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科普文阅读第一节筛选信息语文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二把握文体特征,读懂科普文一、科普文的文体特征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其中的“科学小品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与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议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具体说来,科普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2.科学性。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科学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3.通俗性。科普文担负着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即使是比较高深的知识,也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作品通俗化,如运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等。4.文学性。科学小品文以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二、抓住关键,快速读懂科普文阅读科普文,重点要抓住以下五个关键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阅读科普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2.理清说明顺序。科普文的结构并不复杂。一般紧扣说明对象,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按事理逻辑来行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总—分—总”。阅读时要抓住语言标志,具体如下:3.寻找说明方法。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4.品味语言特点。科普文有语言准确的要求,因此要特别留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和表示各种判断的副词,注意语言的严谨、准确;同时,科普文为了语言生动、有趣,还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5.感悟文本内涵。即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科普文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阅读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科学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读文示范](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
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微生物。主要特征:遍布周围环境之中,包罗万象。2.理清说明顺序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第1、2段由穿山甲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这一观点。第3段,以海绵、北极熊为例,说明第1、2段中提出的观点。第4段,以大量事实说明“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这一观点,这个观点提出了“往来、互动”的判断,因而是对原有内容的深化。第5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3.寻找说明方法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说明对象。②拟人:巴巴“十分镇定地接受着”“漫不经心的态度”“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等。③举例子:举“巴巴”“海绵”“北极熊”“白蚁”“我们”等事例,说明有关判断或者观点。④打比方:“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等。4.品味语言特点①语言严谨、准确。如“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一句中的“或许”。②语言生动、形象。如“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一句,将巴巴写得既聪明又可爱。再如“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死后,它们消化我们”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5.感悟文本内涵①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②微生物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小试身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D解析:D项,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C解析: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存在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A解析: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原文第3段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选项与原文不符。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第4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3、4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B解析:由原文内容分析概括,“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为第3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4段中心句。两段统一考量,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A项,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观点与本文内容没有太大关联,且不相符。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与中心论点表述近似,且“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第4段“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的表述也类似,因此B项正确。C项,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但这与第3、4段的中心论点无关。D项,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同样与第3、4段中心论点无关。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解析:要想知道画线句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奥逊·威尔斯”这个名字和他所说的“孤独”相关内容在第3段出现过,作者以此句作为批评的靶子,引出“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在此遥相呼应;其次,由原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一句可知,这里的“我”指代所有人类,这里的“包罗万象”喻指包含丰富的微生物,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的就是本文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奥逊·威尔斯的话和沃尔特·惠特曼的话,其原意其实与微生物并无关联,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也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此处作者只是借用这两句话的引申含义,有意地制造出二者观点的对立,作者如此行文的目的就是想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收束全文,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在信息化时代,甄别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信息性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在科普文阅读中尤为突出。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客观题一般着眼于对信息的理解、分析与识别,与专题一第一节“判断信息转述正误”所用方法是一样的,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就科普文阅读中常见到的主观题的“筛选信息”作重点突破。突破点一筛选一般信息科普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传递信息为主,说明对象的特征、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现状、发展变化等都是科普文中重要的信息。[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筛选整合的原则与意识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关键信息:①文本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②主要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2)结构意识。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我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强化文本结构意识,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二、概括信息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具有极强的限制性和指示性,考生要认真审读题干,特别应关注题干中一些限定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防止角度不明确。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在这一步中,首先应仔细阅读各则材料,通过寻找关键句或自己概括的方式把握每则材料的内容,这样才能根据题干的限制和指示确定信息区间,在有效的区间内筛选相关信息。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在筛选到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2)增强角度意识,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表述方式一致;(3)答案在表述时尽量利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述。典题例析典题:(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以下三步: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求简要说明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代的具体内容。联系全文看,第2段写生活现象,第3段点出说明对象——河水何以泛滥。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题目出处在第3段,但题中信息应在下文。第4、5、6段是对第2段日常现象原理的阐释,即水具有“黏性”,吸附自身以及杯壁,这种张力还引发了一种“毛细作用”现象。“毛细作用”现象和“其他几个因素”的影响使得河水泛滥。因此“其他几个因素”主要集中在第7、8段。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根据后文“河水何以泛滥”的论述,“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即可概括出三点因素:水的纯度、颗粒间的气孔大小和气压。突破点二给概念下定义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往往是文章的写作对象。科普文中的给概念下定义实质就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只不过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力突破给概念下定义三步骤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它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被定义项就是要求被揭示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定义联项即“是”“为”等。要做到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给概念下定义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被定义对象及下定义的要求。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阅读文本,确定大致的答题区间,勾画与被定义概念相关的信息。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首先根据答题区间,筛选出有效信息;然后确定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的内涵;再筛选概念的外延,这往往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注意找准找全;最后找到主谓宾,借助关键词句,将有效信息整合,用“……是……”的句式作答。典题例析典题:(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维修家具合同范本
- 写字楼招商服务合同范例
- 共享花园出租合同范本
- 单位设备维修合同范本
- 兼职上课合同范本
- 代客操盘合同 合同范本
- 人民医院护士聘用合同范本
- 医用制氧机转让合同范本
- 借款房屋合同范本
- 养生馆三个合伙人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2024)岭南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研学课程设计计划
- 年产10吨功能益生菌冻干粉的工厂设计改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 台球俱乐部助教制度及待遇
- 医院护士劳动合同
- 医师聘用证明.doc
- 核物理实验方法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
- 理论力学课件00796
- 学习叠层母排必须知道的电力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