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_第1页
马克思作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_第2页
马克思作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_第3页
马克思作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_第4页
马克思作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班级***姓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导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1、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另外,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而且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分工日益增多。其次,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深层上的通过投资设厂,在生产领域里、在生产过程中把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方式。

2.贸易的全球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于1996年5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讲话时说的“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在贸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况正在改变。1963~1985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则4.3%上升到12.4%。此外,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还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发展

3、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进一步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各国对资本流动管制的解除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地传递,这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各类资本市场的总规模达35万亿美元,跨国资金流动为7.6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1.5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时期世界各国银行外汇储备的总额。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信用卡,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1997年4月美国政府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EmergingDigitalEconomy)报告中得到启发。报告中提到到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在线购物人数从6个月前的47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到2002年,电子商务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一切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中国贸易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抑制了通货膨胀,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困难,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8%。在1995年我国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1997年又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按现行汇率折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世界排名明显上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粮食库存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国家外汇储备比1995年增加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二。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优质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蔬菜和水果供应丰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业生产不仅注重产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纺织、冶金、煤炭、建材等行业压缩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取得明显进展,市场供求状况有所改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进展较快。国家重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南疆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江阴长江大桥、厦门海沧大桥、广州地铁、兰(州)西(宁)拉(萨)通信光缆、四川二滩水电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特别是利用长期建设国债,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交通通信条件极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消费环境明显改观,为今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支出稳步扩大,家庭财产包括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全国彩电和电话普及率等均可超过“九五”计划预期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可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贸易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

最近二十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1983年~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11000多亿美元,其间1993年~2004年增加了9500多亿美元,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1548亿美元。中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提高,出口和进口占世界的比重从1983年的1.2%和1.1%,上升到1993年的2.5%和2.8%,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5.8%和5.3%。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04年世界贸易出口额实际增长8.5%左右,中国占世界贸易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中国贸易总额在全球排名也第一次升至第三位。

表2.11992~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亿美元)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差额

19921655.3849.4805.943.519931957917.41039.6-122.219942366.21210.11156.253.919952808.61487.81320.816719962898.81510.51388.3122.219973251.61827.91423.7404.219983239.51837.11402.4434.719993606.31949.31657292.32000474324922250.9241.120015096.526612435.5225.520026207.73255.72952303.720038512.14383.74128.4255.3200411547.95933.75614.2319.5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正如约翰·邓宁所断言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首任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说过,“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转、无法阻挡和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任何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是接受它、适应它,我国只有在此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现实情况和可能的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全球化趋势

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资源、环境问题。目前中国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0年,中国单位产品实物消耗指标国内先进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火电耗煤为24.1%,钢耗煤为20.9%,水泥综合能耗为44%,乙烯能耗为69.7%。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浪费。

一、资源浪费严重对进口依赖程度加深,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2003年中国石油、铝、铜、镍、钢铁、煤炭和水泥的消费分别占全球消费的7%、19%、20%、21%、25%、30%和50%。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将会更大。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对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供求缺口日益凸现。矿产资源的国内供给率将进一步下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中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

进口依存度(%)

2000年

2010年预计

2020年预计

石油

314158铁

333452锰

163138铜

487282铅

04552锌

05369二、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全球范围内高科技成果的挑战(1)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低水平层次。目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基本上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虽然获得了高速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