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案1.2《太阳队地球的影响》优秀教案1.3《地球的历史》优秀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优秀教案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秀教案第二章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第3章《地球上的水》3.1《水循环》优秀教案3.2《海水的性质》优秀教案3.3《海水的运动》优秀教案第三章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第4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案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案第四章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第5章《植被与土壤》5.1《植被》优秀教案5.2《土壤》优秀教案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第6章《自然灾害》6.1《气象与水文灾害》优秀教案6.2《地质灾害》优秀教案6.3《防灾减灾》优秀教案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优秀教案第六章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1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课时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教材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上,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天体的主要类型,重点介绍了恒星和星云这两种最基本天体的组成和特征;教材涉及各类天体及其特点、天体系统成因、行星类型等内容,这些只需引导学生一般性了解。学情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绘制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示意图,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观念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资料查阅,PPT制作进行展示2、区域认知: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3、综合思维: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4、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培养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难点: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自制课件和相关影像资料:宇宙无限、宇宙探索、大宇宙探索、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等(可以下载或者直接通过网络播放)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茫茫宇宙,渺无边际。仰望星空,你肉眼看到了什么?肉眼看不到的还有什么?你对宇宙有哪些了解、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列举在学案上。二、认识天体:归类学生的回答及列举的问题,重点处理跟天体概念及特征相关的问题,观看选取的视频资料,结合课本材料并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如:1、天体就是星星吗?2、落到表面上的陨星是天体吗?3、酒泉卫星发射架上的火箭和卫星是天体吗?4、通过射电望远镜发现的γ射线源是天体吗?指导学生在学案上写:(1)你能列举一些常见天体,并说出他们的区别吗?(2)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天体概念归纳天体概念及分类课堂延伸生活中的天体问题,也可以结合学生列举感兴趣的问题,如:1、北京晴朗夜空与月齐辉是哪颗星?2、寻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秋季勺柄指向哪个方位?3、讲述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特殊天体。4、列举几种较特别的天体,说明其特征?三、认识天体系统:指导学生对天体系统的认识,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观念参照教材图和表,设计不一样的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写出我们学校的“地址”。归纳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说明人类对已知宇宙的认识延展:人类探测宇宙技术的发展过程或者中国宇航技术发展过程板书设计: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可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3.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4.运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综合思维: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1.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课前准备:通过《宇宙中的地球》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明确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本框题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由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对本框题的学习学生难度不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做个实验,同学们闭上眼,能看到东西吗?设想:睁开眼蒙上黑布,又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光从何来?可见太阳的重要性,我们这节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生分析回答问题交流讨论:1.设想: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会怎样?归纳:太阳与地球休憩相关,正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各种自然景观。2.太阳通过什么影响地球的?其实就是——太阳辐射(解释概念,并介绍太阳的成分,能量来源等)归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后,引出太阳辐射概念,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探究活动: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探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学生阅读“图1.8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学生分组活动,并回答活动的问题,得出规律讨论分析问题。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加强。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自学整理:要了解个中原因,我们先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结构图)分成日冕、色球、光球层。太阳的大气层是作为背景知识出现的,只要求知道即可。点评指导:展出太阳黑子图,仔细观察太阳表面,由太阳黑子图引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的定义,以及黑子和耀斑的特点,并说明耀斑与黑子同步发生,带来大量粒子流。根据这些解释上面的案例:埃及受到什么干扰?我们把影响埃及的干扰称为磁暴现象,由太阳活动带来大量电子引起的,并有可能引起极光、通信中断等。这都是带电粒子闯进电离层引起的。学生看教材总结归纳太阳大气的变化或激烈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黑子:概念——太阳光球层出现的暗黑的斑点原因——温度比周围低(黑子不黑)活动周期——11年,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现象——太阳色球层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借助太阳黑子图,让同学们观察、发现暗的地方——黑子(图示),然后点出太阳活动的定义,再补充另一种太阳活动——耀斑,并说明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表现——带来大量带电粒子。承转:据了解这些影响并非经常发生,似乎有规律可寻,那太阳活动规律是怎样?并且除了上述影响外还有没别的影响?下面请根据活动“图1.13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学生根据太阳黑子活动与降水关系图讨论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并总结归纳:(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使短波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爆”的现象这个活动中的问题,采取了比较开放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曲线图,提供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第一部分:太阳对地球的活动中,课本加了许多插图,希望学生更直观了解太阳对我们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活动来让学生自己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并讨论、对比得出自然景观的变化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成正相关的结论。在讲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教材简单介绍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重点放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上。