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_第1页
《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_第2页
《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_第3页
《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语言专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总结了所有语言的一般特点,尤其是作家,从司马迁到鲁迅,都有过这样的讨论。事实上,最早探讨庄子语言总体特征的,当推庄子后学。《庄子·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P727)《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P884)庄子后学去古未远,应该说最能得庄子立言之妙,故其提出的“卮言”、“重言”、“寓言”之论,成为后世研讨庄子语言特征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寓言”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学术界言之已详,而对于笔者认为同样有认识价值与理论意义的“卮言”的探讨,颇嫌不足。笔者兹拟对“卮言”的涵义及其语言形态予以考论,以就教于专家、同好。何谓“卮言”?《寓言》篇对“卮言”有一段申论,当作为我们理解“卮言”涵义的重要依据: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P728)对“卮言”的涵义的界定,旧注有影响者主要有二说。一是郭象、成玄英说。郭象注曰:“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卷第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申此说曰:“卮,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卷第九)二是司马彪说。司马彪以“卮”与“支”通,谓“卮言”为“支离无首尾言也”(不分卷)。今按此二家说有两点不妥:其一,过于拘泥于字面的本义,特别是郭、成之说,把“卮”与“言”作简单、机械的比附,试问,《庄子》何尝有“倾仰随人”、随儒墨之言而言之处?其二,没有对上述引文作出完整的理解,因而也就未能在把握庄子总体思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阐释。要准确、完整的理解“卮言”的涵义,不能不先提一下“卮言”产生的背景。庄子生当战国之世,百家蜂作,儒墨惠施公孙龙之徒,各执一说,是丹非素,争辩不已,《天下》篇谓之“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不该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P855—856)面对以儒、墨为代表的各家在是非问题上的淆然繁乱,如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老子》第三十九章论道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P218)认为宇宙间一切差别、对立均可以在“一”中得到消解,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将它用之于言说之道,正如《庄子·寓言》提出的:“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P728)怎样理解所谓的“天倪”及“和以天倪”的认识呢?根据《寓言》篇的解释,“天倪”,就是“天均”,《齐物论》篇作“天钧”。“钧”是指什么呢?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齐物论》篇引崔《庄子注》:“崔云:钧,陶钧也。”(P363)《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说:“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司马贞《索隐》引张晏云:“陶,冶;钧,范也。作器,下所转者名钧。”(P2477)可见,所谓“钧”,指的是陶钧,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那么怎么理解“天钧”呢?“天钧”,即自然之陶钧,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等)的存在模式,像一个不断运转的大圆盘,“始卒若环,莫得其伦”。(P728)匠人的陶钧有一个支撑旋转的中心,庄子心目中“始卒若环”的“天钧”也有一个被视为“环中”的枢机之点(参见图1)。在庄子看来,能够着眼于宇宙间“不断运转的大圆盘”的存在规律,而立足于“道枢”,即“得其环中”,就可以应对争鸣的百家,从根本上消解淆然繁乱的是是非非了。《齐物论》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P6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P54)这两条论述都是围绕着消除是非对待这一中心目的而言的。第一条,据高亨先生考证,“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疑是“是以圣人和之以天钧,而休乎是非”转写误倒,(P58)言之有理。庄子的意思是说“圣人”不走儒墨等学派表面是非争论的老路,言说“和之以天钧”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是非对待,从而达到更为完全的认识。第二条,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对待中而存在的,而且彼与此、是与非的判定是相对的。把甲方视为“此”,则乙方为“彼”;把乙方视为“此”,则甲方为“彼”。是非问题亦是如此,站在“是”方的立场上,异于“是”者为非;站在“不是”方的立场上,则异于“不是”者为非。但是,如果立于“道枢”之上,则“彼是莫得其偶”,彼此、是非的对待关系便不存在了。换句话说,若能“得其环中”,便消除了一切对待关系,便可以以完整的认识“以应无穷”了。可见,所谓“卮言”,就是立足于“道枢”从而超越了一切对待关系的言辩,它不离开“道”的根本点而立论。这里所谓的“道”的根本点,可以理解为《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说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P218)的“一”,亦即《齐物论》篇所说的“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P62)的“一”,或《消遥游》篇所说的“旁礴万物以为一”(P21)的“一”,它是彼此是非浑然莫辨的本然状态。