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这是一种由“情”向“理”的现代转变趋向。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自魏晋时期起,诗学家“以情释志”,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感性维度,见物起情、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思方式。这种“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连词、介词、助词等。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省略了介词“在”、副词“像”、助词“的”等,直接运用实词及比喻词。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省略了描述性的虚词,但为了表达的清晰也接着使用了副词“岂”和“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然而,在整体上古代汉语诗歌使用虚词仍然很少。尽量省略虚词则形成实词间词语的跳跃,一方面与古代汉语诗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理念相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表意的含蓄。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该句使用了助词“的”,副词“总”“便”和介词“在”,构成了清晰的语义逻辑关系和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与古诗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改变了古典诗时空、因果关系的朦胧与模糊,以散文化的句法和语义连接方式,更明晰地表现了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许多现代诗人不再把情景交融视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开始追求一种具有理性体验特征的诗歌表达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古代诗歌的主情或感性的表达范式,起到了“以理正情”的作用。现代诗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虚词表达情感或理性体验时,都有主体意愿和不同选择,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体现出与古代诗歌感性抒情倾向的不同。早期白话新诗派诗歌,开始大量运用白话虚词,让语言接近白话口语,诗歌体现出通俗明了的说理倾向与纪实风格,意在建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新诗境界。郭沫若在《女神》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助词、感叹词、介词等,形成了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风格,而这种浪漫主义风格饱含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主体精神的高扬,是人觉醒后被理性意识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的体现,科学理性精神形成了与内在现代诗意以及外在自由诗体的有机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说郭沫若的诗饱含着20世纪的动的、反抗的成分,“发源于一种内在的科学精神”。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以理正情、以理主情的现代色彩,打上了五四时期雄浑昂扬的时代烙印。闻一多代表的新月诗派倡导“理性节制情感”,无论是表达个人的切肤之痛,还是表达民族的忧国之情,都能在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节奏中,巧妙调控虚词,显现出成熟的以理节情的艺术魅力。比如闻一多为女儿写的悼亡诗《也许》:“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这一节连续用的三个“也许”,既有表语气的作用,也有表情态的意义,同时起到了连词作用,“也许”在句子中三次重复与停顿,构成了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抒情之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结尾这一节,采用了“那么……就……”的连词引导句式,表达假设语气,最后又用介词、语气词、儿化词形成舒缓平抑节奏,渲染静穆幽美的抒情意境。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派自觉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借鉴,呈现了一种新诗智性化倾向。卞之琳的新智慧诗,冯至充满了沉思和哲理的《十四行集》,中国新诗派重视经验传达的智性化诗歌,都明显表现出与中国古代诗歌主情传统的异趣。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并引述里尔克的话说:“诗并非如人们所想的只是情感而已,它是经验。”(选自王泽龙、钱韧韧《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诗歌以情释志,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引入使这一功能向多元路向转变。B.古诗追求表意含蓄,词语间跳跃较大;现代诗追求言文合一,句间关系更紧密。C.周作人《小河》在虚词助力下语义逻辑清晰,体现了诗歌由实到虚的表意转向。D.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体现了被理性意识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与时代特点契合。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现代汉语虚词在新诗变革中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例举李白、杜甫诗阐述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此两例有逻辑顺序,不可颠倒。C.文章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后者更能体现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趣。D.全文以时间顺序为论述逻辑,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歌“由情向理”的转变过程。3.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一项是(
)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D.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4.文中提到“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唐湜观点的看法。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尤三姐引颈自刎的时候,我们如同看到光明的天空中骤然涌起浓密的黑云,一声霹雳,耀眼的闪电从空中划过。当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自尽时,我们又像经历到平静的世界出其不意地暴发了地震。晴雯的死亡如灵禽惨遭鸷鸟的巨爪,金钏的投井似溪流在地洞中没灭。这些悲剧都显得严峻、雄奇、悲壮,凄厉,使人惊心动魄,这当然是崇高美。但是,崇高并不是《红楼梦》悲剧美感形态的主要倾向,崇高在《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中只占次要的地位。《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的主要倾向,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清幽的诗的意境和使人回肠荡气的诗的情怀。