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5)主观简答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1.gif)
![【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5)主观简答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2.gif)
![【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5)主观简答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3.gif)
![【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5)主观简答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4.gif)
![【 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5)主观简答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544c46befbf430f2a2ab3970f15c93a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观简答题瑞鑫教育研究院编制
2024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文言文简答题,其设问方式与文本体裁、题材密切相关。如果是人物传记,其设问角度一般是人物、事件;如果是历史事件,其设问角度一般是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线索等;如果是游记散文,其设问角度一般是景物、人事、情感;如果是议论说理散文,其设问角度可能会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主观简答题题目一般是简要的概括、说明,也可能有简要的分析。概述必备知识(1)古代人物传记关键点作用或意图抓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功过和精神传记往往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说明人物的主要贡献和过错。我们只要能够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就能够正确认识人物的功过是非,品评人物的精神品质抓次要人物——从侧面了解主要人物看看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抓记述人物的方法——领会人物的心理、精神、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抓住作品记述人物的具体方法手段,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初步鉴赏的目的选文体裁特征(2)古代议论性散文关注点阅读目的辨题识体,明确写作目的“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表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表明的体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阅读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通读全文时,在理解掌握文句的前提下,得先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把握结构,理清逻辑思路对古代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我们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作答文言文简答题,首先要求读文时要准确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的褒贬评价。然后寻找文本依据,确定答题区间。如果设题点在引出句或观点句上,一般要看下文;如果在总结句或结论句上,一般要看上文;如果在过渡句上,就要前后兼顾,再作权衡。确定答题区间后,还要有分点作答的意识,不可照抄原文,也不可把翻译作答案,要有概括、分析、提炼、变形的过程。通用解题步骤读文本、定范围用技巧、组答案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语言的时候始终扣住问题里的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都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解决这一问题的文本范围。扣住文本去锁定答题区间,要找准,不要遗漏。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所赋分值大致猜测有几个要点。一般采取选摘原文词句和句意(层意)提取来作答两种方法。审设问、明方向以下三步骤,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解题。考点考向根据不同的文本体裁、题材,我们还可以从五大角度入手,来洞晓命题规则。
角度一概括分析事理和事件的原因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解题方略」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既是问原因,结果肯定在题干中出现。既有结果,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还要关涉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2.厘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为答案。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真题示例【2023新课标Ⅱ卷】材料二原文: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解析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问的是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苻坚自身,还要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2.厘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第一层: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外因,即苻坚为慕容垂所陷害。第二层: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用兵能合不能分,这是他作战失败的内因。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角度二1.寻找表达情感态度的标志词语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概括情感态度和探究写作目的「解题方略」2.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文章的写作目的首先要从作品的位置上来分析推断。一般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典题示例【2023广东广州高三二模】材料二原文: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解析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典题示例【2023山东临沂高三一模】文本二原文: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参考答案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解析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1.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屡见不鲜,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基本一致。
角度三概括形象特点「解题方略」(1)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2)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3)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典题示例【2023广东茂名高三一模】燕攻齐,齐破。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微。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魂惝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及援桴鼓之,狄人乃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王安石的诗中曾说:“田单一即墨,扫敌如风旋。”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田单形象。参考答案①爱护百姓,深得百姓的信任。②善于听从他人意见,知错能改。③英勇善战。解析根据原文“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的行为(具体事件)以及文中以贯珠者为代表的百姓(其他人物)在知道田单的危机后,能设计劝谏襄王化解君臣危机,可以看出:田单爱护百姓,深得百姓的信任。根据原文田单与鲁仲子的第二次对话中鲁仲子指出田单“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后,田单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做出“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及援桴鼓之”的改变(具体事件),可知:田单善于听从他人意见,知错能改。根据原文对田单两次打仗的描写中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及援桴鼓之”的表现(具体事件),可以看出:田单英勇善战。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要解答此类试题,有这样两点值得注意。
