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香正菱何疑仙宅近蟾宫_第1页
桂林香正菱何疑仙宅近蟾宫_第2页
桂林香正菱何疑仙宅近蟾宫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林香正菱何疑仙宅近蟾宫

我早就听说过青浦有一个朱家角,南汇有一个新农场,充满了江南水城的魅力。被誉为淀山湖畔一颗明珠的朱家角已是闻名遐迩了,然而,新场镇还是深藏不露,知者不多,我很想前去看看,但无机会。今年7月初,下了决心,冒着38度高温酷暑,前往探访。所见,确是与众不同。小镇古朴典雅,风致清幽;闾巷井舍,或是楼宇豪宅,或是小家碧玉,错落有致。镇内镇外,河汊纵横,泻玉泼翠,轻风柔波,渟泓水静。但是,静中也有动,街上行人却如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热闹非凡,显现了古镇“贾炫繁华”的传统。新场老街,最为热闹的是新场大街的洪桥头,桥东有家百年老店,出售烟杂食品小吃。门前置放了一块写有“吴记热气羊肉,自产自销”的广告牌。当我把广告牌稍作移动,见到石柱上刻有很长的条幅,写的是“本店创自康熙壬寅年”九个大字,这引起我的兴趣,这么有意义的招牌,为何显而不露,据说这也是一种广告效应,说明好戏还在后头呢!洪桥西堍,有一间“江南第一楼”,它始建于清同治年末,到1911年翻建为三层楼房,内有茶室书场,可容纳200多人,规模甚大。沿河有遮雨的廊棚、水桥,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桥南洪东街上有深邃的奚家大院,现有屋三进,画栋雕梁,飞檐翘脊,气势宏伟。门前挂有北大街居民委员会的牌子,内有茶室、棋牌室,为居民休憩的地方。我也入乡随俗,与居民一起饮茶聊天。得知该宅是明末清初奚长生药材店的原址,前店后宅,厅室凝邃,是镇上著名的老店。居民们说起新场镇的古居,如数家珍,一口气报出了八、九个明清时期留下的豪宅。如新场大街上的崇修堂、行素堂、张信昌故宅,以及闵家湾的群体建筑,等等。从他们的言辞中,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一是“多”,新场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鳞次栉比,为数众多。至今镇上约有60%的民居为清代或民国时期所建,三进以上的大宅就有15座。二是“真”,上述建筑,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破损,但即使是一墙一宅,也是真迹,并非是仿古建筑。三是“秀”,不少古建筑,装饰精致,且风格迥异。如洪西街的朱宅,马头山墙,其状如飞;雕花挂落,一派书香门第,加之庭院小景,犹如小家碧玉。又如洪西街的叶宅,主人叶映榴,曾是康熙年间进士,家有御书楼,古为新场十景之一,名为书楼秋爽,以秋景最宜,所以古有诗句称:“况值桂林香正馥,何疑仙宅近蟾宫。”虽然至今楼已改建,但其遗迹,也不失当年巍焕清丽的风格。我漫步新场的大街小巷,有三处景观,给我印象最深。第一处是港西街的一条水巷,名为新港,夹大街与小巷之间,水流潺湲,清莹秀美。河道一侧,树木阴翳,浓荫沉绿。对岸是一排整齐晶莹的石驳岸,建有低昂疏簇的民居,间有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颇有气势。悉心观察,石驳岸上凿有众多不同形状的缆圈,供停船系缆用。其状犹如一对鱼眼,炯炯有神;犹如女红用的一块线板,甚为精巧。还有许多不可名状的图案,从这些缆圈的痕迹,可以想像到过去新场镇水上交通便捷的状况。唐朝诗人杜荀鹤写的“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新港河上的桥梁不仅多,有的还直通对岸人家,把树影河光引入了深宅大院之中,这在许多地方是少见的。笔者无意之中过桥进入了张信昌的宅第,它始建于清宣统年间,内有三进楼房,宽敞轩昂,很有气派。