这样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在《红楼梦》中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读《红楼梦》所得到的美感,如读张若虚、刘希夷的诗,欧阳修、秦少游的词,如看《清明上河图》的工笔长卷、如临江南苏州的园林。那种美是娟秀组成的宏阔,雅致里显示着流动,幽静中透出点喧闹。注意到《红楼梦》这种审美特色,我们可以想到: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从《红楼梦》看,这个结论显然是靠不住的。以西方悲剧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个结论在中国的悲剧作品特别是《红楼梦》中便见出了例外,失去了它的正确性和普遍意义。中国悲剧用艺术实践破除了西方美学家的这个结论。西方美学把美感形式分为优美和壮美,悲剧的崇高略等于壮美,而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既不是以对称、均衡、和谐、统一等为特征的“优美”所能规范,也不属以粗犷、严峻、阳刚、劲能为特征的崇高美,而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在东汉建安年间出现的悲剧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崇高美与幽雅的诗意美是并存的,后来民间流传的悲剧故事如韩凭妻、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二美并重,而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一节又表现为“优美”。元代杂剧中的悲剧《窦娥冤》《介子推》以崇高美为主,近似于西方悲剧,而《汉宫秋》《梧桐雨》等则以幽雅的诗意美为主。《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就是在中国艺术遗产的基地上,发展了《汉宫秋》《梧桐雨》的悲剧美学传统而形成的。我国悲剧的这一独特的美感色调,为世界悲剧艺术的美学宝库中,增添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红楼梦》悲剧幽雅的诗意美的形成,有曹雪芹主观审美观的根源,是作家自身精神风格的一种外化。曹雪芹是特别注重和偏爱幽雅柔和之美的,这种审美偏好,又和作家所选择的题材相统一。《红楼梦》主要以少女为表现对象,适应于描写对象所具的特质,《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正像少女的情怀一样娟秀、纤巧、缠绵、深细。《红楼梦》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还和作品所规定的大观园这一诗意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楼台亭阁,花木山石,曲廊拱桥,流水修竹,少女们活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极容易造成幽雅的意境。《红楼梦》悲剧主人公的诗人气质和文雅细腻的性格结构,促成着全书独特的审美特色。《红楼梦》的作者并不包揽一切地出面向读者描摩环境,叙述情节进展和人物活动,而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通过人物来展开。这样,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便在许多地方渗入着人物的精神特征,反过来影响《红楼梦》的审美特色。例如刘姥姥的性格虽然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的思维、感觉、情绪所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仍然基本上是幽雅的。和《红楼梦》的审美特色相联系,这部悲剧文学作用于读者的欣赏情绪和感受机能,是一种诗情和诗意美的默默的渗透,而不是以崇高美为主的悲剧对读者或观众心灵的猛烈的震撼。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高潮总是放在最后,当悲剧主人公同他的敌对人物在顷刻间纷纷毁灭的时候,我们就象猛然间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看中国戏曲《赵氏孤儿》,也有同样的感觉。读《红楼梦》,我们的情绪却是浸沉在诗意的境界中,作品中所流动的悲剧气脉徐徐地缠绕、飘散,笼住了我们的感情。悲剧的云雾不时凝成细小的露珠,一滴一滴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使之微微地颤动。崇高美的悲剧像暴雨,诗意美的悲剧像细雨。暴雨来势凶猛,具有触目惊心的威力;但暴雨总是很难渗入土地的深层去,暴雨过后,挖开地皮一看,底下的土仍然是干的。细雨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直可渗到土地的深处去,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又不易消失,可以持久地起作用。(选自费秉勋《红楼悲剧论(三)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有删改)材料二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的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的两种极致,代表了中国人传统审美观中的两个主要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极致之美,概括地来说,便是黛玉身上所体现的诗意之美,与宝钗身上所体现的世俗之美。两种形态的美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就像玫瑰花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不过是两种相互映衬的美的形态,它们的差别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两个人,让她们都处于与宝玉的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之中,既为了让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委婉动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深化主题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常规性的构思和安排,《红楼梦》的作者不会满足于一般性的艺术设计,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作者从他独特的女性观、审美观出发,将女性美的两种极致分别赋予黛玉和宝钗,并让这两个人物处于对应、对比以及对立的状态,从而达到更富有美学意蕴、更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选自张黎明《女性美的两种极致:黛玉的诗意之美与宝钗的世俗之美》,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家认为悲剧的主要美感形态是崇高,但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悲剧审美特色是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B.《红楼梦》悲剧的审美特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受到了中国其他艺术遗产悲剧美学传统的影响,如《汉宫秋》《赵氏孤儿》C.《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性格是粗俗的,但通过刘姥姥写出的大观园的意境,并没有偏离《红楼梦》幽雅的审美特色。D.《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两种形态的美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其自身,而且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个人偏好。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雅的、东方式的诗意美形成了《红楼梦》描写悲剧时独到的审美特色,这种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B.中国悲剧中幽雅的诗意美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中国悲剧中常常独具的审美形态,有其自身特色。C.曹雪芹精心设计的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物,对于小说的情节艺术设计、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和主题深化都有重要作用。D.黛玉和宝钗所代表的两种女性的极致之美,在作者笔下都是极其感人的。两种形象鲜活而唯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7.下列选项中,不适宜填入材料一第二节横线处的一项是(
