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吴南杨说述评
一、吴文藻与中国近代社会学的发展民国初年,由于科学家的理论和兴趣不同,汉学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两种倾向。其中之一是对古典一门社会学的影响,主要研究少数民族,重建文化史。另一种受功能—结构论影响,多以汉族农村为研究对象,重视实际应用(P67)。前者以南京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包括南方一些大学,统称“南派”,代表人物有凌纯声、芮逸夫、林惠祥、杨成志等,受美国历史学派影响较大,也继承了我国历史考据的传统(P94-96);后者以北平燕京大学为中心,加上清华、辅仁等大学,称“北派”,吴文藻是代表,承袭英国功能学派的理论方法(P3)。南派即中国历史学派,北派即中国功能学派(P106-107)。在西方民族学中,英国功能—结构论是后起的学说。西方民族学最早传入中国的是古典进化论。继而一批人士出国学习民族学,主要接受法国社会学年刊派、德奥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观点。当时的研究者皆到少数民族地区做调查,借鉴史料,流行整体观和跨文化比较。民族学尚无南北之分,但基本做法与后来的“南派”相似。1933年,派克(R.Park)把社区研究带入中国(P140)。两年之后,吴文藻引进功能主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始用结构—功能论于社区研究,在显微镜下看中国的缩影(P16),形成北派定式。从此,中国民族学出现南北两派。北派与南派都有过群英荟萃的辉煌时刻,本文惟独挑选吴文藻和杨成志,原因何在?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建立大学的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前,一人在北平,一人居广州,都在大学工作。1952年以后,二者又同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共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既有殊异,又有同一。北、南派人物是受教育引导的学术社区首先,他们不是普通的学术带头人,而是学术思潮的发起人或鼓吹者,他们知识渊博,经历丰富,道德高尚;其次,他们有人之所不及的学术造诣,有一套独特的理论方法;第三,他们办学术刊物,发表论著,介绍西学,汇聚同行,形成圈子。此外,他们有教学机构,培养学生,建立梯队,延续学派生命。上述特点不是北派和南派其他人物全都具备的1。目前,国内民族学论著车载斗量,专门研究南北学术倾向的文章寥寥无几,结合学派代表的个人经历,比较分析两派异同的文章少之又少,给问题留下了不小的探讨余地。二、30学术渊源和方法上的新认识30岁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吴文藻长杨成志1岁,他自启蒙以来,受国内外诸多老师的栽培,通过各级正规教育,直取博士桂冠。杨成志则仅在海丰和广州获得基础训练,便奔走于田野。吴杨都是寿星,如果把而立之年作为“看到老”的一个基点,确可先前瞻两人30岁之前的成才经历,再后顾他们30岁之后的执着方向。吴文藻(1901.4.~1985.9.),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夏港镇一个小商贩家庭。父亲负债去世,直到吴文藻工作后才还清,可见家境之贫寒。文藻5岁进学堂,聪颖刻苦,成绩优良,小学毕业时考上省属南菁中学。1年后,又考上清华学堂,插班初中二年级。由于课程多,要求严格,他更加刻苦,“循规蹈矩地接受美国那一套教育”(P77),初步接触到西方文化,产生了朦胧的民主意识(P77)。“五四”运动时,他正在读高中,思想迅速转变,从埋头读书变为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1923年,吴文藻来到美国东部,入读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思学院社会学系本科三年级,开始接触到人类学。1925年获得学士学位,继而升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就读。这所大学的人类学系是美国历史学派的摇篮。博厄斯、本尼迪克特、米德先后在此执教。吴文藻对各种学术思想均有兴趣,听过不同学派的人类学讲座,去过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分馆参观。当时美国社会学受芝加哥学派影响甚大,重视微观调查。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从人类学借鉴来的(P527)。吴文藻在了解历史学派的理论方法时,也对该派批判的对象——古典进化论、播化论、社会学年刊派有了一些认识,并逐渐意识到社会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必要(P77-94)。可以说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为他10年之后独尊功能学派奠定了思想基地。吴文藻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题为《孙逸仙的三民主义学说》(1926)和《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的中国鸦片问题》(1929),两篇论文的共性如下:1.