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研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例外规_第1页
定研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例外规_第2页
定研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例外规_第3页
定研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例外规_第4页
定研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例外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键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例外规定/回复恳求权内容提要: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一项利益冲突的协调策略,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剧烈冲突中,作出了第三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作为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动产占有人向第三人移转动产全部权或为第三人设定其他物权,即使动产占有人无处分动产的权利,善意受让人仍可取得动产全部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依学界通说,该制度系指动产占有人以动产全部权的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移转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时,即使动产占有在一般意义上并无不妥之处,但考虑到,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上,都已成认了不移转占有即取得制度的传统概念〈包括构成要件〉提出了挑战,面对来自生活实践的挑战,理应适时调整)。近现代民法上,化的第一天起,如何通过对于该制度适用范围的妥当规定,合理兼顾全部权人与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重心。作为兼顾措施之一,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上,大多设有相关动产例外不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本文拟结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例外规定予以研讨,以求为我国的物权立法供给一孔之见。一、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通过例外规定限缩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与通过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规定,限制该项制度的适是基于和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一般规定不同的法律价值、社会目标考量,设置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一般规定的特别物权变动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动产与被出卖人等保存全部权的动产,不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来保护·36·交易安全,就属于后一种情形。本文仅争论前一种情形。关于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例外规定,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民法典上的常设性标准所确定的例外规定;一种是通过特别法令上的临时性标准所确定的例外规定。由民法典上的常设性标准所确定的,例外不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动产的范围,有宽狭之分。其中,瑞士民法上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依据934条第1项的规定:“因动产被盗窃或丧失或因其他反于自己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得„„对用于一切占有脱离物。22792系遗失物或盗窃物时,遗失人或受害人„„得向占有人要求返还其物;„„”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仅限于遗失物和盗窃物。日本民法在此问题上根本上效法法国民法,依据《日本民法典》第193条的规定:“„„如占有物为盗品或遗失物时,被害人或遗失人„„得向占有人恳求回复其物。”例外规定的范围也限于盗窃物和遗失物。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就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与法国、日本民法大致相仿。但在日本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上,就法典严解释,如谢在全先生认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既明定得回复之物为盗赃或遗失物,而非如德国民法第935条瑞士民法第9341扩张。”[1](P515)王泽鉴先生则认为,为保护非依其意志而丧失动产占有的人,应采例示论,扩大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2](P152需在技术上区分不同动产来源而异其效果,籍以调和两个不同价值间的冲突,与其拘泥于文字,认定盗赃物或遗失台湾地区民法物权编修正案初稿,则完全效法《瑞士民法典》的规定,说明白扩张例外规定适用范围的立法态度。