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的变化
透明角形术的超声乳化内移植手术是一种常用的国内外眼科临床治疗方法。由于散瞳发生的散瞳变化一直是手术医生的重点。我院自1997年6月至1998年2月开展该项手术,随访3个月,资料完整者62例(78只眼),现将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总结如下。数据和方法一、不同性别患者眼性别分布收集1997年6月至1998年2月在我院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62例(78只眼),男41例(52只眼),女21例(26只眼);年龄12~75岁,平均49.6岁。老年性白内障56只眼,青年性白内障12只眼,其他并发性白内障10只眼。根据LOCS-Ⅱ标准对白内障晶状体核混浊程度进行分级,Ⅰ级核9只眼,Ⅱ级核20只眼,Ⅲ级核41只眼,Ⅳ级核8只眼。二、个月检查视力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检查视力;采用CanonTX-10型眼压计测量眼压;TpconOM-4型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三、垂直嘴唇穿刺前房内黏弹剂及水凝胶人工晶体图478只眼中,26只眼采用表面麻醉方法(0.05%Alcaine,自术前15min开始滴眼,每5min滴1次,共3次);42只眼采用球旁麻醉方法(2%利多卡因4ml、0.375%布比卡因4ml及玻璃酸酶75U)。A组:51只眼,选用颞上方(右眼)或鼻上方(左眼)透明角膜切口。用2.8mmKeratom钻石刀(瑞士Meyco公司生产)垂直角膜缘穿刺约0.5mm,在角膜基质层内向视轴方向移动1.75mm后,穿刺进入前房。在9点钟方位(右眼)或3点钟方位(左眼)用1.5mm钻石刀做角膜旁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上海其胜生物制剂实业公司生产)约0.3ml,连续环行撕囊(直径约5~6mm)后,充分水离分核,使用Legacy型(美国Alcon公司生产)或Milliennium型(美国Stroz公司生产)超声乳化仪,采用囊袋内分块切除技术超声乳化晶状体核,自动灌吸系统吸出残留皮质。用3.2mm钻石刀扩大切口至3.5mm,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专用镊植入水凝胶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直径6.0mm,全长12.75mm;美国Stroz公司生产)。自动灌吸系统彻底清除前房内黏弹剂。前房内注入缩瞳剂,用BSS冲洗前房内药物及残留的皮质和色素,并形成前房。用三角海绵擦干切口,轻压以确认无渗漏,无需缝合。B组:27只眼,选择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向做切口,其他手术步骤同A组。四、视网膜散光度计算根据Jaffe′s矢量分析原理计算手术性角膜散光度;根据两垂直径线上角膜曲率差,计算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差值。采用t检验、正态近似法u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裸眼视力比较术后1周,眼内炎性反应及切口处角膜水肿,导致角膜散光变化,术眼裸眼视力受到影响。随访3个月,裸眼视力≥0.5者A组为48只眼,B组为26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67,P>0.05);视力≥1.0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11,P<0.05)。二、膜散光表2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网膜散光度比较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73±0.67)D,术后3个月为(0.62±0.67)D,两者比较,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11D,差异无显著性(u=1.638,P>0.05)。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为(0.61±0.54)D。2.个月视网膜散光度比较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前为(0.92±0.87)D,术后3个月为(0.53±0.56)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267,P<0.05);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减少0.39D,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016,P<0.05)。术后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为(0.72±0.55)D,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1.382,P>0.05)。三、全消失,视网膜变平滑术后无切口漏水发生;切口周围组织水肿1周内逐渐消退,约10d完全消失,角膜变扁平。平均眼压术前为(15±6)mmHg(1mmHg=0.133kPa),术后1周为(13.5±3)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487,P>0.05)。讨论一、最佳手术切口的确定以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用时短、结膜无损伤、手术性散光度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炎性反应轻,以及可在表面麻醉下任意选择轴向做切口等优点。但是,所有角膜上方无缝线切口均易产生逆规性散光,颞侧无缝线切口易产生顺规性散光,即切口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易变扁平。在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A、B两组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角膜曲率术后明显低于术前(0.39D),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正确选择切口方向可减少术前角膜散光度,即通过选择径线行透明角膜切口,可以矫正约0.50D的角膜散光度。该结论与Long和Monica报道的宜选择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向做透明角膜切口的结论一致。若切口位于角膜曲率最小子午线轴向,手术后角膜的散光度将增大。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除依赖于对所需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准确测算外,角膜散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的最佳裸眼视力≥0.5者A组占94.1%,B组占96.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视力≥1.0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说明选择径线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可以减少角膜散光度,提高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术后1个月时角膜散光情况已基本稳定;而大切口白内障手术切口愈合需4~6个月时间。因此,采用小切口手术术后不仅散光度小,而且稳定时间短,视力恢复快。二、术后覆盖厚度的计算角膜散光是指相互垂直两主径线上角膜曲率的差值,而手术性角膜散光是由于手术本身因素所造成,包括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的改变。若仅按照顺规和逆规单纯计算术后角膜散光度,作为评价手术性角膜散光度的指标(即简单法)与术前进行比较,往往因手术后散光轴向改变而得到错误结论。目前我国文献中多以简单法作为计算手术性角膜散光变化的方法,因此与国外文献报道结果出入较大,同时也失去了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的意义。本研究采用Jaffe′s矢量分析法观察术后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由于包含了手术后角膜散光轴位改变因素,因此可准确反映手术性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A组术后3个月时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为(0.61±0.54)D,而角膜散光度变化仅为0.11D,说明两种计算方法存在明显差别。B组结果表明,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39D,明显高于A组,因此通过计算平均角膜散光度的改变,可得到术后整个角膜散光的变化趋势,为选择切口位置提供理论依据。当选择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向做切口,并且手术性角膜散光度较小时,采用简单法计算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亦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三、视网膜免疫组化本研究中无切口漏水现象发生,而且手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