不是纯学术论文,不论从哪一方面看,学术意义都比不上为革命造舆论的实际意义之所以如此,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年龄相关。大敌当前,民族危难,一个热血青年,选题上偏重社会问题是合乎情理的。这类留学生还很多,他们寄希望于学术救国,教育救国。李济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学术味道较重,但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忧思(P8-9、P298、P362)。吴文藻没有饱蘸学术笔墨来写学位论文,不代表他的学养不深,反倒显示他的学术良知。救国之心暂时压倒学术探求。2.没有人类学味道这只能从专业来解释。吴文藻是在美国学社会学的,不是在英国。印度社会人类学家斯林尼瓦斯(M.N.Srinivas)说:“美国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研究体系,而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却被认为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如果这两门学科在不久的将来合并成一个,是没有必要感到奇怪的。”(P7)在美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相近亦有别。从对象看,社会学研究复杂社会,以本土为主,人类学研究简单社会,常到海外较为单一的民族社区去。当人类学研究美国本土时,也只是研究一些边缘现象,例如,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文化等等。从行动上看,社会学和人类学都具有实践性,但人类学的实践性更强,它要求研究者单独进入一个社区,并参与到社区的生活、生产中。从功能上看,社会学和人类学都有用,由于社会学理论比人类学稍微抽象,适应面似乎更宽,对立志改造中国的吴文藻来说颇有吸引力。相对吴文藻而言,杨成志的求学之路显得曲折、漫长和艰辛,充满传奇。杨成志(1902.5.~1991.5.),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汕尾镇盐町头,名“成志”,字“有竟”,四字均出自格言“有志者事竟成”,足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P97)。杨成志自幼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9岁时,跟父亲扒船到了广州(P2)。17岁时,考入县立中学。时“五四”爆发,彭湃在海丰响应,杨成志触动很大。盐町原是海边渔村,后来成为海盐集散地,村民以盐业为生。杨父经营有方,与社会贤达交往甚密。杨成志读了一个学期,便被父亲托人转学到佛山镇华英中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1913年由英国卫理公会派创办,教育水平高于海丰中学。杨成志在此学习外文和数理化知识,接触西方文化,形成人生信念(P286)。1923年春,杨成志考入岭南大学历史系。这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办的一所大学,良好的英语教育和学习环境,进一步影响着他的人生兴趣,后来他就是以介绍英文著作的方式走上学术之路的2(P286)。1927年,杨成志毕业,在中山大学找了一份工作,跟随傅斯年、顾颉刚等教授开展民俗学的调查研究。1928年3月,中央研究院在中山大学筹建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人类学民俗学组,史禄国负责(P18),杨成志任助教。史禄国1910年毕业于巴黎大学人类学院,受欧洲大陆式训练,回国后在圣彼得堡大学和帝国科学院工作(P77),他推崇德奥学派的理论方法。这位俄国人很快就对他的助手在民族志方面的天赋表示赞赏(P67)。不久,中央研究院和中山大学联合组队到云南开展民族调查。杨成志同史禄国夫妇、容肇祖4人一同前往。7月中旬,调查小组来到昆明。闻及当地土匪甚多,由此推断县份治安可能更糟。因担心安全,容肇祖为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收购了一批云南丛书后,急速返回。史禄国夫妇对当地学生、士兵和犯人做了人体测量之后,也先行返回。杨成志不愿意半途而废,他说:“我们赴滇的目的,不是专来购书和测量体格,却是要跑到高山穷谷调查罗罗去。容先生先回固有所困;而史教授的不敢前行,实使我失望极了。”(P34)受信念和追求驱使,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杨成志独自挑起调查重担:“成功的话,算我为中大人类学做出了贡献,死了的话,与中大无关。”(P549)经过艰苦卓绝的田野洗礼,杨成志完成了人生的转折。现在看来,容肇祖以及史禄国夫妇过早离队,真该鞭挞,但站在他们三人的角度,解释略有不同。容氏受中央研究院之托到云南购书,购到一部分书先行返回,杨成志亦觉得无可厚非。史氏的退却也可以理解。他是俄国人,在危险时刻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以中国为家的外国人”(P58)太多。再者,史氏是通古斯族和满族研究专家,在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方面颇有造诣,人到中年,功成名就,性情不免趋于平和,更何况家属在身边,需要关照,故不敢冒险。此乃人之本性,并非史氏之胆怯。相反,假如杨成志处在史禄国的地位,会有勇气独闯大小凉山吗?假如不会,自然搜集不到“罗罗”的丰富资料,也就不会有日后的20多种论著。三人的行为,衬托出杨成志的可贵精神,成就了他的创举。