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卮言”,即合道之言。明乎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卮言”来指称合道之言,《说文》:“卮,圜器也,一名觛,所以节饮食。”(P430)原来“卮”是古之量杯,它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其作用在使酒物适中,达到“节饮食”的目的。“卮”有持中有度的特点,故可以象征持中合道之物象(如《齐物论》之所谓“环中”、“道枢”者),作者也因而可以将合乎“环中”、“道枢”之言一—合道之言称为“卮言”。“卮言”是合道之言,那么实际上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把此三项作并列关系理解是不对的。古人也曾见及此,如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说:“诸注多以‘寓言’、‘重言’、‘卮言’并列,不思‘寓言’者寄之他人,‘重言’者托于耆艾,缘有所指以证其言,‘卮言’独无所指,不过谓言之随时而出,如卮之泄水,即此寓言两项出之无穷,但是和以天倪。安得以三项并列,致令脉络不相贯穿哉?”(卷7)王夫之《庄子解》也说:“凡‘寓言’、‘重言’与九、七之外微言间出、辩言曲折,皆‘卮言’也。和以天倪者,言而未尝言,无所凝滞;无言而不妨于有言,无所隐藏,要以合于未始出之宗也。”(卷27)可以说,“卮言”是为体,“寓言”、“重言”是为用,“寓言”“重言”都是为“卮言”服务的。细绎前引《寓言》篇对“卮言”的申论,结合《庄子》文本来看,“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如表1所示:“卮言”的第一个层面是“悟道之言”,这种语言形态在《庄子》文本中占很大的篇幅,其言说对象主要是一般人。它主要通过指事类情、类似于诗歌比兴手法的“寓言”来表达的,其目的是使言辩对象由“言”而生“象”,由“象”而悟入道,它较之一般地直言叙说要容易接受得多。《寓言》篇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P727)其中的“外”字,前人多解为“他人”,如郭象注为“寄之他人”,(卷9)陆德明注为“以人之不信,故托之他人”,(P397)这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结合《庄子》运用“寓言”的实际来看,“外”并非单指“他人”,宜指一切“外物”,实即“言”一“象”一“道”的中间环节“象”。吴世尚《庄子解》说:“寓言犹《易》之卦爻辞,大抵皆象也。”(卷12)所言甚是。此种寓言带有很强的比喻性与联想性,作者力求作到言近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含义不受成心支配而被拘限,故能“应于化而解于物”、“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P884),使人总可以从中产生广泛的、无穷无尽的联想,体悟出常新的道理来,所以说:“以寓言为广”。(P884)“卮言”的第二个层面是“体道之言”。它的语言表现方式主要是“重言”,即这种言说是借助于古代重要的、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的。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云“重言者,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如黄帝、神农、孔子是也。”(卷28)它言说的对象主要是有初步体道经验的人,可以由言而及道。较之第一个层面的寓言运用,它少了“象”这个环节,直言玄道。因为它是一种活泼泼的原生经验的表述,故“重言”强调的是一个真字,“以重言为真”,(P884)把体道的经验、认识直接真实地传达出来。如《人间世》篇这一段:“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空明之境)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得教诲),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使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不为名位所动),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窦),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P117)作者借颜回与夫子之口来说明“心斋”,确乎非有初步体道经验者不能体会也。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天下》篇疏指出:“庄子应世挺立,冥契玄道,故能致虚远深弘之说”,(卷10)谓庄子本是体道之人,故方能作此体道之语也。“卮言”的第三个层面是“言无言”,此一层面的“卮言”又包含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终身言,未尝言”的可“得意忘言”的言,“言”在这里仅仅是一个媒介,它作为语言这一物的形态是非目的性的,因而应该隐退的,体道、显道才是它显在的目的,它是作为可以被忽略的环节、手段而存在的。姚鼐《庄子章义》谓《寓言》篇与上篇《外物》篇末节相续,“分篇者殊为不审”,(卷4)言之有理。《外物》篇末节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P725)庄子要强调的是,不能把“卮言”仅当言看待,要以悟道为目的、不拘于言的形态来理解“卮言”,只要对方能会了意、悟了道,即使把“言”忘得一干二净,也是可以的。后世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倡“妙悟”之说,盖亦源于庄子。“卮言”第三个层面的另一形式是“终身不言,未尝不言”,也就是说,它并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这一物质形态来表达,它可以是无言之言。庄子看到了言之为物与道的疏离性,《齐物论》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能有知,此之谓天府”。(P74)无可言之道高于可言之道,懂得了不言之辩和无可言之道就达到了“天府”的认识境界。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说:“大道虚廓,妙绝形名,既非色声,故不可称,谓体道之人,消声亦尔也”;“妙悟真宗,无可称说,故辩凋万物,而言无所言。”(卷1)大道本在虚无,主体业已消融于宇宙本体、大化流行之中,进入无我之境,“言”更是多余的了。“卮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