贯30贯与暹罗贸易价格5贯25贯40贯10贯与满剌加贸易价格20贯40贯10贯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A.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平等往来B.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D.体现了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8.[2023·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9.[2023·榆林市二模]近代有学者在评价清朝政治时说:“用人行政,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务求柄不下称,实中国有史以来之创局也。”这一评价()A.揭示了清朝皇权专制的强化B.肯定了皇帝勤勉从政的品质C.受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D.诠释了清廷腐败加剧的缘由10.[2023·高三年级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数百件奏折均是用宣纸和黄粉纸多层封裹,别无其他保护装置。而其后的奏折,则按规定用木制折匣或用贴有印花的夹板作为保护装置。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这表明清朝()A.朝政决策科学化B.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C.军机处权力膨胀D.相权受到了进一步削弱11.[2023·太原市高三模拟]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12.[2023·聊城市二模]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13.[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乾隆二十二年修成的湖南省首部《湖南通志》中,只是书写“各府州县”,依次叙述了长沙府、衡州府等诸州府疆域。而嘉庆二十五年成书的《湖南通志》,聚焦全省四至八到及其疆域广袤,对疆域认知走向清晰。这一变化()A.有助于人们省籍意识的强化B.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表明修纂省志已成社会共识14.[2023·葫芦岛市高三二模]明清时期,国家在西南民族地区自上而下地推进土司制度、乡约制度、保甲制度、团练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和民间的基层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利用宗族势力维持地方秩序B.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C.西南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D.边疆治理方式实现创新15.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C.对外厉行闭关锁国政策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16.[2023·德阳市二模]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乾隆五年(1740年)也下令,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由此可知,清初()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人口压力日益增加C.农民获得人身自由D.政府财政缺口巨大二、非选择题17.[2023·青岛市一模](14分)长城位置受自然条件、民族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根据图1、图2,指出导致长城位置发生变化的时代因素。(2分)(2)根据图2、图3,说明汉长城位置变化趋势的意义。(5分)(3)根据图2、图3、图4,指出明长城位置的变化,根据图5及中国古代气温变化图指出其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视角看待长城位置的变迁?(3分)18.[2023·长沙高三月考](12分)有学者将正史列女传中的女性,依据其主要事迹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材料贤明忠勇仁义孝道才慧贞烈《后汉书·列女传》213457《晋书·列女传》1142无记载515《宋史·列女传》1346无记载36《元史·列女传》无记载无记载722无记载174《明史·列女传》无记载11522无记载348《清史稿·列女传》1249488323500余——摘编自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等从材料中至少选取两个分类的统计结果,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如果出现四品以上大臣缺员的情况之下,其程序是先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然后再经“皇帝批准”才能任用,这种做法有利于比较理性地选拔称职的官员,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统治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这与题干内容不相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丞相一职消失,也就无所谓“相权”之说,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官员在任现职官员中选拔,不涉及“科举制度”,排除D项。2.C由材料“六部职权归于内阁”、“首辅(之前内阁成员一般5~8个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总领内阁”可知首辅总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虽无宰相之名,但行宰相之权,故选C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A项;内阁首辅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不是法定官职,排除B项;内阁首辅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D项。3.C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地方实行三司制,三司之间互不统属,行政效率较低,督抚成为常驻官员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督抚由中央委派,强化了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排除B项;督抚演变成封疆大吏健全的是地方官职,排除D项。4.D据材料“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可知六科给事中,具有封驳审议之权,对六部政务具有监察职责,有利于减少行政失误,故选D项。5.B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密揭”制度。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密揭中的内容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的权利,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A项错误;“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利,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体制僵化,C项错误;D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错误。6.B“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说明卫所离政治中心最近,B既靠近京师又靠近政权界,故选B项;A远离政权界和政治中心,排除A项;C不是明朝疆域,排除C项;D也超出明朝疆域,排除D项。7.D据表可知,明朝以远超市场价格进口琉球、暹罗、满剌加等国货物,体现了朝贡贸易的厚往薄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即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选D项;朝贡体系下,明朝是宗主国,琉球、暹罗、满剌加是藩国,不是平等关系,排除A项;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耗费了明政府的大量钱财,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民间海外贸易不会以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材料是朝贡贸易,排除C项。