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_第1页
经济学基础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_第2页
经济学基础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_第3页
经济学基础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_第4页
经济学基础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基础第4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生产理论第一节成本理论第二节第一节生产理论一、生产理论中的基本范畴二、短期生产理论三、长期生产理论一、生产理论中的基本范畴(一)生产函数经济学采用生产函数来描述这种关系。假如产出数量为Q,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分别是:资本为K、劳动为L、土地为N、企业家才能为E,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N,E)在理论分析中,为了简化起见,通常只考虑两种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Q=F(K,L)(二)短期和长期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以生产要素是否全部可以调整作为区分的标准。对应短期和长期的概念,分别有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二、短期生产理论(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总产量(TP)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总量。在资本投入量固定的情况下,它直接表现为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函数,即:TP=F(L)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生产的产量。其公式为:AP=TP/L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量。其公式为:MP=ΔTP/ΔL(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及相互关系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编制一张关于一种可变要素生产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随着可变要素变化而变化的列表,如表所示。根据表可以绘制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图。表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劳动投入量L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00--133328453124441515/4351717/5261717/6071616/7-181313/8-31.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2.总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三)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在Ⅰ阶段,MP>AP,即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增加劳动量投入是有利的,劳动量增加到A点可获得最大平均产量。在Ⅱ阶段,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MP>0,总产量仍在增加,为获得最大产量,劳动投入量可增加到B点。

在Ⅲ阶段,MP<0,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都减少,劳动投入量不可再增加。

从以上分析看到,生产要素劳动量的投入应在A、B之间或位于Ⅱ阶段,,亦即平均产量最大至边际产量等于零之间为劳动量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范围。(四)短期生产中的一般规律:边际收益递减原理边际收益递减原理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投入某种可变要素,起初,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量是逐步增加的(即边际产量递增);当投入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继续投入该要素,则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量开始逐步递减(即边际产量递减)。三、长期生产理论(一)等产量线等产量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图4-2等产量线等产量线作为长期生产理论的分析工具,具有以下特点:(1)向右下方倾斜(2)密集分布(3)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相交(4)凸向原点(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原理在维持原有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可写为:MRTSLK=ΔK/ΔL式中,ΔK和Δ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即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现为两要素投入量的变化量之比。显然,资本和劳动的变化方向应该是相反的,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数值应该是负值,但为了分析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数量上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这是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是建立在等产量线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任意一条给定的等产量线来说,当用劳动投入去替代资本投入时,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的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因此有:

整理得:即有:|ΔL·MPL|=|ΔK·MPK|ΔK/ΔL=MPL/MPKMRTSLK=ΔK/ΔL=MPL/MPK(三)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是分析长期生产理论的另一个分析工具。

它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和投入总额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的轨迹。等成本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式中,C、ω、r都是常数,给定C、ω、r的值,即确定了一条等成本线。等成本线在坐标平面上的纵截距与横截距之比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从而可知,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要素的价格比,即有:C=ω·L+r·K图4-3等成本线(四)最优要素组合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放在同一个坐标平面上,就可以确定两种要素的最优组合,在这一组合下,生产者实现了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如图4-4所示。图4-4最优要素投入组合(一)等产量线和既定等成本线相切时必定满足:等产量线的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同。由前面的分析已知,等产量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因此在E点处一定满足以下条件:MRTSLK=ω/r即ΔK/ΔL=ω/r或MPL/MPK=ω/r

