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后期黄浆起义_第1页
论东汉后期黄浆起义_第2页
论东汉后期黄浆起义_第3页
论东汉后期黄浆起义_第4页
论东汉后期黄浆起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东汉后期黄浆起义

关于黄披肩起义,以前有过许多关于黄披肩起义的作品。这项工作不打算全面分析黄披肩起义,而是想研究后期黄披肩起义的斗争特点以及黄披肩起义的历史作用。东汉末年,由杰出的农民领袖张角等所领导的有组织有准备的黄巾军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东汉政权的腐朽统治,但是由于起义军面对的敌人,不仅有地主阶级朝廷的镇压力量,而且还有地主阶级地方军事力量,特别是为数众多遍布各地的豪强私人武装的镇压力量,加以起义军自身的弱点,如分散作战,缺乏军事斗争经验等等,致使张角等所领导的起义主力军,在斗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先后遭到重大军事挫折,因而失败。起义军的主力虽然失败,但起义军的余众却仍在继续斗争,并且将斗争不断深入,坚持了规模更广泛、时间更持久的斗争。起斗军之所以能败而重振,主要是由于阶级斗争尖锐的形势依然存在,以及经过长期准备的起义活动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有深厚基础。张角主力军失败后,东汉腐朽政权的政策不但没有任何改弦更张,相反地地主阶级政权以及豪强武装,还在对农民进行疯狂的反扑,“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后汉书·贾琮传》)。广大农民的地位不但没有丝毫改善,并且还要时刻遭到屠杀和承担更沉重的赋役。特别是由于军阀混战的发生,使农民的地位更加恶化。东汉地主阶级政权为加强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力量,一方面号召豪强起兵,一方面加强地方长吏的权力,改刺史为州牧,授州牧以行政军事大权,结果是培植了一大批大小军阀,在东汉政权失去对地方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爆发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军阀混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灾难。在关西军阀与关东军阀的争夺中,董卓及其部下,彻底摧毁了两汉人民数百年来辛勤创造的两京地区的经济文化。关西军阀失败后,关东军阀之间又在更广大的地区继续展开混战,使许多名城大都,变成一片废墟,良田变成荒野。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是疾疫和饥馑,混战更给人民带来了大屠杀,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广大人民是军阀混战的最大受害者,为免于被军阀、豪强地主屠杀的命运,农民没有别的出路,只有继续斗争,以革命武装对付反革命武装。后期起义军规模较大的几支有:青徐黄巾(188—192),人数在百万以上;黑山军(188—205),人数在百万以上;益州马相(188),人数在十万以上;西河白波军(188—190以后),人数在十万以上;汝南黄巾(188—200)。此外,还有汉中张鲁的政教合一农民政权,以及遍布全国的大小规模不等的起义军,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这些起义军的斗争与张角所领导的起义斗争相比,有几点新的明显特点。首先是构成农民军队伍的基本群众以流民为主体。在张角领导的义军中,流民即占很大比重。杨赐曾对刘陶说过:“闻张角等辈炽盛,稍益滋蔓。令若下州郡捕讨,恐惊动丑类,遂成反乱。今欲切勒刺史二千石,采别流民,咸遣护送,名归本部,以孤弱其党”(《后汉纪》卷25)。这些话清楚地表明了流民与起义军的关系。起义发生后,大批流民加入起义队伍,“八州之民,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资治通鉴》卷58汉纪光和六年)。但不管怎样,张角义军的主要成员还不是流民,而是经过他长期传教的八州当地农民。军阀混战造成了大量的流民,“二十余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三国志·魏志·邢顒传》)。“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流民的出路有三条,一是投靠豪强大姓,充当他们的佃客以求庇护;一是远徒他方,即所谓“今四民流移,诧身佗方”(《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更多的流民为求得生存,则只有参加起义。由于流民早已离开自己的故土田园,失掉了自己小私有经济的依托,除了斗争,没有退路,所以极大地增强了起义队伍的斗争性。后期的多数起义队伍,实际是武装流民集团。其次特点是起义军采取了屯聚结固的斗争形式。后期起义群众往往是举族同行,全家参加起义,即所谓“群辈相随”(《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还如“长广人管函徒众三千余家为寇害”(《三国志·魏志·何夔传》)。