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疫”这个字人人敬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睆”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骍”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骍角、犁生骍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骍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疫”字让人敬而远之,除了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还因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B.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这一点可以从苏轼的词中得到印证。C.“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是品相更加高贵的牛。D.耕牛有勤劳坚韧的品质,是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耕牛”精神代代传承。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C.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说明牛当时已经成为供人们役使的重要工具。D.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体现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辉煌的见证者。B.社会的发展,使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取代了耕牛,现代化农业中将很难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C.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D.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仍然需要传承。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首先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是“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受其启发,这里从“时间”的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史进程,这种追溯是期待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木叶”诗语的起点是楚辞《九歌·湘夫人》。由于时间的距离,“主体”的审美,对于过去时间里的作品来说,必然会产生某种“误读”,即把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感觉加于其上。一般来说,作品与读者的时间间隔越长,被误读的成分就越大,尤其是当“后来者”直接以“后来”积累而成的艺术眼光去阐释最初的艺术形成方式、特征时。也因此,我们说:林庚先生的艺术解读,其中难免有某种“后来”的“误加”。而就解读的具体方法来说,林庚先生的艺术审美解释是专就诗句里的一个词语展开,这种方法是来自传统的“摘句”。“摘句”的方法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即无视“时间”存在,以我为中心的随意任性评点。但是,“摘句”方法的“自由化”会令解释本身陷入某种“时间混乱”,解释的空间也相对狭窄。现在我们来考察“木叶”。《九歌》原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民间歌曲,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祭祀。屈原《九歌》即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九歌》里,《湘夫人》篇是祭湘水女神的歌。此祭歌首段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从歌的第一个词语开始,就进入了一种“生活的幻象”之中,这个“幻象”便是巫教祭祀。在此幻象的世界里,“木叶”和祭歌后面陆续出现的各种景物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即都弥漫着浓郁的巫术和神话色彩。在“木叶”诗语诞生的起点上,它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特殊景物。如果“木叶”要从普通的状态生成为情感内涵更为丰富的诗歌语象,显然需要“时间”。一般地说,在“时间”的过程里,一个具有稳定性的诗语之形成,必定会遭遇许多偶然因素,偶然地被重复,偶然地扩大了自己使用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偶然之后,某一个诗语得以必然地诞生。对于“木叶”来说,它的偶然存在,首先表现为:它只是一个具有特定地域性,与楚地巫文化有关的物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个明确的地域指向性意味着“木叶”只有突破自己的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才能令自己从个别性词语提升为普遍性的诗语。关于这一点,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逐渐提升的过程表现得很明确。如:楚公子为质于秦,作《王子思归歌》:“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去千乘之家国,作咸阳之布衣。”南北朝江淹《秋至怀归》:“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北朝王褒《渡河北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历史的改变,“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即朝着具有普遍性的诗语境界行进。(摘编自陈向春《时间的解读:说“木叶”诗语的演进》)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认为“木”有颜色的暗示性,“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透些微黄的叶子。B.林庚对“木叶”的解读是以后来者的艺术眼光去阐释的,其中难免有某种“读”。C.林庚使用传统的“摘句”法对“木叶”进行鉴赏,忽略了“木叶”诗语发展中“时间”的存在。D.“木叶”突破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用语绝对,这也说明这篇学术随笔语言上未必严谨。B.林庚认为“寒风扫高木”中“木”比“树”更显单纯,这种“摘句”法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C.对于林庚《说“木叶”》中所议及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材料二的作者并没有表示否定。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6.下列诗文,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
)A.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B.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唐·李白《梁园吟》)C.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晋·张翰《思吴江歌》)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8.南北朝柳恽有《捣衣诗》:“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这首诗为何选用“木叶”一词,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两则材料试作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有删改)文本二: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淳朴坚韧、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摘编自中国作家网)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调回来颇有疑虑。B.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这一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人物性格特点。C.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D.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10.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B.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做了铺垫。D.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11.怎样理解“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2.《人世间》获奖的颁奖词中反复提及“情”字,请结合文本,说说“情”有哪几层内涵。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4.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B.《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C.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D.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求神拜佛的处所。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领国来增加晋国的实力并削弱自己。C.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公许诺,愿臣服秦国,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7.请问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并找出一个主要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1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19.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面对孔子的问志,其不同的言谈和神态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体现出子路性格的直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冉求的谦虚;曾皙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体现出性格洒脱与谦恭。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
、规律的举一反三,藉由“跳转来源”“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污染纠纷公证调解
- 纺织品退货流程管理办法
- 教育研究合同履行准则
- 供应链优化采购策略
- 销售内勤月度工作总结5篇
- 话务员年终工作总结开头怎么写(3篇)
- 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旋转电位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班主任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发言稿5篇
- 2024年黑白超声诊断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正余弦定理知识点权威总结18页
- 国企纪检监察嵌入式监督的探索与实践
- 浅议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 设备安装应急救援预案
- 深基坑工程降水技术及现阶段发展
- 暂堵压裂技术服务方案
- 《孔乙己》公开课一等奖PPT优秀课件
- 美的中央空调故障代码H系列家庭中央空调(第一部分多联机)
- 业主委员会成立流程图
- (完整版)全usedtodo,beusedtodoing,beusedtodo辨析练习(带答案)
- 广联达办公大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