8.A题干提到了和议、封贡、互市、赐以经像、讲解经义、馈赠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汉之间的交流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方式,所以说交流方式多元,故选A项;佛教只是题干中提到的多种交流方式中的一种,而并没有提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城市中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代,且与蒙汉之间的交流无关,排除C项;明朝时,蒙古族的瓦剌经常威胁边境安全,所以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9.A由材料“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可知军国大事均由君主一人决策,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项;由材料“事事悉仰君主一人之独断”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朝政治独断专行,这是对清朝政治的批判而非肯定,排除B项,C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D项夸大其词,排除。10.B据材料“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可知,这是清代的奏折制度,确保了奏折的私密性,有利于加强对官僚的控制,君主专制加强,故选B项;“科学化”说法错误,奏折直接向皇帝奏事进言,便于皇帝乾纲独断,排除A项;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与“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不符,排除C项;明太祖废宰相后,相权不存在,排除D项。11.C据材料“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可知,《皇舆全览图》清晰呈现了中国地理状况,有利于清朝统治者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认知,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故选C项。12.A据材料“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可知,乾隆皇帝认为“中国”一词有一定道理,但不满于“归汉”一词的说法,批评那些用“汉”代替“大清”的说法是“悖诞已极”,认为清朝是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体现了乾隆皇帝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意识,故选A项;乾隆皇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可知,乾隆皇帝将外国称为外夷体现了尊卑等级观念,但材料强调乾隆皇帝对使用“归汉”一词的批评,认为清朝应被称为“天朝”或“中国”,故C项只体现了部分含义,排除C项;清朝时期的外交推行朝贡外交,中缅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排除D项。13.A从乾隆《湖南通志》到嘉庆《湖南通志》,对湖南全省疆域书写“阙略”转到“清晰”,这种对疆域的清晰界定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省份认同感,将省设定为认同归属的地域范围,对于省籍意识的发展起到很大推进作用,故选A项;B项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省与中央的权力博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编修省志是否达成社会共识,排除D项。14.C据材料“官方和民间……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可知,西南民族地区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表明其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故选C项;中央政府利用宗族势力维持地方秩序与“官方和民间……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不符,排除A项;“完备”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强调对国家的认同,而不是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排除B项;边疆治理方式实现创新与“官方和民间……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不符,排除D项。15.B清朝前期曾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据材料“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可知,当时的繁华背后已隐藏着衰败的危机,故选B项;乾隆年间尚未遭到英国的侵略,排除A项;C选项只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的原因之一,并不能完整概括材料,排除C项;白莲教起义指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项。16.B据材料“凡有可垦之处,自垦自报……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可知,清朝初年鼓励民众开垦土地,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因此鼓励开垦土地,故选B项。17.答案:(1)由战国时诸侯纷争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分)(2)意义:抵御游牧民族侵扰;保护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5分)(3)向东南推移。民族迁移,气温降低。(4分)(4)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3分)解析:(1)根据地图及所学可知,图1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由此可知该图是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长城的位置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主要诸侯国之间,目的是抵御诸侯国之间的进攻,图2中以咸阳为都城,由此可知图2是秦朝,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长城主要集中在疆域北部,抵御匈奴入侵,故导致长城位置变化的时代因素是由战国时诸侯纷争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根据地图可知,秦朝时期修筑起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汉朝长城在秦朝的基础上向西延伸,经过河西走廊延伸至西域境内,汉长城向西延伸其主要的军事目的是抵御匈奴入侵,因此长城修建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同时长城的修建也保护了内地地区免受匈奴的威胁,保护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汉朝所筑河西长城有力阻止了匈奴进犯,扩大了汉朝的管辖范围,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长城所筑起的防线保护了中国同欧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置郡、都护府等机构进行管辖,有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3)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地图可知,明长城较秦汉长城相比,位置更靠南,向东南推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图5可知,明朝时期气温较前朝降低,导致北方民族迁移。(4)根据所学可知,长城不仅仅是防御工事,历朝历代为加强统治在长城沿线更是设置边镇进行管辖,因此还可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角度探讨;长城既维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全,也促进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中华民族和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故可从经济与社会生活角度探讨;经济交流伴随着文化交流与传播,故可从文化角度探讨长城的位置变迁。18.答案:【评分标准】观点需表明立场,2分;论据符合史实,论证充分合理,8分;文本通顺,整体结构合理,2分。示例选取:孝道、贞烈论题:列女传的事迹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