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课件_第1页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课件_第2页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课件_第3页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课件_第4页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确考纲变化

重视核心素养

提高复习效率

明确考纲变化重视核心素养1.试题分析试卷作品篇幅考点及分值考点等级2016江苏卷沈从文《会明》(现代小说)1500字13.结构分析(6分)14.欣赏人物(4分)15.细节作用(4分)1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6分)分析与综合(C)鉴赏评价(D)鉴赏评价(D)探究(F)2016山东卷节选删改自裘山山中篇《琴声何来》(《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

1600字19.结构分析(4分)20.品味语言(4分)21.欣赏人物(4分)2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6分)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鉴赏评价(D)探究(F)“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方向及答题策略1.试题分析试卷作品篇幅考点及分值考点等级试卷作品篇幅考点及分值考点等级2016浙江卷

何家槐《母亲》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300字

11.指定段落,用两个词语概括母亲形象(2分)12.语言刻画人物的作用(3分13.指定段落赏析(4分)14.重要语句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分析(5分)15.评价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6分)

鉴赏评价D鉴赏评价D鉴赏评价D鉴赏评价D探究(E)

2016课标卷Ⅰ

李锐《锄》当代短篇小说1640字

(1)五选二,考查内容和技巧分析(5分)(2)标题含义理解(6分)(3)表现手法的作用(6分)(4)分析人物语言内涵和意义:(8分)

分析综合C分析综合C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

1.试题分析试卷作品篇幅考点及分值考点等级2016浙江卷何家槐《母亲》试卷作品篇幅考点及分值考点等级2016课标卷Ⅱ【美】迈尔尼《战争》(二战题材)1340字11.(1)五选二,考查内容和技巧分析(5分)11.(2)欣赏人物(6分)11.(3)线索作用分析(6分)11.(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小故事与大标题效果(8分)分析综合D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D探究F课标卷Ⅲ贾平凹《玻璃》(有删改)1500字11.(1)五选二,考查内容和技巧分析(5分)11.(2)人物设置的作用(6分)11.(3)欣赏人物(6分)12.(4)个性化理解和创意解读(8分)分析综合D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探究F1.试题分析试卷作品篇幅考点及分值考点等级2016课标卷Ⅱ【美】迈尔2.命题指向①命题材料:命题材料多选用中国现当代名家名篇(小说),篇幅控制在1500字左右;②题量难度:因为分值将压缩在16分,故试题数量将减少,命题难度将降低;③考点设置:考题将集中考查情节结构、技巧欣赏、人物欣赏和个性化创意阅读或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分析,能力层级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④命题模式:可能是一选二答式或三答式

一选二答式:一个选择题(五选二)4分;简答一:分析概括,指向情节结构(4分);简答二:概括分析人物思想或作品主题,探究指向民族文化和心理分析或创意阅读(6分)

三答式:简答一:指向技巧(4分);简答二:指向人物分析(4分);探究:指向民族文化和心理分析或创意阅读(6分)模式选择将参考2016年分省自主命题试卷,又保持全国课标卷的特色,因此采用模式二的可能性大。

2.命题指向2.命题指向⑤重点难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主题、表现手法将是小说阅读的考查重点,审美鉴赏与价值判断将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难点。⑥能力指向:可能将综合素质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如2016年全国课标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这道试题作为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这是探究题的传统。但富有创意的是,此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还暗中还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题。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2.命题指向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考点】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

1.考查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形象

在文中的作用;探究人物的性格、命运成因,人物形

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

2.考查形式:主观问答题。

3.考查频度:高考必考。【复习目标】1.能说出本考点的三个主要考查内容,归纳每个考

查内容的答题方法。2.能够准确完成人物形象题。【考点】

【知识梳理】

依据《新高考》p84、p87和p96“技法点睛”的具体内容,摘录主要内容。1、分析人物形象的“五步骤”:

2、分析形象的作用的解题角度:3、探究人物形象的“五角度”:

【知识梳理】

考题类型:(一)分析人物形象的常见提问方式: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的常见提问方式1.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2.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3.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考题类型:

(三)人物形象探究的常见提问方式1.有人认为,小说中的XX人物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成因)2.结合对XX和XX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3.小说写XX人物形象,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探究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4.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探究小说主要人物)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016年全国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美]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2016年全国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故事转折点)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A.“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错把第一人称的“我”与作者等同起来了。B.不是委婉,是直接表达心里感觉。E.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西斯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反映了人民的反战情绪,说“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属于夸大其词;也不能说“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人民反战不等于民众必胜,因为战争是法西斯强加于人民的。【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2)①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③真诚善良,敢于信任。④厌恶战争,热爱生活。(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