)A.西厢记妙词通戏语B.龄官画蔷痴及局外C.王熙凤效戏彩斑衣D.憨湘云醉眠芍药裀8.张黎明认为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一和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具体分析林黛玉身上的“诗意美”是如何产生的?
9.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篇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灾年李娟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秦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煌灾及其它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菜花地。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你们取证了吗?”“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文本二“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减)10.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理解及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灾年”作为标题,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B.文章中母亲在“告状”过程中被工作人员要求“取证”,由于拍不到“证据”不能获得赔偿,母亲非常愤怒。C.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最后一次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D.文章结尾段运用排比的修辞进行追问,使语句节奏紧凑,启发读者思考鹅喉羚的命运,提高了文章思想深度。11.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
12.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选文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生:天性B.圣心备焉
备:具备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出游D.先达德隆望尊
望:名望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录毕,走送之C.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无从致书以观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向呼叫,声音没有加强,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D.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或者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物更加到位16.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7.学习是永恒的话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给你触动最深的一个学习启示。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②,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①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②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上掌管山水,专管给雨支风、留云借月之事,于词人而言可谓美差。B.上阕虚实结合,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神奇的仙境结合,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之境。C.下阕以夸张手法起势,写词人诗思之丰富,酒量之大,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D.洛阳牡丹自唐就负有盛名,但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是为取其品性以自比。19.有人说从这首词里可以读到李白。请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但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始皇生活的奢靡,连梁柱上的钉头都比谷仓里的米粒还多。
(3)《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典籍里的中国》让“①”的文化典籍变得“触手可得”,让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尚书》到《天工开物》,从《史记》到《本草纲目》,再到新近播出的《论语》,包括了我国古代文化、科技、历史、医药等方方面面的成就。由于中华典籍②,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难以通读一次。这档节目的出现,不仅让典籍“活”在了藏书馆里,更让其“活”在了年轻人的心中。《典籍里的中国》注重情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陈皮市场运营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铝合金金属型铸件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重卡汽车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酒精制造行业运营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观光船游览市场发展状况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营销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米尔贝肟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解锌行业十三五规划与发展建议分析报告
- 2025年执业医师定期考核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心理健康七个一主题活动方案
- 多元化票务系统设计-深度研究
- 2024年菏泽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22180-2024速冻裹衣鱼
- 《公路施工组织设计》课件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1 亚洲的自然环境(课件33张)
- 中医药防疫课件
-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教程(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俯仰之间》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