德国民法上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介于瑞士民法和法国民法之间,依据《德国民法典》第9351:“1932934得全部权。2、全部人仅为间接占有人时,物为占有人所丧失者,亦同。”可见,德国民法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既包括盗窃物、遗失物,又包括全部人因其他方式丧失的物。就我国将来的物权立法,考量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据3,应效法《瑞士民法典》的规定,将例外规定的适用范围限于一切占有脱离物。包括赃物、遗失物以及其他非基于全部权人意志丧失占有的物。其中所谓赃物,应包括经由走私、盗窃等方式取得的物.我国理论界对赃物能否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曾有不同生疏。一种观点采否认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就赃物的物理属性与商品属性而言,仍是允许自由流通的一般商与保护交易安全同属现代法治国家应当遵循的法律原则,就此两项原则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没有对于全部权人利一方面,历史阅历和社会实践业已充分证明,对全部权人的利益加以保护,理应成为我们最根本的法律确信之一。的适用,应适用一般原则。对于赃物能否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问题,确定说的理由不外是要保护交易安全,以维持市场交易的正常进展。但不应无视的是:首先,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猎取存在正值性的一项重要的实践依据,在于当全部人出于特定的交易目的,依其意志使让与人占有其物时,就同时引发了两种危急:其一:它营造了一个可以使第三人信任的状态,从而对交易安全产生危急;其二:全部人失去标的物的直接占有,就面临标的物被他人处分角度考虑,应当由全部权人而非善意的第三人来承受危急。但赃物作为非基于全部权人的意志丧失其占有的物,根本就不具备类似的前提,假设仍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对于全部权人过于苛刻。其次,赃物作为交易的标的物,在交易的总量中到底只占很小的比例,排解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对于赃物的适用,不至于影响正常的市场交易;最终,排解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对于赃物的适用,还可以收到反制各种销赃行为的成效。我国司法实践历来就采否认说,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对保护全部人的正值利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是格外必要的,将来立法应坚持这一作法。79应当归还失主,因此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归还。”有学者据此认为,既然此类物应归还失主,因而不存在动产善意取用。由于应归还失主而不归还,仍有无权处分行为发生的可能,其之所以不能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系基于和赃物类似的理由。通过特别法令上的临时性标准确立例外规定,是所谓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适时调整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制度的适用范围,比方在和寻常期,或者社会治安较好的时期,就可以有目标地扩张其适用范围。在动乱时期或社1945421国刑法还将开头时为善意占有人的当事人掩盖动产的不正值来源的行为视为窝赃,以至于使《法国民法典》第227911977策的考量,法国最高法院刑事法庭才放弃了这一法律原则[3](P202-203政府曾经一度特别立法对登记车辆排解善意取得2。而日本现代的判例基于工作机器、建设机械等广泛实行了分期付款买卖的方式,认定对于此类物品取得人假设不要求转让人出示价款已支付完毕的书面证明,而只信任占有是不充分的,是存在过失的,从而排解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4](P126)。考虑到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既是特定的社会政策考量的产物,又效劳于特定的社会目标,而法典的频繁修改并非易事,所以通过特别法令,设置临时性标准,以微调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失为一个有效弥补仅有民法典上的常设性标准来确定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之缺乏的途径,值得我国将来立法借鉴。二、原权利人的回复恳求权权人,又包括基于他物权或债权占有动产的人,原权利人应向动产的现实占有人,即动产的善意受让人行使回复恳求权。回复恳求权的行使,得在肯定期限内为之。就此期限,《法国民法典》规定为3年,《瑞士民法典》规定为5年,《日本民法典》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皆规定为2年,期限较长者,自然对原权利人有利,期限较短者,则对善意受让人有利。考虑到我国将来的物权立法应成认取得时效制度[5](P128),因而我国将来物权法关于原权利人得行使回复恳求权的期限,不仅要考量原权利人和蔼意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要留意如何与取得时效期间合理协调,以免消灭制度间的冲突。一般来讲,该期限应短于取得时效期间。参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实务,行使回复恳求权的期间,通常应从被盗或遗失之时起计算,缘由在于,该期限为除斥期间,一旦经过,回复恳求权即归于消灭,善意受让人得终局确定地取得相应的动产权利。在回复恳求权人行使权利之前,动产全部权的归属如何,各个国家和地区生疏不尽全都。《德国民法典》第9351外,所以在回复恳求权人行使权利之前,善意的受让人并未取得相应的动产权利,原全部人仍享有动产的全部权。933934占有脱离物的规定成为一项类似于《德国民法典》第9351动产全部权的归属,自应采与德国民法一样的解释。