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夫人导学案附答案湘夫人导学案
一、知识储备
1、填空(1)《湘夫人》选自,作者。
(2)《九歌》是的作品。《九歌》是、、的合称,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登白薠兮骋望
(2)沅有芷兮澧有兰
(3)聊逍遥兮容与
(4)时不可兮再得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翻译句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翻译:。
(2)麋何食兮庭中?鹿�光明兮生屿。()翻译:。
二、课内学习
1、《湘夫人》是以什么为叙事线索来写的?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
2、找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并加以解释。
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主题?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慌忽中兮掩涕,思缠绵兮恻然。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与佳期兮夕张。鸿鹄飞兮乌鹊惊,百鸟萃兮荷茎。篁竹空兮鸟宿,麋何食兮庭中?鹿�光明兮生屿,猿何采兮山椒?微霜降兮猋风,虎啸震撼兮百川。洪波兴起的出惊芙蓉兮木兰,凫鷖戏池兮鸿翱翔。哀洲渚之空烟浦,何荒子之歇连环?林瑟萧瑟兮气氛,与佳人兮单留居。悲江风之横生兮,使芷草兮为谁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横垂华兮枝间啼,鸿鹄八驾兮君轻飞。极上云端兮罗帐,宛凌空兮轻举。梦屈原而君醒,长叹兮以掩涕。岁之暮也,与艾人同举。壮君房兮中露,抽嘉禾兮劲风舞。螯申屠易进兮愈烈火然,等在下官而原之游也!最新1《散步》导学案附答案《散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文章,理解“散步”的内在含义,体味家庭亲情的和谐。
2、学习文章中朴素的语言表达,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3、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1、理解“散步”的内在含义,感受家庭亲情的和谐。
2、学习文章中朴素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中“散步”的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多么温馨而幸福的画面。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莫怀戚的《散步》,感受这份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二、预习指导
1、走近作者莫怀戚(1951—2014),男,汉族,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曾任重庆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等,散文三部曲《散步》、《在路上》、《家园落日》。
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2)查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疏通文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章中难懂的词语,进行讨论。(2)全班交流难以理解的问题,老师给予点拨指导。
三、探究与练习
1、品读课文,理解“散步”的内在含义(1)文章题目为“散步”,请找出文中描述散步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2)散步的过程中,作者描绘了一家人散步的情景,请谈谈你的感受。(3)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请谈谈你对“散步”的理解。
2、深入阅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1)请谈谈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家庭亲情的和谐。(2)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请谈谈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课堂小练请仿照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回家路上”的小短文,注意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庭亲情的感受。
四、小结归纳
1、总结文章中“散步”的内在含义。
2、总结作者在文章中运用朴素语言表达家庭亲情的方法。
3、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激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莫怀戚的《在路上》、《家园落日》等作品。
2、完成课堂小练,修改完善自己的短文。《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一、作品概述《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写了扬州的凄凉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扬州往昔的繁华和对今日荒凉的原因的感慨。全词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冷落的扬州城的悲伤和感慨。
二、重点词解释
1、扬州慢:一种慢调的词,以《扬州慢·雨泡茶》为例,是一种表示悠闲、慢慢品味生活的情感。
2、萧条:冷落,凄凉。
3、杜郎:即杜牧,唐代诗人,曾在扬州任过职。
4、青楼:古代妓院。此处指杜牧在扬州时所爱的女子。
5、胡尘:胡地的烽烟,此处比喻战乱。
6、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著名景点之一。
7、玉人:美人,此处仍指杜牧在扬州时所爱的女子。
三、问题设计
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描述了哪些景象?
2、作者在描述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3、作者在描述今日扬州的萧条景象时又运用了哪些手法?
