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提升卷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2.《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衿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3.《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5.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6.兴起子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人人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推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A.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7.《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8.《荆州府志》记述:“后梁(南平王)高季兴大筑重城……”“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甃城。”荆州城墙11号马面“墙内之墙”发掘情况表明五代墙体有两汉、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墓砖。而包砖外墙发掘剖面的一层层夯土则能明确显示宋、明、清对城墙层层加高、加固的过程。这说明,荆州古城()A.考古发掘证明了荆州刺史的设置B.后梁定荆州为新政权政治中心C.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能互补互证D.证明了荆楚文化丰富多元特征9.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卫瓘指出九品中正制“唯以居位为贵,人弃德而忽道业”。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有“入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上述材料说明了()A.九品中正制度已沦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B.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C.西晋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控制了地方选人权D.西晋时期确立了依靠舆论评价考核官吏的选拔方式10.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D.市民文化的兴盛11.散骑常侍,古之官名。秦、汉皆有散骑,为皇帝侍从,无常职。唐太宗把散骑常侍改为职事官,掌“待奉规讽”。之后,唐高宗又增置二员,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属中书省。散骑常侍的设置反映了()A.中枢权力机构职权的扩大B.权力制衡机制逐渐被打破C.官员间党同伐异现象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12.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14.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作者内容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卢照邻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张枯汉庭无大议,我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不同来源的史料难以互证B.昭君出塞促进了蒙汉交融C.主体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D.唐番会盟停止了民族纷争15.《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16.唐朝时,日本僧人在研习佛法教义时产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派遣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每次提问的数量不一,多则达三十问,少则仅有六问,回答的内容繁简有别。这反映了()A.中日文化在互鉴中发展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D.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7.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华)夏作为民族名称的出现,正是夏、商、周三代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高于其四周的部落集团,并不断地与其发生交往的结果,(华)夏正是与四周的夷、蛮、戎、狄的对称。——摘自邱久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材料二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魏。……不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缘人群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绝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作为民族名称”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华夏认同观念产生的时间。(5分)(2)阅读材料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扼要概述其历史意义。(5分)18.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材料二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介识,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知识框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材料二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6分)
答案第Ⅰ卷(选择题)1.【答案】A【解析】据材料“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管理中五大家族人数囊括了地方官吏和卒的很大比例,说明地方大族在当地影响力极大,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官员构成中的姓氏构成,没有明确官员任免过程中的具体行政原则,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江南地区的政治状况,没有明确具体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基层吏役任用被五大家族影响甚至垄断,不利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衿口”可知,中原地区在饮食习惯、服饰习惯中纷纷学习少数民族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故选D项;材料中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中原生活习俗的影响,A项逻辑错误,排除A项;北人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但是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的变化,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获得发展,通过丧服等辨识门第和血缘亲疏,有助于辨别身份,维护自身正统,从而共同维护士族利益,侧面反映了东晋维护正统的需要,故选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挑战,但丧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佛学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南北方文化有交流与融合,但材料仅体现了南方士族依据丧服辨识门第,并未涉及北方文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处于强盛时期,并未衰落,且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其衰落,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可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学习汉族典籍,以帝王符瑞神话论证统治秩序的合理性,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汉族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故选A项;帝王符瑞神话是统治者论证统治秩序合理性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社会迷信的产物,排除B项;帝王符瑞神话的现实政治意义远高于其文学价值,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既相互交融,也存在激烈的对立冲突,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是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是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准。自唐安史之乱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故选B项;唐宋都城东迁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军事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排除A项;题干呈现的是唐宋时期国都自西向东迁移的动态变化,“统治者对运河交通对重视”是唐宋共同的原因,无法说明变化趋势,排除C项;唐宋时期北方也是处于统一政权的领导下,并非动乱,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开明开放的时代风尚,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根据材料,隋唐统治者深受塞外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后裔大量融入隋唐统治集团,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故选A;上述材料有利于隋唐时期的文化整合,并非南北朝时期,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政府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羁摩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故选B项;羁摩府州政策属于政治上的政策,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并不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排除A项;羁摩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并不是中央与羁摩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有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荆州府志》的记述与“荆州城墙11号马面”的考古发掘能够互相印证,说明了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互补互证,故选C项;刺史制度是汉代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与材料《荆州府志》记述的后梁史实时间不符,排除A项;五代后梁政治中心在开封,而不是荆州,荆州只是当时的城池之一,排除B项;单一的考古发掘无法证明文化的多元多样特征,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故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西晋时期,选拔官员主要看重家世,且上品无寒门,体现了高门士族子弟入仕较易,也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度到西晋时期已沦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将选官权收归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到西晋时期选官主要看重家世,选官为豪门大族把持,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短暂统一中国,统治前期国内相对稳定,并未大乱,排除C项;西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选官主要看家世,并未主要依靠舆论,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于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正是与科举制度的施行有关,而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市民文化的兴盛等无关。