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叙事诗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叙事诗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叙事诗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叙事诗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叙事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叙事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鱼歌①苏轼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②?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③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注】①熙宁五年(1072年),诗人作本诗于湖州道中。纪昀评曰:“喻诛求之殚民也”。画,通“划”。古时,南方有用带钩的棒子划水捕鱼的方法。②鳅鲵:小鱼。③几:通“冀”,希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交代环境特点和鱼在泥里的情况,自然地引出渔民“短钩画水”的行为。B.渔民捕鱼时把水草弄得一片狼藉,就连小鱼也不留下,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C.诗人用养鱼与养雏类比,并写渔民戴斗笠惊吓捕鱼的鹈鹕,表现了渔民养鱼的用心。D.本诗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渔民划水捕鱼一事,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引人思考。2.叙事诗一般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将其蕴含在叙述之中,形成情、事交融的叙述风格。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下面小题。上山采蘼芜①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②去。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注释:①蘼芜(mí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②閤(gé):旁门,小门。③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B.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C.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D.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4.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讽五首(其一)李贺合浦①无明珠,龙洲②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趑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③。”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菜。县官踏飧④去,簿吏复登堂。[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的柑橘。③掷掉:抛掷织布梭。④踏食:饱食。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B.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C.“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D.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6.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胡笳曲①王昌龄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自有金笳②引,能沾出塞衣。听临关月③苦,清入海风微。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注】①胡笳曲:乐府旧题。据《晋书》《世说新语》等记载,西汉末年,北方匈奴入侵中原,晋军将领刘琨在晋阳被敌军重重围困,无法解脱;最终他利用一支胡笳,退敌五万精兵,传为战争史上的佳话。本诗写的就是比事。②金笳:即胡笳,管乐器。自西域传入中原。③关月:乐府旧题有《关山月》,下句中“海风”所指不详,可能也是乐府旧曲。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着一“已”字表明情况万分危急,“几重围”更是言简意赅地突出事态的严重。B.胡笳一“引”让“出塞衣”上落满思乡泪,这和“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同样的悲壮沧桑。C.颈联虚实结合,着重表现胡笳乐曲,将乐曲中展现之景写得宛如眼前实有之景,写活了胡笳声。D.这首诗以诗歌艺术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胡笳退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叙事诗。8.《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认为此诗“结用事佳切”。请结合尾联具体内容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其三)①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②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注]①公元757年,杜甫为左拾遗时,上疏营救房琯,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探望家小,此诗为归家后所作。②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展现了一幅柴门客至图:一场鸡斗,群鸡乱叫,赶鸡上树,才闻客至。以动写静,富有田园生活情趣。B.五至八句写村中几位长者各自携酒看望远方回来的诗人,酒有清有浊,体现了父老艰难中的饷客深情。C.“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以小见大,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D.这首叙事诗以白描见长,善于选取特定的生活场景,景实情真,语言平易质朴,音律和谐。10.杜甫的诗忠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这一特点在本诗中如何体现?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垂老别(节选)杜甫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注】公元758年冬,安史之乱中,唐军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唐军紧急征兵。此节选部分就是老翁被征,与老妻告别的情景。诗中“土门”“杏园”都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叙事诗以老翁的独白语气来写,形象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B.诗中写老翁的回忆,含有今昔对比之意,诗歌感情转向慷慨激昂。C.诗中描述了雄浑壮阔的景象,老翁以此激励自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D.最后两句表现了人间的深悲剧痛,有更多的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思索。12.这首诗表达了老翁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2.①诗歌叙述了渔民“画鱼”这一事件,交代了当时的环境、捕鱼的情况和渔民的艰辛。②通过描写渔民在寒冬时节还要捕鱼,虽尽心养鱼但鱼已稀疏,连小鱼都要打捞,表达了诗人对渔民苦难的同情,对官府征收赋税之多的批判。③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中,不露痕迹,使情与事融合在一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渔民戴斗笠”错,应该是在养鱼处插上竿子,上面戴个竹笠,让它象个人的模样,借以惊吓鹈鹕之类食鱼的水鸟。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诗歌叙述了渔民“画鱼”这一事件,“天寒水落鱼在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天寒水落”、“短钩画水如耕犁”渔民“短钩画水”捕鱼的情况和“”渔民的艰辛。②“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描写渔民在寒冬时节还要捕鱼;“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用养鱼与养雏类比,并写渔民插竿冠笠惊吓捕鱼的鹈鹕,表现了渔民养鱼的用心;“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虽尽心养鱼但鱼已稀疏,连小鱼都要打捞。