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1绪论重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绪论2

一、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3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哲学基础、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学说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4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5

形成的源流脉络:

起源奠基形成充实(原始)(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

突破

发展中西汇通振兴(宋金元)(明清)(清末民初)(现代)形成的源流脉络:起源奠基6形成的标志:●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素问9卷81篇

《内经》

162篇,14万余字

灵枢9卷81篇《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7

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

△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82、《难经》

“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成就:

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

《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难经》9●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作者: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内》《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圣”。

●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10成就: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伤》载方113首,《金》载方262首,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法、方、药一体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成就:11●药物专著的问世《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

成就:

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药物专著的问世12(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四部经典出现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3●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晋、王叔和《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有最早针灸专著一批专科性著作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手段的方书●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14●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体系突破性进展。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作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邪派祛邪论“邪去正自安”《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朱震亨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体系突破性进展15●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清政府组织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16医学理论进展显著

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说”藏象理论的深化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清、王清任“脑主思维”、

“瘀血”致病医学理论进展显著17●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

明、吴又可《瘟疫论》——创“戾气学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温病学家

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

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发展了温病诊治《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18

后四人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至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9总结中国医学史上的四次创新与发展:

西汉末《黄帝内经》东汉末《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总结中国医学史上的四次创新与发展:20

●近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汇通。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医学产生冲击(鸦片战争后)。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21

长期论争 中西医汇通思潮(双方在学术上逐渐沟通)

代表人物: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的专著。《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22△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提倡。1956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近30年来,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提倡。23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含义: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

哲学上:整体与部分——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构成诸要素的统一体

整体中某个或某些要素

整体中某个或某些要素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4中医学: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25●形体结构方面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五脏:心、肝、脾、肺、肾内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人体膀胱、胆五体:皮、脉、筋、肉、骨九窍:眼、耳、鼻、口(舌)、外前阴、后阴(肛门)●形体结构方面26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例:心——小肠——脉——舌(心系统)肝——胆——筋——目(肝系统)…..

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对人体生命活起着主宰作用。结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一脏、一27●生理功能方面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例: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使正常功能。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生理功能方面28●病理方面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病理方面29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

30●诊断治疗方面△诊察疾病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诊断治疗方面31例: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32△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33例: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例:34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35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生理方面※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36※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发泄,气

春夏

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人体受自然气候

(气温高)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影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

人体阳气收藏,气

(气温低)

血趋向于内,皮肤致

密,汗孔闭,少汗多尿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37※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抗病力强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

夜晚——阳气内敛

抗病力弱※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38※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39△病理方面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40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东方多痈疡

南方多挛痹(潮湿)地方性疾病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满病(藏寒)

《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41△诊断方面诊察疾病,应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体质强弱等。例:春——圆滑流畅四时脉象夏——洪大明显秋——轻平虚浮冬——沉伏在内△诊断方面42△治疗方面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例: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用药的季节或地域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的季节或地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

△治疗方面43●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大至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生社会环境活水平等※小至个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际关系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否。●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4

△显现出“自然—社会—形神(人)”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一体)△

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

病因——情志致病(内伤)△治疗——“治病之要,首在治心”、“以情制情”

45(二)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

辨证论治

对症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基础理论》江西中医学院1课件46概念: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病人的复杂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进而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论治。从哲学概念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概念:471、症、证、病的含义●症(症状、体征)

※病人主观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具体的临床表现头痛等(自觉症为主)

※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体征

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他觉症为主)1、症、证、病的含义48●证(证候)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某一项临床表现。

病因:如风寒、风热等

病位:如表、里、某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脏、某经等的病机概括

病性: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证(证候)49●病(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

风寒型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

风湿型感冒

发病形式:四季皆可;轻者伤风、

重者感冒

风热型发展规律:起病急、传变快、暑湿型流行性

●病(疾病)50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症: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确)区别

证: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性)病: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概括)关系

内含

内含

症状

病———证(若干个)———症

体征

2、症、证、病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