(2)①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典型例题重设

②小说的女主人公在“我”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4分)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典型例题重设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

(3)小说中的“我”与女主人公本是陌生人,却因意外而神交,甚至相恋而彼此成为知己和相思,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实现的?(4分)①巧设线索:通过“电话”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并将两个跨地域的陌生人联系在一起;②巧设情节:电话交流联系了两个同样不幸的人,一个因战争被炸伤而住院,一个因战争失去唯一的儿子;③巧设背景:巧妙安排了女主人公的儿子、母亲和我在同一战争背景下的命运;④巧设人物:巧妙安排了两人共同兴趣和爱好。①巧设线索:通过“电话”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并将两个跨地域的高考原题(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线索集中,便于贯穿全文。②想象自由,便于结构安排。③抓住语言,便于刻画人物。④首尾呼应,形成情节落差。⑤拓展时空,控诉战争,揭示小说主题。(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考点】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既为枢纽,就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因为是“电话”连接了两人,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就更多一些,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

高考原题(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答案一】合适。①小说了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②凸显战争的残酷和苦难。③故事虽小但情节发展耐人寻味。④战争发生让不同地方的人却有相同的命运。(表明态度2分,答够四点中的任意3点给6分)【答案二】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答案三:不合适。①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模式,应该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在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当然是对比的写法,或者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对比凸显战争的残酷,用以小见大揭示大主题。

【提示】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描写的特点。表达方式除了一般叙述以外还有描写,包括白描、细描、以及写景写人的各种描写的作用分析。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

典型例题重设(4)小说结尾,“我”从接线小姐那儿得知女主人公“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后,还没等接线员说出女主人公的名字就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并放下了话筒。你认为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6分)答案一:好。①“我”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已经发展到认为“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的程度,且“眩晕”的出现已经做了铺垫,结尾拒绝接线员说完是“我”不愿意接受战争结果的表现,符合情节必然结果的。②从结构上来说,接线员说出“前天夜里挨了炸弹”等于已经说出了结果,往下再说则多余。③两个因战争的共同不幸而成为知己的人,又因战争失去了一方,“我”的心理必然无法接受。④结尾升华了主题,更进一步证明战争的罪恶,增强了表达效果。(答出任意三点)答案二:不好。①“别说了”不符合“我”的心理真实,我认为与对方通话胜过了秋波和拥抱,当没有接通电话时都已经“眩晕”了,不可能平静地放下话筒。②不符合情节逻辑,对方区域被炸是可能的,但不等于“我”有接受对方炸死的心理准备,而“我”平静的言行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③“我”平静减弱了战争的残酷,不利于主题的升华。典型例题重设(4)小说结尾,“我”从接线小姐那儿得知女主人【学后训练】窃喜

老李住胡局长对门。老李经常从门缝里看到有人拎着大包小包地往胡局长家跑,看到此情景老李就会咬牙切齿地对老婆说:现在当官的就是贪!但到了单位,老李对胡局长总是恭恭敬敬,服服帖帖的。一天夜里,突然有人敲老李家的门,几个神态严肃的人说:“对不起,胡局长,我们是检察院的,请跟我们走一趟。”老李努力控制住内心的喜悦:“对不起,您找错人了,胡局长住对门。”关门后,老李抱着老婆狠狠地亲了一口。题目:有人认为老李是个可恨的人,也有人认为老李不可恨,你认为呢?

【学后训练】

答案:表面言听计从,阿谀谄媚;内里充满嫉妒,幸灾乐祸

答案:背诵默写:设题与不设题端倪高考背诵64篇(段)

2007-2014年已考篇目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2011年10(1)]

2.鱼我所欲也

[2012年10(1)

、2016.卷2.10(1)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2016.卷3.10(3)】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09年10(2)、2016.1卷10(2)

]

7.桃花源记

8.三峡

【2013课标卷Ⅱ

(2))

9.杂说(四)

[10年10(2)]

10.小石潭记

背诵默写:设题与不设题端倪高考背诵64篇(段)

2007-211.陋室铭

[09年10(2)

12.岳阳楼记

13.醉翁亭记[08年10(4)]

[11年10(3)]14.记承天寺夜游

15.爱莲说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7.关雎(关关雎鸠)

18.蒹葭(蒹葭苍苍)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11.陋室铭

[09年10(2)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2015年课标卷1(2)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5.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李白【2014课标卷2第(2)】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

[2014年10(3)]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07年10(3)】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32.观刈麦

白居易(2013年课标卷1.10(1)

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

李贺

35.赤壁

杜牧【2015年课标卷2第10.(3)

36.泊秦淮

杜牧【08年10题(3)

37.夜雨寄北

李商隐

21.送杜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