表达了诗人对渔民苦难的同情,对官府征收赋税之多的批判。③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描写渔民划水捕鱼一事,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中,使情与事融合在一起。3.B4.(1)相同点:《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2)不同点:《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解析】3.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分析错误,诗歌中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表明有男子对休妻有悔恨之意,但他没有向前妻道歉。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1)分析相同点《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句,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表明女主人公是勤劳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明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上山采蘼芜》中“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表现出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2)分析不同点《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前夫态度是决绝的。《上山采蘼芜》是说女主人公上山采蘼芜,下山时遇到弃她而去的丈夫,仍旧情难忘的关怀着丈夫,问他新人何如。通过前夫的回答,可以看出,前夫仍眷念着前妻,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5.D6.人物形象:冷酷;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刻画形象的手法:通过肖像、行动、语言,从表及里地塑造了县官这一人物形象。①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②“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意思是从怀中取出一方催收赋税的纸板,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③“不因”两句是语言描写,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④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对比”错。县官大吃大嚼一顿,刚刚离开,而管理税收的小吏又闯了进来,人物行为并未形成对比,他们都是来搜刮百姓来的。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先看人物形象:冷酷:“越妇未织作”二句叙述了时节,用蚕“始蠕蠕”突出了节令很早很早:小蚕从卵中孵化而出,刚刚开始蠕动。正是在这种节令上官府就来催收税赋,更看出官府、县官逼交税赋的冷酷性。狐假虎威、作威作福:“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县官借着使君的命令来收税;“县官骑马来”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来;“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气势汹汹催逼交税;“县官踏飧去”吃饱喝足才离开。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是“正面刻画”,也就是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人物。本诗通过肖像、行动、语言,从表及里地塑造了县官这一人物形象“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这个县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一副狰狞的颜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络腮胡子,这就把县官可怖可憎的嘴脸勾勒出来。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意思是从怀中取出一方催收赋税的纸板,这一动作描写也有它深刻的含义:一方面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另一方面写出县官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的规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政府机构。“不因”两句是语言描写。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亦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7.B8.①尾联叙事,写刘琨再三吹奏胡笳曲,拂晓时分,终于让胡人失去斗志,流泪撤兵而回。②“掩涕”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为本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③拂晓是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而敌军终于撤兵而还,晋阳城也终于解除了危机。尾联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同样的悲壮沧桑”表述不当,“儿女共沾巾”的离别之泪是柔弱婉约,而本诗中的思乡之泪则更加悲壮沧桑。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先要弄清题干中“结用事佳切”的意思,即结尾记事非常贴切、非常好,然后结合尾联所写的内容,从锤炼词语、分析内容等角度赏析。尾联意思为:晋军将领刘琨在高楼上多次吹奏胡笳曲,从夜晚吹到天亮,最终以胡笳退兵,胡人撤军。其中“三”指多次,“晓”指拂晓,此处意为新生的一天的开始,意味着希望;“掩涕”一词,渲染出刘琨攻心战产生的强大力量。刘琨在高楼上多次吹奏胡笳曲,以勾起胡人的思乡之情,瓦解敌方的心理防线,最终敌军撤兵而还,晋阳城终于解除了危机。综合以上可知,尾联的叙事收笔干净有力,用笔神妙,即“用事佳切”。9.A10.第一问:正值安史之乱,村里年轻人全都上了战场,只剩下老年人,田地没人耕种,百姓生活艰难。第二问:①诗人居家值客的欣喜;②对父老生活艰难却倾其所有携酒而来的深情的感激之情;③对父老生活困苦的关心;④对时事的忧虑;⑤以及对自己政治上无所作为无力救民于水火的惭愧。【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以动写静”错误,这里场面热闹而富有田园生活情趣,并非“以动写静”。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第一问:“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诗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无人耕”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稍微年轻的人全都东征去了,田地没人耕种,百姓生活艰难,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反映了时世的艰难,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荡的战乱之中。第二问: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于是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待到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五到八句写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表达了诗人对父老生活艰难却倾其所有携酒而来的深情的感激之情;九到十二句写乡亲们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饱含对时事的忧虑,对父老生活困苦的关心。最后四句写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11.C12.①对战争的厌恶。“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等写出了因战争而烽火燃遍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恶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老翁对战争的厌恶。②对妻子的疼惜。他故作通达地宽慰老妻,说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人不容易越过杏园这个渡口,希望以此减轻老妻的悲痛。③对国家的热爱。面对山河破碎,他认为不能再徘徊,而应奔赴前线,和凶横的敌人作战。【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雄浑壮阔的景象……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