“东牟人王营三千余家,胁昌阳县为乱”(《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广阳海贼薛综之群,万有余户”(《三国志·魏志·张邈传》附《陈登传》)。说的也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为流民本来就是全家流徒,一方面也因为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刑法苛刻,一人被害,株连家族,农民只好“一人犯法,举宗群亡”(《后议书·左雄传》)。所以即使不是流民,也要全家参加起义。若干个参加起义的家族集聚成的“屯”,构成了起义军的基层组织,即所谓的“治屯连兵”。关于屯的记载有:表绍攻黑山军,“皆屠其屯壁”(《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英雄纪》)曹操攻黑山军于毒,“攻其本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在军阀势力和豪强武装这两个敌人面前,农民只有用屯聚的斗争方式,才能对抗敌人并保全自己。曹操就说过:“然兵连众结,锋镝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系虏,是以阻兵屯聚,欲止而不敢散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屯聚加强了农民军的斗争力量,农民军为自身利益而战,作战也非常英勇。“然妖寇类众,殊不畏死,父兄歼殪,子弟群起。治屯连兵,至今为患”。因为农民军看到,如果不是这样依靠共同力量进行坚决斗争,就会“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三国志·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逃脱不了被屠杀的命运。起义军即使是百万之众的大队伍,除了主力军集中较多的兵力外,一般是分散活动,如黑山军,实际是包括“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三国志·魏志·张燕传》注引《九州春秋》)的若干支队伍。为了有效地进行军事斗争,农民往往利用山险,建立根据地。《后汉书·朱儁传》便记黄巾军“并起山谷间”。《三国志·魏志·张燕传》也记:“(张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这里正是太行山脉一带,农民军在这样广大地域内能联成一片,可见规模是相当大的。在根据地内,农民军建有非常坚固的军事工事称为垒或固。《三国志·魏志·孙礼传》:“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阻险”。这是规模较小的。也有更大的固,在山东境内就有称为“黄巾固”的地名和遗址留下来。《资治通鉴》卷107晋纪孝武帝太之十三年记,后燕青州刺史陈留王慕容绍,被东晋“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退屯黄巾固”。胡三省注云:“汉未,黄巾保聚于其地,因以为名。齐人谓垒堡为固。绍自历城退屯焉。其地在济南郡章丘城北”。《水经注·济水注》也记“济水东径(营)县故城南。……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慕容绍时离黄巾起义已有一百九十多年,黄巾固还能作为屯驻重兵的军事要冲,可见其设施的坚固和规模之大,简直就是一座城。正因为如此,所以黄巾固也被称为黄巾城。《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齐州章丘条记:“县理(治)城,即黄巾城也,在济水之南岸”。《太平寰宇记》卷十九河南道齐州条也记:“章丘县。……高齐天保七年移高唐于此,即古黄巾城也”。这个黄巾固应是青徐黄巾所建。其它农民军也同样采取了利用山险屯聚保固的斗争形式。《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记:“黑山在县(卫县)北五十五里。汉末,眭固、白绕等起黑山,聚众十余万,号黑山贼”。同书卷十五河东道也记:“雷公山在县(青山县)西南八里。汉末,黑山群盗张飞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为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有雷公贼保此,因以为名”。同书卷十二河东道还记有“白波垒”。“在县(太平县)东南十二里。后汉末,黄巾贼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于此筑垒”。黄巾军所建的垒固,绝不会止于这些,那是因为在起义失败后,绝大多数垒固会由于地主阶级的毁坏而在历史上湮没,这几个则是由于劳动人民对黄巾事业的怀念和地主阶级对它的利用,因而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但仅此也就是够说明当时义军这一斗争形式了。以屯聚结固形式进行斗争,是农民从地主阶级学来的。东汉时豪强地主的田庄就拥有私人武装,崔实《四民月令》中详细地记录了田庄武装的情况;汉代遗物四角建有军事望楼的地主居住庭院模型的大量发现,则以实物证实了地主武装的存在情况。东汉末,在镇压起义及军阀混战过程中,这种地主阶级军事坞垒更被广泛利用。