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件第四章-被害人_第1页
犯罪学课件第四章-被害人_第2页
犯罪学课件第四章-被害人_第3页
犯罪学课件第四章-被害人_第4页
犯罪学课件第四章-被害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被害人第四章被害人1被害人地位的演变1、同态复仇时期完全的被害人主导2、奴隶、前封建社会被害人为主追诉人3、封建社会晚期注重国家权益的保护,忽视犯罪人与被害人4、前资本主义时期注重犯罪人权益的保护,忽视被害人5、当前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的二元互动被害人地位的演变1、同态复仇时期2无被害人的犯罪无被害人的犯罪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的同意进行的犯罪。定义的根基:根据民主的基本法则,公民自由应有延伸的空间,只要他不妨碍其他人同等价值的自由。无被害人的犯罪无被害人的犯罪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的31、性犯罪:通奸、同性恋、卖淫、婚前性行为、色情文学等。2、赌博3、吸食毒品4、安乐死5、自杀6、堕胎或者避孕7、流浪8、高利贷9、公开酗酒1、性犯罪:通奸、同性恋、卖淫、婚前性行为、色情文4一、概述(一)概念被害人(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损失或者损害即危害结果的担受者。1、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损失或者损害者损失或者损害可能是精神的或者物质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抽象的或者具体的。一、概述(一)概念52、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者间接担受者间接担受者是由于与直接受害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而间接受害,从而与直接受害人构成“共同被害人”。拐卖妇女、儿童罪2、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者间接担受者间接担受者是由于与直6注意:肯定危害结果的间接担受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肯定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的间接担受者所担受的损失或者损害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注意:肯定危害结果的间接担受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肯定犯罪行为73、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犯罪行为所侵害社会关系的主体。(1)犯罪行为直接指向具体有形的被害人:侵害对象(2)犯罪行为通过对人身以外物质实体的侵害或者抽象权益的侵害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社会关系的主体3、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犯罪行为所侵害社会关系的主8

4、被害人的外延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整体本身,抽象的制度、乃至于信念体系、信仰等。(二)被害人的特征1、被害性被害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由被害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构成的足以使其受害的总体内在倾向性。

4、被害人的外延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一定条件下的国家与社会9(1)被害倾向性被害倾向性是指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炎热夏季,身材丰满而又暴露过度且举止轻佻的女性。(1)被害倾向性10(2)被害的受容性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被害前的角色内化,被害后的认同和容忍。家暴的被害人。(2)被害的受容性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11(3)被害的敏感性被害的敏感性是指被害人对于可能的被害和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2、互动性互动性是指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社会性交互作用的过程,被害不外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者最终结局,从而互动成为被害发生的内在机制。被害前、被害中、被害后的互动(3)被害的敏感性123、可责性被害人的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促使了被害的发生,从而对自身的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或法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谴责。被害人盲点症3、可责性被害人的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促使了被害13二、被害人的类型划分被害人类型的原因A有利于查清犯罪原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B有利于合理分配责任、公正裁判、预防犯罪二、被害人的类型划分被害人类型的原因14(一)无责被害人与有责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责任的有无及其程度无责被害人:是指对于自己受害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者道义责任而纯粹被害者。有责被害人:是指那些本身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者违背道德、违反纪律或者其他社会规范行为或过失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实施与侵害者犯罪行为的发生之间具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一)无责被害人与有责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责任的有无及其程15(二)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是否被害既然的被害人:既然意味着被害已经发生,被害人实际上已经遭受了加害行为的侵害。既然被害人是指已经遭受侵害、被害状态已成既定事实的危害后果的担受者。潜在的被害人是指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因而具有被害现实可能性,但尚未真正被害者。(二)既然的被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是否被害16(三)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愿自愿性被害人是指那些认为被害并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甚至于正中下怀、求之不得之事的人。1、阿贝鲁综合症者2、受虐倾向者(三)自愿性被害人与被迫性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对于被害的意17(四)状态性被害人与机会性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倾向的有无状态性被害人:潜在的被害人机会性被害人:是指并非因为自身的性格、素质或行为的某些特点或者倾向而受害,而是纯粹因为某种偶然的、突发的不幸事件而受害者。

飞来横祸(四)状态性被害人与机会性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倾向的有无18(五)真实的被害人与虚假的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被害的真伪真实的被害人:是指确实遭受犯罪侵害并因此而成为一定损失或损害的担受者。虚假的被害人:是指基于某种目的,故意谎称或误称自己被害,而实际上并未遭受任何损害者。恶意型善意型(五)真实的被害人与虚假的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被害的真伪19(六)暴君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和生物生理的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的人格或个性倾向暴君型被害人,是指个性暴躁,权力欲、支配欲极强并因此而遭致被害者。家暴的被害人生物生理被害人,是指因其生物生理特征而遭受不公正待遇或侵害的被害人。犹太人和黑人(六)暴君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和生物生理的被害人划分标准:20(七)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的彼此联接程度共同被害人:1、因同一犯罪或事件而直接共同受害的被害人群体;2、因与直接受害者具有某种直接利害关系,从而间接受害者,其所担受的损失或损害系由第一被害人的被害结果所直接因果性地派生而来的。独立的被害人,是指遭受某一犯罪行为或事件的侵害,并没有因此而产生间接被害人的单独的被害人。(七)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划分标准:被害人的彼此联接程度21(八)老年被害人与女性被害人(九)有形的被害人与无名的被害人划分标准:罪犯所感知的被害人价值的显隐或有无有形的被害人:作为经验事实而被感知的实际存在的受害者。无名的被害人:被犯罪人非人格化的被害人。(八)老年被害人与女性被害人(九)有形的被害人与无名的被害人22(十)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的被害人和社会环境的被害人划分标准:致害因素的不同环境的被害人:是指人为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环境,间接或直接导致环境的恶化而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担受者。水体污染(十)环境的被害人、技术的被害人和社会环境的被害人划分标准:23技术的被害人:是指因现代科技发展