杨成志用欧美人类学家擅长的方法筛选样点,“先在昆明访问当地学者名流、专家教授对民族情况的认识,查阅云南古文献、地方志对古今民族社会历史的综合记载,同时登门会见英、美牧师和法、意神父等,了解他们在滇、川、黔传布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概况和英文、法文主要专著。”(P2)最后选定大小凉山的彝族为重点调查对象。大小凉山位于川滇边境,金沙江将两省分界,四川一边的彝区曰“大凉山”,云南一边的彝区叫“小凉山”。外人不易进入,国际人类学界称当地彝族为“独立罗罗”(IndependentLoLo)。曾经有两名法国人类学家偷闯禁地被杀,而凉山周围的汉人,被捉去当娃子(奴隶)的不计其数。虽有巧家县县长极力劝阻,杨成志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执意进去。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入大小凉山的民族学家,比刘伯承的红军1935年5月22日穿越大小凉山早7年。在1年零8个月的调查中,他尝试了西方民族学理论和田野技术方法(P122)。1930年,杨成志由原路返回中山大学。此后因母亲去世,返乡服丧很长一段时间。1932年,中山大学派杨成志到巴黎大学人类学院进修。1934年,他以《罗罗文字与经典》一文获得民族学博士学位。留法时期,他在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研习了半年,寒暑假三次环游德国,去比利时、意大利、梵蒂冈、苏联,参观博物馆,访问人类学系(所)(P2),了解了更多的欧洲文化。1944年,他去到美国,参观了许多博物馆,访问了不少人类学系(所)。这些经历使他暗下决心,将来要在中国创立最好的人类学系和博物馆(P364、P368、P373-375、P382)。通过上面的叙述,似乎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小商贩家庭出生的吴文藻,因父亲早逝,母亲守寡,养成他既要争气,又要谨慎的心理,江阴一带的民风更赋予他温文尔雅的性格。杨成志出生于渔民家庭,从小耳闻父辈与风浪搏斗的故事,稍大一些,便被大人带上船,体验海上滋味。广东汉人有三个民系:广府(本地)、福佬和客家。海丰属于福佬区域。杨成志是福佬人(P284)。福佬民系具有成就动机高,创业意识强,敢于冒险,精明能干,适应力强的集体心理。杨成志9岁扒船去到广州,这在幼年的吴文藻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杨氏早年在教会学校所受的教育也与他的冒险精神一脉相承。老师常常宣讲教士不怕山高路远,不畏艰难险阻的传教故事。杨氏独闯大小凉山和此行留下的书信,印证了早期教育的作用(P286)。(2)吴文藻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从江苏到北平,再到新罕布尔什州,又到纽约,步步衔接,没有隔断,28岁获得博士学位,衣锦还乡。杨成志却有些不同,在勤工俭学中读完大学,本科之后没有机会深造,从历史学转到民俗学,再转到民族学,经过出生入死的田野锻炼,才觅得一个出国机会,32岁顺利拿到博士学位。(3)无论是硕士论文,还是博士论文,吴文藻都没有条件回国做调查,基本上是采用间接材料;杨成志的博士论文则是以国内亲自搜集的原始材料加工完成。(4)从学生向学者转变的过程中,吴文藻先专心致志地啃书本,通晓专业知识,然后才去实行。杨成志本科之后便在实践中学习,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他不是有了大量的理论方法才去实践,而边学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再去选择相关理论方法。他的民族学理论方法大多是在实践中领悟和积累的。(5)吴文藻的学士、硕士和博士都是社会学专业。杨成志是历史学出身的。社会学既是一门经验科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历史学则是一门经验科学,与文献和记忆打交道,拒斥高深理论。杨成志在莫斯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莫斯是法国民族学的开创者,法国社会学年鉴派在莫斯时代偏向于民族学,不像在涂尔干时代偏向社会学。于是,“北派”重视理论,“南派”强调资料,两种学术倾向在吴杨的求学经历中有了不同的注解,二氏的教育经历影响着他们的学术路向,进而影响着各自的同事和门生。三、14吴文藻的“学术程序”1929年,28岁的吴文藻经苏联回国,博士学位表示他获得最高的教育水平。这时,杨成志27岁,在云南做田野调查,翌年从昆明经河内回到广州,成绩是20个月的田野经验,学会了彝文和彝语,带回了130多部经书和大量民俗物品。上节以30岁为下限。本节追溯的时间上限是1935年,下限是1949年,跨距14年。上限1935年是因为1931年起,吴文藻在博览群书,选择一种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方法,1935年完成任务,而这年冬天,杨成志从法国经苏联回到广州。二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把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学术倾向和学术风格作为己任。至于下限为1949年,摘要已经点明,“北吴南杨”的习语只在建国前14年间有意义。之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被撤销,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原来的学派阵营不复存在。1930年前后,国内不少大学开设了社会学和民族学课程。