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酸与碱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1页
第二章 酸与碱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2页
第二章 酸与碱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3页
第二章 酸与碱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4页
第二章 酸与碱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二章酸与碱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含答案)第二章酸与碱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氢氧化钠,纯碱,NaOHB.氯化钠,食盐,KCl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D.碳酸钙,生石灰,CaCO3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说明它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火星四射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黑色固体D.铁丝熔化

3.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B.对皮肤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能去油污,厨房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4.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A.碳酸钠—纯碱—Na2CO3B.亚硝酸钠—食盐—NaNO2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D.氢氧化钠—烧碱—NaOH

5.根据学科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其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

A.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的溶液B.滴加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溶液

C.能够与碱发生反应的溶液D.常温下,pH<7的溶液

6.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A.有酸味的物质B.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一切酸中都含有氧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7.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是()

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C.分别滴加稀盐酸

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

8.小金做了一个实验,如图: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①浓

②浓溶液

③饱和溶液

A.只有①B.只有②

C.①②D.①②③

9.有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出盐酸、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这种试剂是()

A.酚酞试液B.石蕊试液C.硫酸铜溶液D.氢氧化钙溶液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由此可知,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1.能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的是()

A.二氧化碳B.石灰水

C.紫色石蕊试液D.碳酸钠

12.向四只分别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下列物质,直至过量,最终溶液pH等于7的物质是()

A.BaCl2B.Mg(OH)2C.NaOHD.Na2O

二、填空题

13.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食物腐败D.

14.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氢氧化钠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变质,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试剂是,若已变质则检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如果要使氢氧化钠溶液的pH减小,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

②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方法(要求各种方法中所选的物质类别不同);。

15.由于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关于Ca(OH)2性质的实验,不能体现碱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

A.B.

C.D.

16.自然界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图1: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等.

(2)上图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单质是;属于碱的是,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的操作是

(3)如图2是硫酸铜溶液与锌粒反应前后溶液中主要离子变化示意图.反应中过量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三、简答题

17.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叶脉标签的制作比赛,活动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对叶脉进行染色、绘画、栽割、拼接等艺术加工。比赛时某组选手配制了2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比赛结束后他们对剩余的氢氧化钠废液用盐酸进行了中和处理。

(1)配制上述溶液时需要氢氧化钠固体克;

(2)完全中和废液时用去14.6%的盐酸100克,则剩余废液中含氢氧化钠溶质多少克?(假设废液中的其他物质均不与盐酸发生反应)

18.为了测定某硫酸厂的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取该废水100g,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80g。请计算:

(1)废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显色。

(2)8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g。

(3)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火碱、烧碱、苛性钠,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选项A错误;

B、氯化钠的化学式是NaCl不是KCl,选项B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消石灰、熟石灰,化学式是Ca(OH)2,选项C正确;

D、碳酸钙的俗称不是生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选项D错误。故选C。

2.C

【详解】根据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新的)物质生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选C。

3.C

【详解】A、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故B正确;

C、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故C错误;

D、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可以用于清除油污,故D正确。

故选C。

4.B

【详解】A.碳酸钠、纯碱、Na2CO3,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选项A正确;

B.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Cl,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选项B不正确;

C.氢氧化钙的俗名为熟石灰、消石灰,化学式正确,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选项C正确;

D.氢氧化钠、烧碱、NaOH,物质的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选项D正确。故选B。

5.D

【分析】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的溶液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B、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滴加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溶液显碱性,故选项错误。

C、能够与碱发生反应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如硫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但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D、常温下,pH<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B

【详解】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A、有酸味的物质不一定是酸,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该选项符合题意;

C、酸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例如盐酸中不含有氧元素,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种类很多,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A、向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说明是氢氧化钙溶液,无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故A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故B正确;

C、向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都生成盐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故C错误;

D、将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由于氢氧化钙越升温溶解度越小,所以会有晶体析出,氢氧化钠则没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潮湿的二氧化硫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二氧化硫在甲中被干燥,二是二氧化硫被吸收。

【详解】①二氧化硫经过浓硫酸被干燥,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故①正确;

②二氧化硫通过NaOH溶液被吸收,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故②正确;

③而通过饱和NaCl溶液后,潮湿的二氧化硫气体能够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使燥紫色小花变红,故③不正确。

故选C。

9.B

【详解】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盐酸、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无色、红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盐酸、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红色、紫色、蓝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硫酸沉淀,与盐酸、食盐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钙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利用这些知识对相关性质进行分析可解决此题。

【详解】由于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以防止其变质,因此相关的性质主要是潮解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选D。

11.C

【详解】A、二氧化碳只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且反应无现象,不能用于鉴别三种溶液;

B、石灰水只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而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三种溶液;

C、紫色石蕊试液遇盐酸变红,遇氢氧化钠溶液变蓝,遇氯化钠溶液不变色仍为紫色;可鉴别三种溶液;

D、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而与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不能鉴别三种溶液;

故选C。

12.B

【详解】A、BaCl2和H2SO4反应生成BaSO4和HCl,HCl溶液呈酸性,因此无论反应程度怎样,最终溶液pH都小于7,不符合题意;

B、Mg(OH)2和H2SO4反应生成MgSO4和水,MgSO4溶液呈中性,过量的Mg(OH)2不溶于水,因此最终溶液pH等于7,符合题意;

C、NaOH和H2SO4反应生成Na2SO4和水,Na2SO4溶液呈中性,但过量的NaOH溶于水,溶液呈碱性,因此最终溶液pH大于7,不符合题意;

D、Na2O和H2SO4反应生成Na2SO4和水,Na2SO4溶液呈中性,但过量的Na2O溶于水生成NaOH,溶液呈碱性,因此最终溶液pH大于7,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CD;菜刀生锈等

【详解】A.石蜡熔化是石蜡的固体变成液体,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体变成气体,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食物腐败是食物变质,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选C。

D、菜刀生锈、酒精燃烧等都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14.(1)盐酸;有气泡产生(2)①加水稀释②加盐酸;通入CO2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空气的CO2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所以要证明是否变质,只需证明有Na2CO3存在。方法一加盐酸,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有CO2气泡产生;方法二加入CaCl2溶液,发生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有白色沉淀生成.

(2)要使氢氧化钠溶液的pH减小,就必须使降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物理方法就是加水稀释;采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结合氢氧化钠能与酸性氧化物、酸、盐反应,将氢氧化钠进行转化,降低其浓度,使pH减小。方法一:通入CO2气体,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Na2CO3溶液的pH小于氢氧化钠溶液;方法二:加入盐酸,发生反应HCl+NaOH=NaCl+H2O,NaCl溶液呈中性,pH减小;方法三:加入CuCl2溶液,发生反应2NaOH+CuCl2=2NaCl+Cu(OH)2↓,生成了沉淀,pH减小。

15.C

【详解】根据碱的通性,碱可以和指示剂反应,可以和酸反应,可以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不能体现碱的相似性质的是C,故选C。

16.分子、原子、离子;乙醇;汞;氨水;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溶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CuSO4

【详解】(1)构成物质的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

(2)图中乙醇是有机物。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氨水是碱。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的操作是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溶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3)在图2中硫酸铜溶液与锌粒反应前后溶液中,铜离子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