曹操部将许褚在投曹操之前,自己起兵时就曾“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三国志·魏志·许褚传》)。以之对抗农民起义。《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记新安县有白超垒,也是属于地主阶级的垒壁,“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在县西北五十里。垒当大道,左右有山,道从中出。汉末、黄巾贼起,白超筑此垒以自固”。这是豪强的坞垒。军阀的坞垒规模要大得多。董卓筑坞于郿,“高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汉书。董卓传》)。公孙瓒也筑有易京,“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这些地主阶级所筑坞垒,是为了他们之间的争夺和镇压、抗拒农民起义,它与农民军的垒固是两种性质不同军事设施,但这些记录则清楚地反映了坞垒的结构形式。农民群众长期的斗争包括多次的失败中,也逐渐懂得了建立坞垒的必要,因而学会了运用垒固的斗争方法。农民在这里进行的实际是以坞垒对坞垒的军事斗争,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军事斗争艺术的新创造。正因为农民军采用了这样的军事斗争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义军的斗争力量,在“锋镝布野”的反动军事包围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打击敌人,以至坚持斗争能达二十年之久。这一斗争形式也为后代农民起义开创了一个良好传统。第三个特点是农民军在根据地中坚持了生产。农民军为了进行军事斗争,需要有数量相当大的物资供应,剥夺地主阶级财富是一个主要的供应来源,即如地主阶级所谓的“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暴为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但也不能设想,上百万农民军长时间靠这个办法去维持斗争,后期黄巾军实际上在用剥夺地主阶级财富办法的同时,也进行了生产活动。当时从事生产条件是存在的,第一,农民军有根据地,与经常流动作战不同,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期活动,有从事生产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农民军既是有大量家属随军,那么,战斗员只能是少部分人,多数是非战斗员,他们从事生产,不会影响战斗。所以说当时农民军的垒固既是军事组织形式,也是生产组织形式。关于农民军从事生产的事,历史记载中也有所反映。据《三国志·魏志·许褚传》记,许褚因为军中缺粮,乃“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牛是不能供作战运输用的,如果真的是作战物资,许褚也不会去与农民军交易,农民显然需要的是耕牛。农民军既有粮食去交易,又说明他们生产的粮食自给而有余。《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也记,夏侯渊破济南黄巾,“收其粮谷以给军士”。农民军与地主阶级之间进行交易,也并仅此一证。袁绍以董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这些记载既反映了农民军与军阀势力暂时对峙并存局面的存在,这就有可能进行生产,也说明农民拥有供交易的物资。究竟农民的经济组织形式与性质如何呢?史无明文,但不妨借用一些旁证。其一是田畴的坞壁。田畴为避军阀公孙瓒,章宗族“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法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三国志·魏志·田畴传》)。可见田畴这个坞壁曾经有一个阶段“不相统一”,封建统治秩序一一包括政权、法制、礼制都被破坏的时期,后来这些才又得恢复,于是变成了地主阶级坞壁。农民军既然是“不立君长”,他们的经济组织如果存在,则只能是田畴坞壁的前一阶段,即封建秩序遭到破坏的阶段;田畴坞壁的形成演变,说明了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其二,是张鲁五斗米道政教合一农民起义政权的存在,也证明了暂时摆脱封建政权控制的农民起义经济组织的可能存在。田昌五同志说后期黄巾军存在着“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劳武结合体制”(《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是有一定道理的。农民起义军这个建立根据地并在其中坚持生产的斗争方式,也为后代农民起义开创了一个良好传统。后期黄巾起义这些特点,是在东汉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发展为军阀混战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民斗争的新发展,它也给东汉末农民大起义增添了反军阀、争生存的新内容。从张角开始到后期持续二十多年的农民大起义,取得了重大的斗争成果,起了它应起的历史作用。