吴文藻认为,二者是相通的,研究的目的、题材、观点、方法是一样的,根据国情,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教学比较合宜(P77-94)。这两门课程当时还很幼稚,大体照搬西方模式。教材是洋文、洋理论、洋例子,教员多数留洋,甚至还有洋教师(P78)。燕京和清华两校的社会学系,全盘采用美国模式,空泛之论辩多于翔实之叙述(P1),学生们从讲述芝加哥的社群和美国的俄罗斯移民的书本中汲取知识,对中国乡村小镇的农民、士绅却一无所知,因为美国教科书里没有这些内容(P51)。吴文藻开风气之先,分三步实现社会学和民族学的中国化(P78)。第一步是教材建设。改编“洋”教材,为每门课编写中文教材,调整内容,增加实用性。例如,将泛谈外国家族制度的材料,改为谈论中国与印度的父系家长制。第二步是培养青年教师。他安排一些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到欧美深造。例如,派李安宅、林耀华、黄迪、瞿同祖和冯家昇到美国,派费孝通到英国。他们大都学成归来,成为骨干。第三步是寻找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指导研究中国实际,培养出用这种理论搞研究的人才。这是最根本的。1931年至1935年间,他认真比较西方人类学各学派,选择了英国功能学派(P79)。他期望吸收人类学的内容改造社会学(P15),把功能—结构论当作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有效理论。功能主义的引入获得极大成功。有人说,30年代中期,大学宣讲的人类学就是社会人类学(P50)。虽然这个说法不够全面,至少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就不是这样,但燕京、清华、北京、同济、金陵、中央、云南等大学都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国内首屈一指,教学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国际水平。1933年,芝加哥学派的派克造访。1935年,吴文藻邀请布朗来访。同年,费孝通被派往英国跟随马林诺夫斯基学习。系刊《社会学界》作为学术阵地,登载论文、译作、调查报告,出版了10卷,极大地传播了功能学派的思想。布氏的《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吴氏的《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和现状》和《布朗教授的思想背景与其在学术上的贡献》、杨开道的《布朗教授的安达曼岛人研究》四篇文章均刊登其上。费孝通、林耀华、张子毅、史国衡、田汝康的成果也都发表在上面。1936年,吴文藻访学欧美,与马林诺夫斯基相会于伦敦,马氏赠送了《文化论》初稿,费孝通和贾元荑翻译,全文发表于《社会学界》第十卷(P4)。《文化论》言简意赅,是马氏的力作。吴文藻研究之后,写出《论文化表格》为译序,发挥补充《文化论》的原意。这篇序被誉为中国功能学派的宣言,是中国功能学派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P289)。寻找理论基础、培养人才和实地调查(北派称为“社区研究”,南派称为“田野作业”。),三项看似有逻辑顺序,实际上却很难区分先后。例如,吴文藻介绍功能主义,派遣学生到各地调查,调查者运用功能—结构论,同时达到了传播观点,了解社区,培养人才之目的。“七七”事变,战争爆发,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化触礁。吴文藻急于离开北平,苦于夫人有孕,校方执意挽留,只好作罢,但已无心问学(P67)。1938年夏,他再也不接受司徒雷登的挽留了,辞去燕大一切职务,携眷南下,到云南大学主持用英庚赔款开设的人类学讲座。后来又在昆明组建燕大和云大合作的“实际调查工作站”,用洛克菲勒基金资助,让回国不久的费孝通主持,他不时来参加讨论(P162)。又牵头成立云南人类学会,筹建燕京大学成都分校。中国功能学派的中心,暂时从北平转移到西南。日机轰炸,战时思想禁锢,英庚款人类学讲座受阻。1940年冬,吴文藻听人规劝,到重庆国防最高委员会任参事。时逢“边疆政治”运动,他倡议创建一门以人类学观点为主,政治学观点为辅,专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边政学(P28),这个想法实为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化在新条件下的继续。1943年,吴文藻写的《西北民族调查报告》触犯了蒋介石同年3月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一书的要旨:蒋只承认五族(汉、蒙、藏、满、回)共和,不承认其他少数民族。吴文藻感到仕途暗淡,也没有兴趣拾起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化的老问题。从1944年起,他基本放弃了追求。1945年底出国,生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P67)。但中国功能学派没有偃旗息鼓,费孝通把工作站搬到呈贡,改名“魁阁”,继续社区研究,坚持了8年,最后3年因客观原因,研究较少,直到1946年(P551-556)。1951年,吴文藻全家从日本回国,1953年,他被安置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与燕大社会学系头年去的师生会合。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仍有人指控该校还埋藏着一个功能主义的堡垒(P14)。