现在住了8户人家,也不显得拥挤。临街是商铺店面。清末,张家在此开设了一家很大的绸布庄,后门是装卸货物的码头。这种前店后宅的水上人家,在江南集镇中很有代表性。第二处是曲曲折折的闵家湾,深巷街多,到此如入迷宫。闵家湾南北长100公尺,东西60公尺,占地6000平方米,房屋数百间,以清代建筑为多。笔者为了寻找明代抗倭名人闵电的遗址,来到了闵家湾,谁知这里巷多如织网,我问姓闵的是哪一家?回答是家家都姓闵。如果要问哪家的建筑最有代表性?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闵家湾内处处是古民居。在无奈之中,总算见到了闵家的一座门楼,可称是闵家的标志性建筑。后来,又经一位姓闵的先生的指点,看到了另一座门楼,两座门楼都在众多民居的包围之中,分不清哪是闵家的正门,哪是仪门,或是闵家后裔各立的门户,因为闵电生活的年代是明代嘉靖年间。到了清代同治年间有贡生闵峻,其子闵玮、闵轮、闵钰都是当地文化名人,其孙闵望是康熙年间举人,官任富阳知县。所以闵家历来是新场镇有影响的大户人家,随着世事变化,子孙繁衍,逐渐形成了今日闵家湾古代民居分分合合的现状。第三处是千秋桥畔风光旖旎,古意盎然。新场镇有“十三环洞九牌楼”之说,所谓十三环洞即是十三座石拱环洞桥,至今保存得最好的是洪东街的千秋桥,可能它是新场有名的十景之一,雅称:“千秋夜月”。许多文人墨客到此留下了墨迹。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1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这是史书记载的书面语言,此说何以见得,如何验证呢?此行,我请教了在千秋桥畔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胡大姐,请她讲讲千秋桥的历史。胡大姐是个热心人,她边讲边带我走上了桥坡的石阶,见到了有一级石阶中露出了“千秋桥”三个字的字头。胡大姐说:“这就是康熙年间刻在桥顶拱券石上的桥名,乾隆年间拆下后砌作石级。”这虽然是小小的细节,但是在细微处却有力地验证了千秋桥的历史,对我来说,也是访古探幽的一大收获。千秋桥地处东横港、六灶港、洪桥港三河交界处。俗话说,这里正是一个“浜兜里”,或者说是地处河网地带,四周是河街相邻,路桥相通。在千秋桥周围是一桥连着一桥,最近处是万福桥,历史上曾称为城隍庙桥。两桥所处的位置呈八字形,可说是双桥汇流,连理情结。我还非常欣赏河湾对岸修篁密筱、深翠碧绿,朦朦胧胧中显现的村居农舍景象,它为千秋桥,也为新场镇增添了水乡的风韵。在走访中,我思索了一个问题,新场镇的古建筑,为何如此之多,而又有特点。我想还应从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来思考。据我所知,上海地区一些镇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的因为它曾是商品粮的集散中心。如朱家角镇,“曾是附近方圆百里贸易集散地,米市尤为兴盛。每逢收获季节高峰时,一天上市交易超过万石。”有的是棉花棉布的集散地。如罗店镇“从万历至康熙年间,罗店镇作为一个棉布贸易中心,吸引了大批徽州商人,生意兴隆,堪与邻近的南翔镇相媲美。”有的是因为与交通要道有关,如商榻镇,“其地为水路交通要道,商人往来苏松,为适中之地,至夕住此停榻,故名商榻。”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新场镇最初则是个盐业市镇。据县志记载:“新场镇距下沙(镇)九里,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至明末“镇之贾贩犹盛”,南北街长四五里,东西各二里许,歌楼酒肆商贾辐辏,于是才有了“乡人有赛苏州之谣”。这些,也就可能是“江南第一茶楼”、“奚长记药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