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旧人教版_第1页
高三历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旧人教版_第2页
高三历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旧人教版_第3页
高三历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旧人教版_第4页
高三历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旧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材十一、十二世纪,蒙古高原各部落及社会状况在蒙古部落居住的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十一、十二世纪还居住着其他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蒙古部东边强大的塔塔儿部,又称“鞑靼”,是一个由六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有七万家,占据着呼伦贝尔湖一带的广大草原。由于他们十分强大,并统治了许多部落,所以在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塔塔儿成为它的劲敌。蒙古部西边的克烈部,是辽、金时蒙古高原最强大的部落,人口众多,与蒙古部的牧地紧相连接,是关系密切的近邻。克烈部牧地以西,直到阿尔泰山的广阔地带,是乃蛮部的牧地。乃蛮部已经建立起更为发展的部落联盟,较早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并任用畏兀儿族官员来维护乃蛮贵族的统治。乃蛮已使用畏兀儿文字记事,是蒙古草原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游牧部落。蒙古牧地的北边,从鄂尔河到色楞格河流域,居住着蔑儿乞人,是四个部落的联合体,他们是介于草原部落与森林之间的部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另外,草原上的斡亦剌人在争雄的各部中也是重要的部落。处在蒙古东、西和北部的这些强大的部落,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实际力量大都超过了蒙古,更南则是强大的金朝。分散的蒙古诸部落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里,在强大的四周部落的包围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统一。12世纪中后期蒙古草原上各部彼此争战不已12世纪开始,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不断强大,控制了蒙古草原地区。为了强化对蒙古族人民的统治,利用蒙古各部的仇杀,实行分化政策。12世纪中后期,在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和迫害下,蒙古各部之间的征战和仇恨进一步加深。金世宗完颜雍统治时期,还对蒙古各部实行残酷的“减丁”政策,每三年派兵剿杀一次,所到之处,放火烧荒,破坏草场,杀害人民。每次剿杀,都使蒙古各部落遭到一次财毁人亡的浩劫。严重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屠杀之残暴,使蒙古民族面临灭亡的威胁。蒙古人民对金朝统治者“怨入骨髓”。蒙古汗国建立的历史意义蒙古汗国的建立,使长期混战的蒙古各部互相残杀的局面结束了,标志着蒙古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统一使原来处于社会发展不同水平的各部,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上统一起来,使蒙古草原的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蒙古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确立了奴隶制,这是蒙古族历史,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统一使大漠南北统称为蒙古地区,操着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各个部落的居民,都以“蒙古”为名,逐渐融合为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蒙古向外扩张蒙古汗国的建立,助长了蒙古统治阶级贪欲的无限膨胀及其对外实行军事扩张。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贵族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第一次:1218~1223年,成吉思汗派兵灭乃蛮部后便开始西征。先灭我国历史上的西辽,而后占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一直打到印度,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的广大地区。第二次:1236~1241年,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的长子率军西征,所以称为“长子西征”。蒙古军队打到伏尔加河,占领波兰、匈牙利,震动了整个欧洲。第三次:1253~1258年,蒙古贵族派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蒙古军队攻占了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兵锋直指马扎儿(今匈牙利)、孛烈尔(今波兰)地区。经过三次西征,蒙古贵族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在征服的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原是中央封出去的四个最高军政首领。后来,由于各汗国缺少必要的和有力的经济联系,再加上统治集团争夺大汗权位的斗争,蒙古帝国这个政治军事混合体日趋瓦解。于是,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窝阔台汗国又对忽必烈的汗位充满敌意。它们只是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皇帝为“一切蒙古君主之君主”,与元朝皇帝保持着藩属的关系。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一直与中央保持着密切从属关系。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64年,忽必烈建都燕京(今北京),把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上“乾元”(极大)的意思,把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这表明忽必烈所统治的国家已不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继续,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第二年,燕京改名为大都,正式成为全国的都城。至此,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影响深远。蒙古汗国及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其策略蒙古贵族建立蒙古汗国之后,除了发动大规模的三次西征之外,同时派军向南进军,进攻的主要对象是金、西夏和南宋。当时,中原正处在南宋和金两个政权对峙的阶段。成吉思汗利用这种时机,首先攻打西夏。