晚年的吴文藻还不肯忘记功能学派,1981年撰文追述该学派。过去他曾希望用功能主义解决社会问题(P203),后来发现功能主义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P65)。也许因为这个发现,他才对功能学派如此刻骨铭心。吴文藻从学术救国、教育救国转向仕途救国,最后淡出学界,耽误了7年多的时间。今天我们可以设想他不那么做的其他选择,但这没有意义,重要的是理解一个风头正足,发展顺利,贡献卓著的北派旗手,遭受过多挫折和无奈,被迫放弃学术追求的经历,难道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吴文藻离开昆明之后,费孝通成了北派的擎旗人。学派之间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中国功能学派在北方一支独秀,历史学派在南方当仁不让。日本学者直江广治说:“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工作,可谓是由中山大学正式开始的。”(218)现在看另一位焦点人物。杨成志回国后任中山大学研究院秘书长。原历史语言研究所搬到北平,并入中央研究院。中山大学新成立文科研究所,下设历史学部和中国语言文学部,杨成志兼任所长。他增设了人类学部,自任主任,开始招收研究生。共招收了10位人类学研究生3。十弟子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民族学界的名宿。1948年,杨成志呈教育部《国立中山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建议书》,细述了中大设立人类学系的目的和理由,介绍了具备的条件,汇报了人类学的教研成果。其末项共有五端:(1)1研究上,对康、滇、黔、桂、粤、琼各民族做了调查,每位专职人员都有研究方向,均有成果发表;(2)2教育上,历史学与社会学两系,向有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边政学等12门课程,所修学生不下千人,还可开出其他课程,人类学部已通过并发表了8篇硕士论文,培养出8位硕士;(3)3校外服务上,师生兼任多种社会职务,为人类学营造了良好的声誉;(4)4出版上,有三种刊物:一是期刊,包括《民间文艺》12期、《民俗》周刊123期、《民俗》专刊2卷8期,二是专刊,计10种,三是民族学丛书,近40册;(5)5设备上,有文物图书五六千种(P265-269)。教育部批准了建系招收本科生的计划。杨成志一心培养学生。他承担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史前考古学、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等课程。又聘请名教授来讲课。他亲自带学生做田野工作。1935年12月至1936年5月,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人类学部与岭南大学社会研究所共同考察海南岛的黎、苗(P6)。在岛内进行人体测量和经济生活、语言、风习及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到海南岛的苗族原是瑶的代称,是明代由大陆迁移去的。王兴瑞利用资料写成硕士论文《海南岛黎人研究》(1937),出版《海南岛的苗人》(1949)。1938年11月中旬,带学生一行10人到粤北荒洞瑶山调查。1937年8月底,日机开始轰炸广州。10月,铁骑临境。杨成志等人正襟危坐在防空洞里,听取研究生的论文答辩。1939年1月30日,中山大学师生分为15批迁往云南澄江。杨成志带领一批学生逃难,中转梧州、桂林。1940年8月,师生水土不服,思乡心切,全校迁到广东坪石。随着日寇经粤汉铁路由长沙南下韶关,1945年1月,中山大学又迁往梅县4。7年中,杨成志恪尽教授天职。194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又组织梁钊韬、王启澍等调查乳源乌坑瑶山(P524-526)。坪石时期,指导梁王二生完成硕士论文,还搜集了几箱文物(P10-11)。1944年冬,他到美国考察人类学,在伯克利大学与克鲁伯和罗维见面,进一步接受历史学派的影响。日本投降后回国,翻译出版了《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与吴文藻的一段蹉跎岁月相对照,杨成志没有太多浪费时间,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学术救国和教育救国之信念。14年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杨成志矢志不渝地走民族学之路。他“对民族学的研究坚持三方面进行,首先对现代人类民族科学理论基础求纵横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在教学上着重培养研究生(包括本科三、四年级考古、民族和民俗学学生),引导其兴趣,醉心专业,在田野工作上分析实况和发现问题,做出客观的识别。最后,主张研究路线要由‘脚’爬山开踏进来,却不是由‘手’抄录转贩出去!”(P523)理论方法、培养人才和实地调查,是吴文藻,也是杨成志的三项法宝。就吴文藻而言,第一二项都非常能干,第三项则让位于学生。而杨成志却样样亲自动手,三项全能。吴文藻把社区研究与功能主义相结合,借以达到民族学、社会学的中国化,功不可没。杨成志则创立了一种综合式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和理论并列的,是方法(技术)的方法。他说:“我用的理论和方法不是法国式的,不是德国式的,也不是英国或苏联式的,尽管这些国家我都去学习过,我用的是综合式的。”(P551)这段文字十分传神。