这部分适宜结合案例来分析。并且教材把这个问题安排成开放式的问题,也就是除了课本提到的影响以外,还有许多有赖于学生来探讨,设计课后活动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1.3《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2、比较地球不同地质时代的距今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等方面的情况。教学重难点:地球的演化历程。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法。教师展示梁龙化石图片,由此提出问题:“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又为什么突然灭绝?地球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1分)〖学习新课〗一、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A识记)、(略讲)、(3分、累计4分)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看几幅地层图片,创设学习地层的情境,并据图讲解地层的概念及沉积岩的特点。要点如下:(1)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③岩层上新下老。2、化石:(B识记)、(详讲)、(5分、累计9分)。教学活动1:教师根据化石形成示意图,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化石的情境,并讲解化石的概念和分布特点。要点如下:(1)概念: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2)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教学活动2:指导学生完成P15“思考”中的相关要求。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并作课堂交流。要点如下:(3)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
①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②推知古地理环境;③可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3、地质年代表:(A识记)、(略讲)、(3分、累计11分)。教学活动1: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时间单位等相关知识。要点如下:(1)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2)时间单位:宙>代>纪。(3)地质年代表:(如下表)。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案例“,明确为什么把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要点略)二、地球的演化历程(一)前寒武纪(A识记)、(详讲)、(6分、累计17分)。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的描述,想象一下前寒武纪地球的样子,形成脑图。并依据脑图,说明前寒武纪的距今时间及海陆、生物、矿产的演化情况。要点如下: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属于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时间跨度约40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海陆演化:地球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逐渐形成。生物演化:冥古宙——无氧,只有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形成的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铁、金、镍、铬)。教学活动2:让学生填写下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LINKExcel.Sheet.12"工作簿1""Sheet1!R6C5:R7C9"\a\f4\h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前寒武纪(二)古生代(A识记)、(详讲)、(8分、累计25分)。教学活动1:教师依据相关图像资料,讲述古生代的距今时间和海陆演化、生物演化及矿产形成等情况。要点如下:时间:距今5.41-2.52亿年。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各包括3个纪。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最终形成联合古陆。生物演化:(1)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2)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逐渐演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类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3)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矿产形成: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教学活动2:让学生填写下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LINKExcel.Sheet.12"工作簿1""Sheet1!R6C5:R7C9"\a\f4\h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古生代(三)中生代(A识记)、(详讲)、(8分、累计33分)。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图像,并描述中生代在海陆变迁、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方面的情况。要点如下: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生物演化:(1)动物: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2)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3)古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恐龙灭绝。矿产形成:是主要的成煤期。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巩固所学知识。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中生代(四)新生代(A识记)、(详讲)、(6分、累计39分)。教学活动1:教师借助图像材料,讲解新生代的地球演化情况。要点如下:时间:6600万年前至今。海陆演化: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造山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生物演化: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目前处于温暖期。教学活动2:指导学生填写下表。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气候演化新生代教学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P19“活动”的相关要求。(答案略)〖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内容。
1.4《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述地震波的类型、特点及意义。2、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内部圈层的不同特点。3、运用示意图,比较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地理意义。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构成(四大圈层)及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综合思维:从位置、组成、特点、意义等方面,比较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不同特点。3、区域认知: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4.、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图,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划分和特点;难点——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及与地球结构特点的关系。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观看地震波传播动画,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要点如下:地震波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其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较快且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如下表。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P22图1.34(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说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2)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3)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情况。要点如下:(1)传播特点: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在地下平均33Km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形成不连续面(莫霍面),在地下约2900KM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形成不连续面(古登堡面)。(2)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教学活动2:阅读教材相关文字,比较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界面、深度、波速变化、主要特点等内容。要点如下:(3)结构特点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莫霍面古登堡古登堡界面333322900陆地33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2900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是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与地球磁场形成的有关)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铁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B理解)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P23图1.35,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名称、概念、组成及其地理环境中所起主要作用。要点如下:教学活动2:完成P24“活动”中相关要求。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展示。课堂小结:本节知识结构