4、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5、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首词的社会意义。
四、答案
1、上阕描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如杜牧所描写的女子、歌舞升平的场面等;下阕描述了今日扬州的萧条景象,如二十四桥、冷月、板桥等。
2、作者在描述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时,运用了描写女子美貌、舞蹈、音乐等细节描写,以及用典的手法,通过杜牧的故事来展现扬州的繁华。
3、作者在描述今日扬州的萧条景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同时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胡尘比作烽烟,形象地描绘出战乱给扬州带来的灾难。
4、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扬州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原因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悲伤。
5、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五、文章结构本文结构清晰,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扬州慢》的基本情况,包括词牌、作者等;其次对重点词进行了解释;接着提出了四个问题;最后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整体结构完整,适合作为学习参考。
六、总结本学案通过分析《扬州慢》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代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情感和意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本学案不仅可以作为学习材料,也可以作为考试参考。琵琶行学案附答案琵琶行学案附答案
一、主题把握
本学案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诗中的内涵与意义,探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与人文情怀。
二、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唐朝,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繁荣,白居易等大批诗人涌现。
2、白居易简介: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3、背景介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书力谏缉拿刺杀宰相的凶手,遭谤被贬为江州司马。途中偶遇一位琵琶女,顿生感慨,写下这首《琵琶行》。
三、问题研究
1、诗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如何描绘出琵琶声的?
2、诗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如何表达琵琶女的情感的?
3、诗中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深度解读
1、诗中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活动?
2、诗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结合全诗,分析《琵琶行》的现实意义。
五、拓展思考
1、比较《琵琶行》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有何异同?
2、如何理解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六、巩固练习
1、默写全诗。
2、解释重点词语,如“嘈嘈”、“切切”等。
3、翻译诗句,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
七、学习建议
1、精读原文,了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通过朗读、背诵、翻译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古诗文能力。
3、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分析《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八、相关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琵琶行》有详细的鉴赏解释。
2、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收录了白居易的大量诗文,可从中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文学风格。
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深入理解《琵琶行》的内涵与意义,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欢迎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一、主题阐述
本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背景介绍、文本分析、主题探讨等环节,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这首词所展现的壮志豪情与历史沧桑。同时,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历史文化素养。
二、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上主张“有为而作”,强调文章的内容要贴近现实,不尚雕琢。他的作品丰富多彩,尤以豪放派诗词闻名于世。
三、文本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词作,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迈气概的敬仰。上阕写赤壁雄姿,勾勒出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下阕缅怀三国英雄,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全词意境高远,笔力奇崛,是苏轼词的代表作之一。
四、思考问题
1、苏轼在这首词中是如何描绘赤壁古战场的?请从词句中进行分析。
2、在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对哪些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请结合词句进行阐述。
3、苏轼通过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内心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探究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作的经典之作。请对比分析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2、在你的心目中,哪些人物可以与苏轼在这首词中所怀念的英雄相媲美?请列出理由。
3、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你如何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情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看法。
六、作业布置
1、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份《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2、请选择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以他的事迹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深入解读,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文本细读、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拓展探究和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主题阐述
本篇文章导学案的主题为《藤野先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文中对藤野先生的刻画,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关键词
1、藤野先生:文中指的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解剖学老师。
2、回忆性散文:是一种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体裁,作者通过回忆过往的经历,抒发情感,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3、感激与怀念: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三、背景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莽原》杂志上。当时,鲁迅已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国内从事文学创作。文中回忆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分析主要内容
文章开篇,作者通过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展现了他质朴、真诚的品质。接着,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点滴,包括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教导,以及“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五、结构安排
1、开篇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引出下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
2、回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经历;
3、总结与藤野先生的友谊,表达感激与怀念之情。
六、语言表达
文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他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般温暖人心”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质。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
七、思考与启示
通过阅读《藤野先生》,我们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鲁迅对于往事的怀念之情。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珍惜身边的人与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美好的回忆。我们也应该像藤野先生一样,用真诚、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导学案《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
一、课程目标
1、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的常见类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信息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1、信息的基本概念:从源头开始,理解信息的定义和内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的常见类型及应用:从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方面了解信息的不同类型及其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演变,把握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课程实施