综合式的方法论与杨成志三方面的经历有关:首先,他是从田野课堂成长起来的,从一名调查生手成长为一名熟练的田野工作者。初入田野时,缺乏经验和理论,迫于需求,不免有些饥不择食,只要有可能,什么理论方法都想拿来试验;其次,他为史禄国当过助手,在法国留学时去过德、意、比、苏,后来又去过美国,见多识广,不同人的理论方法,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对他有不同的影响;第三,他不是机械拼凑西方理论,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裁剪、添加、组合,有所变通。田野场景复杂多样,调查员要有多种理论方法才能驾驭。四、北派和南派各在学说、经学、教学的经历从以上叙述似乎可以看到,吴杨二氏皆学有所宗,皆为了把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殚精竭虑,他们求学、治学、教学的经历体现出北派和南派的四个特点:(一)“文化区域”的社区研究吴文藻专注于社会,杨成志钟情于文化,“社会”与“文化”两个范畴各为他们的学术始基,各与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一脉相承。社会的内涵较宽,外延较窄,文化则相反,内涵较窄,外延较宽。文化是个驳杂的体系。社会是这个总体系的主轴。社会是实体性的,有结构,有秩序,有规律。研究者进入一个地区,要在短期内了解文化的精义,必须专注于当地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不是其他。吴文藻是社会学出身,后来偏向社会人类学,他的社区研究,把社会关系和人之间的互动作为起点,认为社会事实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而“社区是指人们在一定地区内经营共同生活的群体。它可以是人数较少,经济较简单,文化较低的原始族群,也可以是人数较多,经济和文化较发达的农村、集镇和城市。”(P4-12)社区研究只涉及文化范畴的某些方面,不是简单描述,而是功能—结构分析,求其深度解释。杨成志从历史学进入民俗学,又从民俗学过渡到民族学,他还承担过史前考古学课程,这些都是研究文化的分支学科,文化是他学术活动的聚焦点。他的《云南民族调查报告》采取民族志方式,描绘了族群的由来、社会组织、语言文字、风习、歌谣、文物等(P25-149),取材于报告人的报道和历史文献的考证,因缺乏对社会的分析,故看不出云南民族的面貌何以如此。博厄斯主张研究一个民族,就要对其展开全面细致的调查,因为每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自成一体、各具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P76)。而完整的研究需要不同的分支学科分担文化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因此,美国人类学综合了考古学、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呈现出集合学科的面貌。南派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承袭了这一做法。过去,中山大学研究院下设历史学部、中国语言文学部、人类学部;而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后改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下设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组别,就是为了完整地研究文化。但吴杨不互相排斥。例如,杨成志对社区研究有兴趣,他在《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一文中写道:“我们相信若能够用多少精力与时间去发现一个未知而窄小的‘文化区域’(CultureArea),便可推出其他在历史进程上或地理限制上呈现出相似的一切族团的全面类型。这是一种省却许多繁杂而又最经济的方法。”他引用了吴文藻的《现代社会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和《社区的意义和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等文章的观点(P248)。(二)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吴文藻师生的社区研究,主要在汉族地区,较少到民族地区。费孝通有一段自白:“我生平说得上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广西金秀瑶山,第二次是在江苏江村,第三次是在云南禄村。”(P322)三次当中只有一次是研究少数民族。因此,“我心里感到内疚的是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并不像对汉族地区的农村那样深入。”(P40)林耀华研究少数民族较多,1949年以前,他研究过贵州苗族、调查过川康一带的藏族和凉山彝族(P337-506)。杨成志师生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他说:“我认为在中国搞人类学,非到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就很难成功。”(P549)此话表明了研究的重点,也暗示了研究的方法:相对于汉族社会而言,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都比较简单明了,要认清汉族社会的诸种复杂关系,最好先研究简单社会。