第一章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状况,探究人类定居火星的条件与风险,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2.应用“地球的宇宙环境”等所学知识,结合“知识拓展”提供的资料,加深对“行星地球的特殊性”理解,强化环境保护意识。3.通过“设计”火星基地,提高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想象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状况,探究人类定居火星的条件与风险,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难点:通过“设计”火星基地,提高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想象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影片)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实现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陆,马克与五位宇航员遭遇风暴,马克与团队失联,被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滨逊。短暂绝望后,马克决定利用有限的食物在空无一人的星球上种植植物,出人意料的是,马克活了下来。在太阳系中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人类能否在火星生存以及怎样才可能在火星生存?【讨论】讨论“建立一个火星基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问题的研究思路收集资料,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状况。分析火星基地应具备的基本的生命保障条件。收集资料,了解人类目前在生物圈研究领域的成就。分析火星基地的基本功能,绘制构想图一、收集资料,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状况。【教师】收集课本资料1火星资料及网络资料【学生】略。【活动】指导学生结合课本资料1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回顾“行星地球的特殊性”,列举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2.从“火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火星体积与质量”、“火星大气”、“火星水”、“火星土壤”等维度对火星资料进行归类。3.以“好奇号”火星探测的相关报道为例,对火星资料的来源及其科学性做出评价。4.从四大圈层的角度,对火星与地球的自然状况做出对比。二、分析人类在火星生存的条件【教师】分组研究并讨论。第一组分析火星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第二组分析火星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第三组讨论是否适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共同探讨如何“改造”火星,使得人类可以在火星生存。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改造火星,而非仅仅建设“火星基地”。可以适当介绍“外星环境地球化”等火星改造计划。【学生】展示成果【小结】适宜的条件,如火星也是围绕太阳运行、绕轴自转的行星,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接近,宇宙环境安全,有大气层,有大量的水等。不适宜的条件:大气:火星的大气层极薄,这就意味着航天器在火星表面下降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在减速上不会起到多大作用,这也意味着火星上缺乏供人类呼吸的氧气。温度:火星上的平均气温华氏零下52度,冬天两极的温度,更是低到华氏零下225度,所以火星大部分地区都是四季严寒的状态。液态水:严寒的气温无法存在液态水。恶劣的环境:火星上还经常有非常严重的超级大沙尘暴,大风也不是人类能直接抵抗的。火星上没有食物来源,还需要承受住强烈的宇宙射线。【过渡】尽管目前人类要在火星上无法生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并非不能实现。如何改造火星不利人类生存的条件以及是否可行,看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三、阅读资料2“绿航星际”【提问】1.“绿航星际”实验平台为什么要在封闭环境进行?2.“绿航星际”实验平台在模拟什么?3.“绿航星际实验对火星基地的建设能提供哪些参考?【讲解】火星表面环境恶劣,人类很难生存,或许可以尝试在密闭的人造环境张生存。封闭环境内的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再生,恰好就是在模拟地球表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如火星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尝试制造人造可循环的封闭环境,“绿航星际”基于生态学原理实现封闭环境内的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再生,建立适合人类长期驻留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体系,减少地面物资补给需求,为人类走向火星打开了新局面。四、分工设计假设火星基地分为登陆区、居住区、科研区、能源区等几个站区。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站区,从形态、功能、防护等方面提出一个设计方案。最后画示意图,把不同站区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火星基地。要求:课堂分组,讨论并记录小组可能面临的问题;课下分小组搜集资料,请教老师、专家等形成完成任务要求,并形成设计方案;课堂成果展示。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本练习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下列因素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是(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中D.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C.太阳黑子多少的周期变化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分若干分钟D.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黑子和耀斑就出现在光球层3.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是(虚线表示物体运动原方向,实线表示物体偏转方向)(
)A.1和3
B.2和3
C.1和2
D.2和4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4.“嫦娥一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5.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6.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7.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C.东经120°地方时
D.北京(116°E)的地方时8.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A.从南极上空看地球
B.M昼短于NC.N点正处于黄昏时间
D.N地太阳正午高度大于M地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9~10题。
①
②
③
9.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10.此日昼长时间从长到短的排序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11~12题。11.若a点比b点的时间早10小时,则(
)A.a点在d的东北方
B.a点在d的西北方C.bd的经度为90°W
D.bd的经度为30°W12.在ac经线上,由c至a,各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则(
)A.北京昼短夜长
B.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出现C.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早于6点
D.此时是9月23目至次年的3
月
21日13.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18时30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飞行时间为18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A.9月17日l8时30分
B.9月17日0时30分C.9月18日18时30分
D.9月16日18时30分14.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
.5月1日
B.