第一,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和东汉政权的腐朽统治。黄巾起义发生后,立即以雷霆万钧之势,打乱了东汉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秩序,“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尘而溃”(《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从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城郭,到地主阶级田庄所在的乡邑,都受到起义军的打击。不但小的地方官县令,就是地方大吏州刺史和郡守,也无不受到制裁。“自黄巾之后,盗贼群起,杀刺史二千石,往往而是”(《后汉纪》卷25)。被农民军杀掉的地方长吏有兖州刺史刘岱、益州刺史郤俭、任城相郑遂、济北相鲍信、魏郡太守栗攀等人。在农民军的威慑下,有的州刺史不敢与农民军交战,“望寇而奔,未尝接风尘,交旗鼓也”(《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注引《九州春秋》)。以致造成有的州州无长官,“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那些过去作威作福的诸王,不是被义军杀死,就是在义军打击下望风而逃。下邳?王刘意“遭黄巾,弃国走”(《后汉书·下邳惠王衍传》。淮阳节王刘昌“遭黄巾贼,弃国走”(《后汉书·淮阳顷王昞传》)。起义发生后,甘陵王刘忠“为国人所执,既而释之。……(忠)嗣子为黄巾所害”(《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大起义已至尾声,义军还杀了济南王刘赟。建安初,诸王国的整个情况是“诸国无复租禄,而数见虏杀,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者甚众”(《后汉书·陈敬王羡传》)。封建统治秩序全被打乱。豪强大族也受到义军的严重打击。不少地主田庄被摧毁,许多地主阶级举宗远逃。徐州黄巾军攻破北海,有名的经学家郑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既而盗贼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管宁是北海朱虚人,“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辽东”(《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管宁在辽东住了三十七年,直到魏文帝曹丕时才得回归乡里。他在《答桓范书》中,曾自述流亡情况说:“昔值险阻,越窜海滨。于裔历载,风纲不纪。暨蒙国恩,还践旧土。簿佐多难,恒婴笃疾”(《艺文类聚》卷37引)。汝南人许靖逃亡得更远,他“浮涉沧海,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其它如逃到辽东的还有乐安国渊,逃到交州的还有陈郡袁徽、沛郡薛综,逃到江南的有北海王哀,临淮鲁肃、陈留濮阳兴、义阳韩嵩、平原刘惇等,逃到荆州的有河内司马芝、颍川杜袭、颍川赵俨、河东裴潜、琅邪诸葛亮等。这些被迫离开自己田庄的豪强地主,不可能带走他们的土地,就是僮奴佃客部曲,他们也只能带走一部分,相当一部分人是得到了解放,就象曹休家族那样。史载“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余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三国志·魏志·曹休传》)。所以由于大起义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就北方出现大量无主荒地,即如《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所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极大地缓和了东汉以来的恶性土地兼并。第二,有力地抗拒了军阀混战所加诸于人民的屠杀掠夺。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不论胜利和失败,都会不断丰富农民的军事作战经验。早在黄巾起义之前,一些地方性的小规模农民起义,如延熹年间(158—167)桂阳的卜阳、潘鸿起义,就已经是“作战十年,习于攻守”(《后汉书·度尚传》)。大规模的黄巾起义更是如此,连地主阶级都承认“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军事经验的丰富,再加上根据地的利用,就使农民军不但有力量抗拒小的军阀,而且也有力量与大军阀周旋,并取得一定的胜利,军阀张济因军粮缺乏,军中饥馑,他纵兵“至南阳寇略,为穰人所杀”(《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当即受到了人民的惩罚。青徐黄巾有一次在北海与孔融战,义军发动进攻,“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御之涞水上,寇令上部与融相拒,两翼经涉水直到所治城。城溃,融不得入,转至南县,左右稍散。