1、阅读:学生需阅读导学案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对信息及其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2、观察:学生应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理解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讨论:学生可与同学、老师或家人分享对信息的理解与观察结果,通过讨论深化对信息的认识。
4、实践:学生应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信息处理工具,体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过程。
四、课程评估
1、阅读理解: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理解信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观察报告: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信息,撰写观察报告,分析信息的类型和应用。
3、讨论成果: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和观点,反映其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展示其对信息处理过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五、课程拓展
1、研究项目:学生可选择一个与信息及其特征相关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如互联网信息传播、大数据分析等。
2、阅读书目:推荐相关书籍,如《信息简史》、《失控》、《大数据时代》等,深化学生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络资源,如在线数据库、科学期刊等,供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4、实践应用:学生可将所学的信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制作个人网站、参与开源项目等。
六、课程总结
本课程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基本特征,认识信息的常见类型及应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课程拓展部分提供了研究项目、阅读书目、网络资源和实践应用等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增强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和应用。《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一、预习指导
1、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彷徨》,描写“我”在乡村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篇课文节选自第十一篇《社戏》,原有标题为《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2月30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处在苦闷、彷徨、探索的时期,本文可以说是在五四以来颇具特色的农村与城市的撞击中寻找出路的一种幻想。
2、积累运用请你在阅读时摘录你感兴趣的词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二、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纠葛、气量、疏懒、嘱咐、絮叨”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主旨。
4、品味本文质朴、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中富有诗意的场景描写。
5、揣摩文章在叙事中蕴涵的情感。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本文质朴、生动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纠葛()气量()疏懒()嘱咐()絮叨()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嚷()攘()嚷()攘()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纠葛:。疏懒:。嘱咐:。
(二)文本研习,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原名,人,伟大的、思想家和。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1922年12月30日,作者在“五四”落潮期后处于苦闷、彷徨中作者借回忆幼时看社戏这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主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作者对偷豆一事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品味本文质朴、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中富有诗意的场景描写。请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处场景描写,体会其诗意所在,并作适当圈点批注。
(三)拓展延伸
请描述你童年时观看一场家乡的传统社戏的情景。(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二)文本研习,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2、“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3、我为什么一直觉得在平桥村偷豆比在城里看戏要好呢?针对文章的这一段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认真阅读课文倒数第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场景?这样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
请描述大家童年时一场有趣的乡村活动的场景,并进行适当的细节描写。《书愤》导学案及答案《书愤》导学案及答案
一、主题概述
《书愤》是唐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歌,主题为“愤”。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和时局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事不公、壮志未酬的愤怒和悲痛。
二、背景介绍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的动荡时期,一生怀有报国为民的理想。然而,他的抱负却未能得到实现。在政治上,他屡次遭受权贵的排挤和打压,壮志难酬;在生活中,他遭遇妻离子散、家道中落的困境,痛苦不堪。这种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最终凝聚成了他诗歌中的“愤”。
三、关键词分析
1、“书”:在诗歌中,“书”具有双关含义。一方面,“书”指诗人所作的诗歌,是诗人的创作;另一方面,“书”又暗示了诗人对时局的书写,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
2、“愤”:在诗歌中,“愤”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是他对时局、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愤怒。同时,“愤”也包含了诗人的壮志未酬、理想未能实现的痛苦和悲愤。
四、全文赏析
《书愤》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诗人通过对自身的遭遇和时局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事不公、壮志未酬的愤怒和悲痛。第二部分,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抗金战事的不屈不挠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两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了诗歌的完整结构。
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多个典故和文化意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塞上长城”、“三秦季月”等,既展现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五、思考与反思
在学习《书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反思。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成就,更在于他为之奋斗的过程。陆游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的奋斗精神和坚定信念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后,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度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陆游的文学才华和人生经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和一个诗人的信念与追求。通过学习和反思《书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一、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篇表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思考和对自己担当重任的感激之情。文章情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忠诚。
二、深入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车辆抵押贷款信保业务借款协议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长方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 2025年工作室网站合同
- 行业培训外包合同(2篇)
- (高清版)DB45∕T 227-2022 地理标志产品 广西肉桂
-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
- 任务二 高效地下载信息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桂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第十一课 智能家居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9)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
- 第八单元(A卷基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分层训练AB卷(部编版)
-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测试)-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含解析)
- 银行存管三方协议书
- 2024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 2024年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智能体脂秤市场洞察报告
- 教科版 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不同的季节》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 山东省东营市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真题答案】
- 2024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附答案
- 粤港澳宜居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策略
- 动物防疫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高考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2-2023学年广州市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