7月1日
C.8月1日
D.10月1日15.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援晃
D.上下颠簸16.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17.下列气温日较差的比较,正确的是(
)A.地球大于月球
B.阴天大于晴天
C.森林大于裸地
D.陆地大于海洋18.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判断其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
19.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b使风同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下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纬度60°,乙地纬度30°
B.箭头②是赤道低气压带C.箭头①是西风带
D.箭头④所指地区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右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22.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读下列四幅降水和气温年配置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四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③为热带季风气候
D.④为地中海气候24.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C.常年受西风影响
D.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我国东部的锋面移动异常,往往给人们的生成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联系我国东部锋面移动图,回答25~26题。
25.入冬以后,A锋面往往会使我国北方普降大雪,而后带来“雪后寒”,则下列原因中不属于产生“雪后寒”的是(
)A.积雪融化吸热
B.新雪反射率高C.地形平坦,有利于冷空气停留
D.雪后受冷空团气控制26.当B锋面出现时,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一场春雨一场暖,田间农夫忙种田下图是“我国某天气系统在某地过境时的气压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析判断27~28题。
27.该天气现象是(
)A.东南沿海台风天气
B.冬天大风寒潮天气C.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
D.长江流域伏早天气28.该天气系统是(
)A.快行冷锋
B.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准静止锋29.有关下面气压(百帕)分布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
B.甲地天气阴雨,乙地天气晴朗C.A地的风力比B地小
D.如果是北半球图,则A地吹西北风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回答30题。30.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B.山地
O℃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Ⅱ卷(综合题共40分)3l.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此图表示的是
月
日的光照情况。(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3)此时A点是
时,B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C点的昼长是
小时。(4)若H的纬度为30°,则此日H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5)该日日出、日落时分,北京某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朝向依次是
、
。(6)该日地球接近
(远日或近日)点,公转速度铰
(快或慢)。(7)图中A、H、B、D四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2.读“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部分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此时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3)此时,赤道与晨线、昏线交点的经度分别是
和
。(4)此时,45°E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月
日
时。(5)据上图信息,在下图中画出提供相同信息的示意图。33.下图是春末夏初我国部分地区气压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9分)
(1)此时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2)此时武汉受
锋的影响,多
天气。(3)东京东南方向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其发展趋势是
。(4)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长沙的风向,福州和长沙两地风力更大的是
。(5)如果该锋面在此地长期停留,长江流域将出现严重的灾害,北方地区将出现
天气。34.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问题。(6分)(1)此图表示的时间是
。(1或7)月。(2)A处的盛行风是
,B处盛行风的风向
。(3)该季节①处的气候特征是
。(4)③处是
气候,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5.读图,以亚欧大陆为例
(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
,回答下列问题。(9分)(1)A、D
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2)判断F地此时盛行偏
风,E地此时受
气压带控制。(3)此时,非洲大陆南端因受
带控制,气候具有
的特征。(4)c地的气候类型在欧洲西部和北美西部分布位置、范围有何不同?为什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ABBBDB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BDADBC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ADBCBACDA二、综合题(40分)31.(第3题3分,其余每题1分,共9分)(1)12,22
(2)23°26′S,45°E、(3)9,3,12(4)83°26′
(5)朝西北,东北
(6)近日
快(7)A,H,B,D32.(共7分)(1)(23°26′N,180°)
(2)南极圈(或66°34′S)及以南地区
北回归线(23°26′N)及其以北地区(3)90°E
90°W
(4)6
22
3(5)
33.(共6分)(1)高压(反气旋)
晴朗
(2)暖
阴雨(3)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
不断增强
(4)箭头指向东北(西南风)
长沙(5)洪涝
干旱(春旱)34.(共6分)(1)1
(2)西北季风西北
(3)低温少雨
(4)热带雨林成因: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35.(共9分)(1)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2)偏北
副热带高(3)副热带高气压;炎热干燥(4)欧洲西部:分布东西宽度大,向纵深发展。平原广阔,便于西风深入。北美西部:分布范围小,南北狭长。平行于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欧洲西部北界的纬度比北美高,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的影响)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讲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要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2.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的环境意义;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2.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教学方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特殊的是它拥有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大气才使得生命的形成有了可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新课讲授:[板书]第二单元思考: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板书]引言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大气既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又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又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对人们起到杀菌治病作用。2.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各有何作用?思考: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水汽的相变(气态、液态、固态三者的互相转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固体杂质和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然而,大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资料:(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剂、火箭推进剂等,到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提问:大气组成的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结:1.