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风情_第1页
温州民俗风情_第2页
温州民俗风情_第3页
温州民俗风情_第4页
温州民俗风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至近代,由于西方建筑艺术的渗人,又出现了教堂、商场、领事馆等西式或中西合壁建筑。温州建筑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普遍采用木构、砖石砌筑,同时石构建筑亦占相当地位。石料主要有白石、青石和花岗石,建筑宏伟壮观。建筑装饰广泛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堆塑等饰件,其中砖雕装饰,尤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温州饮食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我认为不比广州菜差,除了一点,不象广州人那样什么都敢吃,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这方面没争先。差点忘了,到温州吃海鲜可要小心你的肚子。【端午节】 明代,温州的端午节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亲戚者。以雄黄、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抹小儿诸窍。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岐海琐谈》)龙舟竞渡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及其斗胜夺(^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据清赵钧《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舟工,游人更盛。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阉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这就是现在政府不大提倡龙舟赛的主要原因,现在械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由于外出经商的人太多,龙舟赛的规模大不如以前,政府应该加以组织和引导,以免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消失,这也是旅游开发的一大潜在项目。温州市于2000年已经禁止民间赛龙舟了,此举无疑象是因噎废食!)。解放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头号等不良习俗,经过组织管理,已成为提高人民体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吃重午粽在明代,该日,“造角黍,以馈亲戚”。角黍,即棕子,民间的制作法是:以箬叶包糯米放在水中烧煮而成。以纯糯米包成的,称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称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鲜蕃薯刨成丝,剁细)的,称为蕃薯粽。还有一些农户特在纯糯米中嵌进少量红枣、金丝蜜枣或莲子等,以增加风味,包粽子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箬叶包成的粽子,既无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缚粽子的绳子,一般用棕榈叶片。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状,多以四角为主,称为角粽,亦有戏作螺旋形的,称为“袅脚粽”。温俗规定,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内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个),是分送亲友邻居的。粽子有两种,上品是馅肉粽、白糖莲子粽;其次是蚕豆粽、槐豆粽、白粽。后者是用早稻秆或豆秆烧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过热水淋掉碱质后即成,俗称“淋粽”。有的地区午宴以粽子为主食。菖蒲酒和草头汤在明代,该日,民间“煎百草为汤,老幼皆浴”。至清代,皆以菖蒲、艾蒿之类,煎汤沐浴,叫“草头汤”(亦称“蒲汤”)。据说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在苍南,则采五种药草(三张白、水杨梅、蜻蜒花等)与鸡鸭蛋同煮,称“午时草,。其汤供小孩沐浴,浴后以雄黄点额,涂其手脚心,然后吃蛋,也有把草蒲切成碎片,浮在雄黄烧酒杯内,叫做“蒲酒”,也叫“蒲觞”,吃了可以避邪。“未尝蒲酒心先醉,不沐兰汤骨亦香。(这是明末温州人叶尚高,因不肯(什雉)发,被关在狱中过端午时所写的诗。有的地方还以草蒲根浸水缸中以解毒。在市区,早晨,人们用粽子、鲜鸡蛋、盐鸭蛋、大蒜,杂以菖蒲、艾蒿等草(俗名“重午草”),放在锅中煮沸,然后当早餐进食,谓可辟邪。在乐清,端午节有吃苋菜,蓼(廿晶)、咸蛋、笋鞭的风俗。俗谚云:“苋菜红,蓼(廿晶)白,吃了咸蛋防飞丝,吃了笋鞭脚骨硬。”在文成,则有吃苋菜、大蒜的习俗,谓夏日可防发痧。送节端午这天,在温州地区,对丈人家、外婆家、干爷、塾师,都需要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后第一人端午,叫做“望头年”,也叫“送新庚”,有钱的人家,粽多至八十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饵、枣、栗、荔枝、龙眼等等,丈人家回盘则是新夫妇夏天穿的衣服各几套,还有鞋袜、肚兜、扇子之类,并把子孙粽回还几个,是祝女儿多子多孙的意思。在乐清,重五节前几天,对舅父母、岳父母、干父母同样要馈赠礼物,俗称“送重五节”或“望重五节”。礼物以粽为主,辅以鱼肉等凑成四样,俗称“轻盂'。新婚女婿望第一个重五节要有六样,俗称“重盂”。