他的观点与美国历史学派强调通过研究原始文化而达到研究西方社会的方法论是一致的(P22)。在杨成志的带领下,王兴瑞研究海南岛黎族,江应樑研究傣族,梁钊韬研究民族宗教,戴裔煊研究西南民族史,王启澍研究贵州苗族,吕燕华研究粤北瑶族,曾昭璇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和大洋洲民族,刘孝瑜选题少数民族的洪水故事5无论北派还是南派,研究者都是汉人。汉人研究汉族社会同研究少数民族,二者相比,后者更加富于挑战性,因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饮食、风习与汉族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海拔、交通等条件与汉地差异较大,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尽管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各族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本文化’和‘异文化’的区别来定位”(P522)。研究者容易对陌生文化产生新鲜感却是不争的,故容易做到全面调查,深度上比之研究他自己的老家则有所不及。反过来说,研究者研究本族文化,容易心领神会,纵深剖析,也容易熟视无睹,忽略某些重要现象。因此,对个人而言,最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要研究,才能扩大见识,增长经验,克服局限。研究少数民族是民族学的题中之义。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研究兼顾起来实有必要。但学者的生命有限,为了研究透彻,不能面面俱到。学派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只能专注某些方向,不能各方面平列。如果说一个椭圆有两个中心,吴杨师生各如椭圆的一半,那么,完整的椭圆是由两半合起来的。因为有了北派和南派,汉族和少数民族社会的研究便各归其主,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才臻于完整。(三)从研究方法看,两者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英国功能学派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它要求殖民地官员去了解土著社会,不要去触动它,企图维持现状,以利殖民统治。吴文藻批判地继承英国功能学派讲求实用的特性,希望用功能主义指导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P57)。北派的社区研究是达到实用目的的手段:调查一地人民的生活,以实地研究始,而以实地研究终,由此找到一种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和所研究的社区相近或者相似的单位。这也就是民族学、社会学的中国化。杨成志和吴文藻一样地讲学以致用,但是二人的功利意识表现不同,后者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前者以抢救材料为要务。引申开去,南派的民族调查主要是去抢救资料,是纯学术的活动。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被调查者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生存发展漠不关心,只关心文化,甚至为了求得文化的独特性和新鲜感,追求宣传效果而猎奇,据说凌纯声就有过类似情况(P11-12)。(四)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无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都是先掌握理论(哪怕很少),才去田野实践。两派的主要差别是用什么理论指导实践。吴文藻重视理论,很少田野实践,他对田野的感悟是间接的。他督促学生做调查,提出“调查的‘理论必须根据事实,事实必须符合理论’”的要求(P80-81)。在吴文藻看来,“要求社会人类学家在实际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必然减少他们对科学的理论方面的发展所做的工作,而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人类学必然蜕变,不成其为应用科学,只仅仅是经验主义的实践。”(P9-10)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理论建设和培养学生,北派无人能出其右,他没有亲自去做社区研究,情有可原。杨成志崇尚实践的民族学。他不是只能在课堂教书,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教授”,他也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调查员。他知道一门学科要在一个国家健全地发展,就必须以实验研究为基础。从他26岁独闯凉山,直到花甲之年也没有脱离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他的田野工作有两个特点:第一,适量的理论指导,不求多,务求通。凉山调查前,他已翻译了《民俗学问题格》,跟傅斯年、顾颉刚、史禄国共事时又学到一点实用的理论;第二,不把理论神秘化,而是以事实裁量理论,使理论通俗化。他深知民族学的理论基本上是从国外泊来的,有很深的西方文化背景,在了解这些西方理论的同时,紧要的是用我国的资料来检验,使之去西方化(P66)。