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地球持续不断变暖,对人类生存将产生严重影响。它将使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的桑田将变成沧海。2.氯氟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正在损害大气的臭氧层,导致全世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和全球气温增高。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目前,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保护全球的大气环境。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思考: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接近6000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大气的质量虽然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却分布在地球外围2000~3000千米的大气层中,在这厚厚的大气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呢?读图2-1"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并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2.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如何随高度而变化?原因是什么?4.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5.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6.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每组代表讲述一个问题。教师小结:1.地球大气自下至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不一样。这是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中纬地区则适中。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这是因为两层的热源有所不同。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而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4.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5.由于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6.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列表归纳:总结:人们是这样比喻地球上的大气的:(1)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3)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4)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可见,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则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特征,其中,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层次;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的成分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板书设计:第二单元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闯关东》吗?那么这个图片当中是《闯关东》的哪个片段,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说下。学生回答:略播放视频。主人朱文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后面的教学做个铺垫。推进新课(板书)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生:太阳。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板书)太阳暖地面师:根据教材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生:大气层。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生:地面。(板书)地面暖大气(活动)教材活动1(投影图片)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板书)大气还地面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师:(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生:不同。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板书)二、热力环流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活动)活动2(同时投影)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活动3。(投影)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陆--低,海--高;陆--高,海--低。(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图略)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板书)(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过渡)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生:不能。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二章问题研究:蓝天何时常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大气”单元所学知识及原理,分析北京雾霾的成因。2.在解决真实雾霾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北京雾霾成因的复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运用气压场图,分析风的变化和雾霾过程的关系。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雾霾一日内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结合气压场图分析风的变化和雾霾过程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雾霾围城图,引出“何时蓝天常在?”这一研究问题。二、授新从大气的组成成分角度解释雾霾。问题1:北京本地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政府有哪些举措?【引出冲突点】政府针对本地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很有效果,但为什么还和理想状态有差距?【提供资料1:2016年10月9日-12日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气压图、北京地形图、10日气温垂直变化图】活动一:讨论风的变化和此次雾霾过程的关系,并结合地形和气温垂直变化图分析污染物的扩散【提供资料2:此次北京雾霾一日内变化】活动二:概括北京雾霾一日内变化特点并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和地形特征,分析成因小结:“靠天吃饭”的结论没有变【提供资料3:北京通风廊道图、绿地规划布局图】问题:你能从雾霾成因的角度解释这一规划布局的原因吗?三、课堂小结从雾霾成因复杂性的角度,提出解决污染问题要秉持“京津冀一体化”原则,并将是一场持久战。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测试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一段情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②b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b代表的辐射比a代表的辐射波长短 ④c代表的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4.有利于缓解大气“温室效应”的措施是()A.提高绿色植物的覆盖率B.增加使用天然气的比重C.大量使用家庭轿车D.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气温垂直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6.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表示水平能见度最低时段的曲线是()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部分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7~8题。7.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A.太阳高度 B.气温变化C.降水变化 D.大气洁净度8.由图可知()A.阴天时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B.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D.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下图中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图,图b示意图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9~11题。9.下列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③地气压高于④地B.②地气压高于①地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10.