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②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a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b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c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d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A.a

d B.b

c C.a

c D.b

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现在大学校园这股游乐成风、恋爱成风,奢侈、攀比成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再得不到改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B.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出多少优秀人物!但是,对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而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有独特的魅力。C.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二十个国家、四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祖居江西德安县。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当时,考大学,选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相关链接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摘编自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在教学上积极进取,执教外语,效果良好,他并不满足,还刻苦自学英语、俄语,不断提高自己阅读、翻译、编校外文文献的能力,这为他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在教学中,袁隆平认真钻研解决问题,备课时经常自问自答,有时还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C.袁隆平获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于是他大胆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D.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学阶段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B.袁隆平教学认真,肯下苦功夫,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从植物体的最小构造单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系统地进行了学习研究。C.袁隆平尽管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老师的身份还是耽误了他在科研上开花结果。D.袁隆平建议学农的大学生不要沉溺于电脑和书本之中,电脑和书本对水稻种植帮助不大,要多到实验田里去,多联系实际。(3)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他在信中用平和的语气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至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他进而写道,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4.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对此,袁隆平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回答。5.袁隆平反对大面积种植命名为“遗传工程稻”的水稻,他的理由是什么?6.从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7.上面两个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8.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A.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C.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9.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B.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10.“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②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就会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③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④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11.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对此,袁隆平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回答。12.上面节选语段列举了大量的数字。结合具体内容,评析其作用。13.从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14.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的颁奖词,横线上应填句子的正确顺序是(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1)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2)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3)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4)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A.(2)(4)(3)(1) B.(3)(4)(1)(2)C.(4)(3)(2)(1) D.(1)(4)(3)(2)15.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在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中,最受瞩目的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材料二: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认定,“袁隆平”这一品牌的无形资产已达1008亿元。在由袁隆平任主编的《杂交水稻》专业杂志的封二上,曾经刊登过一则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产品广告,清楚地印着“袁隆平”品牌价值1008亿元。材料三:在由湖南人编制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富豪榜“2007湖南富豪500强”中,梁稳根以188亿元的身价高居榜首,袁隆平因其对社会的特殊贡献被列为名誉首富。材料四:有人认为湖南富豪网无非是借着袁隆平这个品牌为他们的富豪评比活动贴上金标签,是一种炒作,所以网上出现了“把科学家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实在很无聊”的帖子。你同意材料四中的“把科学家袁隆平列为‘湖南省名誉首富’实在很无聊”这一说法吗?请你就这一帖子提出的看法进行回复。(100字左右)三、材料作文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为了“禾下乘凉梦”这个伟大梦想,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最终研究出“杂交水稻”,让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科学家是国家发展的中坚,正是因为有了科学家这个群体,我们的国家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二:张秉贵是一位平凡的售货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他凭借“一团火”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用平凡人的力量助推国家发展。平凡人是“一滴水”,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水滴,最后才汇聚成了国家发展的大河。材料三:“大国工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是因为他有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工匠,正是因为有这些工匠的存在,中国才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国家的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命题作文17.写作。请以“我给当助手的日子”为题目,从袁隆平和钟扬两人中任选一人填入空格,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关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这种方法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但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取材于《语文》必修上册第4课)材料二: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枯。”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2017年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至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至7倍。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这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秘密。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复旦大学2012年7月6日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出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取材于《语文》必修上册第4课)18.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为它们拟写一个凸显所报道人物特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19.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袁隆平、钟扬的事迹,概括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材料二: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2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因此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22.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材料二: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2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和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25.材料一在选材上与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有什么异同点?参考答案:1.C2.C3.(1)A(2)B(3)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4.①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②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③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5.①这种稻本身存在诸多缺点。(或答“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②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或答:没有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6.做事严谨,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的科学家。7.对比的写法。8.C9.B10.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③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11.①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②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③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12.选段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如第2段“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而杂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