一个没有田野经历的教师是不会使学生服膺的。为此他把田野当作实验室,对理论东挑西拣,兼收并蓄。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理论可能实用,不可能深入,更不可能系统。整个南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倾向:主张事实第一,理论第二,反对仓促结论。这套做法十分诱人,但其认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的,容易走上轻视逻辑,脱离理论,为抢救材料而搜集材料的道路。但南派的历史主义态度是可取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其进程,故应研究民族史;民族学是重建中华民族文化史所必需的(P110-112)。吴文藻特别关注现实问题,历史问题谈得不多,号召研究社会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重视共时性,忽视历时性,此乃北派之不足,从而给中国功能学派的理论适用面打了折扣。五、历史人物的个人行为是求解正确的依据学科史不是消逝的过去,而是研究者的意识明确指向的过去。为了“理解一件历史事件,理解者必须从历史人物的个人行为出发去推测问题,因为他们的行为就是答案”(P140)。透过个人行为,可发现四个与北派和南派学术倾向关联的因子。(一)民族志的研究多重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具备北派和南派的学术倾向,表面上是代表人物有意识地选择,实际是历史环境的无意识创造。上世纪初,随着进化论、播化论和历史特殊论的传入,历史学派比较符合中国实际,逐渐获得学者青睐,成为气候。这个实际就是我国有浩如烟海的史料,我国做学问的传统着重于典籍册录的钻研,缺乏实地调查的精神。历史学派重视田野调查,治学严谨细微,接受他们的学说,意味着既可继承中国人重视历史的传统,又可克服其脱离实际的弱点,把实际材料和方志史料加以排列对比。杨成志的《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与颜复礼、商承祖的《广西凌云调查报告》,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样,注重史料和田野的结合,开创了汉族学者在异族村落调查研究的先声,并列为中国早期民族志的典范。研究文化史是中国民族学的最初定式。北派的社区研究出现以后,前者才冠上“南派”称谓。当然,南派之“南”,与该学派诸机构设在南方有关,也与南方的人文环境有关,55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南方的有35个之多。民族分布是历史和地理的合成物,两派的侧重点一定程度受民族分布的牵引。民族学研究资源的南北差异,对学派的特点有影响。(二)南派的实证研究学术的标新立异与“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转”的市场竞争异曲同工。南派的实证研究对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是一个叛逆。北派的形成,则是对中国民族学最初定式的标新立异。1.功能学派的提出吴文藻以实用性为评判尺度,质疑原有的理论,使人们面对困境。他说:“在功能派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有源音箱专用变压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矿业测量仪器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舞台提升机控制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苯甲酰H酸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磷铁环压脱装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接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焗油营养洗发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同轴信号防雷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小学二年级奥数100题及答案
- 河南省焦作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建筑公司合规性评价报告
- 促销策略课件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2023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勘察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
- 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
- 架桥机安全教育培训试卷
- 临时工用工协议书简单版(7篇)
- 国家电网公司施工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2021年版)线路工程分册
- 马克·夏加尔课件
- 沧州市基层诊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地址信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