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六篇】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1
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P(a,b)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第三象限:a<0,b0,b<0
(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
2、坐标轴上点P(a,b)的坐标特征:
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
(说明:若P(a,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b)在坐标轴上。)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b)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
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b)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x,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
(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
坐标平面内,点P(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
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
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
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4、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底数不为0的数。(说明:(1)当一个函数解析式含有几种代数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
(2)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二、一次函数
1、一般形式:y=kx+b(k、b为常数,k≠0),当b=0时,y=kx(k≠0),此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确定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1)与x轴交点:,求法:令y=0,得kx+b=0,在解方程,求x;(2)与y轴交点:(0,b),求法:令x=0,求y。4、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只需x和y的两对对应值即可求解。具体求法为:(1)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
(2)代入x和y的两对对应值,得关于k、b的方程组;
(3)解方程组,求出k和b。5、k和b的意义
(1)∣k∣决定直线的“平陡”。∣k∣越大,直线越陡(或越靠近y轴);∣k∣越小,直线越平(或越远离y轴);
(2)b表示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与正负之分)
6、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k、b的符号(1)直线上升,k>0;直线下降,k<0;
(2)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b>0;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b<07、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8、x=a和y=b的图象
x=a的图象是经过点(a,0)且垂直于x轴的一条直线;
y=b的图象是经过点(0,b)且垂直于y轴的一条直线。9、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x和y的范围
(1)当x>a(或x
(2)当y>b(或y
(3)当a
(4)当a
例如:如图10、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设m>0,n>0
(1)左右平移:直线y=kx+b向右(或向左)平移m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m)+b或y=k(x+m)+b。(2)上下平移:直线y=kx+b向上(或向下)平移n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b+n或y=kx+b-n
(说明:规律简记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对x而言,上下对y而言。)
11、由图象确定两个一次函数函数值的大小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略)
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一、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的边角性质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三角关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360°。3、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说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
四、命题
1、命题: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分类
3、互逆命题4、反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称为反例。(说明:交换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就是它的逆命题。)第十四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一、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二、判定:
1、“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第十五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一、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是一条,可能是多条或无数条。)
2、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2)如果两个图形各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直线l垂直平分AB,点P在l上
∴PA=PB
3、判定: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3、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四、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3、判定:(1)定义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五、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六、直角三角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2、性质:(1)边性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2)角性质:两个锐角互余。3、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2
多边形
1.由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些线段收尾顺次联结所组成的封闭图形骄傲做多边形2.组成多边形每一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相邻的两条线段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3.多边形相邻两边所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
4.对于一个多边形,画出它的任意一边所在的直线,如果其余个边都在这条直线的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否则叫做凹多边形
5.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6.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邻补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7.对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从与它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取一个,这样取得的所有的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
8.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2.(1)性质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性质定理2: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简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性质定理3:如果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5)性质定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1)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判定定理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简述为: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菱形的性质定理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矩形的判定定理1:有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判定定理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6.正方形的判定定理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互相垂直,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22.4梯形
1.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短—上底;长—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4.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商的两个内角相等
2.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判定定理1: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1.联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联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平面向量
1.规定了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指向,这时线段的两个端点有顺序,我们把前一点叫做起点,另一点叫做终点,画图时在终点处画上箭头表示它的方向2.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的大小也叫做向量的长度(或向量的模)
3.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相等的量4.方向相反且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叫做互为相反向量
5.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平面向量的加法
1.求两个向量的和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2.求不平行的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时,只要把第二个向量与第一个向量收尾相接,那么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就是和向量,这样的规定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3.一般地,我们把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平面向量的减法
1.已知两个向量的和及其中一个向量,求另一个向量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以这点为公共起点作出这两个向量,那么它们的差向量是以减向量的终点为起点、被减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求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规定叫做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3.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4.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数学考试答题技巧
1、直接推演法
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2、验证法
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3、特殊元素法
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4、排除法
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5、图解法
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数学学习方法
重视构建知识网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重视夯实数学双基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重视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重视建立“病例档案”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常用公式技巧
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重视掌握应试规律
有关专家曾对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力,而是应试中的心理状态。也有人曾对影响考试成功的因素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应试中的心态,第二位的是考前状况,第三位的是学习方法,我们最重视的记忆力却排在第17位。事实上,侧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已经是各类考试改革的大趋势,应试中的心态对应试的成功将日趋重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考生,可以较好地预防考试焦虑,较好地运筹时间,减少应试中的心理损伤。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3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数学答题技巧
一、答题先易后难
原则上应从前往后答题,因为在考题的设计中一般都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设计的。先答简单、易做的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同时也避免因会做的题目没有做完而造成的失分。如果在实际答卷中确有个别知识点遗忘可以“跳”过去,先做后面的题。二、答卷仔细审题稳中求快
最简章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答题时间比较紧,尤其是最后两道题占用的时间较多,很多考生检查的时间较少。所以得分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第一次的答题上。另外,像解方程、求函数解析式等题应先检查再向后做。三、答数学卷要注意陷阱
1、答题时需注意题中的要求。例如、科学计数法在题中是对哪一个数据进行科学计数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等等。2、警惕考题中的“零”陷阱。这类题也是考生们常做错的题,常见的有分式的分母“不为零”;一元二次方程的二项系数“不为零”(注意有没有强调是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中有关系数“不为零”等等。3、注意两种情况的问题,例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高在形内、形外、两三角形相似、两圆相交、相离、相切,点在射线上运动等。数学解题技巧
1、直接推演法
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2、验证法
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3、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4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a×a×6用字母表示:S=6a2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
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
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平方倍。(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1L=1dm31ml=1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排水法的公式:
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长度单位:
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人民币: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5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关系: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多功能采购协议格式汇编
- 2023-2024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应收款项ZCX》课件
- 2022-2024年三年高考1年模拟英语试题分类:完形填空记叙文(20空)(解析版)
- 2024版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开发合同
- 《政治政府的责任》课件
- 2024正规汽车租赁服务合同范本15篇
- 2024年航空器材生产与供应合同条款与合同标的
- 2024版孕妇专属离婚合同书样本版B版
- 2024年煤炭销售公司原煤采购合同模板(含质量追溯)3篇
- 2024奥数竞赛5年级培训题-答案版
- 主题班会记录表20篇
- 2024年北京通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秦代建筑配色特征研究报告
- 安徽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依据说明
- 冷库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 省级非急救医疗转运管理规范
- 课程设计DLP4-13型锅炉中硫烟煤烟气袋式除尘湿式脱硫系统设计
- 煤泥综合利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三年级《剪窗花》课件
-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