确定最优要素组合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当所用成本最小时的要素投入量组合就是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图4-5最优要素投入组合(二)(五)扩展线在生产要素价格、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生产者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生产者改变产量,等产量线也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如图4-6中连接E1、E2、E3等均衡点的曲线OS就是一条扩展线。图4-6扩展线(六)规模报酬生产者沿着扩展线改变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实际上就是对生产规模的调整。当调整生产规模时就涉及规模报酬问题,规模报酬的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低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一般地,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以下规律:当一开始企业规模较小时,随着规模的扩大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规模扩大会出现一段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企业的适度规模;当超过了适度规模后,如果继续扩大规模,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企业规模报酬的这种变化规律通常称为规模报酬递减原理。规模报酬递减原理说明,企业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的规模。因此,在长期生产中,生产者在调整生产规模时,应当把生产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第二节成本理论一、成本理论中的基本范畴二、短期成本理论三、长期成本理论一、成本理论中的基本范畴1.成本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总额。①使用劳动(L)的支出或代价—工资;②使用资本(K)的支出或代价—利息;③使用土地(N)的支出或代价—地租;④使用企业家才能(E)的支出或代价—正常利润。西方经济学中所指的成本由工资、利息、地租、正常利润构成。2.机会成本当经济社会用某种资源生产某种产品而获得一定数量的收入时,实际上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生产一单位某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数量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

3.显成本和隐成本所谓显成本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所谓隐成本是指生产者因使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而向自己支付的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4.成本函数所谓成本函数是表明成本和产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描述了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如果用C表示成本,Q表示产量,则成本函数可表示为:C=C(Q)T:total总计S:short-term短期C:costs成本M:marginal边际A:average平均V:variable可变的F:fixed固定的短期成本包括:(1)短期总成本STC(2)平均成本AC(3)边际成本MC(4)固定成本FC(5)可变成本VC(6)平均固定成本AFC(7)平均可变成本AVC二、短期成本理论(一)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短期总成本(STC)是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FC)是指在短期内固定不变的成本。

可变成本(VC)是指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TC=FC+VC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都是关于产量的函数,它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图4-8相应的成本曲线来反映。图4-8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曲线(二)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成本(AC)是单位产量所形成的成本,它等于短期总成本除以总产量。其公式为:AC=STC/Q

平均固定成本(AFC)是指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固定成本,它等于固定成本除以总产量。其公式为:AFC=FC/Q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指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可变成本,它等于可变成本除以总产量。其公式为:AVC=VC/Q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也是关于产量的函数,它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图4-9来反映。图4-9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三)边际成本1.边际成本的概念及变动规律边际成本(MC)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量。其表达式为:MC=△STC/△Q其中,△Q和△STC分别表示产量的增加量和短期总成本的增加量。由于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成本是不变的,因此,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等于可变成本的增加量。所以边际成本的表达式还可表示为:MC=△VC/△Q其中,△VC表示可变成本的增加量。图4-10边际成本曲线2.边际成本与短期总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决定了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而根据边际成本和总成本以及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边际成本实际上是过总成本曲线或可变成本曲线上的点的切线的斜率。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决定了总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3.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分别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可以联系短期生产理论中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即当边际成本比平均成本小时,它会把平均成本逐步拉低;相反,当边际成本比平均成本高时,它会把平均成本逐步拉高。图4-11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3-10Q2+17Q+66。(1)求出该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变成本部分;(2)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AC(Q),AVC(Q),AFC(Q),MC(Q)。三、长期成本理论(一)长期总成本(LTC)

长期总成本是指在长期中生产者生产每一种产量的最低短期总成本。它实际上描述了在长期中每一种产量和在这一产量下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图4-12长期总成本曲线(二)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平均成本是指,在长期中,每一产量和在该产量下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较小短期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通过长期总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由于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总成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LAC=LTC/Q图4-1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三)长期边际成本(LMC)长期边际成本是指在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其公式为:LMC=ΔLTC/ΔQ同样,由长期总成本曲线也可以推导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过长期总成本曲线上一点的切线,其斜率正好等于在该点处产量水平上的长期边际成本。由此可以得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如图4-14中的LMC所示。图4-14长期边际成本及其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四、成本收益分析(一)收益总收益(TR)是指厂商出售一定数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如果以P表示产品价格,Q表示产品数量,则总收益可表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