连年倾复,事无所济,遂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引《九州春秋》)。这一仗农民军应用了奇正结合作战方法,打得很漂亮,取得重大军事胜利。青州刺史焦和,在农民军进攻面前,则只会“祷祈群神,求用兵必利”(《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注引《九州春秋》)。结果还是被起义军打败,“州遂萧条”即使是兵力较强的大军阀,也曾吃过义军不少苦头。公孙瓒“恃其力才,不恤百姓;……所在侵暴,百姓怨之。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瓒所署长吏”(《后汉书·公孙瓒传》)。曹操有一次被义军围攻,济北相鲍信“殊死战,以救太祖”,“太祖仅得突围,信遂殁”(《三国志·魏志·鲍勋传》注引《魏书》)。义军甚至一度向曹操发出檄文,指出“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亡大道,非君才力所能存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表现了义军蔑视军阀势力的大无畏气概。初平三年(193),军阀袁绍与黑山军打了一次硬仗,“(张)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连战十余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各遂退”(《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一场恶战结果虽出是打了个平局,但也说明义军对军阀的抗衡力量之强大。黑山军曾长时间抗拒了袁绍的力量,直到袁绍被曹操消灭后,义军还比袁多存在十余年,就在义军投降曹操时,黑山主力军还保存了十万众之多。如果黄巾起义发生时,主要革命任务是反东汉地主阶级专制腐朽统治、反豪强地主残酷压迫,那么,当军阀混战发生后,军阀混战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力量,农民面临的是被屠杀命运时,反军阀、争生存,从而保卫社会生产力,便成了革命的首要任务。后期农民起义的持续不断的斗争,有力地抗拒了军阀所加诸于人民的大屠杀、大掠夺,有力地防止了军阀混战大破坏的扩大,尽管起义军最后遭到失败,但百万之众劳动群众却通过自己的斗争,争取到了生存的权利,这也就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保卫作用。第三,给新统治集团较开明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早在东汉后期大起义虽未发生,但小规模起义已此起彼伏,大起义形势已在形成的时候,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就对东汉腐朽统治的危机发生普遍的忧虑。党人中就有人主张限制土地兼并,安抚流民和起义群众,改变朝廷中的官以贿成和任人唯亲,制止外戚宦官专政局面。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东汉王朝打算,是为了防止大起义的发生,但在外戚宦官专政和豪强势力十分强大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张也根本不会被采纳。黄巾大起义发生后,刘陶也曾提出让流民各还本郡,实行安定流民政策的主张,在东汉王朝正进行武力镇压时,这也不会被采纳。只是在农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东汉腐朽统治及军阀豪强以后,地主阶级中的某些集团,才会看到只靠武力镇压不行,还必须在政策上有所缓和。当时袁涣就说过“自大乱以来数十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济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三国志·魏志·袁涣传》)。曹操谋臣毛玠也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谨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三国志·魏志·毛玠传》)。正是农民起义给予地主阶级以教训,才使他们有革新政治的紧迫感,曹操虽然长期对农民起义进行武力镇压,但最终还是对百万义军采取了安抚政策。在镇压和招抚农民起义过程中,某些地主阶级集团,针对广大农民对东汉腐朽统治的不满,将自己扮成农民的救世主,并利用了农民的口号作为缓和矛盾的手段,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农民“黄天”的口号上。黄巾起义曾经提出过“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是农民利用了地主阶级的五德终始思想。依据五行思想,秦为水德,色尚黑,刘邦因之而未改变,所以汉初仍自为水德,尚黑。但西汉关于“行次”的争论很大,其说不一。王莽称汉为火德,色尚赤,这个主张被东汉刘秀默认,也自称火德,炎汉一说,就由此而来。当广大农民要推翻东汉统治时,也利用了地主阶级的五行思想,农民与地主阶级是尖锐的阶级对立,不能用五行相生,只能用五行相克,所以农民仍将汉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