不论轻盂或重盂都要有相当样数的回馈礼物,俗称“回盂”通常轻盂的回盂有咸鸭蛋、炒淮豆子、批杷、蒲葵扇和龙须鞋等;重盂则加府绸或其他衣料、阳伞、皮拖鞋、肚兜等。在乐清白石,女婿给岳家送黄鱼,新婿岳家给婆家(女儿)送雏鸡、蕉扇或蚊帐、夏衣。在泰顺,婚后三年内,娘家于端午节时送粽慰问,大粽内常裹以若干小粽,糯米中夹的是大豆之类,其意亦为早生子、多生子。重五谣旧时,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抄录如下:吃爻重五粽,破碎(破衣)远远送。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指秀才)。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温州方言是指流行在以温州市为中心包括永嘉、乐清、瑞安、文成及平阳大部分如敖江平原等地的温州本地话温州方言的属系问题,有两说,一为吴语说,一为闽语说。从方言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点观察,温州属于吴语系是没有疑问的。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虽然在语词语法成分上受到闽语的一些影响,但闽温语言差距仍很大。温州地处浙江南部地区,靠近福建,

迁徙甚多,故语庞言杂,如平阳一县就有温州方言、畲语、闽语、蛮话、金乡话等五种方言。畲族说的是客家话,客家话属于汉族方言。蛮话认为是土著语,很可能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吴语。苍南的金乡话,认为是官话与吴语的混合语。部分温州方言:今天叫“该日”。妻子叫“老安”、“老宁”(乐清)。明爷”。早饭叫“门朝”。小孩叫“卵”。前天现在叫“姆”或“细儿”。昨天叫“前日(读耐)”。丈夫的父亲叫“能界”或“能娘”(乐清)。丈夫的母亲叫“吃天光”。菜蔬叫“配”。吃中饭叫“吃日昼”。吃晚饭叫“吃黄(读咸)昏”。夜点心叫“夜厨”。少女可以叫“用弗着”。大叫“豆”。难为情叫“碎”。很合适叫“乐事显”。叫“藏夜”。叫“地家叫“地家娘”。吃脸盆叫“面盂”。叫“媛子儿”。不叫“抵能精”。部分温州方言:今天叫“该日”。妻子叫“老安”、“老宁”(乐清)。明爷”。早饭叫“门朝”。小孩叫“卵”。前天现在叫“姆”或“细儿”。昨天叫“前日(读耐)”。丈夫的父亲叫“能界”或“能娘”(乐清)。丈夫的母亲叫“吃天光”。菜蔬叫“配”。吃中饭叫“吃日昼”。吃晚饭叫“吃黄(读咸)昏”。夜点心叫“夜厨”。少女可以叫“用弗着”。大叫“豆”。难为情叫“碎”。很合适叫“乐事显”。叫“藏夜”。叫“地家叫“地家娘”。吃脸盆叫“面盂”。叫“媛子儿”。不叫“抵能精”。温州谚语吃人嘴软,拿人手国败出奸臣,村败出闲人。一条头发丝绊倒人。泥佛也有土性。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凤凰和鸡难杂阵。猪肚吃多屙吃出。穷人祭勿得招财爷。眠床角吃糯柿也有人晓得。箬笠尽大遮勿牢天。坐只船。生只船。号鸟,嘚得一号虫。篱靠桩,人靠帮,得。箬笠尽大遮勿牢天。坐只船。生只船。号鸟,嘚得一号虫。篱靠桩,人靠帮,关老爷靠周仓。百听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做一样事干,换一样筋骨。桥归桥,路归路。多个朋友多条路。大树倒路边,有人讲短长。隔层肚皮隔重山。苏秦求官,口气不塌。家富不如家和。牛皮上写字眼,值勿得人老实。治国容易治家难。做得瓜瓢,受得涌汤。会选选儿郎,勿会选选田庄。学勤三年,学懒眼前。吃勿穷,穿勿穷,勿会划算一世穷。心宽不怕路远,计多不怕路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树大影大,胆大福大。三分容貌七分扮,烂头儿扮起变小旦。晤有三分三,还敢上梁山。文戏琴多,武戏鼓多。天塌落只管笠恁大。黄翠英卖花,三等三样。人到冬至边,快乐活神仙。十二月日日好掸新,六月日日好尝新。初四缩一缩,初五看抬阁。雷响惊蛰前,四十日不见天。雨打四月八,河潭晒退壳。未吃重五粽,棉衣慢慢送。冬节边,棺材天。破篷挂海口,茅屋挚起走。像雨怕南凤,汰浪怕雷公。像而上到上河乡,汰浪汰到永嘉场。五六月有鞋拖,勿走我南塘街,十二月有笼裤,勿走我南塘过。 口温州俗语一条稻杆芯

也捉爻走。老鼠儿还亲恁。二郎神有嘴说别人,呒嘴讲自身。吃吃旗儿店,也捉爻走。老鼠儿还亲恁。二郎神有嘴说别人,呒嘴讲自身。吃吃旗儿店,困困城隍殿。 十八个捣臼还画在岩上。 吃饭武松打虎,干事李寄叹苦。 人倒西瓜园里困,摸摸都是头。 何仙姑对药恁,你一句我一句。 三斤猫狸拖四斤鸡。 衙门当老起,红缨帽挈手里走。 三扁担打勿出个屁来。 讲起卵卵配粥恁便当。 仓桥老老娘儿,只讲现铜钿儿。 抓勿牢老虎在猫身上出气。 牙儿咧开糖金罂捣裂爻恁。 呒毛鸡代鸭愁。 水鸡给佛吓爻恁。 官升放篮儿里挈。 布衫头儿卖爻从纺棉纱讲起。 狗尾巴剁爻杂鹿。 田嬉儿过河,七只脚八只手。 画个圈儿,(立亥)个圈儿。 (贝甘)鬼魔还只当(贝甘)佛度。 裤有着,雨伞用袋袋。 屙拉裤挡里伉狗憋气。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檀香木雕、樟木雕、枣木雕、唐梨木雕等等,通称木雕。其中当推黄杨木雕为重。温州的黄杨木雕创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齐称“浙江三雕”。乐清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水乡即景 温州黄杨木雕发展简介 黄杨木雕创始自乐清,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世温州黄杨木雕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晚清,永嘉艺人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他创作的《济颠和尚》,清宣统元年(1909)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国际比赛上获优等奖。民国4年(1915)另一作品《捉迷藏》又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深受人们注目,从艺者亦日众。建国后,在人民政府扶植下,黄杨木雕发展迅速,技艺进一步提高。除单人立体圆雕外,还发展拼雕、群雕技术,把传统浮雕和圆雕巧妙结合在一起;作品题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