角度三概括形象特点「解题方略」(1)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2)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典题示例【2023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遁,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迁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知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腹心之臣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二患。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九年,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参考答案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魏征针对逐渐骄奢的唐太宗提出十条建议。②内容简明、有逻辑性。魏征的十条建议都简明扼要,且层层推进,逻辑分明。③要有时效性。比如本文对于地震异象的分析戳中了时政的痛点。④表达有文学艺术性。比如本文多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解析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提出十条建议,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②内容简明、有逻辑性。《谏太宗十思疏》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魏征的十条建议都简明扼要,且层层推进,逻辑分明。③要有时效性。比如本文“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指出地震的异象与时势变化的关系,对于地震异象的分析戳中了时政的痛点。④表达有文学艺术性。比如本文“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实际上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精炼概括,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论据,得出某种结论的依据,是何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角度四概括内容要点「解题方略」摘录法有关键词或关键句,可翻译后直接摘录提取法无关键词或关键句,要根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题示例【2023新课标Ⅰ卷】材料二原文: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坦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坦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顾名思义,即考查不同的人(事物)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评价/要求等。这类题型一般出现在双文本阅读中,题干明确要求回答其相同/不同/异同点。
角度五比较分析「解题方略」(1)审清题干:相同?不同?异同?(2)回原文:找齐角度(3)对比筛选信息,分点组织答案典题示例【2023湖南衡阳名校协作体高三三模】文本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越王①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②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臣民不应放逐、杀害君主。②孟子、范蠡站在百姓的角度,认为桀、纣无道,自取灭亡,“汤放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解析(1)审清题干:问的是不同(2)回原文:找齐角度结合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曰:‘臣弑其君,可乎?’”可知,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臣民不应放逐、杀害君主。结合原文“孟子对曰:‘于传有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可知,孟子、范蠡站在百姓的角度,认为桀、纣无道,自取灭亡,“汤放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3)对比筛选信息,分点组织答案即学即练1.绍圣时期吕希哲为何“但守本秩”,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原文相关内容: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
参考答案:当时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认为吕希哲不是科举出身;中书舍人认为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与吕希哲有关,故不能提拔吕希哲。2.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分)原文相关内容: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3.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分)原文相关内容: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参考答案: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4.崔逞为何被太祖赐死?请简要说明。(3分)原文相关内容:天兴初,姚兴侵司马德宗襄阳戍,戍将郗恢驰使乞师于常山王遵,遵以闻。太祖诏逞与张衮为遵书以答。初,恢与遵书云“贤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体,敕逞、衮亦贬其主号以报之。逞、衮乃云“贵主”。太祖怒曰:“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遂赐死。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一奔长安,一归广固。太祖初闻休之等降,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兖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太祖深悔之。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颐在平城。及逞之死,亦以此为谴。
参考答案:①太祖命令崔逞等人在写给郗恢的回信中贬抑郗恢的君主,结果崔逞等人在信中称其为“贵主”;②崔逞内迁时让妻子与四个儿子留在冀州,归附慕容德,只与小儿子留在平城。5.何灌不但军事才能突出,而且善于处理政务。请简要概括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他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3分)原文相关内容: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参考答案:①为完成运粮任务,何灌提出陆路运粮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②知岷州时,何灌凿渠引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③何灌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的策略,使当地百姓乐于应募,一举两得。6.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H-5儿童各年龄期保健课件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缆索式起重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高压有载分接开关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可见光波段高光谱成像(HSI)设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墙磨机开关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打印贴标机和耗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工业PTFE密封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超高频RFID一次性腕带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便携手持式光谱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除湿白带丸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建设银行对账单英文翻译模板【英国签证】
- 法医解剖室管理制度
- 九年级下册沪教版上海化学5.2酸和碱的性质研究 课件
- 益生芽孢杆菌体外抑菌活性及耐药性研究
- 2023数联网(DSSN)白皮书
- ISO17025经典培训教材
- 东南大学宣讲介绍
- 2023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题库及答案解析
- 九年级下册-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速查速记(部编版)
- GB/T 18103-2022实木复合地板
-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