所带来的弊端或者对于现代科技的恶为利用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的担受者。

电话窃听装置的被害人社会环境的被害人:是指因某种社会性因素而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担受者。技术的被害人:是指因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或者对于现24三、被害现象(一)概念被害现象是指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由被害人所担受的,状述和反映具有“被害”性质的诸经验事实。狭义:法人或者自然人所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事实或者状态。三、被害现象(一)概念25广义:凡是诸如战争、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种族灭绝、种族歧视、滥用权力等行为和事件,所给与人类、民族、团体、制度和个人等等所造成的一切痛苦、损失、损害、不幸和灾难的事实及其状态,均属于被害或者被害现象。广义:凡是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种族灭绝、种族26(二)被害现象的类型1、原生损害与派生损害划分标准:被害结果与加害行为的联结程度。原生损害:是指由被害人所担受的,由加害行为所直接造成的损失或者损害。派生损害:是指由被害人所担受的,由原生损害派生、衍化而来的损失或损害。(二)被害现象的类型1、原生损害与派生损害272、再度被害与重复被害划分标准:被害的发生是否基于同一犯罪行为再度被害: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后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的询问、出庭作证或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物质损失、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失以及精神刺激。2、再度被害与重复被害划分标准:被害的发生是否基于同一犯罪行28重复被害: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单元内

特定的同一被害人在前一被害之后,又遭受同类或异类加害行为的侵害,特别是遭受同类加害行为的侵害。重复被害: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单元内特定的同一被害人在前一293、复合被害与共同被害划分标准:加害行为是否针对同一被害人复合被害(1)横向:指被害人同时遭受两种以上不同性质或类型的侵害,因而担受了多重被害结果。(2)纵向:对于被害人的一种侵害行为导致多方面的连锁被害反映,诸被害反应随被害现象的发生而同时或递次发生。3、复合被害与共同被害划分标准:加害行为是否针对同一被害人30共同被害:(1)指范围广大的不特定多数人,因同一犯罪或事件而直接共同担受的损失、损害或痛苦。(2)除直接被害人的被害外,其他因与直接被害人具有某种直接利害关系,由直接被害人的被害结果因果性地派生,而由其他被害人所担受的损失、损害或痛苦。共同被害:(1)指范围广大的不特定多数人,因同一犯罪或事件而314、被害烙印、被害后遗症与被害标签被害烙印: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将这一经历积淀内化,从而在心理或生理上呈现的短期不易消除的某些症状、标志或特点。被害后遗症:是指被害事件发生之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持续性不良状态。4、被害烙印、被害后遗症与被害标签被害烙印:指被害人在遭受犯32被害标签:指由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或特定的社会氛围,被害人的人格倾向等因素综合互动所形成的,并由社会烙于特定被害人人格乃至人身,旨在表明其被害性的,具有角色模型性质的符号。被害标签:指由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或特定的社会氛围335、被害暗数、被害率与被害盲点症被害暗数:是指一定时空中已经告发和被害人已经知道、但尚未告发的被害现象,与实际存在的被害现象之差。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遭受被害的社会成员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比率。被害盲点症:是指被害人出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以至于注意狭窄、5、被害暗数、被害率与被害盲点症被害暗数:是指一定时空中已经34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6、被害易位是指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作用与身份互相对方移易。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35四、被害原因: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被害原因:是指触引、促发被害,从而与被害现象具有因果关系的有关被害人的相关因素及其互动过程。基本的互动模式:(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1、被害人毫无责任,也没有实施任何具有引诱或暗示性质的行为,而纯粹因为四、被害原因: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被害原因:是指触引、促发被36自身的生理或社会因素,以致被害。2、被害人的行为可能激起加害者的机会心理,而被害人自己对此并不自觉,也毫无诱引或挑逗对方的用意。自身的生理或社会因素,以致被害。2、被害人的行为可能激起加害37(二)冲突模式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互动关系,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常常互换角色,即出现被害人易位现象。(二)冲突模式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社会性联系而形成38熟人之间较陌生人犯罪有更大危害性:1、罪犯更易于接近被害人;2、加害人了解被害人的生活习惯;3、被害人在加害发生时常常无法逃避;4、在被害发生时被害人无法获得救助;5、被害人鉴于与犯罪人的关系常常惧于起诉,以免报复,遭受更大损害;6、司法机关担心被害人撤诉,不愿意对此类案件进行起诉。熟人之间较陌生人犯罪有更大危害性:1、罪犯更易于接近被害人;39(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不过是对于被害人“催化”、“刺激”或“推动”行为的一种还击或过当反应,其发生恰好是被害人的行为在当时条件下合乎规律的结果。(三)被害人催化模式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40(四)斯德哥尔摩模式五、被害预测、被害调查与被害预防(一)被害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