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a地风向为西北风 B.c地风向为西南风C.b为阴雨天气 D.d为下沉气流11.若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可能为城区B.乙处房价比甲处低C.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D.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外读山东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2~13题。12.下列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A.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B.山顶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山谷接受的太阳辐射少C.山顶离太阳近,山谷离太阳远D.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在一个狭窄河流上出现了一个面积394平方千米的“湖泊”。据此完成14~15题。14.若该水库旁建某度假村,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近地面风向的是()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5.造成该地近地面风向日夜变化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C.地面受热不均 D.人为原因读某地风速(箭头长短)、风向(箭头指向)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示意图,完成16~17题。16.随高度增加()A.风速增幅变大,风向偏转幅度加大B.风速增幅变大,风向偏转幅度减小C.风速增幅变小,风向偏转幅度减小D.风速增幅变小,风向偏转幅度加大17.引起风速、风向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转偏向力随高度增加变大B.地面摩擦力随高度增加变小C.水平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增加变大D.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变低下图是某地近地面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读图,完成18~19题。18.此时,Q地的风向为()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19.此时,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地点是()A.M地 B.N地 C.P地 D.Q地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0~21题。20.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21.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締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22~23题。2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2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冬季可以利用该技术将土壤或地下水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出来。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24.下列关于图示地源热泵技术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②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③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暖效率 ④冬季吸收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部分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⑤是一种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③④ D.②④⑤25.目前,地源热泵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是()①需要铺设大量地埋管换热器,初期投资大 ②地热能分布不均,在地壳较稳定的地区不适用③城镇地区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 ④受天气影响大,供热与制冷的日变化都很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4分)(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________。(4分)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27.读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4分)(2)图中甲地的风向是________风,乙地的风向是________风。(4分)(3)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4分)(4)若丙与丁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4分)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问题。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8分)(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8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短波辐射,b表示地面长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a是地面的直接热源,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代表的辐射比a代表的辐射波长长;c代表的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2.【答案】C【解析】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进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吸收的紫外线减少,会导致①(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进而使③(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C项错误;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大气逆辐射)在夜间增强,D项错误。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的成因及措施。大气“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有效措施应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C、D项均不会减少其排放;提高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温室气体,有效缓解“温室效应”,A项正确。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D项正确;与地面风速关系不大,A项错误;与地面空气尘埃吸收太阳辐射无关,与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无关,B、C项错误。6.【答案】A【解析】大雾出现在逆温的条件下,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使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应是逆温最强的曲线,甲曲线逆温最强,丙曲线逆温减弱,乙曲线逆温即将消失,丁曲线没有逆温现象。故选A项。7.【答案】B【解析】直接辐射主要与太阳、大气有关,气温变化不会对太阳直接辐射产生影响,B项正确;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A项错误;天气的阴晴决定了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C项错误;大气洁净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削弱的越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越大,D项错误。8.【答案】D【解析】阴天时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小,A项错误;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増强,散射辐射也就相应增强,故B项错误;太阳的散射辐射指到达地面的一部分太阳辐射,而云层削弱的是穿透大气层时的太阳辐射,所以云层无法对太阳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故C项错误;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体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 融资担保人还款合同
- 员工晋升与降职人事策略
- 玻璃加工电动工具租赁合约
- 建筑工程车辆租赁合同
- 跑马场遮阳棚建设合同
- 2025年度220系列驳接件在石油化工项目的管道连接服务合同3篇
- 航空公司员工保险条例
- 2025年大数据暗股投资技术服务合同模板3篇
- 铁路工程砌体施工合同
- 竖井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2024届安徽省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
- 宣城消防钢楼梯施工方案
-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二
- IPC-7530A-2017 CN群焊工艺温度曲线指南(再流焊和波峰焊)
- 初期支护设计验算
- 石关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及技术档案汇编
- 医院医务科科长岗位竞聘答辩PPT课件(带内容)
- 2023年华侨、港澳、台联考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快上来吧要开车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