故B正确,ACD错误。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散骑常侍原为皇帝侍从,无常职。唐代改为职事官,唐高宗以后,在门下和中书两省分别增设散骑常侍来监督两省,这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故选D项;散骑常侍的作用监督中书和门下,用于制约两省,不能表明两省权力得到扩大,排除A项;三省制度形成的权力制衡机制仍旧存在,散骑常侍起监督作用并未获取两省权力,不属于权力制衡,排除B项;官员党同伐异指的是拉帮结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即党争,材料来看散骑常侍的设置是君主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制约而设置,说的是君臣关系,不是官员之间党同伐异的体现,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作为征税标准,改变了传统的人丁为主的标准,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故选D项;两税法只是改变了征税的标准和固定征税时间,并未对征税数额进行限制,排除A项;两税法主要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标准,排除B项;两税法是建立在均田制崩溃的基础上,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国家无力维持对土地的分配,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梁武帝组建治礼机构,制定礼仪体系,且修建以父母名字命名的寺庙每月祭拜,体现孝道,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礼仪和伦理观念,反映了梁武帝对儒家思想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但材料中梁武帝的行为不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隋朝时才提出三教合归儒,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南朝在隋唐之前,五代出现于唐朝灭亡后,时间上一致,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张仲素的诗认为昭君出塞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和平相处,体现了对昭君出塞的肯定,卢照邻的诗借用昭君出塞展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志向,张枯的诗通过哀叹昭君的不幸暗喻自己一生的不得志,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唐诗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表中唐诗的史料来源是一致的,不同来源的史料难以互证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昭君出塞是与匈奴的和亲,与促进蒙汉交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昭君出塞是汉代的史实,唐蕃会盟是唐朝时期与西南吐蕃会盟的史实,唐番会盟停止了民族纷争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表格“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中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时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故选B项;自耕小农易受天灾人祸、土地兼并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排除A项;材料“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仅反映了汉代的耕作技术,没有与汉代之前的耕作技术进行比较,并且汉代耕作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无法得出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排除C项;《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是对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未涉及政府的农业政策,无法得出政府是否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向中国僧人请教佛法教义中疑难问题的日本请益僧和留学僧,促进了两国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反映出中日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故选A项;博大精深指的是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材料只体现了中日之间佛法教义上的探讨和交流,不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排除B项;日本文化受到唐朝文化影响,但仅根据材料中日之间佛法教义上的交流,不足以说明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排除C项;日本佛教本土化完成是在镰仓时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在时间上对应中国南宋、元朝时期,排除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17.(10分)【答案】(1)原因:夏商周时期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同一性(共同的生活方式亦可);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高于四周的部落集团;夏、商、周不断地与四周的部落集团交往。(3分)时间:春秋战国。(2分)(2)说明: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分,任写3点)(如写修订律令,行班禄制,颁布均田令,行三长制,仿汉人官制,兴学校,亲祭孔子等亦可给分)历史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共2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夏、商、周三代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高于其四周的部落集团,并不断地与其发生交往的结果”结合所学得出夏商周时期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同一性(共同的生活方式亦可);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高于四周的部落集团;夏、商、周不断地与四周的部落集团交往。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2)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二“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结合所学得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得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据材料二“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结合所学得出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18.(20分)【答案】(1)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促进宗教和民俗文化交流,丰富当地文化;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传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对世界:利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任4点满分)(2)特点(6分):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深受中原文化辐射);一度受中原王朝的间接统治(一度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国、设机构管理);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缓冲区);中原政权的强弱关系到中西(域)关系的亲疏。(任3点满分)原因(6分):①汉唐王朝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华夏文明的影响);②古丝绸之路的推动;③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之间,是各种文明的交汇碰撞,便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④西域各国民众的勤劳智慧,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驱动;⑤宗教信仰因素;⑥物种交流,技术互鉴。(任3点满分)【解析】(1)据材料一“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可得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据材料一“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可得促进宗教和民俗文化交流,丰富当地文化;据材料一“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可得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物种交流利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可得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据材料二“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可得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深受中原文化辐射);据材料二“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可得一度受中原王朝的间接统治(一度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国、设机构管理);据材料二“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可得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缓冲区);据材料二“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可得中原政权的强弱关系到中西(域)关系的亲疏。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可得汉唐王朝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华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2025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海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广州中医药大学《形体训练(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环境艺术专题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针织物设计与试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年福建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5年中央歌剧院毕业生公开招聘1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高校课件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课件
- 监事会年度工作计划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SVG无功补偿培训
-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
-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 六级1 Arthur's Fantastic Party课件
- SCA自动涂胶系统培训讲义
- LEC法取值标准对照表
- 华中数控车床编程及操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