从1205年开始,蒙古军三次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蒙古的西顾之忧解除了,金失却了犄角之助。早在1211年,成吉思汗为摆脱金的奴役,就亲率大军攻金。由于中原人民顽强抵抗,蒙古贵族长期不能达到灭金的目的。窝阔台汗改而采取“联宋攻金”的策略,与南宋结成同盟。在南宋军与蒙古军联合攻打下,1234年,金朝灭亡。蒙古贵族立即发动了历时四十多年的灭宋战争。对南宋的进攻,蒙古军队一方面从北向南正面进攻,另一方面从甘肃经青海、四川到云南,降服吐蕃各部,消灭大理政权,控制整个西南地区。形成了对南宋王朝包围的战略形势。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回族开始形成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我国回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有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陆续到我国经商,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城市居住下来,被称为“蕃客”。他们建筑了清真寺,有的还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土生蕃客”。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迁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散布在各地。他们同原来的“土生蕃客”都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这些人被称为“回回”。这些回回人以中国为家,繁衍子孙,并与当地汉、蒙古、畏兀儿等族互相通婚,到元代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的形成,反映了元代国内各民族融合的进程。八思巴与“八思巴蒙文”八思巴(1235—1280),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卓坚赞”。1253年,八思巴经蒙哥推荐,应召至六盘山会见忽必烈,很得宠信。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任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领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1269年,又升号“帝师”,进封“大宝法王”。帝师是佛教的最高领袖,又是藏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1276年返藏。他将内地的印刷术、戏剧艺术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术、雕塑艺术引进内地,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成吉思汗建国时,曾依据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制成蒙古文字行用。这种文字译写其他民族的语言,特别是汉族的语言很不方便。忽必烈即汗位以后,为了适应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命八思巴率领一些吐蕃语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1269年,新字制成,由忽必烈作为蒙古国字正式颁行,也称“八思巴字”,成为国家法定的官方文字。蒙古国字方便翻译汉文的经史等文献,加强了蒙、汉、藏等民族的语言文化的交流。元世祖元世祖即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初从蒙哥进攻南宋,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合州,次年他在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其弟阿里不哥在和林即位,双方内讧长达五年多。1264年他取得胜利,将都城由和林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全国。此后,又向邻国发动战争,均遭失败。他在位期间,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建立包括行省在内的行政、军事、赋税等项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并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专掌农田水利,大规模推行屯田;统一货币,疏浚运河,设置驿站,对元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他将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各族起义斗争始终不绝。

元朝的中央官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政、御史台掌管监督。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相当于金朝的尚书省,其最高长官是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统领,成为虚衔。中书省真正的长官为右、左丞相(蒙古人尚右,故右在左上)。中书省的职权范围很广,“军国之务,小大由之”,“凡选法、钱粮、刑名、造作、军站民匠户口一切公事,并经由中书省可否施行”(《元典章》)。中书省下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侍郎等官。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其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实际长官是知枢密院事。其职责不单掌理军机,且管理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是御史大夫,专掌刺举百官善恶、讽谏政治得失。此外,中央还有一些重要机构,如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管辖吐蕃地区;大宗正府,掌管蒙古、色目人的刑名诉讼;翰林国史院,掌修史、起草制诰、备顾问等事务;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义仓等事务;司天监、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通政院,掌管驿站等。宣政院元初忽必烈在中央设置总制院,作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事务的机构。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宣政院的职责仍是掌佛教僧徒及吐蕃事务,但它的地位却提高到同枢密院、御史台并列,都是秩从一品的高级官署。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其官员“军民通摄,僧俗并用”,主要官员由帝师和宣政院荐举,朝廷任命。宣政院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使西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属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刘福通刘福通(?—1363),颍州(今安徽阜阳)人。1351年,他与韩山童在颍上利用白莲教发动群众准备起义,不料事泄,韩山童被杀。刘福通等逃出重围,聚众再起,一举攻下颍州(今安徽阜阳)。起义军头缠红巾作为标志,被称为红巾军。他率领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