192条的规定,并未如同《瑞士民法典》第933条的规定那样,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制为占有托付物,同时该法典第193935122792民法典》第193条的规定到底是除外规定还是限制规定,成为学说争论的焦点。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面临类似的问948933949227921939351台湾地区民法上,形成了以下几种见解:949948根本就没有取得包括动产全部权在内的相应的动产权利,原权利人系基于原所享有的权利向善意受让人主见返还[6](P428占有的回复而已。1日本学者我妻荣则对经由判例所形成的此项生疏,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被害人或遗失人的回193条所生,恳求回复时,不仅回复占有,原权利人对于盗赃和遗失物所享有的届满,无法得知,善意受让人何时取得全部权,也就无法明确。[7](P232)其二为占有人归属说。认为在得行使回复恳求权期间内,盗赃或遗失物的全部权属于善意占有人。此说在日193949规定的文义看,所谓恳求“回复”其物,顾名思义,自是以物归属于善意受让人为前提,假设物仍属原权利人全部,应规定为恳求返还其物[2](P159193949条,都既无《瑞士民法典》第9339351193192949948制规定。即应成认善意受让人业已基于动产善意取得·66·第336期115528401211人得回复其权利而已。第三、如此处理,还具有实质的合理性。由于一方面它贯彻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交易安全的意旨,使善意取得人在得行使回复恳求权期间可受到物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善意取得人破产或标的物受强制执行,而受害人或遗失人依法恳求回复时,仍有破产法上的取回权或得提起民事诉讼法上的第三人异议之诉,以资救济,获得较为周全的保护[7](P231-232)[8](P254)[9](P398)[2](P159)。在善意受让动产占有的人,善意取得动产质权时,动产全部权自然仍属于原全部权人,但对于动产原享有租赁权或其他权利的人,自然不得以其权利对抗善意取得人,一旦受害人或遗失人行使回复恳求权,该动产质权即归于消灭,原权利人的权利一并回复。其三为折衷说。折衷说内又有两种不同的生疏。第一种生疏的观点为:善意取得人除对被害人、遗失人以及全部权人外,对于其他任何人均已处于取得全部权人的地位。换言之,除上述人外的第三人对于善意取得人,不得的地位,并赐予相应的法律保护的必要[10](P520)。此观点有违一物一权原则,未被普遍承受。其次种生疏的观点为:学界争议回复恳求权期间动产全部权的归属并无实际意义。由于此项全部权在得行使回复恳求权期间内,以浮动的形式存在,在此期间内,原全部人未为回复恳求时,全部权终局得归属于善意受让人,原全部权人为回复恳求及占有回复时,全部权因之终局得归属于原全部权人[11](P150)。此说的最终结论虽与占有人归属说相仿,但论证路径则是建立在对全部权制度的变革之上,这与铃木教授对保存全部权的分期付款买卖中,买受人所享有的期盼权,采“削梨说”的见解[12](P62)。一脉相承,显示出了铃木教授创的士气。但这种见解,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并无依据。我国将来物权立法,就此问题应采何见解?本文认为,在物权立法上直接排解占有脱离物以及其它动产对于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或者明确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定为占有托付物,能够起到简化问题的作用。所发生的法律适用上的困难。使回复恳求权的法律构造较为简明,但也继承了原权利人归属说对于善意受让人保护不力的缺陷。如采动产全部权的占有人归属说,由于在得行使回复恳求权期间,全部权归善意受让人全部,这就使得此项回复恳求权的行使目此项回复恳求权系民法典第193条所特别成认的一项恳求权,不仅能够使占有回复,也可以使原来的一切本权关系同时复活。换言之,此项恳求权系属与物之交付恳求合体行使的一种实体上的形成权[7](P232)。另有日本学说依被害人或遗失人回复恳求的意思表示,固然发生回复本权关系的效力,就此而言该项恳求权是形成权;以此为论理性的前提,具体的原来的占有状态得以复归,此即是标的物交付恳求,就此而言是恳求权[8](P255)。还有日本学者认为所谓回复恳求权,本身就包含占有的回复与本权关系的回复,但回复人不能超过丧失占有当时所具有的本权关系而为恳求。此即为使全部的本权关系一并回复,只能由全部权人和其他原对动产享有权利的人共同为回复的恳求[9](P398)。我国台湾学者通说认为此项回复恳求权系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特别规定的一项权利,虽以恳求权为名,但同时具有形成权的性质,因此当被害人或遗失人行使此项恳求权之际,不仅具有恳求物之交付,以回复占有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足以使被盗或遗失前的权利关系归于复活的作用。我国将来的物权立法,如就得行使回复恳求权期间,动产权利的归属采原权利人归属说,对于回复恳求权的性质,自然应依据权利行使人的不同,区分为全部物返还恳求权或占有物返还恳求权。三、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例外规定的例外就此项例外又设有例外,规定了肯定情形下占有脱离物的有偿回复制度和特定类型占有脱离物不得回复的制度。所谓占有脱离物的有偿回复制度,系指对于善意受让人在特定场所或经由特定方式所取得的占有脱离物,原权利人非支付相应的代价,不得回复其对动产的权利。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上都成认此项制度。如《法国民22809342产被拍卖或经专营同类商品的商人转卖的,对第一位及其后的善意取得人,非经补偿已支付的价款,不得恳求返194条规定:“盗赃及遗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卖处、公共市场或出卖同种类的商人处善意买受时,受害人或遗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偿其支付的代价,不得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